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PGA数字电压表的设计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缩写,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概念发展而来的。 EDA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设计者在EDA软件平台上,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完成设计文件,然后由计算机自动地完成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优化、布局、布线和仿真,直至对于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和编程下载等工作。本电压表的电路设计正是用VHDL语言完成的 。此次设计采用的是Altera公司 的Quartus II 7.0软件。本次设计的参考电压为2.5V,精度为0.01V。此电压表的设计特点为通过软件编程下载到硬件实现,设计周期短,开发效率高。
上传时间: 2013-11-24
上传用户:无聊来刷下
随着HDL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 硬件描述语言语言综合工具及其它相关工具的推广使广大设计工程师从以往烦琐的画原理图连线等工作解脱开来能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功能实现上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任何事务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利就有弊我们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工程师不关心自己的电路实现形式以为我只要将功能描述正确其它事情交给工具就行了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工程师在用HDL语言描述电路时脑袋里没有任何电路概念或者非常模糊也不清楚自己写的代码综合出来之后是什么样子映射到芯片中又会是什么样子有没有充分利用到FPGA的一些特殊资源遇到问题立刻想到的是换速度更快容量更大的FPGA器件导致物料成本上升更为要命的是由于不了解器件结构更不了解与器件结构紧密相关的设计技巧过分依赖综合等工具工具不行自己也就束手无策导致问题迟迟不能解决从而严重影响开发周期导致开发成本急剧上升 目前我们的设计规模越来越庞大动辄上百万门几百万门的电路屡见不鲜同时我们所采用的器件工艺越来越先进已经步入深亚微米时代而在对待深亚微米的器件上我们的设计方法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要更多地关注以前很少关注的线延时我相信ASIC设计以后也会如此此时如果我们不在设计方法设计技巧上有所提高是无法面对这些庞大的基于深亚微米技术的电路设计而且现在的竞争越来越激励从节约公司成本角度出 也要求我们尽可能在比较小的器件里完成比较多的功能 本文从澄清一些错误认识开始从FPGA器件结构出发以速度路径延时大小和面积资源占用率为主题描述在FPGA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和可以采用的设计技巧本文对读者的技能基本要求是熟悉数字电路基本知识如加法器计数器RAM等熟悉基本的同步电路设计方法熟悉HDL语言对FPGA的结构有所了解对FPGA设计流程比较了解
上传时间: 2013-11-06
上传用户:asdfasdfd
选择映射法(SLM)和概率类算法都可以降低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系统的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传统SLM算法自身较为复杂,但由于其优良的性能,弃之可惜。研究表明,SLM算法和限幅类算法在性能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任何一个算法未必能达到抑制PAPR的理想效果,在深入研究了两个算法的基础上,将其优点联合起来,以达到降低OFDM系统PAPR的目的。最后对联合改进算法进行了分析与仿真,并验证了联合改进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上传时间: 2013-11-22
上传用户:xinhaoshan2016
针对强化学习在连续状态连续动作空间中的维度灾难问题,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作为值函数逼近策略,设计了自动驾驶仪。并引入动作池机制,有效避免飞行仿真中危险动作的发生。首先,建立了TD强化学习算法框架;然后根据经验将舵机动作合理分割为若干组,在不同的飞行状态时,调取不同组中的动作;其次,构建了BP神经网络,通过飞行过程中的立即奖赏,更新网络的值函数映射;最后,通过数字仿真验证了强化学习自动驾驶仪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上传时间: 2013-11-09
上传用户:刘江林1420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非常适合高速通信系统,但存在高峰均功率比(PAPR)的问题。对OFDM系统中如何降低PARR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了降低PAPR的主要方法,重点分析了选择性映射法(SLM),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预编码矩阵的改进算法,最后通过matlab进行了算法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在使得OFDM系统在降低峰均功率比的性能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上传时间: 2014-01-23
上传用户:zwei41
