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首页| 资源下载| 资源专辑| 精品软件
登录| 注册

线性反馈<b>移位寄存器</b>

  • EZ-USB FX系列单片机USB外围设备设计与应用

    EZ-USB FX系列单片机USB外围设备设计与应用:PART 1 USB的基本概念第1章 USB的基本特性1.1 USB简介21.2 USB的发展历程31.2.1 USB 1.131.2.2 USB 2.041.2.3 USB与IEEE 1394的比较41.3 USB基本架构与总线架构61.4 USB的总线结构81.5 USB数据流的模式与管线的概念91.6 USB硬件规范101.6.1 USB的硬件特性111.6.2 USB接口的电气特性121.6.3USB的电源管理141.7 USB的编码方式141.8 结论161.9 问题与讨论16第2章 USB通信协议2.1 USB通信协议172.2 USB封包中的数据域类型182.2.1 数据域位的格式182.3 封包格式192.4 USB传输的类型232.4.1 控制传输242.4.2 中断传输292.4.3 批量传输292.4.4 等时传输292.5 USB数据交换格式302.6 USB描述符342.7 USB设备请求422.8 USB设备群组442.9 结论462.10 问题与讨论46第3章 设备列举3.1注册表编辑器473.2设备列举的步骤493.3设备列举步骤的实现--使用CATC分析工具513.4结论613.5问题与讨论61第4章 USB芯片与EZUSB4.1USB芯片的简介624.2USB接口芯片644.2.1Philips接口芯片644.2.2National Semiconductor接口芯片664.3内含USB单元的微处理器684.3.1Motorola694.3.2Microchip694.3.3SIEMENS704.3.4Cypress714.4USB芯片总揽介绍734.5USB芯片的选择与评估744.6问题与讨论80第5章 设备与驱动程序5.1阶层式的驱动程序815.2主机的驱动程序835.3驱动程序的选择865.4结论865.5问题与讨论87第6章 HID群组6.1HID简介886.2HID群组的传输速率886.3HID描述符906.3.1报告描述符936.3.2主要 main 项目类型966.3.3整体 global 项目卷标976.3.4区域 local 项目卷标986.3.5简易的报告描述符996.3.6Descriptor Tool 描述符工具 1006.3.7兼容测试程序1016.4HID设备的基本请求1026.5Windows通信程序1036.6问题与讨论106PART 2 硬件技术篇第7章 EZUSB FX简介7.1简介1097.2EZUSB FX硬件框图1097.3封包与PID码1117.4主机是个主控者1137.4.1从主机接收数据1137.4.2传送数据至主机1137.5USB方向1137.6帧1147.7EZUSB FX传输类型1147.7.1批量传输1147.7.2中断传输1147.7.3等时传输1157.7.4控制传输1157.8设备列举1167.9USB核心1167.10EZUSB FX单片机1177.11重新设备列举1177.12EZUSB FX端点1187.12.1EZUSB FX批量端点1187.12.2EZUSB FX控制端点01187.12.3EZUSB FX中断端点1197.12.4EZUSB FX等时端点1197.13快速传送模式1197.14中断1207.15重置与电源管理1207.16EZUSB 2100系列1207.17FX系列--从FIFO1227.18FX系列--GPIF 通用型可程序化的接口 1227.19AN2122/26各种特性的摘要1227.20修订ID1237.21引脚描述123第8章 EZUSB FX CPU8.1简介1308.28051增强模式1308.3EZUSB FX所增强的部分1318.4EZUSB FX寄存器接口1318.5EZUSB FX内部RAM1318.6I/O端口1328.7中断1328.8电源控制1338.9特殊功能寄存器 SFR 1348.10内部总线1358.11重置136第9章 EZUSB FX内存9.1简介1379.28051内存1389.3扩充的EZUSB FX内存1399.4CS#与OE#信号1409.5EZUSB FX ROM版本141第10章 EZUSB