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首页| 资源下载| 资源专辑| 精品软件
登录| 注册

总线体系结构

  • C8051F大学课程.rar

    C8051F大学课程 详细的讲解了C8051F的体系结构。

    标签: C8051F 大学

    上传时间: 2013-06-23

    上传用户:hgy9473

  • 干式变压器电磁计算优化设计.rar

    本文针对电力变压器的电磁设计过程、优化方法、优化系统的体系结构,以及优化设计系统开发中采用的技术和处理方法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开发了一套干式变压器电磁计算优化设计系统。论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综述了电力变压器的结构特征和传统电磁设计的流程,分析了变压器电磁设计中的设计流程、设计目标、方案组合等重点问题,研究了变压器的评价准则的选择和计算。同时对变压器电磁设计计算的细节做了深入分析,理清了变压器设计中各个步骤、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成功地将变压器计算中的一些核心的计算过程程序化。 (2)深入研究和分析了目前变压器优化设计的研究和实践中所采用的优化方法,包括比较成熟的循环遍历法和其他还处于研究阶段或还有缺陷的方法,对这些算法的原理、应用情况、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总结。 (3)将ODBC(开放数据库互连)和OLE(对象链接和嵌入)自动化技术引入电力变压器的电磁优化设计系统中,一改以往的设计软件封闭的弊病,具有出色的可扩展性,充分利用了现代操作系统环境的先进功能。以oLE自动化技术为基础的计算单自动生成技术,使变压器设计软件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协助设计人员的工作,将设计人员从简单劳动中解脱出来,使设计软件能够真正成为全面的变压器优化设计软件。 (4)将各种型式的敞开式和环氧浇注干式变压器电磁计算优化设计整合到同一系统中,方便了用户不同的设计要求,同时根据专家理论设计了众多人工干预设计的环节,令本软件更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开放性和个性。 (5)对当前热门的非晶合金变压器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指出非晶合金变压器的优缺点,分析了其即将全面使用的趋势。同时对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的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给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标签: 干式变压器 优化设计 电磁计算

    上传时间: 2013-05-28

    上传用户:王庆才

  • 基于ZigBee的短距离通信技术研究.rar

    集成了传感器、嵌入式计算、网络和无线通信四大技术而形成的ZigBee技术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能够协作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传送到需要的用户。ZigBee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对国内外的研究者提出了大量的挑战性课题。时钟同步是所有分布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ZigBee技术的一项重要支撑技术,大多数ZigBee技术应用比如环境监测系统,导航系统等都需要所搜集的传感数据具有准确时间信息,否则采集的信息就是不完整的。 本论文介绍了国内外在ZigBee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对IEEE802.15.4/ZigBee的协议栈做了分析,对现存的几种主要的时钟同步算法做了研究。本太阳能航标灯同步闪课题中,为了便于太阳能给航标灯供电,需要通过休眠机制来降低功耗;为了保证ZigBee网络中各设备协同工作,时钟同步显得更为重要,它为本系统中的每个航标灯提供正确的时钟信息,不但提高系统的传输质量和效率,而且让航标灯的同步闪光,在航道中起到很好的助航作用。接着,给出了系统的具体实现过程,包括各硬件模块的设计原理、电路原理图及主要模块的详细实现过程。最后,指出本文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本文重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针对网络拓扑结构、协议体系结构以及干扰抑制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并与其它无线通信技术进行比较及对其相互干扰进行研究。 2.对ZigBee节点时钟同步算法工作原理做了详细的研究,总结了这些算法的优缺点,并在对比现有的几种时钟同步算法的基础上对泛洪时间同步协议多跳时钟同步算法的改进。 3.设计了太阳能航标灯同步闪光系统,给出了硬件原理图及软件流程,并且在制PCB板中电磁兼容问题的解决进行了详细描述。 结果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高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标签: ZigBee 短距离 技术研究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海陆空653

