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等同采用IEC61000-4-5;1995《电磁兼容第4部分:试验和测量技术第5分部分: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本标准是《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系列国家标准的之一,该系列标准包括以下标准:GB/T17626.1-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抗扰度试验总论GB/T17626.2-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17626.3-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17626.4-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 17626.5-199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17626.6-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GB/T17626.7-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供电系统及所连设备谐波、谐间波的测量和测量仪器导则GB/T17626.8-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GB/T17626.9-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GB/T17626.10-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GB/T17626.11-199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渐变抗扰度试验GB/T17626.12-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振荡波抗扰度试验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的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联合工作组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电子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机械工业部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电力工业部武汉高压研究所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世钢、王素英、姚带月、聂定珍、文芳。
标签: 电磁兼容
上传时间: 2022-06-29
上传用户:
硬件组成:STC89C52单片机+最小系统+数码管显示模块+数码管驱动模块+蜂鸣器模块+按键模块主要功能:1. 采用一个四位一体数码管显示比赛时间,时间格式如:15:00,两个三位一体数码管显示甲乙两对的比分,比分格式如:008;2. 比赛时间采用倒计时方式,以一秒的频率减时,上电时默认初值为15:00。在没有开始比赛时,“比赛时间”可以按键加减,比赛开始后不能修改;3. 甲乙队比分采用三位数,上电初值为000,最大值为999,满足常理要求,未开始比赛以及比赛结束后比分无法加减;4.本设计加了24秒倒计时功能,可通过按键随时复位24秒。如果24秒违例,会启动蜂鸣器报警,同时比赛时间暂停,处理好后按一下24秒复位键,比赛继续;5. 比赛未开始之前,可以通过ADD1、DEC1键对比较时间的分钟进调时,通过ADD2、DEC2键对比较时间的秒进行调时;6. 可随时暂停/启动比赛时间;7. 比赛进行时,可以通过ADD1、DEC1键对甲队比分加、减,可以通过ADD2、DEC2对乙队比分加、减。每按一次键,加/减1分;8. 当一节比赛完后,可以通过(EXCHANGE)换场键换场,换场后,比分交换显示,交换后,下一节比赛开始时,相应的比分加减键也随之交换;9. 当比赛结束时,蜂鸣器发出声音报警,提示比赛结束。
上传时间: 2022-07-03
上传用户:qingfengchizhu
关于EMC的一些实验知识,包括辐射发射测试、传导发射测试(CE)、浪涌抗扰度、静电放电抗扰度测试、工频磁场抗扰度测试等
上传时间: 2022-07-04
上传用户:1208020161
光立方详细制作过程、源代码光立方详细制作过程、源代码
标签: 光立方
上传时间: 2022-07-07
上传用户:
本书着眼于无线通信安全领域,以无线通信距离由近及远的顺序,讨论各种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问题。协议分析结合攻防实例,深入介绍安全攻防技术。案例题材囊括物联网、车联网、移动通信、卫星导航及相关的软硬件安全。本书共分 9 章,其中第 1 章介绍作者在无线安全攻防领域多年来的思路、理念及对该领域未来的展望;第 2~8 章分别介绍各种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攻防(RFID、无线遥控、ADS-B、BLE、ZigBee、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及实例测试;第9 章介绍无线安全研究的重要手段,软件无线电工具GNU Radio和相关硬件的详细使用。希望本书可以为对无线通信安全感兴趣的同学、从业者、产品研发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安全参考。
标签: 无线电
上传时间: 2022-07-11
上传用户:
内容导读:一、连接网络摄像头,把电脑IP与摄像头IP改为同一网段内。测试用的摄像头IP为192.0.0.64,把电脑改为同一网段。二、注册海康威视摄像头OCX控件。在文件上右键点击打开方式,找到regsvr32.exe点打开,再确定。一、连接网络摄像头,把电脑IP与摄像头IP改为同一网段内。测试用的摄像头IP为192.0.0.64,把电脑改为同一网段。二、注册海康威视摄像头OCX控件。在文件上右键点击打开方式,找到regsvr32.exe点打开,再确定。三、在工程画面中点击插入通用控件.四、选择NetVideoActiveX23控件。五、添加控制按钮.六、更改字符串为需要显示文字.七、双击打开动画连接属性,点击按下时出现命令语言页面写入需要的命令点击确定退出。八、点击开发画面中文件--全部存,保存画面。
上传时间: 2022-07-24
上传用户:
