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步进电机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各种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随着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步进电机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都有应用。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一门新兴技术,是实现工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其他各个领域自动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用十分广泛,是现代工业控制的三大支柱之一。本设计是用PLC实现三相六拍步进电机驱动过程控制,使步进电机动作的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而且系统构成十分灵活,便于在线修改。第一章课题任务分析1.1三相六拍步进电机概况一般电机都是连续旋转,而步进电机却是一步一步转动的,故叫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转子为多极分布,定子上嵌有多相星形连接的控制绕组,由专门电源输入电脉冲信号,每输入一个脉冲信号,该电机就转过一定的角度,因此步进电机是一种把脉冲信号变为角度位移的执行元件。步进电机有多种通电方式,以下介绍三相六拍步进电机通电方式的基本原理(以转子四个齿为例,即齿距角为90");
上传时间: 2022-06-22
上传用户:wangshoupeng199
eeworm.com VIP专区 单片机源码系列 66资源包含以下内容:1. MCS-51单片机实用子程序库实验(四).doc2. AT89C2051驱动步进电机的电路和源码.pdf3. MCS-51单片机实用子程序库实验(三).doc4. 按键识别方法实验及工作原理之一.doc5. MCS-51单片机实用子程序库实验(二).doc6. ADC0809 A/D转换器基本应用技术.doc7. 基于AP3768的高效率超低待机功耗的手机充电器.pdf8. 数字电压表工作原理及实验.doc9. 基于单片机的上网计时系统的设计.pdf10. 电子密码锁设计原理及实验.doc11. 基于单片机的红外转射频遥控系统.pdf12. 6位数显频率计数器工作原理及实验.doc13. 基于实时操作系统的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pdf14. 基于Atmega16单片机的低压配电网装置的设计.pdf15. 基于单片机的VSAT室外单元检测平台设计.pdf16. 基于单片机的小型家用燃气锅炉控制系统研究.pdf17. Atmel 20LIN系统基础芯片技术手册.pdf18. 基于双模式USB接口的便携式比色计设计.pdf19. PICmicro中档单片机系列参考手册.rar20. 基于P89V51RD2单片机的TPAM软启动装置的研究.pdf21. 51单片机及其C语言程序开发实例.rar22. DTMF Decoding with a PIC16xxx.rar23. 试验DTMF软解码.rar24. 基于单片机的CT实验仪控制系统设计.pdf25. S51编程器制作包.rar26. 基于AT89S52的消费积分系统终端设计.pdf27.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家用采暖洗浴器设计.pdf28. 单片机在健身车转速测量中的应用.pdf29. 一款USBkey用MCU电路早期失效问题初探.pdf30. 基于单片机的恒张力控制系统设计.pdf31. 基于FPGA的单片机外围接口电路设计.pdf32. 基于I2C总线的单主多从单片机之间的通信.pdf33. 基于单片机的GPS手持导航终端设计.pdf34. 元件库.doc35. 基于单片机和VFP9.0的IC卡管理系统设计.pdf36. 开放式汇编器系统的设计.pdf37. 单片机多功能用电故障提示系统设计.pdf38. 一种基于8051核SoC引导程序的设计与实现.pdf39. 8086单芯片计算机显示接口的设计与实现.pdf40. 基于SST89E554RC的点阵显示控制屏的设计.pdf41. 基于DS18B20测温的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pdf42. 电话单片机的应用.pdf43.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光纤旁路保护器的实现.doc44. DSP和MCU的集成处理器.pdf45. 基于RS485和单片机的排队机控制系统设计.pdf46. 基于CPLD与单片机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pdf47. 