FX输入/输出端口10.1简介14310.2I/O端口14310.3EZUSB输入/输出端口寄存器14610.3.1端口配置寄存器14710.3.2I/O端口寄存器14710.4EZUSB FX输入/输出端口寄存器14910.5EZUSB FX端口配置表15110.6I2C控制器15610.78051 I2C控制器15610.8控制位15810.8.1START位15810.8.2STOP位15810.8.3LASTRD位15810.9状态位15910.9.1DONE位15910.9.2ACK位15910.9.3BERR位15910.9.4ID1, ID015910.10送出 WRITE I2C数据16010.11接收 READ I2C数据16010.12I2C激活加载器16010.13SFR寻址 FX 16210.14端口A~E的SFR控制165第11章 EZUSB FX设备列举与重新设备列举11.1简介16711.2预设的USB设备16911.3USB核心对于EP0设备请求的响应17011.4固件下载17111.5设备列举模式17211.6没有存在EEPROM17311.7存在着EEPROM, 第一个字节是0xB0 0xB4, FX系列11.8存在着EEPROM, 第一个字节是0xB2 0xB6, FX系列11.9配置字节0,FX系列17711.10重新设备列举 ReNumerationTM 17811.11多重重新设备列举 ReNumerationTM 17911.12预设描述符179第12章 EZUSB FX批量传输12.1简介18812.2批量输入传输18912.3中断传输19112.4EZUSB FX批量IN的例子19112.5批量OUT传输19212.6端点对19412.7IN端点对的状态19412.8OUT端点对的状态19512.9使用批量缓冲区内存19512.10Data Toggle控制19612.11轮询的批量传输的范例19712.12设备列举说明19912.13批量端点中断19912.14中断批量传输的范例20112.15设备列举说明20512.16自动指针器205第13章 EZUSB控制端点013.1简介20913.2控制端点EP021013.3USB请求21213.3.1取得状态 Get_Status 21413.3.2设置特性(Set_Feature)21713.3.3清除特性(Clear_Feature)21813.3.4取得描述符(Get_Descriptor)21913.3.5设置描述符(Set Descriptor)22313.3.6设置配置(Set_Configuration)22513.3.7取得配置(Get_Configuration)22513.3.8设置接口(Set_Interface)22513.3.9取得接口(Get_Interface)22613.3.10设置地址(Set_Address)22713.3.11同步帧22713.3.12固件加载228第14章 EZUSB FX等时传输14.1简介22914.2等时IN传输23014.2.1初始化设置23014.2.2IN数据传输23014.3等时OUT传输23114.3.1初始化设置23114.3.2数据传输23214.4设置等时FIFO的大小23214.5等时传输速度23414.5.1EZUSB 2100系列23414.5.2EZUSB FX系列23514.6快速传输 仅存于2100系列 23614.6.1快速写入23614.6.2快速读取23714.7快速传输的时序 仅存于2100系列 23714.7.1快速写入波形23814.7.2快速读取波形23914.8快速传输速度(仅存于2100系列)23914.9其余的等时寄存器24014.9.1除能等时寄存器24014.9.20字节计数位24114.10以无数据来响应等时IN令牌24214.11使用等时FIFO242第15章 EZUSB FX中断15.1简介24315.2USB核心中断24415.3唤醒中断24415.4USB中断信号源24515.5SUTOK与SUDAV中断24815.6SOF中断24915.7中止 suspend 中断24915.8USB重置中断24915.9批量端点中断25015.10USB自动向量25015.11USB自动向量译码25115.12I2C中断25215.13IN批量NAK中断 仅存于AN2122/26与FX系列 25315.14I2C STOP反相中断 仅存于AN2122/26与FX系列 25415.15从FIFO中断 INT4 255第16章 EZUSB FX重置16.1简介25716.2EZUSB FX打开电源重置 POR 25716.38051重置的释放25916.3.1RAM的下载26016.3.2下载EEPROM26016.3.3外部ROM26016.48051重置所产生的影响26016.5USB总线重置26116.6EZUSB脱离26216.7各种重置状态的总结263第17章 EZUSB FX电源管理17.1简介26517.2中止 suspend 26617.3回复 resume 26717.4远程唤醒 remote wakeup 269第18章 EZUSB FX系统18.1简介27118.2DMA寄存器描述27218.2.1来源. 