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首页|资源下载|资源专辑|精品软件
登录|注册

8.5

  • ARM9基础实验教程

    - vii - 8.1.1 实验目的 315 8.1.2 实验设备 315 8.1.3 实验内容 315 8.1.4 实验原理 315 8.1.5 实验操作步骤 318 8.1.6 实验参考程序 319 8.1.7 练习题 321- vi - 6.4 USB 接口实验 266 6.4.1 实验目的 266 6.4.2 实验设备 267 6.4.3 实验内容 267 6.4.4 实验原理 267 6.4.5 实验操作步骤 270 6.4.6 实验参考程序 272 6.4.7 实验练习题 280 6.5 SPI接口通讯实验 281 6.5.1 实验目的 281 6.5.2 实验设备 281 6.5.3 实验内容 281 6.5.4 实验原理 281 6.5.5 实验操作步骤 285 6.5.6 实验参考程序 287 6.5.7 练习题 289 6.6 红外模块控制实验 289 6.6.1 实验目的 289 6.6.2 实验设备 289 6.6.3 实验内容 289 6.6.4 实验原理 289 6.6.5 实验操作步骤 291 6.6.6 实验参考程序 291 6.6.7 练习题 296 第七章 基础应用实验 296 7.1 A/D 转换实验 296 7.1.1 实验目的 296 7.1.2 实验设备 296 7.1.3 实验内容 296 7.1.4 实验原理 296 7.1.5 实验设计 298 7.1.6 实验操作步骤 299 7.1.7 实验参考程序 300 7.1.8 练习题 301 7.2 PWM步进电机控制实验 301 7.2.1 实验目的 301 7.2.2 实验设备 301 7.2.3 实验内容 301 7.2.4 实验原理 301 7.2.5 实验操作步骤 309 7.2.6 实验参考程序 311 7.2.7 练习题 313 第八章 高级应用实验 315 8.1 GPRS模块控制实验 315 - v - 5.2 5x4键盘控制实验 219 5.2.1 实验目的 219 5.2.2 实验设备 219 5.2.3 实验内容 219 5.2.4 实验原理 219 5.2.5 实验设计 221 5.2.6 实验操作步骤 222 5.2.7 实验参考程序 223 5.2.8 练习题 224 5.3 触摸屏控制实验 224 5.3.1 实验目的 224 5.3.2 实验设备 224 5.3.3 实验内容 224 5.3.4 实验原理 224 5.3.5 实验设计 231 5.3.6 实验操作步骤 231 5.3.7 实验参考程序 232 5.3.8 练习题 233 第六章 通信与接口实验 234 6.1 IIC 串行通信实验 234 6.1.1 实验目的 234 6.1.2 实验设备 234 6.1.3 实验内容 234 6.1.4 实验原理 234 6.1.5 实验设计 238 6.1.6 实验操作步骤 241 6.1.7 实验参考程序 243 6.1.8 练习题 245 6.2 以太网通讯实验 246 6.2.1 实验目的 246 6.2.2 实验设备 246 6.2.3 实验内容 246 6.2.4 实验原理 246 6.2.5 实验操作步骤 254 6.2.6 实验参考程序 257 6.2.7 练习题 259 6.3 音频接口 IIS 实验 260 6.3.1 实验目的 260 6.3.2 实验设备 260 6.3.3 实验内容 260 6.3.4 实验原理 260 6.3.5 实验步骤 263 6.3.6实验参考程序 264 6.3.7 练习题 266 - iv - 4.4 串口通信实验 170 4.4.1 实验目的 170 4.4.2 实验设备 170 4.4.3 实验内容 170 4.4.4 实验原理 170 4.4.5 实验操作步骤 176 4.4.6 实验参考程序 177 4.4.7 练习题 178 4.5 实时时钟实验 179 4.5.1 实验目的 179 4.5.2 实验设备 179 4.5.3 实验内容 179 4.5.4 实验原理 179 4.5.5 实验设计 181 4.5.6 实验操作步骤 182 4.5.7 实验参考程序 183 4.6.8 练习题 185 4.6 数码管显示实验 186 4.6.1 实验目的 186 4.6.2 实验设备 186 4.6.3 实验内容 186 4.6.4 实验原理 186 4.6.5 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 188 4.6.6 实验参考程序 189 4.6.7 练习题 192 4.7 看门狗实验 193 4.7.1 实验目的 193 4.7.2 实验设备 193 4.7.3 实验内容 193 4.7.4 实验原理 193 4.7.5 实验设计 195 4.7.6 实验操作步骤 196 4.7.7 实验参考程序 197 4.7.8 实验练习题 199 第五章 人机接口实验 200 5.1 液晶显示实验 200 5.1.1 实验目的 200 5.1.2 实验设备 200 5.1.3 实验内容 200 5.1.4 实验原理 200 5.1.5 实验设计 211 5.1.6 实验操作步骤 213 5.1.7 实验参考程序 214 5.1.8 练习题 219 - ii - 3.1.1 实验目的 81 3.1.2 实验设备 81 3.1.3 实验内容 81 3.1.4 实验原理 81 3.1.5 实验操作步骤 83 3.1.6 实验参考程序 87 3.1.7 练习题 88 3.2 ARM汇编指令实验二 89 3.2.1 实验目的 89 3.2.2 实验设备 89 3.2.3 实验内容 89 3.2.4 实验原理 89 3.2.5 实验操作步骤 90 3.2.6 实验参考程序 91 3.2.7 练习题 94 3.3 Thumb 汇编指令实验 94 3.3.1 实验目的 94 3.3.2 实验设备 94 3.3.3 实验内容 94 3.3.4 实验原理 94 3.3.5 实验操作步骤 96 3.3.6 实验参考程序 96 3.3.7 练习题 99 3.4 ARM处理器工作模式实验 99 3.4.1 实验目的 99 3.4.2实验设备 99 3.4.3实验内容 99 3.4.4实验原理 99 3.4.5实验操作步骤 101 3.4.6实验参考程序 102 3.4.7练习题 104 3.5 C 语言程序实验一 104 3.5.1 实验目的 104 3.5.2 实验设备 104 3.5.3 实验内容 104 3.5.4 实验原理 104 3.5.5 实验操作步骤 106 3.5.6 实验参考程序 106 3.5.7 练习题 109 3.6 C 语言程序实验二 109 3.6.1 实验目的 109 3.6.2 实验设备 109 3.6.3 实验内容 109 3.6.4 实验原理 109 - iii - 3.6.5 实验操作步骤 111 3.6.6 实验参考程序 113 3.6.7 练习题 117 3.7 汇编与 C 语言的相互调用 117 3.7.1 实验目的 117 3.7.2 实验设备 117 3.7.3 实验内容 117 3.7.4 实验原理 117 3.7.5 实验操作步骤 118 3.7.6 实验参考程序 119 3.7.7 练习题 123 3.8 综合实验 123 3.8.1 实验目的 123 3.8.2 实验设备 123 3.8.3 实验内容 123 3.8.4 实验原理 123 3.8.5 实验操作步骤 124 3.8.6 参考程序 127 3.8.7 练习题 134 第四章 基本接口实验 135 4.1 存储器实验 135 4.1.1 实验目的 135 4.1.2 实验设备 135 4.1.3 实验内容 135 4.1.4 实验原理 135 4.1.5 实验操作步骤 149 4.1.6 实验参考程序 149 4.1.7 练习题 151 4.2 IO 口实验 151 4.2.1 实验目的 151 4.2.2 实验设备 152 4.2.3 实验内容 152 4.2.4 实验原理 152 4.2.5 实验操作步骤 159 4.2.6 实验参考程序 160 4.2.7 实验练习题 161 4.3 中断实验 161 4.3.1 实验目的 161 4.3.2 实验设备 161 4.3.3 实验内容 161 4.3.4 实验原理 162 4.3.5 实验操作步骤 165 4.3.6 实验参考程序 167 4.3.7 练习题 170 目 录 I 第一章 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概述 1 1.1 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 1 1.2 基于 ARM的嵌入式开发环境概述 3 1.2.1 交叉开发环境 3 1.2.2 模拟开发环境 4 1.2.3 评估电路板 5 1.2.4 嵌入式操作系统 5 1.3 各种 ARM开发工具简介 5 1.3.1 ARM的 SDT 6 1.3.2 ARM的ADS 7 1.3.3 Multi 2000 8 1.3.4 Embest IDE for ARM 11 1.3.5 OPENice32-A900仿真器 12 1.3.6 Multi-ICE 仿真器 12 1.4 如何学习基于 ARM嵌入式系统开发 13 1.5 本教程相关内容介绍 14 第二章 EMBEST ARM实验教学系统 17 2.1 教学系统介绍 17 2.1.1 Embest IDE 集成开发环境 17 2.1.2 Embest JTAG 仿真器 19 2.1.3 Flash 编程器 20 2.1.4 Embest EduKit-III开发板 21 2.1.5 各种连接线与电源适配器 23 2.2 教学系统安装 23 2.3 教学系统的硬件电路 27 2.3.1 概述 27 2.3.2 功能特点 27 2.3.3 原理说明 28 2.3.4 硬件结构 41 2.3.5 硬件资源分配 44 2.4 集成开发环境使用说明 51 2.4.1 Embest IDE 主框架窗口 51 2.4.2 工程管理 52 2.4.3 工程基本配置 55 2.4.4 工程的编译链接 71 2.4.5 加载调试 72 2.4.6 Flash编程工具 80 第三章 嵌入式软件开发基础实验 81 3.1 ARM汇编指令实验一 81

