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首页| 资源下载| 资源专辑| 精品软件
登录| 注册

规律

  • 基于矢量控制的永磁同步交流伺服电机控制系统.

    矢量控制理论的提出1971年,由德国Blaschke等人首先提出了交流电动机的矢量控制(Transvector Contrl)理论,从理论上解决了交流电动机转矩的高性能控制问题。其基本思想是在普通的三相交流电动机上设法模拟直流电动机转矩控制的规律,在磁场定向坐标上,将电流矢量分解成产生磁通的励磁电流分量ia和产生转矩的转矩电流分量i,并使两分量互相垂直,彼此独立,然后分别进行调节。这样,交流电动机的转矩控制,从原理和特性上就与直流电动机相似了。因此,矢量控制的关键仍是对电流矢量的幅值和空间位置的控制。矢量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转矩控制性能,而最终实施仍然是落实在对定子电流交流量)的控制上。由于在定子侧的各物理量(电压、电流、电动势、磁动势)都是交流量,其空间矢量在空间上以同步旋转,调节、控制和计算均不方便。因此,需借助于坐标变换,使各物理量从静止坐标系转换到同步旋转坐标系,站在同步旋转的坐标系上观察,电动机的各空间矢量都变成了停止矢量,在同步坐标系上的各空间矢量就都变成了直流量,可以根据转矩公式的几种形式,找到转矩和被控矢量的各分量之间的关系,实时地计算出转矩控制所需的被控矢量的各分量值--直流给定量。按这些给定量实时控制,就能达到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性能。由于这些直流给定量在物理上是不存在的、虚构的,因此,还必须在经过坐标的逆变换过程,从旋转坐标系回到静止坐标系,把上述的直流给定量变换成实际的交流给定量,在三相定子坐标系上对交流量进行控制,使其实际值等于给定值。

    标签: 矢量控制 交流伺服电机

    上传时间: 2022-05-30

    上传用户:

  •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及逆变电路matlab仿真

    一简要背景概述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整流电路在自动控制系统、测量系统和发电机励磁系统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常用的三相整流电路有三相桥式不可控整流电路、三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和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三相全控整流电路的整流负载容量较大,输出直流电压脉动较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整流电路。它是由半波整流电路发展而来的。由一组共阴极的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和一组共阳极接法的晶闸管串联而成。六个品闸管分别由按一定规律的脉冲触发导通,来实现对三相交流电的整流,当改变晶闸管的触发角时,相应的输出电压平均值也会改变,从而得到不同的输出。由于整流电路涉及到交流信号、直流信号以及触发信号,同时包含晶闸管、电容、电感、电阻等多种元件,采用常规电路分析方法显得相当繁琐,高压情况下实验也难顺利进行。Matlab提供的可视化仿真工具Simulink可直接建立电路仿真模型,随意改变仿真参数,并且立即可得到任意的仿真结果,直观性强,进一步省去了编程的步骤。本文利用Simulink对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进行建模,对不同控制角、桥故障情况下进行了仿真分析,既进一步加深了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理论,同时也为现代电力电子实验教学奠定良好的实验基础。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以及三相桥式全控逆变电路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很广泛的应用。这里结合全控整流电路以及全控逆变电路理论基础,采用Matlab的仿真工具Simulink对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和三相桥式全控逆变电路进行仿真,对输出参数进行仿真及验证,进一步了解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和三相桥式全控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

    标签: 逆变电路 matlab

    上传时间: 2022-06-01

    上传用户:slq1234567890

  • 微积分解题方法与技巧,刘书田

    《微积分解题方法与技巧》是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书田。本书以面向21世纪的微积分课程教材内容为准,按题型归类,以讲思路与举例题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叙述,讲述解题思路的源头,归纳总结具有共性题目的解题规律、解题方法,讲述解题技巧源自何方,解题简捷、具有新意,可使读者思路畅达、纵向驰骋,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本书强调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内涵的理解及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对重要定理和初学者易犯的错误从多侧面讲解,重点评述,释疑解难,使读者尽快掌握微积分课程的基本内容。本书是经济类、管理类学生学习微积分课程必备的辅导教材,是报考硕士研究生读者的精品之选,是极为有益的教学参考用书,是无师自通的自学指导书。本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管理类及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微积分课程的辅导书,与国内通用的各类优秀的《微积分》教材相匹配,同步使用,全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多元函数微积分、无穷级数、微分方程及差分方程初步等。

