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结构
上传时间: 2013-11-23
上传用户:er1219
高级FPGA设计结构、实现和优化 作者:(美)克里兹著,孟宪元译;出版社:机械工程出版社 学FPGA不一定需要开发板,自己学会modelsim仿真、写testbench,用PC机仿真就能有不少长进。这些都看完,剩下的就靠做项目自己领悟,再加上高手指点。 《高级FPGA设计:结构、实现也优化》以FPGA设计为主题,覆盖了实践过程中最可能遇到的深层次问题,并提供了经验指导。在某些方面,《高级FPGA设计:结构、实现也优化》能够取代有限的工业经历,免去读者学习的困难。这种先进的、实用的方法,成为此书的特色。
标签: FPGA
上传时间: 2013-11-01
上传用户:一诺88
NIOS整体开发结构基础经典
标签: NIOS
上传时间: 2014-11-08
上传用户:坏天使kk
首先得掌握FPGA的芯片结构
上传时间: 2013-10-13
上传用户:xianglee
挠性印制板很容易在大应力的作用下造成开裂或断裂,在设计时常在拐角处采用抗撕裂结构设计以更好地改善FPC的抗撕裂的性能。
上传时间: 2013-11-20
上传用户:kelimu
设计了一个基于FPGA的单精度浮点数乘法器.设计中采用改进的带偏移量的冗余Booth3算法和跳跃式Wallace树型结构,并提出对Wallace树产生的2个伪和采用部分相加的方式,提高了乘法器的运算速度;加入对特殊值的处理模块,完善了乘法器的功能.本设计在Altera DE2开发板上进行了验证.
上传时间: 2013-10-13
上传用户:yl1140vista
教学提示:要正确地应用PLC去完成各种不同的控制任务,必须了解PLC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构成。PLC产品种类较多,不同型号的PLC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区别,但它们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却是基本相同的。了解PLC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系统设计很有必要。教学要求:本章让学生了解PLC的基本结构、各部分的作用和I/O接口电路,熟悉PLC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PLC在程序编制过程中所使用的几种编程语言,对PLC系统有一个基本和全面的认识。2.1 PLC的组成及各部件的作用2..1.1 PLC的硬件组成2.1.2 PLC的软件组成2.2 PLC的输入与输出接口2.2.1 PLC的开关量输入接口2.2.2 PLC的开关量输出接口2.3 PLC的工作原理2.4 PLC的编程语言2.4.1 PLC编程语言的国际标准2.4.2 梯形图的特点
上传时间: 2013-11-15
上传用户:yd19890720
第一章 传输线理论一 传输线原理二 微带传输线三 微带传输线之不连续分析第二章 被动组件之电感设计与分析一 电感原理二 电感结构与分析三 电感设计与模拟四 电感分析与量测传输线理论与传统电路学之最大不同,主要在于组件之尺寸与传导电波之波长的比值。当组件尺寸远小于传输线之电波波长时,传统的电路学理论才可以使用,一般以传输波长(Guide wavelength)的二十分之ㄧ(λ/20)为最大尺寸,称为集总组件(Lumped elements);反之,若组件的尺寸接近传输波长,由于组件上不同位置之电压或电流的大小与相位均可能不相同,因而称为散布式组件(Distributed elements)。 由于通讯应用的频率越来越高,相对的传输波长也越来越小,要使电路之设计完全由集总组件所构成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因此,运用散布式组件设计电路也成为无法避免的选择。 当然,科技的进步已经使得集总组件的制作变得越来越小,例如运用半导体制程、高介电材质之低温共烧陶瓷(LTCC)、微机电(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等技术制作集总组件,然而,其中电路之分析与设计能不乏运用到散布式传输线的理论,如微带线(Microstrip Lines)、夹心带线(Strip Lines)等的理论。因此,本章以讨论散布式传输线的理论开始,进而以微带传输线为例介绍其理论与公式,并讨论微带传输线之各种不连续之电路,以作为后续章节之被动组件的运用。
标签: 传输线
上传时间: 2013-11-10
上传用户:潇湘书客
目录 第一章 传输线理论 一 传输线原理 二 微带传输线 三 微带传输线之不连续分析 第二章 被动组件之电感设计与分析 一 电感原理 二 电感结构与分析 三 电感设计与模拟 电感分析与量测
标签: 传输线
上传时间: 2013-11-21
上传用户:qb1993225
首先分析了细长轴车削加工时造成的位移,理论上分析了误差的大小与位移量的关系,然后运用材料力学公式得出切削点位移量与切削力的关系,又根据径向切削力经验公式获得切削力与进刀量的关系,推出了理论进刀量与实际进刀量的关系,提出了用进刀量补偿法减小细长轴车削加工误差的模型。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采用进刀量补偿方法,在不改变机床精度的前提下显著提高细长轴的加工精度。
上传时间: 2013-10-18
上传用户:透明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