  • SVG文件的生成、解析、显示及其应用研究.rar

    本论文结合珠海市科技攻关项目"SVG在办公套件中的应用研究及开发"和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演示文稿在线美化-SVG渲染引擎开发”项目,以打印机驱动程序、SVG、C#、C和JavaScript为基础,重点研究了SVG文件的生成、解析、显示及其应用。 本文绪论部分综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SVG在诸多领域的应用前景,然后从SVG标准的发展、SVG文件的生成及渲染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接着详细介绍了可扩展标记语言XML以及可缩放矢量图形SVG。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将各种格式的文档转换为SVG文件,提出了一个通用的方法一利用打印机驱动程序输出SVG文件,详细介绍了打印体系结构、打印机驱动程序功能、打印机驱动程序组件、Windows打印流程及打印机驱动程序相关的DDI函数。在比较了DOM和SAX这两种XML解析方式的基础上,鉴于SVG自身的特点及渲染时对SVG元素随机访问的需要,采用DOM接口实现了基于.Net Framework XML解析模型的SVG解析框架,采用GDI+实现了SVG显示框架;同时给出了SVG文档对象模型与GDI+图形对象模型的具体映射关系,并基于此映射模型实现了SVG静态图形图像正确高效的显示。本论文根据SVG相关标准对SVG技术进行了一些应用研究,有助于SVG技术在相关行业的应用。 论文通过一个SVG文件转换实例和一个SVG文件渲染实例例证了SVG文件生成与SVG文件解析和显示的可行性。

    标签: SVG 应用研究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shinesyh

  • 基于ARM9的嵌入式Linux开发平台构建与Boa的实现.rar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的融合,嵌入式系统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在32位嵌入式微处理器市场上,基于ARM(Advanced RISC Machine)内核的微处理器在市场上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因此追踪ARM技术的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在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上,Linux一直因其内核精简、代码开放、易于移植等特点受到广大嵌入式系统工程师的青睐。另外,嵌入式系统一旦具备网络接入功能,其信息处理能力更加强大,因此有必要为嵌入式系统构建Web服务器。 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开发平台构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 文章深入剖析了ARM9的体系结构,介绍了基于ARM9的S3C2410开发板的特性及资源;阐述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及嵌入式Linux移植的基本方法;搭建了移植所需要的开发环境,主要包括在宿主机Linux操作系统下编译arm-linux交叉编译工具等;然后详细阐述了嵌入式Linux开发平台的构建过程,包括对BootLoader的分析和移植,Linux2.6内核的结构分析、代码修改以及内核裁减、配置和移植,网卡驱动程序的移植,以及根文件系统的创建。按文中提供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很方便的建立一个ARM-Linux开发平台。 文章最后给出了基于所建平台的网络应用,即在上述所建的软硬件平台上创建Web服务器Boa,并基于Boa进行应用开发。最终实现了基于Boa嵌入式Web服务器的服务器端表单处理程序,实现了PC机与目标板的动态网页交互功能,并且,通过PC机IE浏览器可以直接控制目标板上的硬件和可执行程序,以实现对目标板的远程监控功能。

    标签: Linux ARM9 Boa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kernaling

  • 基于嵌入式Linux的多媒体播放器设计.rar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类进入了后PC时代。在这一阶段,嵌入式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目前,嵌入式技术及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智能家用电器、智能建筑、仪器仪表、通讯产品、工业控制、掌上型电脑、各种智能IC卡的应用等等。将嵌入式系统应用于多媒体移动终端,充分发挥了嵌入式系统的低功耗、集成度高、可扩充能力强等特点,可以达到集移动、语音、图像等各种功能于一身的效果。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嵌入式Linux的多媒体播放器设计方案。 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ARM体系结构,研究了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在ARM9微处理器的移植技术,包括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引导装载程序应用、移植嵌入式Linux内核及建立根文件系统,并且实现了嵌入式Linux到EP9315开发板的移植。 由于嵌入式系统本身硬件条件的限制,常用在PC机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系统不适合在其上运行。为此,本文选择了Qt/Embedded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体系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基础上,实现了Qt/Embedded到EP9315开发板的移植,完成了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开发,使得系统拥有良好的操作界面。 针对现今MP3文件格式广泛流行的特点,本文设计了MP3播放器。在深入研究了MP3文件编码原理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播放器的设计过程,没有使用硬件解码方案,采用了软件解码,降低了系统开发成本:在视频播放方面,本文实现了Linux系统下的通用媒体播放器——Mplayer到EP9315开发板的移植。通过对音频数据输出的研究,解决了Mplayer播放声音不正常的问题,实现了一个集音乐和视频播放于一体的嵌入式多媒体播放系统。 最后,总结了论文所做的工作,指出了嵌入式多媒体播放器所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标签: Linux 嵌入式 多媒体播放器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梧桐

