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型号:VK2C21A/B/C/D 产品品牌:VINKA/永嘉微/永嘉微电 封装形式:SOP28/24/20/16 裸片:DICE(邦定COB)/COG(邦定玻璃用) 产品年份:新年份 联 系 人:许硕 Q Q:191 888 5898 联系手机:18898582398(信) 原厂直销,工程服务,技术支持,价格最具优势!QT459 VK2C21A/B/C/D概述: VK2C21是一个点阵式存储映射的LCD驱动器,可支持最大80点(20SEGx4COM)或者最大128点(16SEGx8COM)的LCD屏。单片机可通过I2C接口配置显示参数和读写显示数据,也可通过指令进入省电模式。其高抗干扰,低功耗的特性适用于水电气表以及工控仪表类产品。 特点: ★ 工作电压 2.4-5.5V ★ 内置32 kHz RC振荡器 ★ 偏置电压(BIAS)可配置为1/3、1/4 ★ COM周期(DUTY)可配置为1/4、1/8 ★ 内置显示RAM为20x4位、16x8位 ★ 帧频可配置为80Hz、160Hz ★ 省电模式(通过关显示和关振荡器进入)
标签: VK2C21 VK2C21A VK2C21B VK2C21C VK2C21D LCD抗干扰段码屏驱动 段码屏驱动抗干扰
上传时间: 2022-06-09
上传用户:2937735731
描述了NTC使用B值计算出实际温度与输出的电压之间的关系。
标签: ntc计算
上传时间: 2022-06-15
上传用户:
BC20-TE-B NB-Iot 评估板评估板原厂原理图V1.2。完整对应实物装置。
上传时间: 2022-06-17
上传用户:
本文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电磁兼容性的概述第二部分:元件选择和电路设计技术第三部分:印制电路板的布线技术附录A:电磁兼容性的术语附录B:抗干扰的测量标准第一部分 电磁干扰和兼容性的概述电磁干扰和兼容性的概述电磁干扰是现代电路工业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为了克服干扰,电路设计者不得不移走干扰源,或设法保护电路不受干扰。其目的都是为了使电路按照预期的目标来工作-即达到电磁兼容性。通常,仅仅实现板级的电磁兼容性这还不够。虽然电路是在板级工作的,但是它会对系统的其它部分辐射出噪声,从而产生系统级的问题。另外,系统级或是设备级的电磁兼容性必须要满足某种辐射标准,这样才不会影响其他设备或装置的正常工作。许多发达国家对电子设备和仪器有严格的电磁兼容性标准;为了适应这个要求,设计者必须从板级设计开始就考虑抑制电子干扰。
上传时间: 2022-06-19
上传用户:
说明:原文(英语)来自Freescale Semiconductor,Inc.的应用文档,作者,T.C.Lun,Applications Engineering,Microcontroller Division,Hong Kong.文档分为下列几个部分:PART 1 观EMC PART 2器件的选择及电路的设计PART 3印刷电路板layout技术附录A EMC术语表附录B 抗干扰测量标准第一部分 EMI和EMC纵览:在现代电子设计中EMI是一个主要的问题。为抗干扰,设计者婴么除掉干扰源,要么保护受影响的电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电磁兼容的目的仅仅达到电磁兼容也许还不够。虽然电路工作在板级,但它有可能对系统的共他部件辐射噪音、干扰,从而引起系统级的问题。此外,系统毅或者设备级的EMC不得不满足某些辐射标准,以便不影响其他设备。许多发达国家在电子产品上有非常严格的EMC标准。为了达到这些要求,设计者必须考虑从板极开始的EMI抑制。一个简单的EMI模型包含三个元素,如图1所示:1.EMI源2.耦合路径3.感应体
上传时间: 2022-06-20
上传用户:
本资源包含GBT 17626.1-17626.10共10份最新的标准,本资源通过多渠道获得,希望大家多支持。GBT 17626.1-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抗扰度试验总论GBT 17626.2-201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 17626.3-201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 17626.4-201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 17626.5-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 17626.6-2017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GBT 17626.7-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供电系统及所连设备谐波、谐间波的测量和测量仪器导则GBT 17626.8-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GBT 17626.9-2011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GBT 17626.10-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标签: 电磁兼容
上传时间: 2022-07-04
上传用户:
ASR M08-B设置软件 V3.2 arduino 2560+ASRM08-B测试程序 arduino UNO+ASRM08-B测试程序语音控制台灯电路图及C51源码(不带校验码) 继电器模块设置。 ASR M08-B是一款语音识别模块。首先对模块添加一些关键字,对着该模块说出关键字,串口会返回三位的数,如果是返回特定的三位数字,还会引起ASR M08-B的相关引脚电平的变化。【测试】①打开“ASR M08-B设置软件 V3.2.exe”。②选择“串口号”、“打开串口”、点选“十六进制显示”。③将USB转串口模块连接到语音识别模块上。接线方法如下:语音模块TXD --> USB模块RXD语音模块RXD --> USB模块TXD语音模块GND --> USB模块GND语音模块3V3 --> USB模块3V3(此端为3.3V电源供电端。)④将模块的开关拨到“A”端,最好再按一次上面的大按钮(按一次即可,为了确保模块工作在正确的模式)。⑤对着模块说“开灯”、“关灯”模块会返回“0B”、“0A”,表示正常(注意:0B对应返回值010,0B对应返回值010,返回是16进制显示的嘛,设置的时候是10进制设置的)。