基于单片机节能控制的电子镇流器开发.pdf48. ADC单片机的应用.pdf49. MCS51背景调试服务例程的开发.pdf50. EDA9060开关量I/O 模块在电气控制柜中的典型应用.pdf51. HT46R22单片机在电磁炉功率控制中的应用.pdf52. 基于MPC8260的ATM驱动开发.pdf53. XL6003 300KHz 36V Boost 3W LED.pdf54. 基于MCS 51单片机的预应力张拉仪系统的设计.pdf55. 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无环流静止进相器.pdf56. 基于MCS 51单片机的PLC仿真器.pdf57. 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RF卡门禁系统设计.pdf58. 基于LPC2104的爬壁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pdf59. 基于AT89C51的智能电风扇控制系统.pdf60. 基于Ethernet的MCS51单片机通信.pdf61.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微型可编程控崩器.pdf62. 基于C8051单片机的足球机器人小车系统设计.pdf63.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系统设计.pdf64. 基于AT89S51的新型打铃器.pdf65. 单片机多机通信网络改进及数据通信容错技术.pdf66. 基于AT89C2051和ISD2560的录放音系统设计.pdf67. 自动检测80C51串行通讯中的波特率.pdf68. 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智能电压数据采集系统.pdf69. 单片机I/O口的使用.ppt70. 51单片机及其应用.ppt71. RT0S在MCS-51系列单片机中的应用.pdf72. MCS51系列单片机在工程数据采集中的应用.pdf73. PCF8583的工作原理及在单片机接口中的实现.pdf74. 基于89C51单片机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设计.pdf75. 单片机温度采集器与PC104分站的串行通信.pdf76. 基于51单片机的网络连接控制器设计.pdf77. 基于CPLD的PSK系统设计.pdf78. 浅谈51系列单片机嵌入式程序设计.pdf79. 基于51单片机的脑手术钻的研制.pdf80. 基于CPLD和单片机的任意波形发生器设计.pdf81. 做DSP最应该懂得157个问题的回答.pdf82. 基于20C51单片机的PC键盘测试仪.pdf83. 基于AT89S51的多参数气体检测仪的研制.pdf84. 基于FPGA DSP架构的高速通信接口设计与实现.pdf85. 点阵式LCD与AT89C51单片机的接口技术.pdf86. 基于单片机的温湿度检测与控制系统研究.pdf87. 单片机烧录器制作.doc88. 单片机系统中标准汉字库的生成及应用.pdf89. 高速AD转换器AD7654与单片机接口电路设计.pdf90. 单片机线路修改方法.pdf91. 单片机软件监视抗干扰技术.pdf92. TMS320F240 DSP与C51单片机串行通讯的实现.pdf93. 单片机解密方法.pdf94. 带24位AD转换的51单片机MSC1210及其应用.pdf95. TMS320C6000 Assembly Language.pdf96. 串行EEPROM在MCS 51单片机系统中的应用.pdf97. 支持USB PS2 UART SPI CRC功能的凌阳8位单.pdf98. 程序简洁的单片机6位数字钟.pdf99. P89LPC913单片机数据手册.pdf100. P89V51系列单片机ISP下载简明操作步骤.pdf
上传时间: 2013-07-12
上传用户:eeworm
VIP专区-嵌入式/单片机编程源码精选合集系列(118)资源包含以下内容:1. 电气电路控制 已利用到产品 供参考 并提出修改意见 硬件:SIEMENS S7-2000 CN 可编程序控制器 软件环境: STEP 7 MicroWIN V4.0 SP3.2. 1553b协议.3. RC500读卡芯片的驱动源码(C51+ASM).4. 实现SLE4442接触式IC卡读写功能的源代码.5. 该源码为DA芯片TLC5620的完美驱动.6. TLC549串行模数转换芯片的完美驱动.7. 常用的LCD12864驱动.8. 单片机使用IIC总线的完整源码.9. 一篇外文资料.10. 电机控制驱动电路的方案 protel电机控制驱动电路的方案 protel.11. 电机控制驱动电路的方案 protel电 机控制驱动电路的方案 protel.12. DDS芯片AD9852的DEMO板完整原理图(内含原理图为Protel 99格式+DXP格式)便于大家直接学习该芯片的使用方法而不必无数次的重复劳动.13. 