    标签: ARM9 基础实验 教程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xaijhqx

  • 手把手教你学AVR单片机C程序设计实验程序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采用C语言提高编制单片机应用程序的效率 1.2 C语言具有突出的优点 1.3 AvR单片机简介 1.4 AvR单片机的C编译器简介 第2章 学习AVR单片机C程序设计所用的软件及实验器材介绍 2.1 IAR Enlbedded Workbench IDE C语言编译器 2.2 AVR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 2.3 PonyProg2000下载软件及SL—ISP下载软件 2.4 AVR DEM0单片机综合实验板 2.5 AvR单片机JTAG仿真器 2.6 并口下载器 2.7 通用型多功能USB编程器 第3章 AvR单片机开发软件的安装及第一个入门程序 3.1 安装IAR for AVR 4.30集成开发环境 3.2 安装AVR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 3.3 安装PonyProg2000下载软件 3.4 安装SLISP下载软件 3.5 AvR单片机开发过程 3.6 第一个AVR入门程序 第4章 AVR单片机的主要特性及基本结构 4.1 ATMEGA16(L)单片机的产品特性 4.2 ATMEGA16(L)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及引脚配置 4.3 AvR单片机的CPU内核 4.4 AvR的存储器 4.5 系统时钟及时钟选项 4.6 电源管理及睡眠模式 4.7 系统控制和复位 4.8 中断 第5章 C语言基础知识 5.1 C语言的标识符与关键字 5.2 数据类型 5.3 AVR单片机的数据存储空间 5.4 常量、变量及存储方式 5.5 数组 5.6 C语言的运算 5.7 流程控制 5.8 函数 5.9 指针 5.10 结构体 5.11 共用体 5.12 中断函数 第6章 ATMEGA16(L)的I/O端口使用 6.1 ATMEGAl6(L)的I/O端口 6.2 ATMEGAl6(L)中4组通用数字I/O端口的应用设置 6.3 ATMEGA16(L)的I/O端口使用注意事项 6.4 ATMEGAl6(L)PB口输出实验 6.5 8位数码管测试 6.6 独立式按键开关的使用 6.7 发光二极管的移动控制(跑马灯实验) 6.8 0~99数字的加减控制 6.9 4×4行列式按键开关的使用 第7章 ATMEGAl6(L)的中断系统使用 7.1 ATMEGA16(L)的中断系统 7.2 相关的中断控制寄存器 7.3 INT1外部中断实验 7.4 INTO/INTl中断计数实验 7.5 INTO/INTl中断嵌套实验 7.6 2路防盗报警器实验 7.7 低功耗睡眠模式下的按键中断 7.8 4×4行列式按键的睡眠模式中断唤醒设计 第8章 ATMEGAl6(L)驱动16×2点阵字符液晶模块 8.1 16×2点阵字符液晶显示器概述 8.2 液晶显示器的突出优点 8.3 16×2字符型液晶显示模块(LCM)特性 8.4 16×2字符型液晶显示模块(LCM)引脚及功能 8.5 16×2字符型液晶显示模块(LCM)的内部结构 8.6 液晶显示控制驱动集成电路HD44780特点 8.7 HD44780工作原理 8.8 LCD控制器指令 8.9 LCM工作时序 8.10 8位数据传送的ATMEGAl6(L)驱动16×2点阵字符液晶模块的子函数 8.11 8位数据传送的16×2 LCM演示程序1 8.12 8位数据传送的16×2 LCM演示程序2 8.13 4位数据传送的ATMEGA16(L)驱动16×2点阵字符液晶模块的子函数 8.14 4位数据传送的16×2 LCM演示程序 第9章 ATMEGA16(L)的定时/计数器 9.1 预分频器和多路选择器 9.2 8位定时/计时器T/C0 9.3 8位定时/计数器0的寄存器 9.4 16位定时/计数器T/C1 9.5 16位定时/计数器1的寄存器 9.6 8位定时/计数器T/C2 9.7 8位T/C2的寄存器 9.8 ICC6.31A C语言编译器安装 9.9 定时/计数器1的计时实验 9.10 定时/计数器0的中断实验 9.11 4位显示秒表实验 9.12 比较匹配中断及定时溢出中断的测试实验 9.13 PWM测试实验 9.14 0~5 V数字电压调整器 9.15 定时器(计数器)0的计数实验 9.16 定时/计数器1的输入捕获实验 ......