CPU:MSP430系列单片机的CPU和通用微处理器基本相同,只是在设计上采用了面向控制的结构和指令系统。MSP430的内核CPU结构是按照精简指令集和高透明的宗旨而设计的,使用的指令有硬件执行的内核指令和基于现有硬件结构的仿真指令。这样可以提高指令执行速度和效率,增强了MSP430的实时处理能力。存储器:存储程序、数据以及外围模块的运行控制信息。有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对程序存储器访问总是以字形式取得代码,而对数据可以用字或字节方式访问。其中MSP430各系列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有ROM、OTP、EPROM和FLASH型。外围模块:经过MAB、MDB、中断服务及请求线与CPU相连。MSP430不同系列产品所包含外围模块的种类及数目可能不同。它们分别是以下一些外围模块的组合:时钟模块、看门狗、定时器A、定时器B、比较器A、串口0、1、硬件乘法器、液晶驱动器、模数转换、数模转换、端口、基本定时器、DMA控制器等。
上传时间: 2022-07-28
上传用户:slq1234567890
包含语法概述(25课时)、内存空间(23课时)、函数空间(21课时)。 嵌入式C语言高级---内存空间 嵌入式C语言高级---函数空间 嵌入式C语言高级---语法概述
上传时间: 2013-07-24
上传用户:eeworm
华为WCDMA全网解决方案:本章首先介绍WCDMA系统不同版本之间演进过程,使读者对WCDMA制式有总体的认识;接着从具体的网络建设角度出发,介绍了华为WCDMA全网解决方案。 10.1 WCDMA演进概述 10.1.1 标准进展概述 WCDMA技术从出现以来逐渐演进发展为R99/R4/R5/R6等多个阶段,其中R99协议于2000年3月(3GPP官方说法是1999年12月)冻结功能,经过两年时间的完善,协议已经成熟;R4协议于2001年3月冻结功能,协议已经稳定。R5协议于2002年3月 (部分功能6月)冻结功能。R6协议预计在2004年12月左右冻结功能。 图10-1 3G协议的发展趋势 WCDMA系统相对于GSM网络和GPRS网络来说,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无线网络的改变。WCDMA网络中,使用无线接入系统RAN来取代了GSM中的基站子系统BSS。 R99版本的WCDMA核心网从网络形态上来说,可以看作是GSM的核心网络和GPRS的核心网络的组合。也即R99的核心网络分为电路域和分组域。电路域与GSM的核心网构造基本相同,分组域与GPRS的核心网构造基本相同。 R4版本的核心网络相对于R99版本来说,最大的变化就在于R99核心网电路域中MSC网元的功能在R4版本中由MSC Server和MGW来完成。其中MSC Server处理信令,MGW处理话音。分组域没有什么变化。具体可参见第三章系统结构的相关内容。 R4协议的核心网络具有TDM和IP两种组网方式。采用TDM方式组网时,R4网络的网络规划建设与R99网络有不少相近之处。比如在建设汇接网络、信令网络等方面,很多考虑都是相同的。采用IP方式组网的时候,R4的网络规划建设则与R99有了不小的区别。 R5版本的核心网络相对于R4版本来说,多了一个IMS(IP多媒体子系统)域,增加了相应的设备和接口;电路域和分组域的网络结构则没有什么大变化。同时由于网络功能的增强,部分设备功能也进行了升级。
上传时间: 2013-07-24
上传用户:13517191407
本论文围绕提高高速变频电机设计水平和促进电机CAD技术发展这一主题,对高速变频电机电磁设计和电机智能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分析了集肤效应对高速变频电机设计的影响。针对高速变频电机转子导体中集肤效应现象较为严重的特点,用有限元法对不同转子槽型在不同频率时的集肤效应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利用有限元法的精确计算结果和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计算电机转子集肤效应系数的新方法,能够快速有效的给出转子不同槽型不同频率时的集肤效应系数。 2.研究了电压型SPWM变频器输出时间谐波频谱以及调制参数对输出谐波的影响,为精确分析高速变频电机的谐波效应和选择适当的变频器提供参考。分析了时间谐波对高速变频电机效率、功率因数及输出转矩的影响,对提高高速变频电机设计精度具有指导意义。 3.从电磁设计的角度探讨了高速变频电机设计过程,所得出的结论对于高速变频电机设计具有指导意义。论文还提出了一个可以考虑时间谐波效应的高速变频电机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高速变频电机电磁仿真程序。 4.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机设计中的应用。针对电机设计不同阶段的特点,首次提出了面向电机设计过程的智能设计集成推理体系。 5.从设计过程优化的角度,研究了电机设计状态评价问题,建立了电机设计状态综合评价模型,能够对电机设计的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及时进行设计状态评价。@ @ 6.研究了基于实例推理技术在电机初始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应用,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引导和相似优先的混合型实例检索算法,给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实例相似度判定机制,可以提高检索效率。 7.针对传统电机调整设计专家系统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神经网络推理机制的电机调整设计混合型专家系统模型,该模型将专家系统技术与神经网络、电机综合设计方法有效结合,具有并行推理和系统自学习能力,解决了调整设计过程中调整力度难以确定的问题。 8.论支还研究了基于遗传算法的电机优化设计方法。针对遗传算法中普遍存在的早熟收敛和搜索效率低的现象,提出了一种改进遗传算法一变焦自适应遗传算法,有助于提高优化效率和克服早熟。 9.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支持远程设计的电机智能设计集成平台的概念,给出了基于软总线和组件机制的平台实现模型。并对集成平台中电机模型集成技术、基于Objectorx的电机图形绘制技术和基于Web的远程设计支持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dbs01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