真正实现完美应用的以LCD12864为显示终端的四行多级菜单源码(完整版).14. C8051f330无刷直流电动机代码 版权所有2004 Silicon Laboratories公司.15. PCI2040控制芯片的驱动程序, PCI2040的内存映射访问.16. ssd1298初始化代码.17. 可用于单片机开发应用辅助资料。对GSM模块应用有一定帮助。对大学生毕业设计有辅助作用.18. fatsystem主要介绍FAT文件系统原理.19. 同样是单片机的89s52 好好看看那很容易编写.20. 续MS_51单片机的串并型扩展,有用的,文挡是PPT.21. (3)续MS_51单片机的串并型扩展,有用的,文挡是PPT.22. MS_51单片机的触模屏的知识,有用的,人机接口新方法.23. linux spi interface wireless driver.24. 实现JXRAM9-2410与PC机的串口通讯.25. JXARM9-2410 中断实验主程序外部中断按键引发中断.26. JXARM9-2410 键盘实验主程序.27. 实现功能: 实现JXARM9-2410 PWM方式控制蜂鸣器.28. 完成功能: 在实时时钟实验的基础上添加看门狗功能.29. ---can总线测试程序--- 将UART0与PC串口进行连接.30. 2410(S3C2410X)CF卡驱动实验 /* 1. 程序运行前请插入CF卡到CF卡座 */ /* 2. 请不要带电拔插CF卡 */ /* 3. 写CF卡操作将破坏CF卡中的数据.31. 本书主要介绍嵌入式一本好书.32. ARM AT9260的一段初始代码,主要是用来测试SDRAM.33. 通过单片机按键选择输出信号类型及要求输出量,在LED显示器件上指示信号类型及设定数值.系统工作电源±15V.34. LCD驱动IC: ST7669V 初始化程序.35. LCD驱动 IC:ST7626 的初始化代码.36. LCD 驱动 IC :SSD1851Z 初始化代码.37. LCD驱动IC: ST7637 初始化代码.38. LCD驱动IC: NT7534 初始化代码.39. 这是我移植到GBA游戏机上的uCGUI3.24 可以通过模拟器仿真.40. 嵌入式中.
上传时间: 2013-07-15
上传用户:eeworm
目前,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已经备受关注,被各个国家提上纪事日程。在众多的新能源中,风能以它可再生、清洁、无污染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在风力发电技术上也从独立型逐渐向并网型转变,因此并网技术已成为主流。由于变速恒频具有发电量大,对风电场风速的变化适应性好具有较高的叶尖速比等优点,所以变速恒频必然会取代恒速恒频。实现变速恒频的风力发电机组有很多种,其中永磁同步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由于不需要齿轮箱,因而改善风能转换效率,减小维护,降低了噪音,提高可靠性,本文以永磁同步直驱式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 本文针对永磁同步直驱式发电双PWM变换器系统,首先在对变速恒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风力机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分析,完成了对风力机的最大风力跟踪模拟仿真。由于发电机发出的电随着风速的不断变化,因此就靠控制变换器来实现恒压恒频的电压并送入电网。其次在对永磁同步发电机和变换器的数学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整流侧和电网侧变换器分开控制,控制整流器来控制发电机的转速,控制逆变器来实现稳压和恒频的向电网输送电压。并对逆变器侧的直流电容和电感选值给出了范围,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对逆变器进行了MATLAB/SIMULINK仿真,给出了仿真结果。在前面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逆变器部分做了硬件和软件的设计。选用智能功率模块(IPM)作为逆变器,采用霍尔电压、电流传感器实现了对电压电流的采样,控制器选用TMS320F2407A,并制作了对采样信号处理电路板、PWM信号处理电路板和传感器电路板,编写了程序。
上传时间: 2013-06-17
上传用户:youlongjian0