标签: ASR M08-B
上传时间: 2022-07-06
上传用户:aben
eeworm.com VIP专区 单片机源码系列 54资源包含以下内容:1. SST单片机应用文集--从SST89C58转成SST89E5.pdf2. 简单实用的单片机CRC快速算法.pdf3. MTK平台维修分析--D660U盘、充电、铃音、拍照.pdf4.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充电电池容量测试电路的设计.pdf5. 自动计量分装机的控制系统.pdf6. MTK平台维修培训--不开机、不下载部分.pdf7. 浅谈单片机应用系统键盘的扩展方法.pdf8. 单片机虚拟实验室的建设.pdf9. 液晶并口烧录器.pdf10. 51系列单片机开发板介绍.pdf11. 中国再制造工程的发展现状.pdf12. 液晶串口烧录器.pdf13. 51单片机教程精练习题集.pdf14. PStar V6及CoPIC 7X使用说明书.pdf15. 常用主板I/O芯片简介.pdf16. UPSD3200系列单片机概述.pdf17. 3ePIC单片机实验板使用说明书.pdf18. EM78系列单片机简介.pdf19. 《单片机课程设计(B)》课程模块教学大纲.pdf20. 《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实验指导书.pdf21.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交流频率检测系统.pdf22.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大纲.PDF23. 单片机PIC16F73产生SPWM波在UPS电源中的应用.doc24. 基于LM3S316的微控制器仿真USB设备.pdf25. 录音笔的设计与实现.doc26. ICL7135的串行采集方式在单片机电压表中的应用.doc27. S7-300 and M7-300 Programmable.rar28. 基于73M223的FSK制式调制解调器电路设计.pdf29. 单片机初学者教程.pdf30. 基于89C51单片机的高压静电发生器设计与实现.pdf31. MAX488在多机通讯中的应用.pdf32. 基于89C52的油气分析箱体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pdf33. 常用PIC系列8位单片机芯片引脚符号的功能.doc34.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家居WebServer开发及应用.pdf35. PIC8位单片机汇编语言常用指令的识读.doc36. 用74HC595芯片驱动LED的电路设计.pdf37. 32段CMOS_LCD驱动器AY0438_及其单片机的接口设.pdf38. 用MCS51单片机制作的音乐喷泉控制器.pdf39. 一种单片机固件IAP方案.pdf40. Modicon Premium T PCX 57在邮政分拣系.pdf41. 基于MCS-51的16x16点阵LED电子显示屏的设计.doc42. 基于单片机虚拟串口驱动LCD1602的电路仿真.pdf43. 物理科学与电子技术学院实验课表.pdf44. SC9638EP 带MCU的CD播放伺服控制电路(带钟控和收.pdf45. 基于12864LCD的波形显示系统的研制.pdf46. EMC8位单片机EM78系列一览表.pdf47. 基于双单片机的多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pdf48. 电梯的单片机串行传输.pdf49. 网络安全产品研究.pdf50. 基于凌阳单片机的红外泵液器的设计.pdf51. 多功能钟控语音提醒器.pdf52. 谈职业技术学院的单片机教学.pdf53. 基于单片机系统的红外遥控器应用.pdf54. 多通道串行双极性数字发送电路设计.pdf55. 凌阳单片机学习指南.pdf56. 基于单片机技术的调距桨螺距控制系统.pdf57. 基于单片机IAP技术的LED显示屏控制系统的设计.pdf58. 利用PROTEUS VSM建立单片机虚拟实验室.pdf59. 基于单片机和CPLD的任意波形发生器的设计.pdf60. 基于Proteus的单片机PWM直流调速系统设计.pdf61. 基于GSM网络汽车报警器的设计.pdf62. 基于单片机的时钟设计.pdf63. 基于Picmicro单片机的汽车胎压监视系统TPMS.pdf64. 单片机应用与系统设计.pdf65. 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智能洗衣机系统设计.pdf66.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智能调光器.pdf67. 基于单片机的节水灌溉自动控制器的设计.pdf68.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压力控制系统设计.pdf69. 基于MSP430FI33单片机的智能温控仪.pdf70.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数字电压表的Proteus仿真设计.pdf71. 基于Modem的单片机与PC机远程数据传输设计.pdf72.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邹应全.pdf73. 74LS04_MOTOROLA_39221.pdf74. Verilog HDL的基本知识--周立功Actel产品线.pdf75.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高精度测温系统的研制.pdf76. 