目的. 传输长度地址寄存器27218.2.2DMA起始与状态寄存器27518.2.3DMA同步突发使能寄存器27518.2.4虚拟寄存器27818.3RD/FRD与WR/FWR DMA闪控的选择27818.4DMA闪控波形与延伸位的交互影响27918.4.1DMA外部写入27918.4.2DMA外部读取280第19章 EZUSB FX寄存器19.1简介28219.2批量数据缓冲区寄存器28319.3等时数据FIFO寄存器28419.4等时字节计数寄存器28519.5CPU寄存器28719.6I/O端口配置寄存器28819.7I/O端口A~C输入/输出寄存器28919.8230 Kbaud UART操作--AN2122/26寄存器29119.9等时控制/状态寄存器29119.10I2C寄存器29219.11中断29419.12端点0控制与状态寄存器29919.13端点1~7的控制与状态寄存器30019.14整体USB寄存器30519.15快速传输30919.16SETUP数据31119.17等时FIFO的容量大小31119.18通用I/F中断使能31219.19通用中断请求31219.20输入/输出端口寄存器D与E31319.20.1端口D输出31319.20.2输入端口D脚位31319.20.3端口D输出使能31319.20.4端口E输出31319.20.5输入端口E脚位31419.20.6端口E输出使能31419.21端口设置31419.22接口配置31419.23端口A与端口C切换配置31619.23.1端口A切换配置#231619.23.2端口C切换配置#231719.24DMA寄存器31919.24.1来源. 目的. 传输长度地址寄存器31919.24.2DMA起始与状态寄存器32019.24.3DMA同步突发使能寄存器32019.24.4选择8051 A/D总线作为外部FIFO321PART 3 固件技术篇第20章 EZUSB FX固件架构与函数库20.1固件架构总览32320.2固件架构的建立32520.3固件架构的副函数钩子32520.3.1工作分配器32620.3.2设备请求 device request 32620.3.3USB中断服务例程32920.4固件架构整体变量33220.5描述符表33320.5.1设备描述符33320.5.2配置描述符33420.5.3接口描述符33420.5.4端点描述符33520.5.5字符串描述符33520.5.6群组描述符33520.6EZUSB FX固件的函数库33620.6.1包含文件 *.H 33620.6.2子程序33620.6.3整体变量33820.7固件架构的原始程序代码338第21章 EZUSB FX固件范例程序21.1范例程序的简介34621.2外围I/O测试程序34721.3端点对, EP_PAIR范例35221.4批量测试, BulkTest范例36221.5等时传输, ISOstrm范例36821.6问题与讨论373PART 4 实验篇第22章 EZUSB FX仿真器22?1简介37522?2所需的工具37622?3EZUSB FX框图37722.4EZUSB最终版本的系统框图37822?5第一次下载程序37822.6EZUSB FX开发系统框图37922.7设置开发环境38022.8EZUSB FX开发工具组的内容38122.9EZUSB FX开发工具组软件38222.9.1初步安装程序38222.9.2确认主机 个人计算机 是否支持USB38222.10安装EZUSB控制平台. 