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了用AT89S8252单片机的串行接口与智能温度巡回检测仪(XJ-08S)通过RS—485总线相互通讯实现热水温度远程显示的一种低成本解决方案,内容涉及RS—485总线通讯、单片机驱动数码管显示、数据转换以及键盘处理软硬件设计等内容
上传时间: 2013-12-17
上传用户:gdgzhym
文章介绍了用AT89S8252单片机的串行接口与智能温度巡回检测仪(XJ-08S)通过RS—485总线相互通讯实现热水温度远程显示的一种低成本解决方案,内容涉及RS—485总线通讯、单片机驱动数码管显示、数据转换以及键盘处理软硬件设计等内容
上传时间: 2013-12-29
上传用户:lxm
讨论了20位串行数模转换器DAC1220 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特点,结合其在时钟设备中的应用,给出了具体的软硬件设计方案并对转换结果进行了分析。DAC1220 具有操作简单、低功耗、低噪声、输出精度高等特点,是一款理想的数模转换器件,可应用于高精度的检测、测量系统中。
上传时间: 2018-06-30
上传用户:yours777
论文介绍了当前流行的几种无线充电技术,并提出了一种带金属物体检测的多线圈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电磁感应的技术原理,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另外,相比于其他电磁感应技术的无线充电方案,本文方案的特点是低功耗、多线圈及带金属物体检测功能硬件方面,本文提出的无线充电系统采用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BQ500410A及BQ51013B作为发射端电路和接收端电路的主控部分,并辅以MSP430G2101实现低功耗电路为了扩大负载设备的充电面积,发射端电路采用三线圈的方案,自动选择最优的线圈来提供能量传输通道。此外,本文方案还设计了寄生金属物体检测及外来物体检测功能,避免了能量传输通道上存在的金属物体产生的涡流发热对无线充电系统的影响。软件方面,本文采用“反向散播调制技术”进行信号调制,并定义了物理层、数据链路层、逻辑层协议,规范了发射端电路与接收端电路之问数据通信。在传输功率控制方面,本文采用的是离散PID控制算法,并结合动态整流控制算法提高系统的瞬态响应速度。最后,本文测试了上述软硬件设计的主要功能,证实了本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关键词:无线充电、电磁感应、低功耗、金属物体检测、多线圈
标签: 无线充电系统
上传时间: 2022-04-02
上传用户:XuVshu
微弱信号检测的目的是从噪声中提取有用信号,或用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来提高检测系统输出信号的信噪比。本文简要分析了常用的微弱信号检测理论,对小波变换的微弱信号检测原理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然后提出了微弱信号检测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在阐述了系统的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对电路所选芯片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选用了具有14位分辨率的4路并行A/D转换器AD7865作为模数转换器,且选用Xilinx公司的Spartan-3系列FPGA逻辑器件作为控制器,控制整个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同时,利用FPGA设计了先入先出存储器,充分利用系统资源,降低了外围电路的复杂度,为电路调试及制板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且提升了系统的采集速度和集成度。系统的软件设计采用Verilog HDL语言编程,在Xilinx ISE软件开发平台上完成编译和综合,并选用ModelSim SE 6.0完成了波形仿真。关键词:微弱信号检测;信号调理:FPGA:AD7865;Verilog HDL信息时代需要获取许多有用的信息,多数科学研究及工程应用技术所需的信息都是通过检测的方法来获取的。若被检测的信号非常微弱,就很容易被噪声湮没,那么很难有效的从噪声中检测出有用信号。微弱信号在绝对意义上是指信号本身非常微弱,而在相对意义上是指信号相对于强背景噪声而言的非常微弱,也就是指信噪比极低。人们进行长期的研究工作来检测被噪声所覆盖的微弱信号,分析噪声产生的原因以及规律,且研究被测信号的特点、相关性以及噪声统计特性,从而研究出从背景噪声中检测有用信号的方法。1微弱信号检测(Weak Signal Detection)技术2.3.41主要是提高信号的信噪比,从噪声中检测出有用的微弱信号。对于这些微弱的被测量(如:微振动、微流量、微压力、微温差、弱光、弱磁、小位移、小电容等),大多数都是利用相应的传感器将微弱信号转换为微弱电流或者低电压,再经过放大器将其幅度放大到预期被测量的大小。
标签: 微弱信号检测
上传时间: 2022-06-18
上传用户:canderile