    标签: AVR 手把手 单片机 C程序

    上传时间: 2013-07-29

    上传用户:yepeng139

  • 汽车防撞雷达系统功率放大器仿真设计

    设计了用于汽车防撞雷达的功率放大器,为了消除在K波段的寄生效应的影响,设计了直流偏置、输入输出匹配网络、耦合隔直和电源滤波的微带网络。通过ADS仿真,得到了噪声系数为2.33,最大输出功率为18.5 dBm,增益为8.5 dB的功率放大器。文中设计的功率放大器适用于FMCW雷达系统。

    标签: 汽车防撞 功率放大器 仿真设计 雷达系统

    上传时间: 2013-10-14

    上传用户:bpgfl

  • 振荡器的基本原理

      8.1 正弦波振荡器的基本原理   8.2 RC正弦波振荡电路   8.3 LC正弦波振荡电路   8.4 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8.5 电压比较器   8.6 非正弦波发生电路

    标签: 振荡器

    上传时间: 2014-12-23

    上传用户:yqs138168

  • 信号完整性知识基础(pdf)

    现代的电子设计和芯片制造技术正在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复杂度、时钟和总线频率等等都呈快速上升趋势,但系统的电压却不断在减小,所有的这一切加上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要求给设计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要想保证产品的一次性成功就必须能预见设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对于高速的数字电路来说,最令人头大的莫过于如何确保瞬时跳变的数字信号通过较长的一段传输线,还能完整地被接收,并保证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这就是目前颇受关注的信号完整性(SI)问题。本章就是围绕信号完整性的问题,让大家对高速电路有个基本的认识,并介绍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 高速数字电路概述.....................................................................................51.1 何为高速电路...............................................................................................51.2 高速带来的问题及设计流程剖析...............................................................61.3 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8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122.1 分布式系统和集总电路.............................................................................122.2 传输线的RLCG 模型和电报方程...............................................................132.3 传输线的特征阻抗.....................................................................................142.3.1 特性阻抗的本质.................................................................................142.3.2 特征阻抗相关计算.............................................................................152.3.3 特性阻抗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172.4 传输线电报方程及推导.............................................................................182.5 趋肤效应和集束效应.................................................................................232.6 信号的反射.................................................................................................252.6.1 反射机理和电报方程.........................................................................252.6.2 反射导致信号的失真问题.................................................................302.6.2.1 过冲和下冲.....................................................................................302.6.2.2 振荡:.............................................................................................312.6.3 反射的抑制和匹配.............................................................................342.6.3.1 串行匹配.........................................................................................352.6.3.1 并行匹配.........................................................................................362.6.3.3 差分线的匹配.................................................................................392.6.3.4 多负载的匹配.................................................................................41第三章 串扰的分析...............................................................................................423.1 串扰的基本概念.........................................................................................423.2 前向串扰和后向串扰.................................................................................433.3 后向串扰的反射.........................................................................................463.4 后向串扰的饱和.........................................................................................463.5 共模和差模电流对串扰的影响.................................................................483.6 连接器的串扰问题.....................................................................................513.7 串扰的具体计算.........................................................................................543.8 避免串扰的措施.........................................................................................57第四章 EMI 抑制....................................................................................................604.1 EMI/EMC 的基本概念..................................................................................604.2 EMI 的产生..................................................................................................614.2.1 电压瞬变.............................................................................................614.2.2 信号的回流.........................................................................................624.2.3 共模和差摸EMI ..................................................................................634.3 EMI 的控制..................................................................................................654.3.1 屏蔽.....................................................................................................654.3.1.1 电场屏蔽.........................................................................................654.3.1.2 磁场屏蔽.........................................................................................674.3.1.3 电磁场屏蔽.....................................................................................674.3.1.4 电磁屏蔽体和屏蔽效率.................................................................684.3.2 滤波.....................................................................................................714.3.2.1 去耦电容.........................................................................................714.3.2.3 磁性元件.........................................................................................734.3.3 接地.....................................................................................................744.4 PCB 设计中的EMI.......................................................................................754.4.1 传输线RLC 参数和EMI ........................................................................764.4.2 叠层设计抑制EMI ..............................................................................774.4.3 电容和接地过孔对回流的作用.........................................................784.4.4 布局和走线规则.................................................................................79第五章 电源完整性理论基础...............................................................................825.1 电源噪声的起因及危害.............................................................................825.2 电源阻抗设计.............................................................................................855.3 同步开关噪声分析.....................................................................................875.3.1 芯片内部开关噪声.............................................................................885.3.2 芯片外部开关噪声.............................................................................895.3.3 等效电感衡量SSN ..............................................................................905.4 旁路电容的特性和应用.............................................................................925.4.1 电容的频率特性.................................................................................935.4.3 电容的介质和封装影响.....................................................................955.4.3 电容并联特性及反谐振.....................................................................955.4.4 如何选择电容.....................................................................................975.4.5 电容的摆放及Layout ........................................................................99第六章 系统时序.................................................................................................1006.1 普通时序系统...........................................................................................1006.1.1 时序参数的确定...............................................................................1016.1.2 时序约束条件...................................................................................1066.2 源同步时序系统.......................................................................................1086.2.1 源同步系统的基本结构...................................................................1096.2.2 源同步时序要求...............................................................................110第七章 IBIS 模型................................................................................................1137.1 IBIS 模型的由来...................................................................................... 1137.2 IBIS 与SPICE 的比较.............................................................................. 1137.3 IBIS 模型的构成...................................................................................... 1157.4 建立IBIS 模型......................................................................................... 1187.4 使用IBIS 模型......................................................................................... 1197.5 IBIS 相关工具及链接..............................................................................120第八章 高速设计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1228.1 叠层设计方案...........................................................................................1228.2 过孔对信号传输的影响...........................................................................1278.3 一般布局规则...........................................................................................1298.4 接地技术...................................................................................................1308.5 PCB 走线策略............................................................................................134