驱动程序以及文件38322.11EZUSB FX开发电路板38522.11.1简介38522.11.2开发电路板的浏览38522.11.3所使用的8051资源38622.11.4详细电路38622.11.5LED的显示38722.11.6Jumper38722.11.7连接器39122.11.8内存映象图39222.11.9PLD信号39422.11.10PLD源文件文件39522.11.11雏形板的扩充连接器P1~P639722.11.12Philips PCF8574 I/O扩充IC40022.12DMA USB FX I/O LAB开发工具介绍40122.12.1USBFX简介40122.12.2USBFX及外围整体环境介绍40322?12?3USBFX与PC连接软件介绍40422.12.4USBFX硬件功能介绍404第23章 LED显示器输出实验23.1硬件设计与基本概念40923.2固件设计41023.3.1固件架构文件FW.C41123.3.2描述符文件DESCR.A5141223.3.3外围接口文件PERIPH.C41723.4固件程序代码的编译与链接42123.5Windows程序, VB设计42323.6INF文件的编写设计42423.7结论42623.8问题与讨论427第24章 七段显示器与键盘的输入/输出实验24.1硬件设计与基本概念42824.2固件设计43124.2.1七段显示器43124.2.24×4键盘扫描43324.3固件程序代码的编译与链接43424.4Windows程序, VB设计43624.5问题与讨论437第25章 LCD文字型液晶显示器输出实验25.1硬件设计与基本概念43825.1.1液晶显示器LCD43825.2固件设计45225.3固件程序代码的编译与链接45625.4Windows程序, VB设计45725.5问题与讨论458第26章 LED点阵输出实验26.1硬件设计与基本概念45926.2固件设计46326.3固件程序代码的编译与链接46326.4Windows程序, VB设计46526.5问题与讨论465第27章 步进电机输出实验27.1硬件设计与基本概念46627.1.11相激磁46727.1.22相激磁46727.1.31-2相激磁46827?1?4PMM8713介绍46927.2固件设计47327.3固件程序代码的编译与链接47427.4Windows程序, VB设计47627.5问题与讨论477第28章 I2C接口输入/输出实验28.1硬件设计与基本概念47828.2固件设计48128.3固件程序代码的编译与链接48328.4Windows程序, VB设计48428.5问题与讨论485第29章 A/D转换器与D/A转换器的输入/输出实验29.1硬件设计与基本概念48629.1.1A/D转换器48629.1.2D/A转换器49029.2固件设计49329.2.1A/D转换器的固件设计49329.2.2D/A转换器的固件设计49629.3固件程序代码的编译与链接49729.4Windows程序, VB设计49829.5问题与讨论499第30章 LCG绘图型液晶显示器输出实验30.1硬件设计与基本概念50030.1.1绘图型LCD50030.1.2绘图型LCD控制指令集50330.1.3绘图型LCD读取与写入时序图50530.2固件设计50630.2.1LCG驱动程序50630.2.2USB固件码51330.3固件程序代码的编译与链接51630.4Windows程序, VB设计51730.5问题与讨论518附录A Cypress控制平台的操作A.1EZUSB控制平台总览519A.2主画面520A.3热插拔新的USB设备521A.4各种工具栏的使用524A.5故障排除526A.6控制平台的进阶操作527A.7测试Unary Op工具栏上的按钮功能528A.8测试制造商请求的工具栏 2100 系列的开发电路板 529A.9测试等时传输工具栏532A.10测试批量传输工具栏533A.11测试重置管线工具栏535A.12测试设置接口工具栏537A.13测试制造商请求工具栏 FX系列开发电路板A.14执行Get Device Descriptor 操作来验证开发板的功能是否正确539A.15从EZUSB控制平台中, 加载dev_io的范例并且加以执行540A.16从Keil侦错应用程序中, 加载dev_io范例程序代码, 然后再加以执行542A.17将dev_io 目标文件移开, 且使用Keil IDE 集成开发环境 来重建545A.18在侦错器下执行dev_io目标文件, 并且使用具有侦错能力的IDE547A.19在EZUSB控制平台下, 执行ep_pair目标文件A.20如何修改fw范例, 并在开发电路板上产生等时传输550附录BEZUSB 2100系列及EZUSB FX系列引脚表B.1EZUSB 2100系列引脚表555B?2EZUSB FX系列引脚图表561附录C EZUSB FX寄存器总览附录D EEPROM烧录方式