不间断电源(UPS)是一种能提供优质电源并保证电源供应连续的电力电子装置。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在很多领域,UPS已经成了标准配置。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实现UPS的数字化控制是当前许多UPS设计者关注的问题。DSP在UPS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各种先进的控制方法用于逆变实时数字控制;二是利用DSP实现更准确更迅速的锁相环控制。 本文分析了当前逆变控制的各种方案,针对逆变的扰动及谐波周期出现的特点,采用了重复控制来提高逆变输出的稳态特性。因为重复控制具有一个周期延迟控制的特点,本文也采用了PID控制来改善逆变控制的动态性能。本文分析了目前重复控制的常用方案,在建立UPS逆变滤波电路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重复控制和PID控制结合的方案。对重复控制与PID复合控制方案在MATLAB中作了仿真。仿真试验证明了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在硬件方面,设计了在线式UPS系统中DSP的接口电路,其中包括DSP供电电路,蓄电池电压过低检测电路,市电及输出电压过零检测等电路。对DSP的资源进行了分配,充分利用了DSP的外设多和速度快的特点。 在软件方面,设计了各部分的程序,其中包括主程序,软件锁相及正弦参考信号生成程序,输出有效值控制程序以及各种相关的中断及保护程序。 本文结合实际,搭建了实验线路,给出了实验线路的原理及各部分的实验电路。该实验电路可对逆变控制过程和锁相环节进行控制实验。 本文将PID控制与重复控制相结合,对逆变器输出进行控制,验证了重复控制与PID复合控制的有效性。本文还对UPS的DSP数字化控制作了研究,这些都对UPS技术的进步有积极的作用。
上传时间: 2013-05-17
上传用户:t1213121
当前,在系统级互连设计中高速串行I/O技术迅速取代传统的并行I/O技术正成为业界趋势。人们已经意识到串行I/O“潮流”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高于1Gbps的速度下,并行I/O方案已经达到了物理极限,不能再提供可靠和经济的信号同步方法。基于串行I/O的设计带来许多传统并行方法所无法提供的优点,包括:更少的器件引脚、更低的电路板空间要求、减少印刷电路板(PCB)层数、PCB布局布线更容易、接头更小、EMI更少,而且抵抗噪声的能力也更好。高速串行I/O技术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系统设计中,包括PC、消费电子、海量存储、服务器、通信网络、工业计算和控制、测试设备等。迄今业界已经发展出了多种串行系统接口标准,如PCI Express、串行RapidIO、InfiniBand、千兆以太网、10G以太网XAUI、串行ATA等等。 Aurora协议是为私有上层协议或标准上层协议提供透明接口的串行互连协议,它允许任何数据分组通过Aurora协议封装并在芯片间、电路板间甚至机箱间传输。Aurora链路层协议在物理层采用千兆位串行技术,每物理通道的传输波特率可从622Mbps扩展到3.125Gbps。Aurora还可将1至16个物理通道绑定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链路。16个通道绑定而成的虚拟链路可提供50Gbps的传输波特率和最大40Gbps的全双工数据传输速率。Aurora可优化支持范围广泛的应用,如太位级路由器和交换机、远程接入交换机、HDTV广播系统、分布式服务器和存储子系统等需要极高数据传输速率的应用。 传统的标准背板如VME总线和CompactPCI总线都是采用并行总线方式。然而对带宽需求的不断增加使新兴的高速串行总线背板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并行总线背板。现在,高速串行背板速率普遍从622Mbps到3.125Gbps,甚至超过10Gbps。AdvancedTCA(先进电信计算架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新一代的标准背板平台被提出并得到快速的发展。它由PCI工业计算机制造商协会(PICMG)开发,其主要目的是定义一种开放的通信和计算架构,使它们能被方便而迅速地集成,满足高性能系统业务的要求。ATCA作为标准串行总线结构,支持高速互联、不同背板拓扑、高信号密度、标准机械与电气特性、足够步线长度等特性,满足当前和未来高系统带宽的要求。 采用FPGA设计高速串行接口将为设计带来巨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能力。Xilinx Virtex-IIPro系列FPGA芯片内置了最多24个RocketIO收发器,提供从622Mbps到3.125Gbps的数据速率并支持所有新兴的高速串行I/O接口标准。结合其强大的逻辑处理能力、丰富的IP核心支持和内置PowerPC处理器,为企业从并行连接向串行连接的过渡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连接平台。 本文论述了采用Xilinx Virtex-IIPro FPGA设计传输速率为2.5Gbps的高速串行背板接口,该背板接口完全符合PICMG3.0规范。本文对串行高速通道技术的发展背景、现状及应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详细分析了所涉及到的主要技术包括线路编解码、控制字符、逗点检测、扰码、时钟校正、通道绑定、预加重等。同时对AdvancedTCA规范以及Aurora链路层协议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FPGA的设计方法。最后介绍了基于Virtex-IIPro FPGA的ATCA接口板和MultiBERT设计工具,可在标准ATCA机框内完成单通道速率为2.5Gbps的全网格互联。
