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首页| 资源下载| 资源专辑| 精品软件
登录| 注册

并行编码

  • 基于FPGA的嵌入式系统SerialATA大容量数据存储控制器的研究.rar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吞吐量急剧增长,要求有更高的传输速度,来满足大量数据的传输,而原有的并行数据传输总线结构上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在高频环境下容易串扰,而增大误码率。SATA串行总线技术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的总线接口,它提供了高达3.0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使用8B/10B编码格式,采用LVDS NRZ串行数据传输方式,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有更强的达到32位的循环冗余校验,并且提供了良好的物理接口特性,支持热拔插,代表着计算机总线接口技术的发展方向。FPGA作为一种低功耗的半导体器件,在高频工作环境中有优良的性能,将处理器与低功耗FPGA结合起来使用是数据存储应用的趋势,这样能够使得接口方案更加灵活。而在众多FPGA器件中,Xilinx公司的Virtex-4平台内部集成了PowerPC高性能处理器,并且其中提供了Rocket IO MGT这种嵌入式的多速率串行收发器,能够以6.25-622Mb/s的速度传送数据,并且支持包括SATA协议在内的多种串行通信协议。 本文从物理层、链路层、传输层分析了SATA1.0技术的接口协议,在此基础提出满足协议需求和适合FPGA设计的设计方案,并给出总体设计框图,依照FPGA的设计方法,采用Xilinx公司的Virtex-4设计了一个符合SATA1.0接口协议的嵌入式存储装置,实现数据的存储,仿真运行结果正常。

    标签: SerialATA FPGA 嵌入式系统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sz_hjbf

  • 基于H264的视频压缩算法在DM642上的实现.rar

    H.264/AVC规范是由国际电联(ITU-T)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联合制定的新一代视频编解码标准。它具有如下四个特点:低码流,和MPEG2等压缩技术相比,在同等图像质量下,采用H.264技术压缩后的数据量只有MPEG2的1/8;高图象质量,复杂的算法保证了低码流条件下图像仍能保留丰富的细节;容错能力强,提供了解决在不稳定网络环境下容易发生的丢包等错误的必要工具;网络适应性强,提供了网络适应层,数据能在不同网络上传输。但由此带来的代价是复杂度极高的编码过程,尤其是在嵌入式系统中实现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H.264标准的开源代码T264向DM642平台的移植和优化。优化综合运用了上层和底层的实现方法实现。上层的方法例如使用CCS提供的条件优化代码优化功能,使用IMGLIB中高度优化的函数等,其特点是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底层的实现方法例如使用DM642特有的内联函数,用线性汇编的方式实现算法等,特点是提高了代码运行的并行性,但需要对DM642和H.264有很深刻的理解。 目前本设计已成功完成H.264.算法在DM642开发板上的运行,压缩QCIF格式视频的速度随图像复杂度的不同达到了35-50帧每秒。此后本设计还继续使用优化后的编码器实现了监控用视频服务器的原型,使得摄像头采集的视频数据在DM642开发板上压缩后传输至PC机,且能够在PC端用配套的程序成功解码并播放。

    标签: H264 642 DM

    上传时间: 2013-06-23

    上传用户:qqiang2006

  • 红外编码解码c51源程序.rar

    红外编码解码c51源程序,还不错,与大家分享

    标签: c51 红外编码 源程序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hsj3927

  • 基于DSP实现G729语音编码算法.rar

    高速发展的DSP技术为语音信号处理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使得实时实现各种复杂的算法称为可能。G.729语音编码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于1996年获准通过的采用共轭结构代数码激励线性预测技术的具有8 kbit/s码速率的语音算法建议,广泛应用于数字移动通信、IP电话和数字卫星通信中。本文研究了G.729语音编码原理和在TMS320C5416定点DSP芯片上实时实现该编码器过程中的软、硬件设计。主要涉及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介绍语音编码技术和DSP技术的发展概况。 2.研究了基于CELP结构的G.729编码的算法原理。 3.根据G.729声码器实时实现的需要,介绍硬件平台的组成,研究了系统软件的设计和基于算法和实时需要的软件优化。 4.利用DSP代码调试工具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得出测试结果。

