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电路设计规范PCB设计规范PCB设计经验 PCBLAYOUT技术资料合集
上传时间: 2022-02-06
上传用户:trh505
硬件设计经验分享,有需要的可以参考!
标签: 硬件设计
上传时间: 2022-04-19
上传用户:
FPGA那些事儿--Modelsim仿真技巧REV6.0,经典Modelsim学习开发设计经验书籍-331页。前言笔者一直以来都在纠结,自己是否要为仿真编辑相关的教程呢?一般而言,Modelsim 等价仿真已经成为大众的常识,但是学习仿真是否学习Modelsim,笔者则是一直保持保留的态度。笔者认为,仿真是Modelsim,但是Modelsim 不是仿真,严格来讲Modelsim只是仿真所需的工具而已,又或者说Modelsim 只是学习仿真的一部小插曲而已。除此之外,笔者也认为仿真可以是验证语言,但是验证语言却不是仿真,因为验证语言只是仿真的一小部分而已,事实上仿真也不一定需要验证语言。常规告诉笔者,仿真一定要学习Modelsim 还有验证语言,亦即Modelsim 除了学习操作软件以外,我们还要熟悉TCL 命令(Tool Command Language)。此外,学习验证语言除了掌握部分关键字以外,还要记忆熟悉大量的系统函数,还有预处理。年轻的笔者,因为年少无知就这样上当了,最后笔者因为承受不了那巨大的学习负担,结果自爆了。经过惨痛的经历以后,笔者重新思考“仿真是什么?”,仿真难道是常规口中说过的东西吗?还是其它呢?苦思冥想后,笔者终于悟道“仿真既是虚拟建模”这一概念。虚拟建模还有实际建模除了概念(环境)的差别以外,两者其实是同样的东西。换句话说,一套用在实际建模的习惯,也能应用在仿真的身上。按照这条线索继续思考,笔者发现仿真其实是复合体,其中包括建模,时序等各种基础知识。换言之,仿真不仅需要一定程度的基础,仿真不能按照常规去理解,不然脑袋会短路。期间,笔者发现愈多细节,那压抑不了的求知欲也就愈烧愈旺盛,就这样日夜颠倒研究一段时间以后,笔者终于遇见仿真的关键,亦即个体仿真与整体仿真之间的差异。常规的参考书一般都是讨论个体仿真而已,然而它们不曾涉及整体仿真。一个过多模块其中的仿真对象好比一块大切糕,压倒性的仿真信息会让我们喘不过起来,为此笔者开始找寻解决方法。后来笔者又发现到,早期建模会严重影响仿真的表现,如果笔者不规则分化整体模块,仿真很容易会变得一团糟,而且模块也会失去连接性。笔者愈是深入研究仿真,愈是发现以往不曾遇见的细节问题,然而这些细节问题也未曾出现在任何一本参考书的身上。渐渐地,笔者开始认识,那些所谓的权威还有常规,从根本上只是外表好看的纸老虎而已,细节的涉及程度完全不行。笔者非常后悔,为什么自己会浪费那么多时间在它们的身上。可恶的常规!快把笔者的青春还回来! 所以说,常规什么的最讨厌了,最好统统都给我爆炸去吧!呜咕,过多怨气实在一言难尽,欲知详情,读者自己看书去吧...