    标签: EZ-USB USB 单片机 外围设备

    上传时间: 2013-11-21

    上传用户:努力努力再努力

  • 单片机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

    单片机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针对目前最通用的单片机8051和最流行的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以KEII。公司8051单片机开发套件讲解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该套件的编译器有支持经典8051及8051派生产品的版本,统称为Cx51。Windows集成开发环境μVision2把μVisionl用的模拟调试器dScope与集成环境无缝结合起来,使用更方便,支持的单片机品种更多。  本书的特点是取材于原文资料,总结实际教学和应用经验,实例较多,实用性强。本书中C语言是针对8051特有结构描述的,这样,即使无编程基础的人,也可通过本书学习单片机的c编程。单片机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目录第1章 单片机基础知识 1.1 8051单片机的特点 1.2 8051的内部知识 1.3 8051的系统扩展 习题一第2章 C与8051 2.1 8051的编程语言 2.2 Cx51编译器 2.3 KEIL 8051开发工具 2.4 KEIL Cx51编程实例 2.5 Cx51程序结构 习题二第3章 Cx51 数据与运算 3.1 数据与数据类型 3.2 常量与变量 3.3 Cx51数据存储类型与8051存储器结构 3.4 8051特殊功能寄存器(SFR)及其Cx51定义  3.5 8051并行接口及其Cx51定义 3.6 位变量(BIT)及其Cx51定义 3.7 Cx51运算符、表达式及其规则 习题三第4章 Cx51 流程控制语句 4.1 C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及其流程图 4.2 选择语句 4.3 循环语句 习题四第5章 Cx51 构造数据类型 5.1 数组 5.2 指针 5.3 结构 5.4 共用体 5.5 枚举 习题五第6章 Cx51 函数第7章 模块化程序设计第8章 8051内部资源的C编辑第9章 8051扩展资源的C编辑第10章 8051输出控制的C编程第11章 8051数据采集的C编程第12章 8051机间通信的C编程第13章 8051人机交互的C编程附录A μVision2集成开发环境使用附录B KEIL Cx51 上机制南

