虫虫首页| 资源下载| 资源专辑| 精品软件
登录| 注册

最优控制中的数学方法

  • 基于指数曲线拟合的高温作业服装最优厚度设计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专用的防护服装不可或缺。专用服装通常由多层织物构成,不同织物的密度、比热、热传导率都有所不同,不同的厚度搭配会对服装的防护性能和舒适度有所影响。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特定的织物在相同的工作防护能力要求下,最优的厚度配比,为高温作业服装最优厚度设计提供参考。 针对问题一,采取控制变量法,根据附件二中的数据,使用MATLAB曲线拟合工具箱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温度-厚度指数曲线模型,得出假人皮肤外侧的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成正比的关系,和II层与IV层的厚度的平方成反比关系的结论,计算出在不同的温度环境和不同厚度的织物材料条件下的温度分布,得到了problem1.xlsx。 针对问题二,根据问题一中建立的温度-厚度指数曲线模型建立出最优化模型,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带入数学模型表达式,再根据已知条件建立相关不等式,使用MATLAB软件对相关不等式进行非线性规划求得最优解,即可获得问题二的解,根据模型一确定的II层最优厚度为6.167mm,根据模型二确定的II层最优厚度为5.835mm。 针对问题三,考虑到舒适性和功能性两大特性的平衡,将附件1中的三个指标以热扩散率来整合,将其与问题一和问题二中的模型进行联系,建立了热扩散-最优厚度模型,带入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使用lingo软件,通过非线性规划方法,建立最优化模型,对数据的最优化解进行求解,即可得到II层和IV层的最优厚度,根据模型一确定的II层和IV层的最优厚度分别为6.225mm和0.6mm。

    标签: 曲线拟合 服装

    上传时间: 2020-03-17

    上传用户:成成爱吃鱼

  • 屋檐的水槽 问题的背景 最优配料问题 摘要 20世纪以来

    屋檐的水槽 问题的背景 最优配料问题 摘要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数学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自身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大大增强了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我们经常使用模型的思想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里的模型是针对原型而言的。模型是人们为一定的目的而对原型进行的一种抽象。而数学模型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很久以来它就伴随在我们身边,可以说有了数学并且要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一定要使用数学语言、方法去近似的刻画这个实际问题,这就是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主要是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是掌握和使用数学模型这个工具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 本课程设计是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最优配料问题。 最优配料问题是指生产中通过切割、剪裁、冲压等手段,将原材料加工成所需大小,按照工艺要求,确定下料方案,使所用材料最省,或利润最大。

    标签: 背景

    上传时间: 2014-12-08

    上传用户:epson850

  • 】通过建立倒立摆系统的数学模型,应用状态反馈控制配置系统极点设计倒立摆系统的 控制器,实现其状态反馈,从而使倒立摆系统稳定工作。之后通过MA TLAB 软件中Simulink 工具对倒立摆的运动进

    】通过建立倒立摆系统的数学模型,应用状态反馈控制配置系统极点设计倒立摆系统的 控制器,实现其状态反馈,从而使倒立摆系统稳定工作。之后通过MA TLAB 软件中Simulink 工具对倒立摆的运动进行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方法可使系统稳定工作并具有良 好的动静态性能

    标签: Simulink TLAB 倒立摆系统 状态

    上传时间: 2015-12-13

    上传用户:秦莞尔w

  • 在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温箱系统温度的数学模型, 用P ID 控制方法对温箱温度控制, 由于 P ID 控制不能同时满足较小的超调量和较短的调节时间的要求, 为此必须采用其它先进的控制策 略, 选择预

    在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温箱系统温度的数学模型, 用P ID 控制方法对温箱温度控制, 由于 P ID 控制不能同时满足较小的超调量和较短的调节时间的要求, 为此必须采用其它先进的控制策 略, 选择预测控制获得较满意的结果. 并用MA TLAB 对设计的P ID 控制和预测控制分别进行了仿真和比较, 结果表明预测控制在本系统中比P ID 控制更理想.

    标签: ID 控制 实验

    上传时间: 2016-07-01

    上传用户:jiahao131

  • 根据返回舱GNC系统的任务,建立了适用于包括风在内的各种干扰作用下六自由度再入弹道仿真数学模型,为半实物仿真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基于标准轨道的再入制导律,严格推导了再入段总升力方向控制中滚动通道姿态控制

    根据返回舱GNC系统的任务,建立了适用于包括风在内的各种干扰作用下六自由度再入弹道仿真数学模型,为半实物仿真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基于标准轨道的再入制导律,严格推导了再入段总升力方向控制中滚动通道姿态控制信号的形成,并给出了工程应用中简化的方法。开发了综合仿真软件

