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实验目的使用 51单片机的八位数码管顺序显示自己的学号。掌握 C 语言、汇编语言两种编程单片机控制程序的方法。掌握使用 Keil 4 或 Keil 5 软件编写、编译、调试程序的方法。掌握使用 Proteus 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硬件仿真和程序调试。二、实验设备笔记本电脑51 单片机(普中科技)八位数码管(单片机上已集成)应用程序:Proteus 8.0、Keil uVision5、stc-isp-v6.88E三、实验原理(1)数码管数码管按段数可分为七段数码管和 8 段数码管,八段数码管比七段数码管多一个发光二极管单元,也就是多一个小数点(DP),这个小数点可以更精确的表示数码管想要显示的内容。按能显示多少个(8),可分为 1 位、2位、3位、4位、5 位、6位、7 位等数码管。按发光二极管单元连接方式可分为共阳极数码管和共阴极数码管。共阳数码管是指将所有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接到一起形成公共阳极(COM)的数码管,共阳数码管在应用时将公共极 COM 接到+5V,当某一字段发光二极管的阴极为低电平时,相应字段就点亮,当某一字段的阴极为高电平时,相应字段就不亮。共阴数码管是指将所有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接到一起形成公共阴极(COM)的数码管,共阴数码管在应用时应将公共极 COM 接到地线 GND上,当某一字段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为高电平时,相应字段就点亮,当某一字段的阳极为低电平时,相应字段就不亮。(2)51单片机单片机(Microcontrollers)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是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 CPU、随机存储器 RAM、只读存储器ROM、多种 I/O口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等功能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一个小而完善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在工业控制领域广泛应用。MSC-51 单片机指以 8051为核心的单片机,由美国的 Intel 公司在 1980 年推出,80C51 是 MCS-51系列中的一个典型品种;其它厂商以 8051为基核开发出的CMOS 工艺单片机产品统称为 80C51 系列。本实验中我使用普中科技的 51 单片机来点亮八位数码管并使其显示我的学号(20198043)。四、 实验 过程(1)熟悉数码管使用 Proteus 软件构建电路图,学会如何点亮数码管,熟悉如何使数码管显示不同的数字(0-9)。我们可以按照上面的原理图让对应的段导通,以显示数字。对于共阳数码管,若显示数字 0,可以让标号为 A,B,C,D,E,F 的段导通,标号为 G,H 的段不导通,然后将阳极通入高电压,即显示数字 0。代码举例如下:最后效果如下,成功点亮一个数码管。经过更多尝试和学习,学会使多位数码管显示多位数字。结果举例如下:(2)多位数码管显示学号为了显示我们学号,就不能只使用一位数码管,需要使用八位数码管,相较于单位数码管,多位数码管更加复杂,驱动函数有很大区别。多位数码管使用同一组段选,不同的位选,因此就不能够一对一地固定显示,这就需要动态扫描。动态扫描:利用人眼视觉暂留,多位数码管每次只显示一位数字,但是切换频率大于 200HZ(50 × 4),这样就能让人产生同时显示多个数字的错觉。具体操作是轮流向数码管送字形码和相应的位选。一个完整的驱动程序不只以上这些,一个完整的数码管驱动有 6部分:1. 码表(ROM):存储段码(一般放在 ROM中,节省 RAM空间),例如数字 0的段码就是 0xC0,码表则包含 0-9的段码2. 显存(RAM):保存要显示的数字,取连续地址(便于查表)3. 段选赋值:通过查表(码表)操作,将显存映射到段码4. 位选切换:切换显示的位置5. 延时:显示的数字短暂保持,提升亮度6. 消影:消除切换时不同位置互相影响而产生的残影
上传时间: 2022-06-08
上传用户:canderile
本文所研究的课题为电磁感应加热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章介绍了电磁感应加热的工作原理,系统预设功能要求及具体实现方案,分析了系统硬件电路和控制软件设计的整个过程,最终研制出一款功能完备、人机交互友好、工作稳定、性能优良的电磁感应加热系统。 该系统硬件电路部分主要包括主工作电路,IGBT驱动电路,同步电路和功率整定电路,锅具检测电路,电源电路,各种保护电路及主控制电路。保护电路具体包括上电延时保护IGBT,整流桥输出过压保护,IGBT集电极过压保护,市电过压、欠压保护,负荷电流过大保护,IGBT过温保护,锅底过温保护。主控制电路采用三星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通过调节PWM信号占空比控制输出功率。系统主要实现了功率控制、定时/预约、无锅检测、暂停、异常报警(无锅报警、市电过压/欠压报警、负荷电流过大报警、IGBT温度传感器失效报警、IGBT温度过高报警、锅底温度传感器失效报警、锅底温度过高报警)等功能,设置了6个按键可供用户操控,配置的液晶显示屏可以实时显示系统当前状态信息。 该系统控制软件设计部分,依据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把系统预设功能需求划分为各个功能模块,然后分别设计了各功能模块的软件,最终完成了系统控制软件的设计。实现了系统的智能化,包括功率自动调节匹配,锅具自动检测,定时控制,预约时间到自动开机,异常自动保护报警,液晶屏实时显示系统状态信息。经过反复对系统软硬件联调,测试系统性能,结果表明本控制系统运行安全、稳定、可靠,达到了设计要求。
