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电源的PCB设计规范 在任何开关电源设计中,PCB板的物理设计都是最后一个环节,如果设计方法不当,PCB可能会辐射过多的电磁干扰,造成电源工作不稳定,以下针对各个步骤中所需注意的事项进行分析: 一、从原理图到PCB的设计流程 建立元件参数->输入原理网表->设计参数设置->手工布局->手工布线->验证设计->复查->CAM输出. 二、参数设置相邻导线间距必须能满足电气安全要求,而且为了便于操作和生产,间距也应尽量宽些.最小间距至少要能适合承受的电压,在布线密度较低时,信号线的间距可适当地加大,对高、低电平悬殊的信号线应尽可能地短且加大间距,一般情况下将走线间距设为8mil.
上传时间: 2022-07-27
上传用户:
1.2 源代码表示不考虑主题,列举 15 000行源代码本身就是一件难事。下面是所有源代码都使用的文本格式:1.2.1 将拥塞窗口设置为13 8 7 - 3 8 8 这是文件t c p _ s u b r . c中的函数t c p _ q u e n c h。这些源文件名引用4 . 4 B S D - L i t e发布的文件。4 . 4 B S D在1 . 1 3节中讨论。每个非空白行都有编号。正文所描述的代码的起始和结束位置的行号记于行开始处,如本段所示。有时在段前有一个简短的描述性题头,对所描述的代码提供一个概述。这些源代码同4 . 4 B S D - L i t e发行版一样,偶尔也包含一些错误,在遇到时我们会提出来并加以讨论,偶尔还包括一些原作者的编者评论。这些代码已通过了 G N U缩进程序的运行,使它们从版面上看起来具有一致性。制表符的位置被设置成 4个栏的界线使得这些行在一个页面中显示得很合适。在定义常量时,有些 # i f d e f语句和它们的对应语句 # e n d i f被删去(如:G A T E W A Y和M R O U T I N G,因为我们假设系统被作为一个路由器或多播路由器 )。所有r e g i s t e r说明符被删去。有些地方加了一些注释,并且一些注释中的印刷错误被修改了,但代码的其他部分被保留下来。这些函数大小不一,从几行 (如前面的t c p _ q u e n c h)到最大11 0 0行(t c p _ i n p u t)。超过大约4 0行的函数一般被分成段,一段一段地显示。虽然尽量使代码和相应的描述文字放在同一页或对开的两页上,但为了节约版面,不可能完全做到。本书中有很多对其他函数的交叉引用。为了避免给每个引用都添加一个图号和页码,书封底内页中有一个本书中描述的所有函数和宏的字母交叉引用表和描述的起始页码。因为本书的源代码来自公开的 4 . 4 B S D _ L i t e版,因此很容易获得它的一个拷贝:附录 B详细说明了各种方法。当你阅读文章时,有时它会帮助你搜索一个在线拷贝 [例如U n i x程序grep ( 1 )]。描述一个源代码模块的各章通常以所讨论的源文件的列表开始,接着是全局变量、代码维护的相关统计以及一个实际系统的一些例子统计,最后是与所描述协议相关的 S N M P变量。全局变量的定义通常跨越各种源文件和头文件,因此我们将它们集中到的一个表中以便于参考。这样显示所有的统计,简化了后面当统计更新时对代码的讨论。卷 1的第2 5章提供了S N M P的所有细节。我们在本文中关心的是由内核中的 T C P / I P例程维护的、支持在系统上运行的S N M P代理的信息。TCP IP详解 卷1协议 :http://dl.21ic.com/download/tcpip-288223.html TCP IP详解 卷2实现 :http://dl.21ic.com/download/tcpip-288224.html TCPIP详解卷三:TCP事务协议,HTTP,NNTP和UNIX域协议 :http://dl.21ic.com/download/tcpip-288225.html
上传时间: 2022-07-27
上传用户:
在Altium 软件中区分内电层是正片还是负片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大家都知道电路板的表层都是正片,负片特指内电层,然而内电层不一定都是负片,也有用正片的。电路板的内电层使用正片或是负片,是由设计电路板的人决定的,和个人习惯有关。下面就简单的说下,如何识别这个电气层是正片还是负片。方法一、在板层的显示和隐藏界面查看;进入板层颜色管理界面Design → Board Layers & Colors(快捷键L)有上图可以看出,中间上方的Signal Layers 栏所示的都是正片层,Internal Planes 栏所示的都是负片层。这里注意一点,使用负片层时,负片层是不允许用交互式布线命令走线的。方法二、看层叠结构;进入层叠管理,Design → Layer Stack Manager上图中右上角标注1 和2 的地方,1 处表示添加负片层,2 处表示添加正片层,执行此命令后,会在图中的层叠处看到添加后的效果。本例中,使用了4 个正片层和两个负片层;拿其中一种来说明问题,图二中的3 标号处为负片层,双击层名称,弹出对话框,参数如下图所示;Net name 项是不允许修改的,这是负片层参数的特征。