    标签: 信号完整性

    上传时间: 2014-05-15

    上传用户:dudu1210004

  • 4-AL-DR低压电阻成套装置

    AL-DR系列低压电阻成套装置 奥兰电气专注于电力中性点保护装置、过电压保护装置及继电保护装置的研发,于90年代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采用进口特种不锈钢合金电阻,研发生产了系列中性点接地电阻成套装置,是国内首批研发、生产电力系统中性点电阻装置的厂家。装置在热力和电气性能上,完全能满足电力中性点对设备的要求,具有耐受温度高、电阻率高、电阻温度系数小,同时又具有抗拉强度高。韧性好等优良的机械性能。AL-DR低压接地电阻柜主要用于低压柴油发电机组0.22KV、火力发电厂0.38KV、煤炭生产企业0.66KV、启动及制动和功率等电阻设备。 1、产品采用优质不锈钢镍铬合金(Cr20Ni80)电阻,导电率高,温度系数α为8.5×10 -5 ℃(20-1100℃),温度系数最小。电阻可耐1500℃防燃防爆,可靠性高,耐腐蚀,阻值稳定; 2、本产品也可以使用于各种低压配电系统中,在低压线路中,如无中性点加接地变压器可与之配合使用;对抑止系统过电压、防止各种冲击有很好的作用; 3、电阻柜阻值可从1欧姆到2000欧姆,电流从0.5安培到1000安培设计; 4、电阻柜用于户内或户外,柜体采用不锈钢板或冷轧钢板喷塑制成; 5、产品可以加装接地记录及温湿度控制装置,记录设备运行的状态。 6、根据用户要求加装测控保护装置,

    标签: AL-DR 低压电阻 套装

    上传时间: 2013-11-15

    上传用户:xc216

  • 电源完整性设计详解

    1 为什么要重视电源噪声问题? 2 电源系统噪声余量分析 3 电源噪声是如何产生的? 4 电容退耦的两种解释 4.1 从储能的角度来说明电容退耦原理。 4.2 从阻抗的角度来理解退耦原理。 5 实际电容的特性 6 电容的安装谐振频率 7 局部去耦设计方法 8 电源系统的角度进行去耦设计 8.1 著名的Target Impedance(目标阻抗) 8.2 需要多大的电容量 8.3 相同容值电容的并联 8.4 不同容值电容的并联与反谐振(Anti-Resonance) 8.5 ESR 对反谐振(Anti-Resonance)的影响 8.6 怎样合理选择电容组合 8.7 电容的去耦半径 8.8 电容的安装方法 9 结束语

    标签: 电源完整性

    上传时间: 2013-11-06

    上传用户:mahone

  • DN465 超低功耗升压转换器

      Industrial remote monitoring systems and keep-alivecircuits spend most of their time in standby mode. Manyof these systems also depend on battery power, so powersupply effi ciency in standby state is very important tomaximize battery life. The LT®8410/-1 high effi ciencyboost converter is ideal for these systems, requiringonly 8.5μA of quiescent current in standby mode. Thedevice integrates high value (12.4M/0.4M) output feedbackresistors, signifi cantly reducing input current whenthe output is in regulation with no load. Other featuresinclude an integrated 40V switch and Schottky diode,output disconnect with current limit, built in soft-start,overvoltage protection and a wide input range, all in atiny 8-pin 2mm × 2mm DFN package.