上传时间: 2022-06-09
上传用户:20125101110
常用的51 单片机串口通信软件,使用简单,对初学者很适用,支持hex格式程序下载,串口通信,软件延时程序,定时器程序,该软件能自动编写参考程序,
上传时间: 2022-06-10
上传用户:jason_vip1
第41讲 Tcl在Vivado中的应用(7):非工程模式下的设计流程管理第40讲 Tcl在Vivado中的应用(6):工程模式下的设计流程管理第39讲 Tcl在Vivado中的应用(5):使用Xilinx Tcl Store第38讲 Tcl在Vivado中的应用(4):嵌入自定义Tcl命令第37讲 Tcl在Vivado中的应用(3):使用Hook Script第36讲 Tcl在Vivado中的应用(2):定制报告第35讲 Tcl在Vivado中的应用(1):编辑网表第34讲 利用Vivado IP Integrator进行设计开发第33讲 功耗估计和优化第32讲 UltraFast设计方法学(11):时序收敛之10个时序收敛技巧第31讲 UltraFast设计方法学(10):时序收敛之时序约束基本准则第30讲 UltraFast设计方法学(9):理解实现策略第29讲 UltraFast设计方法学(8):在Vivado中使用设计规则检查第28讲 UltraFast设计方法学(7):如何管理IP约束第27讲 UltraFast设计方法学(6):定义时钟分组第26讲 UltraFast设计方法学(5):时序约束第25讲 UltraFast设计方法学(4):RTL代码风格(2)第24讲 UltraFast设计方法学(3):RTL代码风格(1)第23讲 UltraFast设计方法学(2):时钟第22讲 UltraFast设计方法学(1):初识UltraFast第21讲 综合后的设计分析(2):时序分析第20讲 综合后的设计分析(1):资源与扇出分析第19讲 约束的优先级第18讲 设置伪路径第17讲 设置多周期路径约束第16讲 虚拟时钟第15讲 设置输出延时约束第14讲 设置输入延时约束第13讲 创建基本时钟周期约束第12讲 时序分析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第11讲 与Vivado设计流程相关的一些技巧第10讲 输入/输出和时钟规划第9讲 编程与调试第8讲 Vivado里最常用的5个Tcl命令第7讲 增量实现第6讲 实现第5讲 综合的基本设置和综合属性第4讲 基于ModelSim的逻辑仿真(DEMO工程文件与第三讲一致!)第3讲 基于XSim的逻辑仿真第2讲 用三个DEMO讲解如何在设计中使用IP
标签: vivado
上传时间: 2022-06-13
上传用户:jason_vip1
程序功能说明:1、通过STM32的硬件I2C读写控制BH1750光照度传感器模块测量环境光照强度。2、程序通过串口打印输出光照强度值。3、程序将光照强度值在LCD屏上显示。程序注意事项:1、根据BH1750传感器手册可知,在One Time H-Resolution Mode2测量模式下测量光照强度大于会要120ms以上的测量时间,所以程序在发送测量命令以后应该尽量延时120ms以上,否则测量出来的数据不准确。2、在两次测量之间最好加个延时,也就是在第一次测量结束和下次测量命令发出之间加个100ms左右的延时,否则也会出现测量错误的问题。3、在使用FSMC驱动LCD时不能用I2C1,只能用I2C2,或者将I2C1的时钟和引脚重映射。4、测量结果保存在两个字节中的,所以需要作移位处理,具体处理方式可以产考手册和程序。
上传时间: 2022-06-15
上传用户:jason_vip1
时序路径时序路径由设计中instance之间的连接决定。在数字设计中,时序路径由一对时序元作sequential elements)形成,这对时序元件由一个或二个不同的时钟控制。普通时序路径在任何设计中最普通的时序路径有以下4种:1输入端口到内部时序单元路径2从时序单元到时序单元之间的内部路径3从内部时序单元到输出端口之间的路径4输入端口到输出端口之间的路径输入端口到内部时序单元之间路径在从输入端口到内部时序单元之间的路径上传输的数据:通过管脚时钟送出器件经过一个称为输入延时的延时到达器件端口(SDC定义)在到达由目标时钟destination clock)锁定的时序单元之前须通过器件内部逻从时序单元到时序单元的内部路径在从时序单元到时序单元的内部路径上传输的数据:由时序单元发送到器件内部,而此时序单元由源时钟(source clock)驱动,在到达由日标时钟驱动的时宁单元之前,须经过一些内部逻辑内部时序单元到外部端口路径在从内部时序单元到外部端口路径上的数据:,由时序单元发送到器件内部,而此时序单元由源时钟(source clock)驱动,在到达外部端口之前,须经过一些内部逻辑,在经过一段称为输出廷时的额外延时之后被端口时钟捕获(SDC definition)
标签: vivado
上传时间: 2022-06-16