    标签: G729 DSP 语音编码

    上传时间: 2013-07-11

    上传用户:woshiayin

  • 基于FPGA的ADC并行测试方法研究.rar

    高性能ADC产品的出现,给混合信号测试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并行ADC测试方案实现了多个ADC测试过程的并行化和实时化,减少了单个ADC的平均测试时间,从而降低ADC测试成本。 本文实现了基于FPGA的ADC并行测试方法。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常用ADC参数测试方法和测试流程。使用FPGA实现时域参数评估算法和频域参数评估算法,并对2个ADC在不同样本数条件下进行并行测试。 通过在FPGA内部实现ADC测试时域算法和频域算法相结合的方法来搭建测试系统,完成音频编解码器WM8731L的控制模式接口、音频数据接口、ADC测试时域算法和频域算法的FPGA实现。整个测试系统使用Angilent 33220A任意信号发生器提供模拟激励信号,共用一个FPGA内部实现的采样时钟控制模块。并行测试系统将WM8731.L片内的两个独立ADC的串行输出数据分流成左右两通道,并对其进行串并转换。然后对左右两个通道分别配置一个FFT算法模块和时域算法模块,并行地实现了ADC参数的评估算法。 在样本数分别为128和4096的实验条件下,对WM8731L片内2个被测.ADC并行地进行参数评估,被测参数包括增益GAIN、偏移量OFFSET、信噪比SNR、信号与噪声谐波失真比SINAD、总谐波失真THD等5个常用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在FPGA内配置2个独立的参数计算模块,可并行地实现对2个相同ADC的参数评估,减小单个ADC的平均测试时间。 FPGA片内实时评估算法的实现节省了测试样本传输至自动测试机PC端的时间。而且只需将HDL代码多次复制,就可实现多个被测ADC在同一时刻并行地被评估,配置灵活。基于FPGA的ADC并行测试方法易于实现,具有可行性,但由于噪声的影响,测试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该方法可用于自动测试机的混合信号选项卡或测试子系统。 关键词:ADC测试;并行;参数评估;FPGA;FFT

    标签: FPGA ADC 并行测试

    上传时间: 2013-07-11

    上传用户:tdyoung

  • FIR数字滤波器的FPGA最佳实现方法研究.rar

    在图像处理、数据传输、雷达接收等现代信号处理领域,对信号处理的稳定性、实时性和灵活性都有很高的要求。FIR数字滤波器因其线性相位特性满足了现代信号处理领域对滤波器的高性能要求,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数字滤波器之一。高密度的FPGA兼顾实时性和灵活性,为FIR数字滤波器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持。 现今FIR数字滤波器的FPGA实现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基于DA的实现方法和基于CSD编码的实现方法,本文对这两种实现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本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创新如下: 1、对FIR数字滤波器的硬件实现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其中着重对并行FIR数字滤波器的实现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实现方法:基于CSD-DA的改进实现方法。这个实现方法在一定情况下比单纯的基于CSD编码的实现方法和基于DA的实现方法都要节约芯片面积。 2、经过电路建模和数学推导提出了“CSD-DA择优比较法”。该比较法可以从基于CSD编码的实现方法、基于DA的实现方法以及基于CSD-DA的改进实现方法中较精确的选择出最佳实现方法。 3、用Cyclone EPEC6Q240C8芯片和音频编解码芯片TLV320AIC23B实现了一个可以滤除音频信号中高频噪声的音频FIR数字低通滤波器。

    标签: FPGA FIR 数字滤波器

    上传时间: 2013-06-07

    上传用户:zhangyi99104144

  • 基于FPGA的SATAⅡ协议研究与实现.rar

    现代的计算机追求的是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数据完整性和灵活性。无论从物理性能,还是从电气性能来看,现今的并行总线都已出现了某些局限,无法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率。而SATA以其传输速率快、支持热插拔、可靠的数据传输等特点,得到各行业越来越多的支持。 目前市场上的SATA IP CORE都是面向IC设计的,不利于在FPGA上集成,因此,本文在Xilinx公司的Virtex5系列FPGA上实现SATAⅡ协议,对SATA技术的推广、国内逻辑IP核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将SATAⅡ协议的FPGA实现划分成物理层、链路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四个模块。提出了物理层串行收/发器设计以及物理链路初始化方案。分析了链路层模块结构,给出了作为SATAⅡ链路层核心的状态机的设计。为满足SATAⅡ协议3.0Gbps的速率,采用扩大数据处理位宽的方法,设计完成了链路层的16b/20b编码模块,同时为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和信号的稳定性,分别实现了链路层CRC校验模块和并行扰码模块。在描述协议传输层的模块结构的基础上,给出了作为传输层核心的状态机的设计,并以DMA DATA OUT命令的操作为例介绍了FIS在传输层中的处理过程。完成了命令层协议状态机的设计,并实现了SATAⅡ新增功能NCQ技术,从而使得数据传输更加有效。最后为使本设计应用更加广泛,设计了基于AHB总线的用户接口。 本设计采用Verilog HDL语言对需要实现的电路进行描述,并使用Modelsim软件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逻辑电路可靠稳定,与SATAⅡ协议定义功能一致。