    标签: GNC 干扰 六自由度

    上传时间: 2013-12-14

    上传用户:wxhwjf

  • 改进PSO-SVM在说话人识别中的应用。通过对粒子群优化算法中惯性权重和全局最优值 的分析

    改进PSO-SVM在说话人识别中的应用。通过对粒子群优化算法中惯性权重和全局最优值 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根据迭代次数而自适应变化的惯性权重的粒子群优化方法

    标签: PSO-SVM 识别 中的应用 粒子群

    上传时间: 2017-09-10

    上传用户:libenshu01

  • 电压互感器的现代设计方法研究.rar

    目前,在电压互感器设计中,虽有人进行过可靠性设计利优化设计方面的研究,但采用的方法仍为传统方法.本文采用现代设计方法,它将有限元分析、可靠性设计技术利优化设计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采用现代设计方法得到的方案比利用传统设计方法设计出的方案更加经济合理.首先,本文简单介绍了电压互感器的原理,描述了电压互感器的分类、基本参数和误差分析.第二,本文研究了电磁场有限元分析原理,介绍了麦克斯韦方程和电磁场微分方程.本文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电压互感器进行二维电磁场有限元分析,对电压互感器建立了有限元数学模型和网格剖分,对有限元模型加载了边界条件并进行了求解.研究了二维磁场分析单元PLANE53单元利电路模拟单元CIRCU124单元的特点及使用方法.第三,对电压互感器的瓷套部分进行了可靠性设计.瓷套所受的弯曲负荷应力很多,主要包括:风力负荷产生的弯曲应力,地震负荷产生的弯曲应力,产品运输中倾斜产生的弯曲应力.本文研究了瓷套的应力分布的确定方法,将多种应力叠加在一起,推出了应力分布参数的计算公式.瓷套的应力、强度利各设计变量均可认为服从正态分布,在设计时作为正态分布变量处理.本文应用应力-强度干涉理论,对电压互感器瓷套的可靠性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第四,研究了ANSYS软件的优化设计模块,研究了采用ANSYS软件进行优化设计的步骤和优化工具及方法.利用ANSYS软件的参数化设计语言与其OPT模块,实现了有限元数值计算与优化设计的有机结合.并以额定一次电压35KV,额定二次电压100V,额定频率50HZ的电压互感器为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计算利优化设计.根据电压互感器产品设计的实际情况,确定设计变量为绕组导线规格和铁心结构尺寸.优化循环结束以后,可以选择列出所有参数的数值,也可以只列出优化变量,可以用图显示指定的参数随序列号的变化情况,通过多方案的比较,得到最优方案.将现代设计方法应用于生产厂家,可节省研究开支,大大缩短开发周期,减少计算误差,减少试验费用,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因此本项目的研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标签: 电压互感器 设计方法

    上传时间: 2013-06-10

    上传用户:tuilp1a

  • 电机传动系统参数辨识方法的研究.rar

    在早期阶段,直流调速系统在传动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然而,从60年代后期开始,交流电动机在工业应用领域正在取代直流电动机,交流传动变得越来越经济和受欢迎。永磁交流伺服系统作为电气传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农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永磁同步电动机以其特点广泛应用于中小功率传动场合,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然而,永磁同步电动机具有较大的转动脉动,而对于这些应用场合,转矩平滑通常是基本要求。因此,对永磁交流伺服系统的应用,必须考虑其转矩脉动的抑制问题。本文针对电机传动系统中参数变化对电机性能的影响,以永磁同步电机为例,围绕如何通过参数辨识来提高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控制性能,借助自行开发的全数字永磁交流伺服系统平台,对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磁场定向控制,参数辨识,神经网络和扩展卡尔曼滤波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抑制转矩脉动,提高系统性能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 本文从永磁同步电动机及其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出发,对通过参数辨识抑制转矩脉动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通过改进电机的控制系统,提出了多种参数辨识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1、基于定子磁链方程,建立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的一般数学模型。经坐标变换,得出在静止两相(α—β)坐标系和旋转两相(d—q)坐标系下永磁同步电动机电压方程和转矩方程。 2、分析了永磁同步电动机id=0矢量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介绍了永磁同步电动基于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的基本概念。经对永磁同步电动机系统进行分析,推导并建立了id=0控制时整个电机系统的数学模型。 3、基于超稳定性理论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原理,设计了一种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考虑电机参数的时变性,对永磁交流伺服系统的绕组电阻和电机负载转矩辨识进行了研究,以保持系统的动态性能。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仿真模型,对控制性能进行了验证,仿真实验证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4、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学习性能,经过训练的多层神经网络能以任意精度逼近非线性函数,因此为非线性系统辨识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本章针对永磁同步电机提出了一种以电机输出转速为目标函数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案,同时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建立和设计了负载转矩扰动辨识的算法以及相应的控制系统的补偿方法,并应用MATLAB软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证明和传统的控制方法相比,以电机输出转速为指导值和目标函数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案能有效地提高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能有效地改善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具有跟踪性能好和鲁棒性较强等优点。 5、电机的参数会随着温升和磁路饱和发生变化,需进行在线实时辨识。本文利用电机的定子电流、电压和转速,采用递推最小二乘法进行在线参数辨识,该方法不需要观测的磁链信号,消除了磁链观测和参数辨识的耦合。电机状态方程由于存在状态变量的乘积项,对电机参数辨识以后,仍然是非线性方程,为了对电机状态方程进行状态估计,得到电机的参数辨识值,本文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进行状态估计,对以上方法的仿真实验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6、本文基于数字电机控制专用DSP自行开发了全数字永磁交流伺服系统平台,通过软件实现扩展卡尔曼滤波对电阻和磁链的估计,以及基于磁场定向的空间矢量控制算法,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实验结果,证明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对电阻和磁链的实时估计是很准确的,由此构成的永磁交流伺服系统具有良好的静、动态性能。