上传时间: 2022-05-02
上传用户:
FPGA CPLD数字电路设计经验分享
上传时间: 2022-07-08
上传用户:
本资料是关于单片机电路设计的一些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言 MCU发展趋势 未来以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单片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为: 1、全盘CMOS化 CMOS 电路具有众多的优点,如极宽的工作电压范围、极佳的本质低功耗及功耗管理特征,形成了嵌入式系统独特的低功耗及功耗管理应用技术。 2、最大化的SoC设计 目前单片机已逐渐向片上系统发展,原有的单片机逐渐发展成通用型SoC 单片机(如C8051F 系列)或SoC 的标准IP 内核(如DW8051_core),以及各种专用的SoC 单片机。 3、以串行方式为主的外围扩展 目前单片机外围器件普遍提供了串行扩展方式。串行扩展具有简单、灵活、电路系统简单、占用I/O资源少等优点,是一种流行的扩展方式。 4、8位机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电路常识性概念(1)-输入、输出阻抗 1、输入阻抗 输入阻抗是指一个电路输入端的等效阻抗。在输入端上加上一个电压源U,测量输入端的电流I,则输入阻抗Rin=U/I。你可以把输入端想象成一个电阻的两端,这个电阻的阻值,就是输入阻抗。 输入阻抗跟一个普通的电抗元件没什么两样,它反映了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对于电压驱动的电路,输入阻抗越大,则对电压源的负载就越轻,因而就越容易驱动,也不会对信号源有影响;而对于电流驱动型的电路,输入阻抗越小,则对电流源的负载就越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是用电压源来驱动的,则输入阻抗越大越好;如果是用电流源来驱动的,则阻抗越小越好(注:只适合于低频电路,在高频电路中,还要考虑阻抗匹配问题。另外如果要获取最大输出功率时,也要考虑阻抗匹配问题。)
上传时间: 2013-11-08
上传用户:元宵汉堡包
作者RICHARD CHI-HSI LI,结合自己20年RF设计经验,整理的RF设计技术与经验,工程性很强,从最基本的LNA、MIXERS、差分对等讲起,涉及到阻抗匹配,接地,天线设计,RF系统分析,是一本很不错的书。英文版
上传时间: 2013-10-30
上传用户:ve3344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指纹识别是生物特征识别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直以来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嵌入式自动指纹识别是指指纹识别技术在嵌入式系统上的应用。传统的嵌入式自动指纹识别系统多采用单片DSP或MIPS处理器来完成算法,由于DSP或MIPS处理器只能根据程序顺序执行,在指纹匹配过程中只能和整个库中的指纹进行一一匹配,因此这类系统在处理较大指纹库时下匹配时间相当长。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本文构建了浮点DSP和FPGA协同处理构架的硬件平台,充分利用DSP在计算上的精确度和FPGA并行处理的特点,由DSP和FPGA共同处理匹配算法。 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设计了一个硬件系统,包括DSP处理器、FPGA、指纹传感器、人机交互接口和USB1.1接口。同时,还设计了各硬件模块的驱动程序,为应用程序提供控制接口。由于系统中DSP工作频率为300MHz,其中某些器件的工作频率达到了100MHz,因此本文还给出了一些信号完整性分析和PCB设计经验。 2.编写了Verilog程序,在FPGA中实现了9路指纹的并行匹配。由于FPGA本身的局限性,实现原有匹配算法有很大困难。在简化原有匹配算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便于FPGA实现“粗匹配”算法。此外,还设计了用于和DSP通信的接口模块设计。 3.完成了系统应用程序设计。在使用uC/OS-Ⅱ实时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各系统任务,通过调用驱动程序控制和协调各硬件模块,实现了自动指纹识别功能。为了便于存放指纹特征信息,设计了指纹库数据结构,实现了指纹库添加、删除、编辑的功能。 最终,本系统实现了高效、快速的进行指纹识别,各模块工作稳定。同时,模块化的软硬件设计使本系统便于进行二次开发,快速应用于各种场合。
上传时间: 2013-06-05
上传用户:guanliya
讲解了在FPGA中时序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分享了设计经验
上传时间: 2013-08-06
上传用户:竺羽翎2222
本书的)4一个持色是从FPGA设计的角度出发.别祈了vHD巳语法的特点以及它们的正\r\n确使用方沈,将初学者在运用vHDL语吉进行FPrjA设计中会遇到的疑惑,— 点拨清楚。\r\n并纪合作者的多年FPGA设计经验,讲述厂许多EDA设计思想v并贯穿全书始终。\r\n
上传时间: 2013-08-30
上传用户:YYRR
本人设计工作中一些非常金典的个人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上传时间: 2013-10-31
上传用户:南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