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通信系统中massive-MIMO-FBMC技术的结合概述摘要为了应对第五代移动通信(5G)中更高数据率和更低时延的需求,大规模MIMO (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已经被提出并被广泛研究。大规模 MIMO技术能大幅度地提升多用户网络的容量。而在5G中的带宽研究方面,特别 是针对碎片频谱和频谱灵活性问题,现有的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技术不可能应对未来的挑战,新的波形方案需要 被设计出来。基于此,FBMC(filter bank multicarrier)技术由于具有比OFDM低 得多的带外频谱泄露而被受到重视,并已被标准推进组IMT-2020列为5G物理层 的主要备选方案之一。 本文首先回顾了5G中波形设计方案(主要是FBMC调制)和大规模多天线系 统(即massive MIMO)的现有工作和主要挑战。然后,简要介绍了基于Massive MIMO的FBMC系统中的自均衡性质,该性质可以用于减少系统所需的子载波数 目。同时,FBMC中的盲信道跟踪性质可以用于消除massive MIMO系统中的导频 污染问题。尽管如此,如何将FBMC技术应用于massive MIMO系统中的误码率、 计算复杂度、线性需求等方面仍然不明确,未来更多的研究工作需要在massive MIMO-FBMC方面展开来。 关键词:大规模MIMO;FBMC;自均衡;导频污染;盲均衡
上传时间: 2022-02-25
上传用户:
如今,随着人们对安全、节能环保、舒适等性能的持续追求,催生了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尤其是汽车电子及总线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汽车电子化已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但是其快速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为了解决应用程序重复开发、移植困难等传统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开发模式下所产生的问題,AUTOSAR组织应运而生,其为汽车电子产品的开发提供一种标准的、开放的软件架构体系提升了软件的质量,降低软件的开发成本,缩短软件的开发周期,它是未来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调查目前国际上的各种成熟的 AUTOSAR实现方案,以及通过掌握汽车行业应用较为广泛的几类总线协议标准,完成一种基于 AUTOSAR的汽车电子通信协议栈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更探索性地将该通信系统基础软件集成在车身控制器上,之后搭建通信功能的仿真集成测试环境以对其进行验证,目的是将其最终用于量产车型项H上。本文的工作内容和成果总结有以下儿点1、分析和掌握 AUTOSAR架构及标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符合 AUTOSAR通信协议软件模块的架构和层次。该通信协议软件模块基于CAN总线协议,实现各个COM、PDU Router、CAN NM几个模块的接口和内部实现机制,具有良好的移植性与可扩展性2、具体设计并实现了符合 AUTOSAR通信协议栈的基础软件模块,其中包含的基础软件模块有COM、PDU Router,CAN Interface、CAN Driver以及 CAN NM具备了信号发送和接收、信号路由、信号过滤、PDU网关路由、网络管理控制等功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3、把该通信系统的实现与在汽车电子中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使用 Freescale的MC9s12XEP100微控制器的车身控制器上搭建集成测试环境,并且具体设计了测试方案及测试用例,完成了该通信系统信号收发、路由及网络管理控制等功能的集成测试验证工作。
上传时间: 2022-03-19
上传用户:shjgzh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标准集成电路数据手册--TTL电路 高速CMOS电路接口电路 电子书4本合集电子、通信、计算机、信息与自动控制等专业开设的《数字电子技术 基础》及其实验等专业基础课,旨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 生分析、设计、组装和调试数字电路的基本技能,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为以后其它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应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 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电 路的实验手段不断得到更新、完善和发展。除了采用常规的 TTL、COMS 器件 (逻辑门电路,触发器,计数器等)进行实验外,以后将逐步走向使用 PLD (可编程逻辑器件)进行实验、开发。采用 CPLD/FPGA 可编程逻辑器件,借 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数字电路的设计,这种硬件软件化的方法具有设 计容易,修改和调试方便的优点,有效的提高了实验效率。 本书根据教育部启动的“面向 21 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 系改革计划”的要求,在厂家所提供的资料及设备基础上编写而成,涵盖了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全部实验内容,建立一种综合性、开放性、设计 性和创造性的实验教学模式,可根据专业教学要求选择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的安排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考虑不同层次需要, 既有测试、验证的内容,也有设计、研究的内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 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理论分析能力。