    标签: 465 DN 超低功耗 升压转换器

    上传时间: 2013-11-22

    上传用户:新手无忧

  • MCS-51系列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MCS-51系列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各种实用接口技术及其配置。   内容包括:MCS-51系列单片机组成原理:应用系统扩展、开发与调试;键盘输入接口的设计及调试;打印机和显示器接口及设计实例;模拟输入通道接口技术;A/D、D/A、接口技术及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设计;V/F转换器接口技术、串行通讯接口技术以及其它与应用系统设计有关的实用技术等。   本书是为满足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事单片机应用系统软件、硬件设计的需要而编写的,具有内容新颖、实用、全面的特色。所有的接口设计都包括详细的设计步骤、硬件线路图及故障分析,并附有测试程序清单。书中大部分接口软、硬件设计实例都是作者多年来从事单片机应用和开发工作的经验总结,实用性和工程性较强,尤其是对应用系统中必备的键盘、显示器、打印机、A/D、D/A通讯接口设计、模拟信号处理及开发系统应用举例甚多,目的是让将要开始和正在从事单片机应用开发的科研人员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应用,一书在手即可基本完成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工作。   本书主要面向从事单片机应用开发工作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第一章MCS-51系列单片机组成原理   1.1概述   1.1.1单片机主流产品系列   1.1.2单片机芯片技术的发展概况   1.1.3单片机的应用领域   1.2MCS-51单片机硬件结构   1.2.1MCS-51单片机硬件结构的特点   1.2.2MCS-51单片机的引脚描述及片外总线结构   1.2.3MCS-51片内总体结构   1.2.4MCS-51单片机中央处理器及其振荡器、时钟电路和CPU时序   1.2.5MCS-51单片机的复位状态及几种复位电路设计   1.2.6存储器、特殊功能寄存器及位地址空间   1.2.7输入/输出(I/O)口   1.3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分析   1.3.1指令系统的寻址方式   1.3.2指令系统的使用要点   1.3.3指令系统分类总结   1.4串行接口与定时/计数器   1.4.1串行接口简介   1.4.2定时器/计数器的结构   1.4.3定时器/计数器的四种工作模式   1.4.4定时器/计数器对输入信号的要求   1.4.5定时器/计数器的编程和应用   1.5中断系统   1.5.1中断请求源   1.5.2中断控制   1.5.3中断的响应过程   1.5.4外部中断的响应时间   1.5.5外部中断方式的选择   第二章MCS-51单片机系统扩展   2.1概述   2.2程序存贮器的扩展   2.2.1外部程序存贮器的扩展原理及时序   2.2.2地址锁存器   2.2.3EPROM扩展电路   2.2.4EEPROM扩展电路   2.3外部数据存贮器的扩展   2.3.1外部数据存贮器的扩展方法及时序   2.3.2静态RAM扩展   2.3.3动态RAM扩展   2.4外部I/O口的扩展   2.4.1I/O口扩展概述   2.4.2I/O口地址译码技术   2.4.38255A可编程并行I/O扩展接口   2.4.48155/8156可编程并行I/O扩展接口   2.4.58243并行I/O扩展接口   2.4.6用TTL芯片扩展I/O接口   2.4.7用串行口扩展I/O接口   2.4.8中断系统扩展   第三章MCS-51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   3.1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   3.1.1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3.1.2应用系统的硬件设计   3.1.3应用系统的软件设计   3.1.4应用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3.2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   3.2.1仿真系统的功能   3.2.2开发手段的选择   3.2.3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   3.3SICE—IV型单片机仿真器   3.3.1SICE-IV仿真器系统结构   3.3.2SICE-IV的仿真特性和软件功能   3.3.3SICE-IV与主机和终端的连接使用方法   3.4KHK-ICE-51单片机仿真开发系统   3.4.1KHK—ICE-51仿真器系统结构   3.4.2仿真器系统功能特点   3.4.3KHK-ICE-51仿真系统的安装及其使用   3.5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调试   3.5.1应用系统联机前的静态调试   3.5.2外部数据存储器RAM的测试   3.5.3程序存储器的调试   3.5.4输出功能模块调试   3.5.5可编程I/O接口芯片的调试   3.5.6外部中断和定时器中断的调试   3.6用户程序的编辑、汇编、调试、固化及运行   3.6.1源程序的编辑   3.6.2源程序的汇编   3.6.3用户程序的调试   3.6.4用户程序的固化   3.6.5用户程序的运行   第四章键盘及其接口技术   4.1键盘输入应解决的问题   4.1.1键盘输入的特点   4.1.2按键的确认   4.1.3消除按键抖动的措施   4.2独立式按键接口设计   4.3矩阵式键盘接口设计   4.3.1矩阵键盘工作原理   4.3.2按键的识别方法   4.3.3键盘的编码   4.3.4键盘工作方式   4.3.5矩阵键盘接口实例及编程要点   4.3.6双功能及多功能键设计   4.3.7键盘处理中的特殊问题一重键和连击   4.48279键盘、显示器接口芯片及应用   4.4.18279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4.4.28279管脚、引线及功能说明   4.4.38279编程   4.4.48279键盘接口实例   4.5功能开关及拨码盘接口设计   第五章显示器接口设计   5.1LED显示器   5.1.1LED段显示器结构与原理   5.1.2LED显示器及显示方式   5.1.3LED显示器接口实例   5.1.4LED显示器驱动技术   5.2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典型键盘、显示接口技术   5.2.1用8255和串行口扩展的键盘、显示器电路   5.2.2由锁存器组成的键盘、显示器接口电路   5.2.3由8155构成的键盘、显示器接口电路   5.2.4用8279组成的显示器实例   5.3液晶显示LCD   5.3.1LCD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5.3.2LCD的驱动方式   5.3.34位LCD静态驱动芯片ICM7211系列简介   5.3.4点阵式液晶显示控制器HD61830介绍   5.3.5点阵式液晶显示模块介绍   5.4荧光管显示   5.5LED大屏幕显示器   第六章打印机接口设计   6.1打印机简介   6.1.1打印机的基本知识   6.1.2打印机的电路构成   6.1.3打印机的接口信号   6.1.4打印机的打印命令   6.2TPμP-40A微打与单片机接口设计   6.2.1TPμP系列微型打印机简介   6.2.2TPμP-40A打印功能及接口信号   6.2.3TPμP-40A工作方式及打印命令   6.2.48031与TPμP-40A的接口   6.2.5打印编程实例   6.3XLF微型打印机与单片机接口设计   6.3.1XLF微打简介   6.3.2XLF微打接口信号及与8031接口设计   6.3.3XLF微打控制命令   6.3.4打印机编程   6.4标准宽行打印机与8031接口设计   6.4.1TH3070接口引脚信号及时序   6.4.2与8031的简单接口   6.4.3通过打印机适配器完成8031与打印机的接口   6.4.4对打印机的编程   第七章模拟输入通道接口技术   7.1传感器   7.1.1传感器的分类   7.1.2温度传感器   7.1.3光电传感器   7.1.4湿度传感器   7.1.5其他传感器   7.2模拟信号放大技术   7.2.1基本放大器电路   7.2.2集成运算放大器   7.2.3常用运算放大器及应用举例   7.2.4测量放大器   7.2.5程控增益放大器   7.2.6隔离放大器   7.3多通道模拟信号输入技术   7.3.1多路开关   7.3.2常用多路开关   7.3.3模拟多路开关   7.3.4常用模拟多路开关   7.3.5多路模拟开关应用举例   7.3.6多路开关的选用   7.4采样/保持电路设计   7.4.1采样/保持原理   7.4.2集成采样/保持器   7.4.3常用集成采样/保持器   7.4.4采样保持器的应用举例   7.5有源滤波器的设计   7.5.1滤波器分类   7.5.2有源滤波器的设计   7.5.3常用有源滤波器设计举例   7.5.4集成有源滤波器   第八章D/A转换器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与实践   8.1D/A转换器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技术指标   8.1.1D/A转换器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8.1.2D/A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8.2D/A转换器件选择指南   8.2.1集成D/A转换芯片介绍   8.2.2D/A转换器的选择要点及选择指南表   8.2.3D/A转换器接口设计的几点实用技术   8.38位D/A转换器DAC080/0831/0832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3.1DAC0830/0831/0832的应用特性与引脚功能   8.3.2DAC0830/0831/0832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3.3DAC0830/0831/0832的调试说明   8.3.4DAC0830/0831/0832应用举例   8.48位D/A转换器AD558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4.1AD558的应用特性与引脚功能   8.4.2AD558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及调试说明   8.4.38位D/A转换器DAC0800系列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   8.510位D/A转换器AD7522与MCS-51的硬件接口设计   8.5.1AD7522的应用特性及引脚功能   8.5.2AD7522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610位D/A转换器AD7520/7530/7533与MCS一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6.1AD7520/7530/7533的应用特性与引脚功能   