单片机在排灌泵站节能改造中的应用.pdf77. 基于89C51单片机的交通流量计数抽样仪的设计.pdf78. MSP430系统实验教程.pdf79. 用MCS-51单片机替代自动定标器的定时和计数电路.pdf80. LM324集成四运放的直流电动机调速器的设计.pdf81. 非接触传感器的单片机温度检测系统.pdf82. 单片机在电磁振动给料机中的应用.pdf83. Verilog HDL的基本语法--周立功Actel产品线.pdf84. 单片机远程通信系统.pdf85. MCS-51单片机系统结构.pdf86.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指导书(蔺超文 陈跃 张清 编).pdf87.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唐露新.ppt88.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材.pdf89.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指导(山东农业大学).pdf90.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大纲(淮阴师范学院).pdf91.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训指导书--Atmega16的C语言开发的.pdf92. 基于PROTEUS的单片机系统设计与仿真.ppt93. 《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试卷集.pdf94. 单片机系统的工作原理--胡仁杰.pdf95. 单片机的MODEM通讯.pdf96. 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pdf97.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指导书.pdf98. 汽车传感器的应用和现状.pdf99. 单片机与FX系列PLC通信协议应用研究.pdf100. 单片机实验室.pdf
标签: 电容器
上传时间: 2013-07-14
上传用户:eeworm
该文详细分析了谐波对导步电动机的影响:利用分层法对变频器供电下异步电动机转子导条的挤流效应进行了精确计算,用MATLAB仿真了脉动转矩;推导出时间谐波存在时电磁力波的计算化工.该文重点讨论了变频器供电下异步电动机谐波损耗的计算方法:对铁芯损耗提出了利用铁耗模型计算的新方法,为铁耗的计算提出了新的思路,对杂散损耗采用了考虑杂耗时的谐波等效电路的方法,进一步完善了计算杂耗的谐波等效电路.该文全面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变戚器供电下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设计的影响,提出了电磁参数计算方法,编制了电磁计算程序,并利用电磁计算程序对转子槽形进行了优化设计,制作了样机,最后进行了实验分析,对计算方法及理论进行验证,并得出有益结论.
上传时间: 2013-06-22
上传用户:zhang469965156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利用转子上的永磁体激磁,采用电子换相取代机械换相,结构简单、体积小、效率高,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由于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本身存在较大的转矩脉动,从而使电机运行性能存在缺陷,限制了它在精密传动系统中的应用。本文在开发完成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基础上,针对如何减小和抑制自控式永磁电动机转矩脉动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混合控制策略:利用原有的六个离散位置信号,在三三导通控制策略的基础上,融入矢量控制策略,使得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定子的基波磁势与转子磁势尽量保持在90°左右,来实现近似正弦波电流驱动,可以在不增加系统成本的基础上,较好地抑制电磁转矩脉动,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运行原理,给出了电机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电机及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并给出了仿真和实验波形。 第三章介绍基于TI公司TMS320F240PQA芯片的永磁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的设计,并对系统主电路、驱动模块、电流检测、过压保护等电路作了详细的介绍,对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搭建了整个系统的硬件平台。 第四章介绍了常规的矢量控制技术,提出了一种混合控制策略的新方法:利用霍尔位置传感器的六个位置信号,使得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定子的基波磁势与转子磁势尽量保持在90°左右,从而达到控制器简单、转矩脉动降低的目的。并分析了这种控制策略在匀速、加减速情况下的运行性能。 第五章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完整给出了混合控制策略的软件编程方法,并按照模块化的思想,把软件分成多个独立模块,并重点介绍了系统启动、转速计算、转子位置计算、sinθ和cosθ的计算、PWM输出等几个部分,并给出实验波形验证其可行性。
上传时间: 2013-05-30
上传用户:时代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