上传时间: 2022-03-20
上传用户:
1、编制背景介绍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电动汽车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提高我国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对电动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的政策支持,从顶层设计、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规划部署,电动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电动汽车传导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标准是保证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性标准。本次发布的五项标准是:GB/T184871-2015《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一般要求》GB/T202341-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通用要求》GB/T20234.2-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交流充电接口》GB/T202343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直流充电接口》GB/T27930-2015《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针对充电接口温度监控可能涉及的专利问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门征求国家知识产权局意见,认真分析原专利权诉求,探讨知识产权解决办法·针对直流充电机械锁加装电子锁专题,起草组先后召开多次会议,就电子锁加装位置、实现方式、技术实现方案等问题进行多次讨论,经多次修改
上传时间: 2022-03-29
上传用户:kent
该系统描述无线功率传输是出版的力量,无线通信联合体采用无线力量联盟与 Convenient Power有限公司密切合作,富尔顿创新公司、国家半导体公司,诺基亚公司,奥林匹斯成像公司、研究、限制、飞利浦、三洋电子公司。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菲德州仪器有限公司保留所有能量。复制在全部或部分地是被禁止的明示和优先的书面允许的无线能力联盟免责声明本网站内所包含的信息是正确之日出版。然而,无线的力量,也 Convenient Power协会有限公司富尔顿创新公司和国家诺基亚公司半导体公司、企业、科研、奥林匹斯成像议案有限公司、飞利浦、三洋电子公司。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德州仪器有限公司,也将承担任何损失,包括间接的或间接的从使用这个系统描述无线功率传输或依据。本文件的准确性无触点电力传输的方法从一个基站移动设备,它是基于近场磁感应线圈之间。转移的功率大约5W采用适当的二次卷(典型的外部大约40毫米)的尺寸。操作频率范围:110-205HZ之间。支持两种方法在移动设备上放置在基站的表面。帮助用户指引正确位置的移动设备在表面形成一层。通过基站提供一个或几个固定位置的表面。任意位置可以免费定位的移动设备上表面形成一层可提供电力基站位置通过任何表面。一个简单的通信协议使移动设备能够充分的控制能力转让。可观的设计系统的灵活性为整合成一个移动的装置。非常低的备用电源(执行),可依赖安装1.3一致性和参本文档中所有的规定除非特别指出,以及其他推荐或随意或信息。为了避免任何疑惑,“应当”表示个强制性的行为的指定的成分如下。它是一种违反这一系统的无线通信电源转换描述指定的成分不具有行为所起义的此外“应该?示推的行少下它不是种违反这一系统的描如果指定的无线功率传输组件都有理由偏离的定义行为。最后这个词“可能”表示一个可选的行为的特定组件如下。它是到指定的成分是否具有明确的行为(从)或无偏差不是。此外在这个文件中提供的规格还应当符合产品实现在系统提供的规格说明如下。而且,相关的部分下面列出适用的国际标准。如果多个修改任何系统的存在描述或国际标准适用于下面列出的是那个被修改在最近出版的发布日期的单据。
标签: 无线充电
上传时间: 2022-03-31
上传用户:20125101110
这是WPC发布的关于无线充电Qi协议规范,PART1和2是标准及实现通信原理,part3是认证标准,PART4是线圈标准,这是无线充电行业的规范,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苹果华为三星等手机都是会员
上传时间: 2022-04-10
上传用户:
前言AB Research 等调研机构报告显示,关于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预计在2017年开始确定相关标准,并在2020年时开始正式进行商业使用,就移动网络发展情况来看,随着网络速度的不断提升,网络流量压力越显突出,这样一来,针对于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设计问题,成为运营商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移动通信企业如何对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进行战昭选择,对5G概念进行合理有效布局,使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能够更加符合市场发展实际需要,对于移动通信企业占据市场有利竞争地位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关于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分析,主费以SDN和NFV技术为主,阐述了SDN和NFV技术在5G移动通信网络构架中的巨大作用。一、基于SDN和NFV的5G移动通信网络构架的优势SDN(软件定义网络)和NFV(网络功能虚拟化)是5G移动通信网络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二者有着各自独特的优势,这对于促进5G移动通信网络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SDN是一种网络创新结构,与5G移动通信网络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并对5G移动通信网络构建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SDN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能够控制与转发进行分离;二是具有较强的集中化控制能力:三是软件接口较为广泛。