  • 基于FPGA动态重构的故障容错技术.rar

    可重构计算技术兼具通用处理器(General-Purpose Processor,GPP)和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ASIC)的特点,既可以提供硬件高速的特性,又具有软件可以重新配置的特性。而动态部分可重构技术是可重构计算技术的最新进展之一。该技术的要点就是在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修改部分模块的功能,而系统其它模块能够照常运行,这样既节约硬件资源,又增强了系统灵活性。 可重构SoC既可以在处理器上进行编程又可以改变FPGA内部的硬件结构,这使得SoC系统既具有处理器善于控制和运算的特点,又具FPGA灵活的重构特点;由于处理器和FPGA硬件是在同一块硅片上,使得它们之间的通信宽带大大提高,这种平台很适合于容错算法的实现。 本文基于863计划项目;动态重构计算机的可信实现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应用于恶劣环境中FPGA自我容错的体系结构,提出了一套完整的SoC系统的容错设计方案,并研究其实现技术,设计实现了实现该技术的硬件平台和软件算法,并验证成功。 论文取得了如下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1、设计了实现动态重构技术的硬件平台,包括高性能的FPGA(内含入式处理器PowcrPC)、PROM、SRAM、FLASH、串口通信等硬件模块。 2、说明了动态重构技术的设计规范和设计流程,实现动态重构技术。 3、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重构实现容错的方法,不需要外部处理器干预,由嵌入式处理器负责管理整个过程。 4、设计并实现了嵌入式处理器运行时需要的软件,主要有两个功能,首先是从CF卡中读入重构所需的配置文件,并将配置文件写进FPGA内部的配置存储器中,改变FPGA内部的功能。其次,是实现容错技术的算法。

    标签: FPGA 动态 容错技术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edrtbme

  • 基于FPGA的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层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rar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是由大量传感器节点组成,这些节点部署在监测区域内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的网络。整个网络的作用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可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医疗护理、军事、商业等多个领域。 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协议处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的物理层和路由层之间,用于在传感器节点间公平有效地共享通信媒介,对传感器网络的性能有较大影响。与传统无线网络不同,提高能量效率和可扩展性是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设计的主要目标。 本文主要阐述基于FPGA对IEEE802.15.4 MAC层功能的实现。首先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MAC协议的设计要求以及已有的MAC层协议,讨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层的主要要求和功能。然后详细介绍和分析了IEEE802.15.4的MAC协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NS2平台对MAC层协议进行了仿真,研究不同网络负荷下信道访问机制的各个参数对吞吐量,丢包率,传输延时的影响,分析了隐蔽站问题、确认帧机制。 本文对MAC层中的主要功能,诸如数据收发、帧处理、信道接入方式以及帧检验等提出了基于FPGA的硬件解决方法。设计选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HDL,在QuartusⅡ中完成模块的综合和布局布线,在QuartusⅡ和Modelsim中进行时序仿真验证,最终下载到自主设计Altera公司的Cyclone开发板中。 对设计的验证采取的是由里及外的方式,先对系统主模块的功能进行验证,然后下载到与CC2430开发板相连接的FPGA中对设计进行验证测试。验证流程是功能仿真、时序仿真和板级调试,最终通过测试,验证了该设计的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块能满足无线传感器网络低速率应用环境的需要,具有优良的扩展性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标签: FPGA MAC 无线传感器网络