    标签: 电机 传动系统 参数辨识

    上传时间: 2013-07-28

    上传用户:凤临西北

  • 基于模糊控制的SVPWM技术在空调压缩机变频调速中的应用.rar

    空调压缩机是空调器的核心部件。传统定速空调器中压缩机多采用单相异步电动机,对电机采用简单的开关式控制,电能损耗、室温波动及噪音都很大,压缩机容易受冲击损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能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将变频调速技术应用于空调器中,将变频压缩机取代传统定频定速压缩机,对其进行变频调速将使压缩机减少开停次数,降低室温波动,提高舒适度,获得了更好的空气调节效果和实现节能降耗的要求。 空调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多输入多输出、具有大滞后特性的菲线性系统。要对空调压缩机进行变频调速,需要根据房间温度的变化得出压缩机的频率值。由于空调系统精确的数学模型难以取得,且时间常数较大,传统的PID调整不仅费时费力,性能指标也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将模糊控制技术引入空调压缩机的变频调速控制,建立模糊控制器,以房间温度的变化和变化率为输入,压缩机的频率为输出。对于提高空调系统的控制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无论从学术研究角度出发,还是在工程应用方面,都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本文分别从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技术、变频空调控制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首先将模糊控制技术应用到空调压缩机变频调速中,根据建立模糊控制规则的基本思想及实际运行经验,通过模糊控制技术使空调压缩机具有自调整的智能特性,从而得出最佳的动态控制参数,克服了PID控制器控制精度较低、消除稳态误差能力差的缺点。 然后详细阐述了SVPWM的基本原理,对空间矢量调制(SVPWM)方式及其实现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变频压缩机的控制中采用先进的SVPWM调制技术,压缩机能根据室内需要的冷(热)量不同,连续地、动态地、实时地调整其制冷(热)量,始终保持在较合理的运转状态下。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压的利用率和频率分辨率,并使压缩机运行更加平稳,提高空调的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标签: SVPWM 模糊控制 变频调速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as275944189

  • 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的设计.rar

    无刷直流电动机利用电子换相器代替了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电刷和换向器,不但具有直流电机的调速性能,而且体积小、效率高,在许多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采用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不但可以克服有位置传感器的诸多弊端,而且还进一步拓展了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应用领域。近些年来,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技术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课题紧扣研究热点,以方波无刷直流电动机为控制对象,设计了一套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TMS320LF2407ADSP芯片作为控制核心,运用反电动势过零点检测原理和预定位与升频升压相结合的启动方法,实现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控制。为了提高系统的调速性能,控制方法采用了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 首先,本文研究了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基本结构、性能、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建立无刷直流电动机的仿真模型。接着,给出了系统总体的设计方案,对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几个关键技术--反电动势过零点及其相位补偿原理、启动、单神经元PID转速控制器以及PWM产生电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然后,根据控制系统总体方案和系统功能要求,进行软硬件设计。在硬件设计中,主要进行了DSP最小系统、电流和转子位置检测电路、IR2130驱动电路等方面电路的设计。在软件设计中,主要设计出了主程序和A/D中断程序。其中,主程序包括DSP系统设置、变量初始化、电机正反转选择、电机启动、速度计算及显示等方面程序;A/D中断程序包括反电动势计算、换相时刻计算、电流转速调节子程序等方面程序。 最后,经实验结果表明,电机启动快速、稳定,具有较宽的调速范围。同时,该系统还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标签: 无位置传感器 控制系统 无刷直流电动机

    上传时间: 2013-07-08

    上传用户: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