SDN应用于5G移动通信网络结构中,可以使网络设备控制面与数据面进行分离,保留网络硬件的转发功能的同时,上层可进行集中控制,使网络应用和功能可编程化。5G移动通信运营商在利用SDN时,能够利用软件定义网络替代昂贵的专业设备,使技术成本大幅度降低,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回报。同时,SON和NFV的特点,使网络更加开放,更具编程能力,为运营商进行网络和应用革新打下了坚实的技术星础。SDN在5G移动通信网络中应用,使移动网络功能更加合理和高效,能够满足日后不断增加的接入速率,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上网高要四。
上传时间: 2022-06-18
上传用户:qdxqdxqdxqdx
研究了视线环境下毫米波降雨衰减和信号起伏效应,为分析多径环境对雨衰和雨致信号起伏效应的影响提供了“比较标准”。基于粒子散射吸收理论,简述了雨衰机理,并通过仿真分析了现有雨哀工程模型的局限性,进而提出了一种修正特征衰减模型参数的方法,基于ITU-R给出的35GHz模型参数对该修正方法进行了验证:根据随机介质波传播理论,研究了雨粒子散射引起的信号起伏效应。基于自主搭建的Ka波段信道哀落特性和降雨物理特征测量系统,分别在视线环境和多径环境下,开展了关于雨哀和雨致信号起伏特性的测量实验,根据仪器的测量原理,优化了实测雨滴谱的提取方法,并提出了基于实测雨滴谱修正weibul模型参数的方法,建立了适用于西安地区精确的南滴尺寸分布模型,进而结合等效介电常数理论修正了指数雨衰模型参数,比较了视线环境下修正模型的雨哀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以验证所提出的模型参数修正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然而,将多径环境下降雨特征代入修正模型中,其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地形地物多径环境会“放大”雨衰和信号起伏深度。基于电波传播理论和等效均匀介质理论,建立了复合环境下的电波传播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推导出了地形地物多径传播环境影响下的降雨衰减模型和信号起伏统计特性模型:仿真和讨论了在典型地形地物多径环境下,典型降雨时间序列下的衰减和信号起伏效应,揭示了多径环境“放大”大气传输效应的机理,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本文研究方法对降雪、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环境和地形地物多径传播环境综合作用下毫米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其研究成果对5G应用场景下亳米被信道建模,以及提高5G毫米波移动通信系统性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上传时间: 2022-06-20
上传用户:
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也是4G之后的延伸,目前正在研究中。目前还没有任何电信公司或标准订定组织(像3GPP,WiMAX论坛及ITU-R)的公开规格或官方文件有提到5G。按照业内初步估计,包括5G在内的未来无线移动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将在3个维度上同时进行:1)通过引入新的无线传输技术将资源利用率在4G的基础上提高10倍以上;2)通过引入新的体系结构(如超密集小区结构等)和更加深度的智能化能力将整个系统的吞吐率提高25倍左右;3)进一步挖掘新的频率资源(如高频段、毫米波与可见光等),使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的频率资源扩展4倍左右.5G有以下特点:1)5G研究在推进技术变革的同时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网络平均吞吐速率、传输时延以及对虚拟现实、3D、交互式游戏等新兴移动业务的支撑能力等将成为衡量5G系统性能的关键指标.2)与传统的移动通信系统理念不同,5G系统研究将不仅仅把点到点的物理层传输与信道编译码等经典技术作为核心目标,而是从更为广泛的多点、多用户、多天线、多小区协作组网作为突破的重点,力求在体系构架上寻求系统性能的大幅度提高.3)室内移动通信业务已占据应用的主导地位,5G室内无线覆盖性能及业务支撑能力将作为系统优先设计目标,从而改变传统移动通信系统“以大范围覆盖为主、兼顾室内"的设计理念.4)高频段频谱资源将更多地应用于5G移动通信系统,但由于受到高频段无线电波穿透能力的限制,无线与有线的融合、光载无线组网等技术将被更为普遍地应用.5)可“软”配置的5G无线网络将成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运营商可根据业务流量的动态变化实时调整网络资源,有效地降低网络运营的成本和能源的消耗.
上传时间: 2022-06-21
上传用户:
1EC61131-3标准作为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编程语言的国际标准,其开放性和先进性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开发符合IEC61131-3标准的自动化产品意义重大,也是必要的。本文根据IEC61131-3标准定义的编程模型,实现了下位机系统程序设计和与上位机的通信功能。下位机采用ATmega64微处理器,实现了对上位机用户程序的装载和执行,包括串口通信、功能块的执行、用户变量的地址分配等。上位机基于Visual C++ 6.0开发了符合1EC61131-3编程标准的PLC用户编程环境程序。本课题使用的处理器采用了ATMEL.公司的ATmega64单片机,软件开发环境采用了ICCAVR编译器和AVR Studio仿真器。在ICCAVR编写完成系统程序后,通过JTAG接口下载到PLC的FLASH存储区,并加密。
上传时间: 2022-06-26
上传用户:k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