    标签: 微积分

    上传时间: 2022-06-04

    上传用户:

  • 《大话核心网-陈学梁》高清文字版

    《大话核心网-陈学梁》,学习核心网的好书。本书根据核心网演进的脉络,采用浅显易懂的类比方式,描述了程控交换、七号信令、NGN网络、SIP协议、IMS网络、UMTS PS核心网、LTE EPC核心网、SDN网络等系统,并根据多年的技术理解,论述了核心网演进的基本规律,向读者描述了一张完整的核心网发展图。通过回顾核心网的历史,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对核心网发展的一些思考和结论。本书不是关于核心网的第一本读物,但将会是核心网领域的第一幅技术地图。本书立足于通信从业人员,用浅显易懂的表述方式,全新地阐述了核心网的方方面面,适合高校教师、相关专业的学生、运营商、设备商,以及通信网络规划人员阅读与参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标签: 核心网

    上传时间: 2022-06-17

    上传用户:

  • 微弱信号检测与辨识机制研究

    微弱信号检测的目的是从噪声中提取有用信号,或用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来提高检测系统输出信号的信噪比。本文简要分析了常用的微弱信号检测理论,对小波变换的微弱信号检测原理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然后提出了微弱信号检测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在阐述了系统的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对电路所选芯片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选用了具有14位分辨率的4路并行A/D转换器AD7865作为模数转换器,且选用Xilinx公司的Spartan-3系列FPGA逻辑器件作为控制器,控制整个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同时,利用FPGA设计了先入先出存储器,充分利用系统资源,降低了外围电路的复杂度,为电路调试及制板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且提升了系统的采集速度和集成度。系统的软件设计采用Verilog HDL语言编程,在Xilinx ISE软件开发平台上完成编译和综合,并选用ModelSim SE 6.0完成了波形仿真。关键词:微弱信号检测;信号调理:FPGA:AD7865;Verilog HDL信息时代需要获取许多有用的信息,多数科学研究及工程应用技术所需的信息都是通过检测的方法来获取的。若被检测的信号非常微弱,就很容易被噪声湮没,那么很难有效的从噪声中检测出有用信号。微弱信号在绝对意义上是指信号本身非常微弱,而在相对意义上是指信号相对于强背景噪声而言的非常微弱,也就是指信噪比极低。人们进行长期的研究工作来检测被噪声所覆盖的微弱信号,分析噪声产生的原因以及规律,且研究被测信号的特点、相关性以及噪声统计特性,从而研究出从背景噪声中检测有用信号的方法。1微弱信号检测(Weak Signal Detection)技术2.3.41主要是提高信号的信噪比,从噪声中检测出有用的微弱信号。对于这些微弱的被测量(如:微振动、微流量、微压力、微温差、弱光、弱磁、小位移、小电容等),大多数都是利用相应的传感器将微弱信号转换为微弱电流或者低电压,再经过放大器将其幅度放大到预期被测量的大小。