标签: altium
上传时间: 2022-07-27
上传用户:shjgzh
介绍了基于 STC11F32XE 和 A / D 转换器 ADS1230 的燃气灌装称重系统,并提出了其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流程。该系统具有对传感器进行温度误差补偿、自动校准等功能。通过试验证明,该系统具有测量精度高、稳定可靠等优点。近年来,国内燃气灌装设备已部分实现智能化,主要以微控制器为控制核心,通过称重传感器实现对灌装气体重量的自动检测及控制,但普遍存在称重精度不高、功能不全等问题。本文旨在以高性能STC11F32XE 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设计出高精度数据采集、宽温度工作范围的智能燃气灌装称重系统。1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1. 1 整体硬件电路设计燃气灌装称重控制系统主要包括: 信号采集、信号调理、灌装过程控制、数据显示等模块。其中的信号调理模块对传感器的mV 输入信号进行滤波、放大、A/D 转换后送入单片机STC11F32XE 进行处理; 电源电压电路给各模块电路提供数字5 V 和模拟5 V 直流电压; 数码管显示器、键盘、蜂鸣器及指示灯构成人机交互模块; 温度传感器DS18B20 采集环境温度供传感器温度补偿时使用( 见图1) 。1. 2 信号采集及调理电路据设计要求,称重传感器选用铝合金悬臂梁结构的应变片式传感器,其有效的最大输出在20 mV以内,为了拓展其A/D 转换器的满量程有效利用范围,需要对其进行差动放大。同时,为了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对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二阶低通滤波, IN -和IN + 为传感器输出的差动信号,S3 和S4 是磁珠,对高频干扰信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运算放大器采用精密双运放OP2177,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由R10、R31 和RG1 决定。调理电路如图2 所示。
标签: 燃气灌装称重系统
上传时间: 2022-07-29
上传用户:
本资料主要讲解pcb的一些设计规范,对于一些altium 爱好者或者是入门级别的朋友来说是非常好的资源,对以后pcb的设计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规范作用。
上传时间: 2022-08-09
上传用户:
VIP专区-PCB源码精选合集系列(3)资源包含以下内容:1. protel DXP 常用pcb封装.2. PCB特性阻抗计算工具.3. PROTEL99SE识别POWER PCB的软件.4. altium_designer元件库大全..5. 浅谈多层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和制作.6. 教你如何在orcad设计原理图怎样在powerpcb中生成PCB的步骤及方法.7. PCB布线规则.8. altium designer3D库.9. PowerLogic汉化.10. 原理图和pcb图的汉化 方法.11. protel鼠标增强工具2.0.12. ORCAD 绿色版.13. PCB板蛇形走线的作用.14. 常用PCB封装库.15. PROTEL 20040.16. POWERPCB 5.010.17. CAM350 9.5.20.18. OrCAD 16.30.19. Cadence PSD 16.30.20. Expedition PCB0.21. PCBWizard 3.70.22. ultiBOARD7 110.23. QFN 封装.24. 99se四层板.25. DXP 封装库大全.26. Altium Designer10.0破解文件.27. USB封装.28. PADS 快捷键归档.29. PCB封装库.30. protel99se库文件.31. AltiumDesignerSummer9Build9.3.1.19182Crack.32. 电子元器件质量等级.33. PCB转原理图.34. dsp 封装大全.35. 元件库.36. 华为的经典PCB教程.37. PROTEL鼠标增强工具.38. 99se.39. protel元件库.40. 初学单片机很有用的PCB库.