(1)以Solidworks为平台,详细阐述了无纺布自动裁剪与超声波焊接机的机构设计,包括各零部件的三维建模和整机装配。(2)对超声波焊接机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了相关的模计OCi.CUT(3)以顺序控制系统为框架,主要采用气动技术、PLC控制,运用用电一气方式完成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包括气动元件的计算、选型及PLC的编程、调试等。(4)重点对无纺布自动裁剪与超声波焊接机机器调试试验,在此基础上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总结出较为合理的工艺参数,包括无纺布电机消音绵成型的最佳保压时间和超声波气缸最佳的工作压力等。(5)针对大大提高无纺布电机消音绵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相应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固定无纺布连续自动裁剪和超声波焊接两道工序工位,减少定位次数,提高定位精度;重叠裁剪与焊接时间,自动裁剪超声波已焊接好的无纺布布条,裁剪结束无纺
标签: 超声波焊接机
上传时间: 2022-06-19
上传用户:
这是STM32F1开发指南(精英版)-寄存器版本开发手册,主要用于正点原子的精英开发板的学习和研究。 本手册将结合《STM32 参考手册》和《Cortex-M3 权威指南》两者的优点,并从寄存器级 别出发,深入浅出,向读者展示 STM32 的各种功能。总共配有 38 个实例,基本上每个实例在 均配有软硬件设计,在介绍完软硬件之后,马上附上实例代码,并带有详细注释及说明,让读者快速理解代码。STM32 拥有非常多的寄存器,其中断管理更是复杂,对于新手来说,看ST 提供的库函数 虽然可以很好的使用,但是没法深入理解,一旦出错,查问题就非常痛苦了。另外,库函数在效率和代码量上面都是不如直接操作寄存器的。 这些实例涵盖了 STM32 的绝大部分内部资源,并且提供很多实用级别的程序,如:内存 管理、文件系统读写、图片解码、IAP 等。所有实例在 MDK5.10 编译器下编译通过,大家只需 下载程序到 ALIENTEK MiniSTM32 开发板,即可验证实验。 不管你是一个 STM32 初学者,还是一个老手,本手册都非常适合。尤其对于初学者,本 手册将手把手的教你如何使用 MDK,包括新建工程、编译、仿真、下载调试等一系列步骤, 让你轻松上手。本手册不适用于想通过库函数学习 STM32 的读者,因为本手册的绝大部分内 容都是直接操作 STM32 寄存器的。 本手册的实验平台是 ALIENTEK MiniSTM32 V3.0 开发板,有这款开发板的朋友则直接可 以拿本手册配套的光盘上的例程在开发板上运行、验证。而没有这款开发板而又想要的朋友, 可以上淘宝购买。当然你如果有了一款自己的开发板,而又不想再买,也是可以的,只要你的 板子上有 ALIENTEK MiniSTM32 V3.0 开发板上的相同资源(需要实验用到的),代码一般都 是可以通用的,你需要做的就只是把底层的驱动函数(一般是 IO 操作)稍做修改,使之适合 你的开发板即可
上传时间: 2022-06-21
上传用户:1208020161
本论文主要研究自激式RF电源的功率控制,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部分主要介绍ICP仪器的发展历史、RF电源的主流技术路线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部分问题,确立了本文研究主题。第二部分简介了ICP仪器的系统结构,重点介绍等离子炬光源以及自激式RF电源。首先从系统的角度介绍了ICP仪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然后对等离子矩光源的产生条件及生成机理作了说明,并且对其在点火过程中表现的负载特性作了分析,最后从ICP仪器的分析性能方面说明了它对RF电源的设计要求,明确RF电源的设计指标。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自激式RF电源的实现原理。按照信号流向首先介绍了作为跟踪等离子矩特性的振荡源——锁相环的原理,分别对其中的鉴相器、环路滤波器、压控振荡器和驱动电路等做了详细介绍。然后介绍了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原理,确定了主要元件参数,并介绍了适用于自激式RF电源的电路结构。最后对阻抗匹配原理作了介绍,并重点介绍了集中参数元件匹配网络。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本文所做的设计工作,包含软硬件设计。这部分仍然是按信号流向作说明,根据自激式RF电源的结构特点,针对这几部分选择合适的电路结构、元件参数等设计完成锁相环路、高效率E类推挽功率放大电路以及阻抗匹配网络。除此之外,还包括电路中的主要信号采样与检测、热设计、电磁兼容设计以及软件部分的设计说明。第五部分对本文采取的功率控制流程与策略作详细说明,介绍了如何通过改善控制流程和控制策略以提高RF电源性能。第六部分对所设计的RF电源进行了测试,表明本设计达到了预定的设计指标,说明此方法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并且分析了等离子炬的负载变化过程,对RF电源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第七部分作了全文总结与展望。所设计RF电源成功点燃等离子炬,期间通过对RF电源的测试,并在ICP-AES整机上进行了系统验证,测试证明所设计的自激式RF电源与同类电源相比性能有所提升。
上传时间: 2022-06-23