上传时间: 2013-05-29
上传用户:frank1234
变频器矢量控制及PID控制变频器矢量控制及PID控制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dyy618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采用C语言提高编制单片机应用程序的效率 1.2 C语言具有突出的优点 1.3 AvR单片机简介 1.4 AvR单片机的C编译器简介 第2章 学习AVR单片机C程序设计所用的软件及实验器材介绍 2.1 IAR Enlbedded Workbench IDE C语言编译器 2.2 AVR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 2.3 PonyProg2000下载软件及SL—ISP下载软件 2.4 AVR DEM0单片机综合实验板 2.5 AvR单片机JTAG仿真器 2.6 并口下载器 2.7 通用型多功能USB编程器 第3章 AvR单片机开发软件的安装及第一个入门程序 3.1 安装IAR for AVR 4.30集成开发环境 3.2 安装AVR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 3.3 安装PonyProg2000下载软件 3.4 安装SLISP下载软件 3.5 AvR单片机开发过程 3.6 第一个AVR入门程序 第4章 AVR单片机的主要特性及基本结构 4.1 ATMEGA16(L)单片机的产品特性 4.2 ATMEGA16(L)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及引脚配置 4.3 AvR单片机的CPU内核 4.4 AvR的存储器 4.5 系统时钟及时钟选项 4.6 电源管理及睡眠模式 4.7 系统控制和复位 4.8 中断 第5章 C语言基础知识 5.1 C语言的标识符与关键字 5.2 数据类型 5.3 AVR单片机的数据存储空间 5.4 常量、变量及存储方式 5.5 数组 5.6 C语言的运算 5.7 流程控制 5.8 函数 5.9 指针 5.10 结构体 5.11 共用体 5.12 中断函数 第6章 ATMEGA16(L)的I/O端口使用 6.1 ATMEGAl6(L)的I/O端口 6.2 ATMEGAl6(L)中4组通用数字I/O端口的应用设置 6.3 ATMEGA16(L)的I/O端口使用注意事项 6.4 ATMEGAl6(L)PB口输出实验 6.5 8位数码管测试 6.6 独立式按键开关的使用 6.7 发光二极管的移动控制(跑马灯实验) 6.8 0~99数字的加减控制 6.9 4×4行列式按键开关的使用 第7章 ATMEGAl6(L)的中断系统使用 7.1 ATMEGA16(L)的中断系统 7.2 相关的中断控制寄存器 7.3 INT1外部中断实验 7.4 INTO/INTl中断计数实验 7.5 INTO/INTl中断嵌套实验 7.6 2路防盗报警器实验 7.7 低功耗睡眠模式下的按键中断 7.8 4×4行列式按键的睡眠模式中断唤醒设计 第8章 ATMEGAl6(L)驱动16×2点阵字符液晶模块 8.1 16×2点阵字符液晶显示器概述 8.2 液晶显示器的突出优点 8.3 16×2字符型液晶显示模块(LCM)特性 8.4 16×2字符型液晶显示模块(LCM)引脚及功能 8.5 16×2字符型液晶显示模块(LCM)的内部结构 8.6 液晶显示控制驱动集成电路HD44780特点 8.7 HD44780工作原理 8.8 LCD控制器指令 8.9 LCM工作时序 8.10 8位数据传送的ATMEGAl6(L)驱动16×2点阵字符液晶模块的子函数 8.11 8位数据传送的16×2 LCM演示程序1 8.12 8位数据传送的16×2 LCM演示程序2 8.13 4位数据传送的ATMEGA16(L)驱动16×2点阵字符液晶模块的子函数 8.14 4位数据传送的16×2 LCM演示程序 第9章 ATMEGA16(L)的定时/计数器 9.1 预分频器和多路选择器 9.2 8位定时/计时器T/C0 9.3 8位定时/计数器0的寄存器 9.4 16位定时/计数器T/C1 9.5 16位定时/计数器1的寄存器 9.6 8位定时/计数器T/C2 9.7 8位T/C2的寄存器 9.8 ICC6.31A C语言编译器安装 9.9 定时/计数器1的计时实验 9.10 定时/计数器0的中断实验 9.11 4位显示秒表实验 9.12 比较匹配中断及定时溢出中断的测试实验 9.13 PWM测试实验 9.14 0~5 V数字电压调整器 9.15 定时器(计数器)0的计数实验 9.16 定时/计数器1的输入捕获实验 ......