标签: 教程
上传时间: 2013-04-15
上传用户:eeworm
VIP专区-PCB源码精选合集系列(25)资源包含以下内容:1. 电磁兼容设计-电路板级(电子书).2. 开关电源EMI设计(英文版).3. SOD323A/123/523/723封装尺寸.4. 地环路干扰策略与地线设计.5. 华硕内部的PCB基本规范.6. 阻抗匹配.7. PCB电源设计经典资料.8. 华为pcb布线规范免费下载.9. pci e PCB设计规范.10. PCB电磁辐射预实验技术研究.11. pcb检查标准.12. 共模干扰差模干扰及其抑制技术分析.13. 传输线与电路观点详解.14. 关键电路EMC设计技术.15. 传输线理论与阻抗匹配.16. pcb电磁兼容设计.17. 被动组件之电感设计与分析.18. 传输线理论.19. pcb专业术语词典.20. I2C总线器件在高抗干扰系统中的应用.21. 国外生产厂商型号前缀互联网网址.22. pcb Layout 设计从基础到实践多媒体教程.23. 电容器的寄生作用与杂散电容.24. 高速电路信号完整性分析之应用篇.25. PCB设计时铜箔厚度,走线宽度和电流的关系.26. 阻抗特性设计要求.27. PCB板各个层的含义.28. 电磁兼容培训教材.29. IC封裝製程簡介(IC封装制程简介).30. BGA出线规则.31. 电路板级的电磁兼容设计.32. PCB电子书刊12期.33. BMP转为PCB图的抄板软件winbtp2.34. protel画板软件.35. Sprint-Layout V5.0免安装中文版.36. PADS9.5完整版下载地址(含破解和补丁).37. PCB四层板设计原理下载.38. PCB快速拼版软件(企业版)下载.39. PADS9.5_3in1.40. pcb彩色抄板软件破解版下载.
上传时间: 2013-06-03
上传用户:eeworm
开发与利用新能源是我国21世纪的重要能源战略。风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性能源,已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成为发展最快的新型能源。但是风电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的固有缺点,随着大量的风力发电接入电网,势必会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及保证电能质量带来严峻挑战,从而限制风力发电的发展规模。风电场短期风速和发电功率预测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的风电场大都是集中的、大容量的风电场,而且处于电网建设相对比较薄弱的地区,因此,中国更需要进行风电场短期风速和发电功率预测的研究,而发电功率的预测主要源自风速的预测。在此背景下,选择风电场短期风速预测方法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运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风速的时间序列特性及其预测方法和应用特点,说明现实中的风速序列具有很强的非平稳性。然后运用具有“数字显微镜”之美誉的小波变换来分析历史纪录的风速数据,通过运用二进正交小波变换Mallat算法对香港和河西走廊地区风速序列进行分解和重构,分离出风速序列中的低频信息和高频信息。对Mallat算法分解后的信号,运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分别进行向前一步预测,然后再把各预测结果合成,得到预测值。建立了基于小波变换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短期风速预测方法。应用Matlab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仿真试验表明,小波变换是非平稳风速序列时频分析的有效工具,对风速序列的高频和低频信息起到很好的分离作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应用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应用香港地区与河西走廊地区小时平均风速历史数据,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xg262122
多款单片机ISP原理图及PCB 多款单片机ISP原理图及PCB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chenjjer
本文以电机控制DSPTMS320LF2407为核心,结合相关外围电路,运用新型SVPWM控制方法,设计电梯专用变频器。为了达到电梯专用变频器大转矩、高性能的要求,在硬件上提高系统的实时性、抗干扰性和高精度性;在软件上采用新型SVPWM控制方法,以消除死区的负面影响,另外单神经元PID控制器应用于速度环,对速度的调节作用有明显改善。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改善电机输出转矩,使电梯控制系统的性能得到提高。 系统主电路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整流部分、中间滤波部分和逆变部分,分别用6RI75G-160整流桥模块、电解电容电路和7MBP50RA120IPM模块实现。并设计有起动时防止冲击电流的保护电路,以及防止过压、欠压的保护电路。其中,对逆变模块IPM的驱动控制是控制电路的核心,也是系统实现的主要部分。控制电路以DSP为核心,由IPM驱动隔离控制电路、转速位置检测电路、电流检测电路、电源电路、显示电路和键盘电路组成。对IPM驱动、隔离、控制的效果,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反映了变频器的性能,所以这部分是改善变频器性能的关键部分。另外,本课题拟定的被控对象是永磁同步电动机(PMSM),要对系统实现SVPWM控制,依赖于转子位置的准确、实时检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正确的矢量变换,准确的输出PWM脉冲,使合成矢量的方向与磁场方向保持实时的垂直,达到良好的控制性能,因此,转子位置检测是提高变频器性能的一个重要环节。 系统采用的控制方式是SVPWM控制。本文从SVPWM原理入手,分析了死区时间对SVPWM控制的负面作用,采用了一种新型SVPWM控制方法,它将SVPWM的180度导通型和120度导通型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既可以消除死区影响,又可以提高电源利用率的目的。另外,在速度调节环节,采用单神经元PID控制器,通过反复的仿真证明,在调速比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其对速度环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传统PID控制器。 通过实验证明,系统基本上达到高性能的控制要求,适合于电梯控制系统。
上传时间: 2013-05-21
上传用户:trepb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