    上传时间: 2013-06-14

    上传用户:竺羽翎2222

  • MPEG2视频解码器的FPGA设计.rar

    MPEG-2是MPEG组织在1994年为了高级工业标准的图象质量以及更高的传输率所提出的视频编码标准,其优秀性使之成为过去十年应用最为广泛的标准,也是未来十年影响力最为广泛的标准之一。 本文以MPEG-2视频标准为研究内容,建立系统级设计方案,设计FPGA原型芯片,并在FPGA系统中验证视频解码芯片的功能。最后在0.18微米工艺下实现ASIC的前端设计。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成解码系统的体系结构的设计,采用了自顶而下的设计方法,实现系统的功能单元的划分;根据其视频解码的特点,确定解码器的控制方式;把视频数据分文帧内数据和帧间数据,实现两种数据的并行解码。 2.实现了具体模块的设计:根据本文研究的要求,在比特流格式器模块设计中提出了特有的解码方式;在可变长模块中的变长数据解码采用组合逻辑外加查找表的方式实现,大大减少了变长数据解码的时间;IQ、IDCT模块采用流水的设计方法,减少数据计算的时间:运动补偿模块,针对模块数据运算量大和访问帧存储器频繁的特点,采用四个插值单元同时处理,增加像素缓冲器,充分利用并行性结构等方法来加快运动补偿速度。 3.根据视频解码的参考软件,通过解码系统的仿真结果和软件结果的比较来验证模块的功能正确性。最后用FPGA开发板实现了解码系统的原型芯片验证,取得了良好的解码效果。 整个设计采用Verilog HDL语言描述,通过了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原型验证,并采用SIMC0.18μm工艺单元库完成了该电路的逻辑综合。经过实际视频码流测试,本文设计可以达到MPEG-2视频主类主级的实时解码的技术要求。

    标签: MPEG2 FPGA 视频解码器

    上传时间: 2013-07-27

    上传用户:ice_qi

  • 基于FPGA的HDMI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ar

    伴随着多媒体显示和传输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视听享受。从传统的模拟电视,到标清、高清、全高清。与显示技术发展结伴而行的是显示接口技术的发展,从模拟的AV端子,S-Video和VGA接口,到数字显示的DVI接口,技术上经历了一个从模拟到数字,从并行到串行,从低速到高速的发展过程。 HDMI是最新的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它的规范由Silicon Image等七家公司提出,具有带宽大,尺寸小,传输距离长和支持正版保护等功能,符合当今技术的发展潮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平板显示器、高清电视等设备的标准接口之一,并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从上世纪80年代XILINX发明第一款FPGA芯片以来,FPGA就以其体系结构和逻辑单元灵活,运算速度快,编程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与IC设计、系统控制、视频处理、通信系统、航空航天等诸多方面。 本文利用ALTERA的一款高端FPGA芯片EP2S180F1508C3为核心,配合Silicon Image的专用HDMI接收芯片搭建了一个HDMI的接收显示平台。针对HDMI带宽宽,数据量大的特点,使用了新型的DDR2 SDRAM作为视频信号的输入和输出缓冲。在硬件板级设计上,针对HDMI和DDR2的相关高速电路,采用了一系列的高速电路设计方法,有效的避免了信号的反射,串扰等不良现象。同时在对HDMI规范和DDR2 SDRAM时序规范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ALTERA的开发平台QUARTUSII上编写了系统的顶层模块和相关各功能子模块,并仿真通过。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研究了最新的HDMI接口规范和新型存储器件DDR2的时序规范。 2、论文搭建的整个系统相当庞大,涉及到相关的规范、多种芯片的资料、各种工具软件的使用、原理图的绘制和PCB板的布局布线,直至后期的编程仿真,花费了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论文首次使用FPGA来处理HDMI信号且直接驱动显示器件,区别于-般的ASIC方案。 4、论文对高速电路特别是的DDR2布局布线,采用了一系列的专门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标签: FPGA HDMI 显示系统

    上传时间: 2013-07-28

    上传用户:xiao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