8.6.2AD7520系列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   8.6.3DAC1020/DAC1220/AD7521系列D/A转换器接口设计   8.712位D/A转换器DAC1208/1209/1210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7.1DAC1208/1209/1210的内部结构与引脚功能   8.7.2DAC1208/1209/1210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7.312位D/A转换器DAC1230/1231/1232的应用设计说明   8.7.412位D/A转换器AD7542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812位串行DAC-AD7543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8.1AD7543的应用特性与引脚功能   8.8.2AD7543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914位D/A转换器AD75335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9.1AD8635的内部结构与引脚功能   8.9.2AD7535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1016位D/A转换器AD1147/1148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10.1AD1147/AD1148的内部结构及引脚功能   8.10.2AD1147/AD1148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10.3AD1147/AD1148接口电路的应用调试说明   8.10.416位D/A转换器AD1145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第九章A/D转换器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与实践   9.1A/D转换器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技术指标   9.1.1A/D转换器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9.1.2A/D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9.2面对课题如何选择A/D转换器件   9.2.1常用A/D转换器简介   9.2.2A/D转换器的选择要点及应用设计的几点实用技术   9.38位D/A转换器ADC0801/0802/0803/0804/0805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3.1ADC0801~ADC0805芯片的引脚功能及应用特性   9.3.2ADC0801~ADC0805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48路8位A/D转换器ADC0808/0809与MCS一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4.1ADC0808/0809的内部结构及引脚功能   9.4.2ADC0808/0809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4.3接口电路设计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9.4.416路8位A/D转换器ADC0816/0817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510位A/D转换器AD571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5.1AD571芯片的引脚功能及应用特性   9.5.2AD571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   9.5.38位A/D转换器AD570与8031单片机的硬件接口   9.612位A/D转换器ADC1210/1211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6.1ADC1210/1211的引脚功能与应用特性   9.6.2ADC1210/1211与8031单片机的硬件接口   9.6.3硬件接口电路的设计要点及几点说明   9.712位A/D转换器AD574A/1374/1674A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7.1AD574A的内部结构与引脚功能   9.7.2AD574A的应用特性及校准   9.7.3AD574A与8031单片机的硬件接口设计   9.7.4AD574A的应用调试说明   9.7.5AD674A/AD1674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8高速12位A/D转换器AD578/AD678/AD1678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8.1AD578的应用特性与引脚功能   9.8.2AD578高速A/D转换器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8.3AD578高速A/D转换器的应用调试说明   9.8.4AD678/AD1678采样A/D转换器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914位A/D转换器AD679/1679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9.1AD679/AD1679的应用特性及引脚功能   9.9.2AD679/1679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9.3AD679/1679的调试说明   9.1016位ADC-ADC1143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10.1ADC1143的应用特性及引脚功能   9.10.2ADC1143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113位半积分A/D转换器5G14433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11.15G14433的内部结构及引脚功能   9.11.25G14433的外部电路连接与元件参数选择   9.11.35G14433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11.45G14433的应用举例   9.124位半积分A/D转换器ICL7135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12.1ICL7135的内部结构及芯片引脚功能   9.12.2ICL7135的外部电路连接与元件参数选择   9.12.3ICL7135与8031单片机的硬件接口设计   9.124ICL7135的应用举例   9.1312位双积分A/D转换器ICL7109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13.1ICL7109的内部结构与芯片引脚功能   9.13.2ICL7109的外部电路连接与元件参数选择   9.13.3ICL7109与8031单片机的硬件接口设计   9.1416位积分型ADC一ICL7104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14.1ICL7104的主要应用特性及引脚功能   9.14.2ICL7104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14.3其它积分型A/D转换器简介   第十章V/F转换器接口技术   10.1V/F转换的特点及应用环境   10.2V/F转换原理及用V/F转换器实现A/D转换的方法   10.2.1V/F转换原理   10.2.2用V/F转换器实现A/D转换的方法   10.3常用V/F转换器简介   10.3.1VFC32   10.3.2LMX31系列V/F转换器   10.3.3AD650   10.3.4AD651   10.4V/F转换应用系统中的通道结构   10.5LM331应用实例   10.5.1线路原理   10.5.2软件设计   10.6AD650应用实例   10.6.1AD650外围电路设计   10.6.2定时/计数器(8253—5简介)   10.6.3线路原理   10.6.4软件设计   第十一章串行通讯接口技术   11.1串行通讯基础   11.1.1异步通讯和同步通讯   11.1.2波特率和接收/发送时钟   11.1.3单工、半双工、全双工通讯方式   11.14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11.1.5通讯数据的差错检测和校正   11.1.6串行通讯接口电路UART、USRT和USART   11.2串行通讯总线标准及其接口   11.2.1串行通讯接口   11.2.2RS-232C接口   11.2.3RS-449、RS-422、RS-423及RS485   11.2.420mA电流环路串行接口   11.3MCS-51单片机串行接口   11.3.1串行口的结构   11.3.2串行接口的工作方式   11.3.3串行通讯中波特率设置   11.4MCS-51单片机串行接口通讯技术   11.4.1单片机双机通讯技术   11.4.2单片机多机通讯技术   11.5IBMPC系列机与单片机的通讯技术   11.5.1异步通讯适配器   11.5.2IBM-PC机与8031双机通讯技术   11.5.3IBM—PC机与8031多机通讯技术   11.6MCS-51单片机串行接口的扩展   11.6.1Intel8251A可编程通讯接口   11.6.2扩展多路串行口的硬件设计   11.6.3通讯软件设计   第十二章应用系统设计中的实用技术   12.1MCS-51单片机低功耗系统设计   12.1.1CHMOS型单片机80C31/80C51/87C51的组成与使用要点   12.1.2CHMOS型单片机的空闲、掉电工作方式   12.1.3CHMOS型单片机的I/O接口及应用系统实例   12.1.4HMOS型单片机的节电运行方式   12.2逻辑电平接口技术   12.2.1集电极开路门输出接口   12.2.2TTL、HTL、ECL、CMOS电平转换接口   12.3电压/电流转换   12.3.1电压/0~10mA转换   12.3.2电压1~5V/4~20mA转换   12.3.30~10mA/0~5V转换   12.344~20mA/0~5V转换   12.3.5集成V/I转换电路   12.4开关量输出接口技术   12.4.1输出接口隔离技术   12.4.2低压开关量信号输出技术   12.4.3继电器输出接口技术   12.4.4可控硅(晶闸管)输出接口技术   12.4.5固态继电器输出接口   12.4.6集成功率电子开关输出接口   12.5集成稳压电路   12.5.1电源隔离技术   12.5.2三端集成稳压器   12.5.3高精度电压基准   12.6量程自动转换技术   12.6.1自动转换量程的硬件电路   12.6.2自动转换量程的软件设计   附录AMCS-51单片机指令速查表   附录B常用EPROM固化电压参考表   参考文献