摘要: 利用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和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对球墨铸铁、可锻铸铁和灰铸铁的金相图像进行了分割提取。通过对比以上两种方法分割后的图像质量和定量分析样本图像中的石墨结构、珍珠岩/铁氧体结构所占的百分含量后发现,多层感知器网络分割提取的结果与样本实际的结果更加接近,而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分割提取的结果则不够理想。据此,可以推断多层感知器网络是实现金属图像分割自动化提取和精确性分析的有效工具。
上传时间: 2014-12-29
上传用户:icarus
为了适应变电站自动化功能的需求,采用IEC6185O标准,使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和特殊通信服务映射SCSM技术建立了ACSI的服务模型。所建立的ACSI服务模型基本覆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需要,。能提供对模型中的数据进行读写、取代、报告、记录等服务,实现了应用和通信的分离。
上传时间: 2013-11-25
上传用户:牛津鞋
文中旨在研究一种新式抽油烟机的智能变频技术,通过对烹饪环境的综合分析,确定所需排风量,进而以一个最适宜的转速进行排烟,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采用神经网络控制器,在无被控对象数学模型情况下,实现转速与油烟、蒸汽两输入变量的非线性映射。仿真和实物测试结果显示:采用神经网络控制能较好实现厨房环境的实时调控,能够快速响应,具有良好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上传时间: 2013-10-27
上传用户:haohao
基于研究当前3G环境下的流媒体服务技术的目的,采用了基于3G网络的移动流媒体系统架构;通过研究DirectShow、MPEG-4编码、多速率编码、RTP/RTCP以及Windows共享内存映射等技术,深入分析移动流媒体服务器的特点以及流媒体播放软件的架构,最终设计了移动流媒体播放系统,共分为两个部分:1)流媒体服务器;2)终端流媒体播放软件,经过试验,所设计的系统稳定性好、实时性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上传时间: 2013-10-13
上传用户:曹云鹏
关于3g无线网优的:WCDMA无线基本原理 课程目标: 掌握3G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掌握3G的标准化过程 掌握WCDMA的基本网络结构以及各网元功能 掌握无线通信原理 掌握WCDMA的关键技术 参考资料: 《3G概述与概况》 《中兴通讯WCDMA基本原理》 《ZXWR RNC(V3.0)技术手册》 《ZXWR NB09技术手册》 第1章 概述 1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1 1.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1 1.1.2 移动通信用户及业务的发展 1 1.2 3G移动通信的概念 2 1.3 为什么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 2 1.4 3G的标准化过程 3 1.4.1 标准组织 3 1.4.2 3G技术标准化 3 1.4.3 第三代的核心网络 4 1.4.4 IMT-2000的频谱分配 6 1.4.5 2G向3G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7 1.4.6 WCDMA核心网络结构的演进 11 第2章 WCDMA系统介绍 13 2.1 系统概述 13 2.2 R99网元和接口概述 14 2.2.1 移动交换中心MSC 16 2.2.2 拜访位置寄存器VLR 16 2.2.3 网关GMSC 16 2.2.4 GPRS业务支持节点SGSN 16 2.2.5 网关GPRS支持节点GGSN 17 2.2.6 归属位置寄存器与鉴权中心HLR/AuC 17 2.2.7 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IR 17 2.3 R4网络结构概述 17 2.3.1 媒体网关MGW 19 2.3.2 传输信令网关T-SGW、漫游信令网关R-SGW 20 2.4 R5网络结构概述 20 2.4.1 媒体网关控制器MGCF 22 2.4.2 呼叫控制网关CSCF 22 2.4.3 会议电话桥分MRF 22 2.4.4 归属用户服务器HSS 22 2.5 UTRAN的一般结构 22 2.5.1 RNC子系统 23 2.5.2 Node B子系统 25 第3章 扩频通信原理 27 3.1 扩频通信简介 27 3.1.1 扩频技术简介 27 3.1.2 扩频技术的现状 27 3.2 扩频通信原理 28 3.2.1 扩频通信的定义 29 3.2.2 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 29 3.2.3 扩频与解扩频过程 30 3.2.4 扩频增益和抗干扰容限 31 3.2.5 扩频通信的主要特点 32 第4章 无线通信基础 35 4.1 移动无线信道的特点 35 4.1.1 概述 35 4.1.2 电磁传播的分析 37 4.2 编码与交织 38 4.2.1 信道编码 39 4.2.2 交织技术 42 4.3 扩频码与扰码 44 4.4 调制 47 第5章 WCDMA关键技术 49 5.1 WCDMA系统的技术特点 49 5.2 功率控制 51 5.2.1 开环功率控制 51 5.2.2 闭环功率控制 52 5.2.3 HSDPA相关的功率控制 55 5.3 RAKE接收 57 5.4 多用户检测 60 5.5 智能天线 62 5.6 分集技术 64 第6章 WCDMA无线资源管理 67 6.1 切换 67 6.1.1 切换概述 67 6.1.2 切换算法 73 6.1.3 基于负荷控制原因触发的切换 73 6.1.4 基于覆盖原因触发的切换 74 6.1.5 基于负荷均衡原因触发的切换 77 6.1.6 基于移动台移动速度的切换 79 6.2 码资源管理 80 6.2.1 上行扰码 80 6.2.2 上行信道化码 83 6.2.3 下行扰码 84 6.2.4 下行信道化码 85 6.3 接纳控制 89 6.4 负荷控制 95 第7章 信道 97 7.1 UTRAN的信道 97 7.1.1 逻辑信道 98 7.1.2 传输信道 99 7.1.3 物理信道 101 7.1.4 信道映射 110 7.2 初始接入过程 111 7.2.1 小区搜索过程 111 7.2.2 初始接入过程 112
上传时间: 2013-11-21
上传用户:td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