    标签: FPGA SATA 协议研究

    上传时间: 2013-06-16

    上传用户:cccole0605

  • 基于FPGA的Viterbi译码器设计与实现.rar

    卷积码是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通信系统的信道编码方式。Viterbi算法是卷积码的最大似然译码算法,该算法译码性能好、速度快,并且硬件实现结构比较简单,是最佳的卷积码译码算法。随着可编程逻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FPGA实现Viterbi译码器的设计方法逐渐成为主流。不同通信系统所选用的卷积码不同,因此设计可重配置的Viterbi译码器,使其能够满足多种通信系统的应用需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设计了基于FPGA的高速Viterbi译码器。在对Viterbi译码算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Viterbi译码器核心组成模块的电路实现算法。本设计中分支度量计算模块采用只计算可能的分支度量值的方法,节省了资源;加比选模块使用全并行结构保证处理速度;幸存路径管理模块使用3指针偶算法的流水线结构,大大提高了译码速度。在Xilinx ISE8.2i环境下,用VHDL硬件描述语言编写程序,实现(2,1,7)卷积码的Viterbi译码器。在(2,1,7)卷积码译码器基础上,扩展了Viterbi译码器的通用性,使其能够对不同的卷积码译码。译码器根据不同的工作模式,可以对(2,1,7)、(2,1,9)、(3,1,7)和(3,1,9)四种广泛运用的卷积码译码,并且可以修改译码深度等改变译码器性能的参数。 本文用Simulink搭建编译码系统的通信链路,生成测试Viterbi译码器所需的软判决输入。使用ModelSim SE6.0对各种模式的译码器进行全面仿真验证,Xilinx ISE8.2i时序分析报告表明译码器布局布线后最高译码速度可达200MHz。在FPGA和DSP组成的硬件平台上进一步测试译码器,译码器运行稳定可靠。最后,使用Simulink产生的数据对本文设计的Viterbi译码器的译码性能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本文设计的Viterbi译码器与Simulink中的Viterbi译码器模块的译码性能相当。

    标签: Viterbi FPGA 译码器

    上传时间: 2013-06-24

    上传用户:myworkpost

  • DVB系统信道编码的研究与FPGA实现.rar

    数字图像通信的最广泛的应用就是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与以往的模拟电视业务相比,数字电视在节省频谱资源、提高节目质量方面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而与此对应的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标准的建立更是加速了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大规模应用。DVB标准选定MPEG—2标准作为音频及视频的编码压缩方式,随后对MPEG—2码流进行打包形成TS流(transport stream),进行多个传输流复用,最后通过不同媒介进行传输。在DVB标准的传输系统中,无论是卫星传输,电缆传输还是地面传输,为了保障图像质量,使数字节目在传输过程中避免出现因受到各种信道噪声干扰而出现失真的现象,都采用了信道编码的方式来保护传输数据。信道编码是数字通信系统中一个必需的、重要的环节。 信道编码设计方案的优劣决定了DVB系统的成功与否,本文重点研究了DVB系统中的信道编码算法及其FPGA实现方案,主要进行了如下几项工作: 1)介绍了DVB系统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及特点,深入研究了DVB标准中信道编码部分的关键技术,并针对每个信道编码模块进行工作原理分析、算法分析。 2)根据DVB信道编码的特点,重点对信道编码中四个模块,包括扰码、RS编码、卷积交织编码和卷积编码的FPGA硬件实现算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阐述了每个模块及QPSK调制的设计方案及实现模块功能的程序流程。 3)在RS(204,188)编码过程中,利用有限域常数乘法器的特点,对编码器进行了优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编码效率,卷积交织器部分采用RAM移位法,实现起来更为简单且节省了FPGA器件内部资源。 4)设计以Altera公司的QuartusⅡ为开发平台,利用FPGA芯片EP1C6Q240C8完成了信道编码各模块及QPSK调制的硬件实现,通过Verilog HDL描述和时序仿真来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并给出系统设计中减少毛刺的方法,使系统更为稳定。最终的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工作稳定,达到了DVB系统信道编码设计的要求。

    标签: FPGA DVB

    上传时间: 2013-06-26

    上传用户:allen-zhao123

  • SATA协议分析及其FPGA实现.rar

    并行总线PATA从设计至今已快20年历史,如今它的缺陷已经严重阻碍了系统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已被串行ATA(Serial ATA)即SATA总线所取代。SATA作为新一代磁盘接口总线,采用点对点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内置数据/命令校验单元,支持热插拔,具有150MB/s(SATA1.0)或300MB/s(SATA2.0)的传输速度。目前SATA已在存储领域广泛应用,但国内尚无独立研发的面向FPGA的SATAIP CORE,在这样的条件下设计面向FPGA应用的SATA IP CORE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对协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建立了SATA IP CORE的层次结构,将设备端SATA IP CORE划分成应用层、传输层、链路层和物理层;介绍了实现该IPCORE所选择的开发工具、开发语言和所选用的芯片;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协议IP CORE的设计,并对各个部分的设计予以分别阐述,并编码实现;最后进行综合和测试。 采用FPGA集成硬核RocketIo MGT(RocketIo Multi-Gigabit Transceiver)实现了1.5Gbps的串行传输链路;设计满足协议需求、适合FPGA设计的并行结构,实现了多状态机的协同工作:在高速设计中,使用了流水线方法进行并行设计,以提高速度,考虑到系统不同部分复杂度的不同,设计采用部分流水线结构;采用在线逻辑分析仪Chipscope pro与SATA总线分析仪进行片上调试与测试,使得调试工作方便快捷、测试数据准确;严格按照SATA1.0a协议实现了SATA设备端IP CORE的设计。 最终测试数据表明,本论文设计的基于FPGA的SATA IP CORE满足协议需求。设计中的SATA IP CORE具有使用方便、集成度高、成本低等优点,在固态电子硬盘SSD(Solid-State Disk)开发中应用本设计,将使开发变得方便快捷,更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标签: SATA FPGA 协议分析

    上传时间: 2013-06-21

    上传用户:x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