    标签: 微弱信号检测

    上传时间: 2022-06-18

    上传用户:canderile

  • 基于触摸屏的的人机交互行为与机制研究

    本文以触摸屏的人机交互设计为与机制为课题背景,对不同触摸设备的交互特征和用户使用行为进行分析,包括手机(小尺寸触摸设备)及平板(大尺寸触摸设备),从而总结出触摸设备的交互设计原则。通过实例总结手机为例的小尺寸屏幕的6种典型界面结构,平板为例的大尺寸触屏设备的6种典型界面结构。大部分的应用界面都是以此为基础展开设计。详细介绍了各个框架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对应的使用场景,适合的应用类型。填补了触摸屏界面结构库眼动研究的空白。并通过眼动实验分析用户进行触屏操作时的眼动规律,经过数据分析进一步探索界面结构的应用场景和交互操作特性,得出一套完整的界面结构选择规律。最后应用前文的研究结论,通过实例设计一款未来的家庭厨房生活的概念产品。选择与其匹配的界面结构,进行交互界面及流程设计。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改善触屏设备的交互设计是非常有意义的,符合科技发展趋势且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触摸屏设备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触屏设备将投入市场并被用户所使用,触摸设备也将更多的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触摸屏作为一种最新的电脑输入设备,是目前最简单、自然的一种人机交互方式。它赋予了多媒体以崭新的面貌。触摸屏的人机交互和个人电脑的交互方式有着天壤之别,个人电脑的输入设备主要是由键盘和鼠标操作完成,点击式交互是个人电脑上的主要交互方式;而触摸屏则是以手指的手势操作为主。手势操作更直接、有效,但是由于手指触击屏幕的面积较大,相比鼠标更容易造成误操作。同时,不同材质的触摸屏灵敏度也决定了手势交互是否友好。研究表明,用户用食指和拇指进行操作也是有区别的,拇指的触及范围相对食指会更大,触击准确率更低11。因此对触摸屏进行针对性的设计研究,而不是直接将桌面设备的界面设计规则照搬过来是有一定实践意义的。本文的研究以触屏界面结构为落脚点,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提出一套触屏界面结构的选择规范,为触屏人机界面资源库添加结构库的部分。让产品有着更加良好的用户体验,有效方便的解决开发人员在设计一款新的应用时不知选取怎样的界面结构问题,减少开发人员的重复工作量和不必要的创新和滥用,规范用户界面结构使产品在不同的触摸设备上保持一致的交互体验。这对于产品的最终用户,体验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标签: 触摸屏 人机交互

    上传时间: 2022-06-18

    上传用户:zhanglei193

  • 动态匹配换能器的超声波电源控制策略.

    超声波电源广泛应用于超声波加工、诊断、清洗等领域,其负载超声波换能器是一种将超音频的电能转变为机械振动的器件。由于超声换能器是一种容性负载,因此换能器与发生器之间需要进行阻抗匹配才能工作在最佳状态。串联匹配能够有效滤除开关型电源输出方波存在的高次谐波成分,因此应用较为广泛。但是环境温度或元件老化等原因会导致换能器的谐振频率发生漂移,使谐振系统失谐。传统的解决办法就是频率跟踪,但是频率跟踪只能保证系统整体电压电流同频同相,由于工作频率改变了而匹配电感不变,此时换能器内部动态支路工作在非谐振状态,导致换能器功率损耗和发热,致使输出能量大幅度下降甚至停振,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所以,在跟踪谐振点调节逆变器开关频率的同时应改变匹配电感才能使谐振系统工作在最高效能状态。针对按固定谐振点匹配超声波换能器电感参数存在的缺点,本文应用耦合振荡法对换能器的匹配电感和耦合频率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证实了匹配电感随谐振频率变化的规律。给出利用这一模型与耦合工作频率之间的关系动态选择换能器匹配电感的方法。经过分析比较,选择了基于磁通控制原理的可控电抗器作为匹配电感,通过改变电抗控制度调节电抗值。并给出了实现这一方案的电路原理和控制方法。最后本文以DSPTMS320F2812为核心设计出实现这一原理的超声波逆变电源。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磁通控制的可控电抗器可以实现电抗值随电抗控制度线性无级可调,由于该电抗器输出正弦波,理论上没有谐波污染。具体采用复合控制策略,稳态时,换能器工作在DPLL锁定频率上;动态时,逐步修改匹配电抗大小,搜索输出电流的最大值,再结合DPLL锁定该频率。配合PS-PWM可实现功率连续可调。该超声波换能系统能够有效的跟随最大电流输出频率,即使频率发生漂移系统仍能保持工作在最佳状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标签: 动态匹配换能器 超声波电源

    上传时间: 2022-06-18

    上传用户:

  • 基于SOC的智能射频网络分析仪的研制

    在无线电测量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是对网络的阻抗和传输特性的测量。这里所说的传输特性,主要是指:增益和衰减、幅频特性、相位特性和时延特性。最初,这些网络参数的测量采用的是点频测量的方法,即在固定频率点上逐点进行测量,测量较为简单,因此对测量设备的性能要求不是很高。随着系统及元器件逐步向宽频带方向发展,常常需要在所要求的宽频带内多个频率点上进行测量才能了解被测器件的宽频带特性。早期的测量设备不仅只能做点频测量,而且每个频率点测量所消耗的时间也比较长,这样在测量宽频带器件时就显得非常繁琐,工作效率低,并且常常会因为测量频率点选取的疏密不同而影响测量结果,特别是对于某些特性曲线的锐变部分以及个别失常点,很可能会由于测量频率点选取不到而使得测量结果不能反映真实结果。基于上述原因,扫频测量技术得以出现并飞速发展。在扫频测量中,用扫频信号--个频率随时间按一定规律,在一定频率范围内扫动的信号代替以往使用的固定频率信号,可以对被测网络进行快速、定性或定量的动态测量,给出被测网络的阻抗特性和传输特性的实时测量结果。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学的发展,微处理器在扫频测量装置中逐渐被采用,使扫频测量可以达到更高的则量精确度

    标签: soc 智能射频网络分析仪

    上传时间: 2022-06-19

    上传用户:XuVshu

  • 面向5G移动网络绿色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跟踪了国内国际上各研究组织关于5G需求与关键技术最新研究进展。高能效将是5G从设计之初就不得不考虑的几个重要问题之。研究如何在不损失或者微损失网络性能的前提下,极大地降低系统的能量消耗是一项很有研究价值的工作。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无线网络基站能量消耗的各个组成部分,参考目前5G研究趋势,选择网络能效模型与基站能耗模型,用于后续网络能效评估。小站密集化部署技术(Small Cell)是目前业内普遍认同的实现未来5G系统各项性能指标与效率指标的有效策略之一。随着小站的密集化部署,网络整体能效成为衡量异构无线通信系统长期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网络运营前,需要以高能效为目标进行Small Cell密集化网络部署。本文利用上述的能效模型,建立并推导出了Small Cell最佳部客位置与数量的高能效网络部署方案目标函数,进一步通过数值仿真方法获得了具体网络场景下的高能效Small Cell 络部署位置与数量,最后通过对大量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高能效Small Cell集化署方案的一般性规律。研究成果对未来5G系统中SmallCell的部署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在网络运营中,由于网络负载存在天然的不均衡性与动态被动性,需要在Small Cell密集化部署的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进行高能效网络拓扑控制,以便在网络运营中维持实时的网络能效最优化的网络拓扑结构。本论文分析了目前业界关于Small Cell 休眠/唤醒性能增益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针对其现有休眠唤醒方案中以单小区固定负载为门限的休眠顺醒机制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高能效Small Cell联合休眼唤醒控制机制,实现了对网络拓扑的高能效动态控制。Small Cell密集化部署使网络编码在未来无线网络环境中得到了新的应用契机,本文最后结合几种未来5G新场景对网络编码应用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初步仿真结果表明,网络编码方案可有效提升能效。

    标签: 5g 移动网络

    上传时间: 2022-06-20

    上传用户:canderile

  • CCD摄像机大视场光学镜头的设计

    摘要:为提高CCD摄像机的成像质量,同时使镜头结构紧凑、小型化,在大视场光学镜头的设计中,引入标准二次曲面和偶次非球面。根据初级像差理论,分析了非球面的位置、初始结构参数的求解规律。通过理论计算和ZEMAX光学设计软件的优化,给出工作波长为Q~Q7m、全视场角为80,相对孔径为1:15的镜头设计实例。该镜头由7块镜片组成,包括一个标准二次曲面和两个8次方非球面;在40p/mm空间频率处的MTF值超过Q85,全视场畸变小于3%,像质优良。关键词:CCD摄像机;大视场;光学镜头;非球面引言CCD摄像设备在图像传感领域的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光电子学和测试技术中最为引人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科研领域,由于CCD具有灵敏度高、噪声低、成本低、小而轻等优点,已成为研究宏观(如天体)和微观(如生物细胞)现象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国防军事领域,CCD成像技术在微光、夜视及遥感应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总之,在各类光电成像领域中,它已逐步取代了真空摄像管的成像系统。

    标签: ccd 摄像机

    上传时间: 2022-06-23

    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