    标签: MCS 51 单片机实用 接口技术

    上传时间: 2013-10-14

    上传用户:himbly

  • MCS-51单片机应用设计

    本书从应用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指令系统、各种硬件接口设计、各种常用的数据运算和处理程序及接口驱动程序的设计以及MCS-51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并对MCS-51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中的抗干扰技术以及各种新器件也作了详细的介绍。本书突出了选取内容的实用性、典型性。书中的应用实例,大多来自科研工作及教学实践,且经过检验,内容丰富、翔实。   本书可作为工科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专科生学习MCS-51单片机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自动控制、智能仪器仪表、测试、机电一体化以及各类从事MCS-51单片机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第一章 单片微型计等机概述   1.1 单片机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1.2 单片机的发展趋势   1.3 单片机的应用   1.3.1 单片机的特点   1.3.2 单片机的应用范围   1.4 8位单片机的主要生产厂家和机型   1.5 MCS-51系列单片机 第二章 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   2.1 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   2.2 MCS-51的引脚   2.2.1 电源及时钟引脚   2.2.2 控制引脚   2.2.3 I/O口引脚   2.3 MCS-51单片机的中央处理器(CPU)   2.3.1 运算部件   2.3.2 控制部件   2.4 MCS-51存储器的结构   2.4.1 程序存储器   2.4.2 内部数据存储器   2.4.3 特殊功能寄存器(SFR)   2.4.4 位地址空间   2.4.5 外部数据存储器   2.5 I/O端口   2.5.1 I/O口的内部结构   2.5.2 I/O口的读操作   2.5.3 I/O口的写操作及负载能力   2.6 复位电路   2.6.1 复位时各寄存器的状态   2.6.2 复位电路   2.7 时钟电路   2.7.1 内部时钟方式   2.7.2 外部时钟方式   2.7.3 时钟信号的输出 第三章 MCS-51的指令系统   3.1 MCS-51指令系统的寻址方式   3.1.1 寄存器寻址   3.1.2 直接寻址   3.1.3 寄存器间接寻址   3.1.4 立即寻址   3.1.5 基址寄存器加变址寄存器间址寻址   3.2 MCS-51指令系统及一般说明   3.2.1 数据传送类指令   3.2.2 算术操作类指令   3.2.3 逻辑运算指令   3.2.4 控制转移类指令   3.2.5 位操作类指令 第四章 MCS-51的定时器/计数器   4.1 定时器/计数器的结构   4.1.1 工作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   4.1.2 定时器/计数器控制寄存器TCON   4.2 定时器/计数器的四种工作方式   4.2.1 方式0   4.2.2 方式1   4.2.3 方式2   4.2.4 方式3   4.3 定时器/计数器对输入信号的要求   4.4 定时器/计数器编程和应用   4.4.1 方式o应用(1ms定时)   4.4.2 方式1应用   4.4.3 方式2计数方式   4.4.4 方式3的应用   4.4.5 定时器溢出同步问题   4.4.6 运行中读定时器/计数器   4.4.7 门控制位GATE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以T1为例) 第五章 MCS-51的串行口   5.1 串行口的结构   5.1.1 串行口控制寄存器SCON   5.1.2 特殊功能寄存器PCON   5.2 串行口的工作方式   5.2.1 方式0   5.2.2 方式1   5.2.3 方式2   5.2.4 方式3   5.3 多机通讯   5.4 波特率的制定方法   5.4.1 波特率的定义   5.4.2 定时器T1产生波特率的计算   5.5 串行口的编程和应用   5.5.1 串行口方式1应用编程(双机通讯)   5.5.2 串行口方式2应用编程   5.5.3 串行口方式3应用编程(双机通讯) 第六章 MCS-51的中断系统   6.1 中断请求源   6.2 中断控制   6.2.1 中断屏蔽   6.2.2 中断优先级优   6.3 中断的响应过程   6.4 外部中断的响应时间   6.5 外部中断的方式选择   6.5.1 电平触发方式   6.5.2 边沿触发方式   6.6 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   6.6.1 定时器作为外部中断源的使用方法   6.6.2 中断和查询结合的方法   6.6.3 用优先权编码器扩展外部中断源 第七章 MCS-51单片机扩展存储器的设计   7.1 概述   7.1.1 只读存储器   7.1.2 可读写存储器   7.1.3 不挥发性读写存储器   7.1.4 特殊存储器   7.2 存储器扩展的基本方法   7.2.1 MCS-51单片机对存储器的控制   7.2.2 外扩存储器时应注意的问题   7.3 程序存储器EPROM的扩展   7.3.1 程序存储器的操作时序   7.3.2 常用的EPROM芯片   7.3.3 外部地址锁存器和地址译码器   7.3.4 典型EPROM扩展电路   7.4 静态数据存储的器扩展   7.4.1 外扩数据存储器的操作时序   7.4.2 常用的SRAM芯片   7.4.3 64K字节以内SRAM的扩展   7.4.4 超过64K字节SRAM扩展   7.5 不挥发性读写存储器扩展   7.5.1 EPROM扩展   7.5.2 SRAM掉电保护电路   7.6 特殊存储器扩展   7.6.1 双口RAMIDT7132的扩展   7.6.2 快擦写存储器的扩展   7.6.3 先进先出双端口RAM的扩展 第八章 MCS-51扩展I/O接口的设计   8.1 扩展概述   8.2 MCS-51单片机与可编程并行I/O芯片8255A的接口   