上传时间: 2013-07-30
上传用户:yepeng139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现场可编程器件的出现,为满足实时处理系统的要求,诞生了一种新颖灵活的技术——可重构技术。它采用实时电路重构技术,在运行时根据需要,动态改变系统的电路结构,从而使系统既有硬件优化所能达到的高速度和高效率,又能像软件那样灵活可变,易于升级,从而形成可重构系统。可重构系统的关键在于电路结构可以动态改变,这就需要有合适的可编程逻辑器件作为系统的核心部件来实现这一功能。 论文利用可重构技术和“FD-ARM7TDMLCSOC”实验板的可编程资源实现了一个8位微程序控制的“实验CPU”,将“实验CPU”与实验板上的ARMCPU构成双内核CPU系统,并对双内核CPU系统的工作方式和体系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 首先,文章研究了8位微程序控制CPU的开发实现。通过设计实验CPU的系统逻辑图,来确定该CPU的指令系统,并给出指令的执行流程以及指令编码。“实验CPU”采用的是微程序控制器的方式来进行控制,因此进行了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即微指令编码的设计和微程序编码的设计。为利用可编程资源实现该“实验CPU”,需对“实验CPU”进行VHDL描述。 其次,文章进行了“实验CPU”综合下载与开发。文章中使用“Synplicity733”作为综合工具和“Fastchip3.0”作为开发工具。将“实验CPU”的VHDL描述进行综合以及下载,与实验箱上的ARMCPU构成双内核CPU,实现了基于可重构技术的双内核CPU的系统。根据实验板的具体环境,文章对双内核CPU系统存在的关键问题,如“实验CPU”的内存读写问题、微程序控制器的实现,以及“实验CPU'’框架等进行了改进,并通过在开发工具中添加控制模块和驱动程序来实现系统工作方式的控制。 最后,文章对双核CPU系统进行了功能分析。经分析,该系统中两个CPU内核均可正常运行指令、执行任务。利用实验板上的ARMCPU监视用“实验CPU”的工作情况,如模拟“实验CPU”的内存,实现机器码运行,通过串行口发送的指令来完成单步运行、连续运行、停止、“实验CPU"指令文件传送、“实验CPU"内存修改、内存察看等工作,所有结果可显示在超级终端上。该系统通过利用ARMCPU来监控可重构CPU,研究双核CPU之间的通信,尝试新的体系结构。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royzhangsz
LCD 因其轻薄短小,低功耗,无辐射,平面直角显示,以及影像稳定等特点,当今应用非常广泛。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 是一种具有丰富可编程功能引脚的可编程逻辑器件,不仅可实现常规的逻辑器件功能,还可以实现复杂而独特的时序逻辑功能。并且具有ISP (在线可编\\r\\n程) [1 ] 功能,便于进行系统设计和现场对系统进行功能修改、调试、升级。通常CPLD 芯片都有着上万次的重写次数,即用CPLD[ 2 ] 进行硬件设计,就像软件设计一样灵活、方便。而现今LCD的控制大都采用
上传时间: 2013-08-16
上传用户:zhliu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