上传用户:
功能Function: 1.振动触发、运动检测,倾斜感应,等触发唤醒功能。 2.传感器是完全被动的,无需任何信号调节,至少具备50nA的电流即可运作,其耗电量取决于应用电路的单一电阻限制电流。 3.产品通过内部滚珠的接触来侦测环境动作,并使接触点间的接触电阻所产生的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的变化(建议在应该设计软件时要考虑的是高到低电平、低到高电平的转换变化而不是打开的开关信号,通过电路或软件的延时设置可对自身产品灵敏度的要求来做调试、即可提升产品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应用ApplicaTIon: 产品广泛适应于:振动感应系统、智能防盗装置,汽车电子/GPRS跟踪器,胎压监测(TPMS),RFID电子标签,智能穿戴,智能蓝牙,智能家居电子,自动步枪/手枪电子装置,微型发射器感应装置/接收器,无线智能数码电子,自动化装置及各类智能系统的振动感应或运动检测而设定应用下的触发唤醒功能。
上传时间: 2022-06-20
上传用户:zhanglei193
XFS5152CE是一款高集成度的语音合成芯片,可实现中文、英文语音合成;并集成了语音编码、解码功能,可支持用户进行录音和播放:除此之外,还创新性地集成了轻量级的语音识别功能,支持30个命令词的识别,并且支持用户的命令词定制需求。支持任意中文文本、英文文本的合成,并且支持中英文混读芯片支持任意中文、英文文本的合成,可以采用GB2312、GBK、BIG5和UNICODE四种编码方式。每次合成的文本量最多可达4K字节。芯片对文本进行分析,对常见的数字、号码、时间、日期、度量衡符号等格式的文本,芯片能够根据内置的文本匹配规则进行正确的识别和处理;对一般多音字也可以依据其语境正确判断读法;另外针对同时有中文和英文的文本,可实现中英文混读。支持语音编解码功能,用户可以使用芯片直接进行录音和播放芯片内部集成了语音编码单元和解码单元,可以进行语音的编码和解码,实现录音和播放功能。芯片的语音编解码具备高压缩率、低失真率、低延时的特点,并且可以支持多种语音编码解码速率。这些特性使它非常适合于数字语音通信、语音存储以及其它需要对语音进行数字处理的场合。如:车载微信、指挥中心等。支持语音识别功能可支持30个命令词的识别。芯片出默认设置的是30个车载、预警等行业常用识别命令词。客户如需要更改成其他的识别命令词,可进行命令词定制。
上传时间: 2022-06-22
上传用户:
请波抑制在提升电能质量以及保障供用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等方面有若关键性作用;无功功率不仅对于供电侧来说十分重要,而且在负载的正常运行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伴随功率半导体开关器件的飞速发展,大量的非线性负载涌现在电力系统中,由此带来的谐波污染和无功功率问题愈发严峻。在上述背景下,一方面可以对谐波进行抑制,另一方面又可以补偿无功功率的有源电力滤波器则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的青睐。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主电路拓扑结构是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本文将由此出发,分别介绍各主电路的结构特征以及基本原理。简单叙述了有源电力滤液器常用的语波检测方法,比较其各白的优劣,其中着重突出本文所用到的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的改进的ip-i法。针对传统电流跟踪控制策略对谐波信号跟踪动态效果差、控制目标单一的问题,在三相四线制不对称负载系统中,提出了一种多目标优化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首先建立四桥臂有源电力滤波器基于ap坐标系的离散化数学模型.以此来实现自然解耦控制:其次对预测电流进行两步预测,实现对数字处理延时效应的补偿,设置电流跟踪偏差和开关频率为目标函数,量化控制目标,预先评估各开关状态的控制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变流器的开关状态,去了PWM调制环节;再次讨论了采样频率以及加权系数这两个系统变量的取值对开关频率和电流畸变率所造成的影响;文章的最后,为了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进行实验,结果证实所提策略谐波电流跟踪性能良好
上传时间: 2022-06-22
上传用户:slq1234567890
使用多个NI PXI机箱和各种具有模拟和数字I/O端口的NI 模块、ARINC-429硬件,集成在微软Windows平台上开发的高效LabVIEW和LabVIEW 实时模块,以及由反射内存卡和TCP/IP组成网络的PXI节点。 "PXI、LabVIEW和LabVIEW实时模块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它们使我们创建了灵活的、高吞吐量而且低延时的半实物系统,同时节省了20万美元的实现成本和几个月的开发时间。
标签: labview
上传时间: 2022-06-22
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