8.2.1 8255A芯片介绍   8.2.2 8031单片机同8255A的接口   8.2.3 接口应用举例   8.3 MCS-51与可编程RAM/IO芯片8155H的接口   8.3.1 8155H芯片介绍   8.3.2 8031单片机与8155H的接口及应用   8.4 用MCS-51的串行口扩展并行口   8.4.1 扩展并行输入口   8.4.2 扩展并行输出口   8.5 用74LSTTL电路扩展并行I/O口   8.5.1 用74LS377扩展一个8位并行输出口   8.5.2 用74LS373扩展一个8位并行输入口   8.5.3 MCS-51单片机与总线驱动器的接口   8.6 MCS-51与8253的接口   8.6.1 逻辑结构与操作编址   8.6.2 8253工作方式和控制字定义   8.6.3 8253的工作方式与操作时序   8.6.4 8253的接口和编程实例 第九章 MCS-51与键盘、打印机的接口   9.1 LED显示器接口原理   9.1.1 LED显示器结构   9.1.2 显示器工作原理   9.2 键盘接口原理   9.2.1 键盘工作原理   9.2.2 单片机对非编码键盘的控制方式   9.3 键盘/显示器接口实例   9.3.1 利用8155H芯片实现键盘/显示器接口   9.3.2 利用8031的串行口实现键盘/显示器接口   9.3.3 利用专用键盘/显示器接口芯片8279实现键盘/显示器接口   9.4 MCS-51与液晶显示器(LCD)的接口   9.4.1 LCD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9.4.2 点阵式液晶显示控制器HD61830介绍   9.5 MCS-51与微型打印机的接口   9.5.1 MCS-51与TPμp-40A/16A微型打印机的接口   9.5.2 MCS-51与GP16微型打印机的接口   9.5.3 MCS-51与PP40绘图打印机的接口   9.6 MCS-51单片机与BCD码拨盘的接口设计   9.6.1 BCD码拨盘   9.6.2 BCD码拨盘与单片机的接口   9.6.3 拨盘输出程序   9.7 MCS-51单片机与CRT的接口   9.7.1 SCIBCRT接口板的主要特点及技术参数   9.7.2 SCIB接口板的工作原理   9.7.3 SCIB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   9.7.4 SCIB的CRT显示软件设计方法 第十章 MCS-51与D/A、A/D的接口   10.1 有关DAC及ADC的性能指标和选择要点   10.1.1 性能指标   10.1.2 选择ABC和DAC的要点   10.2 MCS-51与DAC的接口   10.2.1 MCS-51与DAC0832的接口   10.2.2 MCS-51同DAC1020及DAC1220的接口   10.2.3 MCS-51同串行输入的DAC芯片AD7543的接口   10.3 MCS-51与ADC的接口   10.3.1 MCS-51与5G14433(双积分型)的接口   10.3.2 MCS-51与ICL7135(双积分型)的接口   10.3.3 MCS-51与ICL7109(双积分型)的接口   10.3.4 MCS-51与ADC0809(逐次逼近型)的接口   10.3.5 8031AD574(逐次逼近型)的接口   10.4 V/F转换器接口技术   10.4.1 V/F转换器实现A/D转换的方法   10.4.2 常用V/F转换器LMX31简介   10.4.3 V/F转换器与MCS-51单片机接口   10.4.4 LM331应用举例 第十一章 标准串行接口及应用   11.1 概述   11.2 串行通讯的接口标准   11.2.1 RS-232C接口   11.2.2 RS-422A接口   11.2.3 RS-485接口   11.2.4 各种串行接口性能比较   11.3 双机串行通讯技术   11.3.1 单片机双机通讯技术   11.3.2 PC机与8031单片机双机通讯技术   11.4 多机串行通讯技术   11.4.1 单片机多机通讯技术   11.4.2 IBM-PC机与单片机多机通讯技术   11.5 串行通讯中的波特率设置技术   11.5.1 IBM-PC/XT系统中波特率的产生   11.5.2 MCS-51单片机串行通讯波特率的确定   11.5.3 波特率相对误差范围的确定方法   11.5.4 SMOD位对波特率的影响 第十二章 MCS-51的功率接口   12.1 常用功率器件   12.1.1 晶闸管   12.1.2 固态继电器   12.1.3 功率晶体管   12.1.4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   12.2 开关型功率接口   12.2.1 光电耦合器驱动接口   12.2.2 继电器型驱动接口   12.2.3 晶闸管及脉冲变压器驱动接口 第十三章 MCS-51单片机与日历的接口设计   13.1 概述   13.2 MCS-51单片机与实时日历时钟芯片MSM5832的接口设计   13.2.1 MSM5832性能及引脚说明   13.2.2 MSM5832时序分析   13.2.3 8031单片机与MSM5832的接口设计   13.3 MCS-51单片机与实时日历时钟芯片MC146818的接口设计   13.3.1 MC146818性能及引脚说明   13.3.2 MC146818芯片地址分配及各单元的编程   13.3.3 MC146818的中断   13.3.4 8031单片机与MC146818的接口电路设计   13.3.5 8031单片机与MC146818的接口软件设计 第十四章 MCS-51程序设计及实用子程序   14.1 查表程序设计   14.2 散转程序设计   14.2.1 使用转移指令表的散转程序   14.2.2 使用地地址偏移量表的散转程序   14.2.3 使用转向地址表的散转程序   14.2.4 利用RET指令实现的散转程序   14.3 循环程序设计   14.3.1 单循环   14.3.2 多重循环   14.4 定点数运算程序设计   14.4.1 定点数的表示方法   14.4.2 定点数加减运算   14.4.3 定点数乘法运算   14.4.4 定点数除法   14.5 浮点数运算程序设计   14.5.1 浮点数的表示   14.5.2 浮点数的加减法运算   14.5.3 浮点数乘除法运算   14.5.4 定点数与浮点数的转换   14.6 码制转换   ……    

    标签: MCS 51 单片机 应用设计

    上传时间: 2013-11-06

    上传用户:xuan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