上传用户: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新见解如下:1、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结构、特点和国内外学者对其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了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理论中经常涉及到的三种坐标系转换原理,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两种不同坐标系下的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研究。2、分析了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和直接转矩控制两种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分别建立了基于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大量的仿真,研究了两种控制技术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性能上各自特性以及差异。3、在分析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扇区边界过渡时选择电压矢量造成转矩脉动的抑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两法方法预期效果明显;研究了零电压矢量在直接转矩控制中的作用和一种改进的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将零电压矢量引入控制和改进的策略都能明显抑制系统转矩脉动。4、在常规控制基础上,引入模糊逻辑控制技术进一步优化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建立了基于模糊逻辑的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模糊逻辑控制能有效的提高直接转矩控制性能。5、采用速度快、功能强大的电机控制专用芯片TMS320LF2407A作为主要控制芯片,完成了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实验软硬件设计,为今后研究打下了基础。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器,永磁同步电动机,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直接转矩控制,模糊逻辑控制
上传时间: 2022-06-27
上传用户:kingwide
嵌入式行业背景:嵌入式系统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语音图像数据传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和具体应用对象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往往是技术密集、投资强度大、高度分散、不断创新的知识密集型系统。嵌入式系统和PC上的应用系统不同,针对不同的具体应用而设计的嵌入式系统之间差别也很大。嵌入式系统一般功能单一、简单,在兼容性方面要求不高,但是在大小、成本方面限制较多。嵌入式系统是指操作系统和功能软件集成千计算机硬件系统之中,简单地说就是系统的应用软件与系统的硬件一体化,类似于 BIOS 的工作方式。具有软件代码小、高度自动化、响应速度快等特点,特别适合千要求实时的多任务体系。目前,国内还很缺乏能够进行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的综合人才,本书详细讲解嵌入式系统下各类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方法,帮助读者提高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能力。本书主要内容本书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如下。第 l 章介绍嵌入式系统的概念、特点、体系结构和应用前景。通过本阮的学习,读者可以对嵌入式系统有初步的了解, 并对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第 2 章介绍嵌入式 Linux设备驱动程序的分类和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相关知识,以LED和按键驱动为例讲解开发驱动程序的大致流程。通过阅读本章,读者可以对驱动程序的开发流和有初步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其他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打下基础。第 3 章介绍数字显示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方法。通过阅读本章, 读者可以掌握7段数码管的显示原理和驱动力法。第 4 章介绍键 盘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键盘设备的工 作原理,从而为自己的系统添加键盘设备,并编写相应的驱动程序使其能正常工作。第 5 章介绍 A/D 转换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可以掌握 A/D 转换的基本原理和电路实现方法, 并结合实例自行编写AfP 转换 设备的驱动程序和测试程序。第 6 章介绍 D/A 转换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可以掌握 D/A 转换的基本原理和电路实现方法, 并结合实例自行编写D/A转换设备的驱动秤序和测试程序。
上传时间: 2022-07-16
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