    标签: 单片机 C语言 应用程序

    上传时间: 2013-10-21

    上传用户:行者Xin

  • MSP430系列flash型超低功耗16位单片机

    MSP430系列flash型超低功耗16位单片机MSP430系列单片机在超低功耗和功能集成等方面有明显的特点。该系列单片机自问世以来,颇受用户关注。在2000年该系列单片机又出现了几个FLASH型的成员,它们除了仍然具备适合应用在自动信号采集系统、电池供电便携式装置、超长时间连续工作的设备等领域的特点外,更具有开发方便、可以现场编程等优点。这些技术特点正是应用工程师特别感兴趣的。《MSP430系列FLASH型超低功耗16位单片机》对该系列单片机的FLASH型成员的原理、结构、内部各功能模块及开发方法与工具作详细介绍。MSP430系列FLASH型超低功耗16位单片机 目录  第1章 引 论1.1 MSP430系列单片机1.2 MSP430F11x系列1.3 MSP430F11x1系列1.4 MSP430F13x系列1.5 MSP430F14x系列第2章 结构概述2.1 引 言2.2 CPU2.3 程序存储器2.4 数据存储器2.5 运行控制2.6 外围模块2.7 振荡器与时钟发生器第3章 系统复位、中断及工作模式3.1 系统复位和初始化3.1.1 引 言3.1.2 系统复位后的设备初始化3.2 中断系统结构3.3 MSP430 中断优先级3.3.1 中断操作--复位/NMI3.3.2 中断操作--振荡器失效控制3.4 中断处理 3.4.1 SFR中的中断控制位3.4.2 中断向量地址3.4.3 外部中断3.5 工作模式3.5.1 低功耗模式0、1(LPM0和LPM1)3.5.2 低功耗模式2、3(LPM2和LPM3)3.5.3 低功耗模式4(LPM4)22 3.6 低功耗应用的要点23第4章 存储空间4.1 引 言4.2 存储器中的数据4.3 片内ROM组织4.3.1 ROM 表的处理4.3.2 计算分支跳转和子程序调用4.4 RAM 和外围模块组织4.4.1 RAM4.4.2 外围模块--地址定位4.4.3 外围模块--SFR4.5 FLASH存储器4.5.1 FLASH存储器的组织4.5.2 FALSH存储器的数据结构4.5.3 FLASH存储器的控制寄存器4.5.4 FLASH存储器的安全键值与中断4.5.5 经JTAG接口访问FLASH存储器39第5章 16位CPU5.1 CPU寄存器5.1.1 程序计数器PC5.1.2 系统堆栈指针SP5.1.3 状态寄存器SR5.1.4 常数发生寄存器CG1和CG25.2 寻址模式5.2.1 寄存器模式5.2.2 变址模式5.2.3 符号模式5.2.4 绝对模式5.2.5 间接模式5.2.6 间接增量模式5.2.7 立即模式5.2.8 指令的时钟周期与长度5.3 指令组概述5.3.1 双操作数指令5.3.2 单操作数指令5.3.3 条件跳转5.3.4 模拟指令的简短格式5.3.5 其他指令第6章 硬件乘法器6.1 硬件乘法器6.2 硬件乘法器操作6.2.1 无符号数相乘(16位×16位、16位×8位、8位×16位、8位×8位)6.2.2 有符号数相乘(16位×16位、16位×8位、8位×16位、8位×8位)6.2.3 无符号数乘加(16位×16位、16位×8位、8位×16位、8位×8位)6.2.4 有符号数乘加(16位×16位、16位×8位、8位×16位、8位×8位)6.3 硬件乘法器寄存器6.4 硬件乘法器的软件限制6.4.1 寻址模式6.4.2 中断程序6.4.3 MACS第7章 基础时钟模块7.1 基础时钟模块7.2 LFXT1与XT27.2.1 LFXT1振荡器7.2.2 XT2振荡器7.2.3 振荡器失效检测7.2.4 XT振荡器失效时的DCO7.3 DCO振荡器7.3.1 DCO振荡器的特性7.3.2 DCO调整器7.4 时钟与运行模式7.4.1 由PUC启动7.4.2 基础时钟调整7.4.3 用于低功耗的基础时钟特性7.4.4 选择晶振产生MCLK7.4.5 时钟信号的同步7.5 基础时钟模块控制寄存器7.5.1 DCO时钟频率控制7.5.2 振荡器与时钟控制寄存器7.5.3 SFR控制位第8章 输入输出端口8.1 引 言8.2 端口P1、P28.2.1 P1、P2的控制寄存器8.2.2 P1、P2的原理8.2.3 P1、P2的中断控制功能8.3 端口P3、P4、P5和P68.3.1 端口P3、P4、P5和P6的控制寄存器8.3.2 端口P3、P4、P5和P6的端口逻辑第9章 看门狗定时器WDT9.1 看门狗定时器9.2 WDT寄存器9.3 WDT中断控制功能9.4 WDT操作第10章 16位定时器Timer_A10.1 引 言10.2 Timer_A的操作10.2.1 定时器模式控制10.2.2 时钟源选择和分频10.2.3 定时器启动10.3 定时器模式10.3.1 停止模式10.3.2 增计数模式10.3.3 连续模式10.3.4 增/减计数模式10.4 捕获/比较模块10.4.1 捕获模式10.4.2 比较模式10.5 输出单元10.5.1 输出模式10.5.2 输出控制模块10.5.3 输出举例10.6 Timer_A的寄存器10.6.1 Timer_A控制寄存器TACTL10.6.2 Timer_A寄存器TAR10.6.3 捕获/比较控制寄存器CCTLx10.6.4 Timer_A中断向量寄存器10.7 Timer_A的UART应用 第11章 16位定时器Timer_B11.1 引 言11.2 Timer_B的操作11.2.1 定时器长度11.2.2 定时器模式控制11.2.3 时钟源选择和分频11.2.4 定时器启动11.3 定时器模式11.3.1 停止模式11.3.2 增计数模式11.3.3 连续模式11.3.4 增/减计数模式11.4 捕获/比较模块11.4.1 捕获模式11.4.2 比较模式11.5 输出单元11.5.1 输出模式11.5.2 输出控制模块11.5.3 输出举例11.6 Timer_B的寄存器11.6.1 Timer_B控制寄存器TBCTL11.6.2 Timer_B寄存器TBR11.6.3 捕获/比较控制寄存器CCTLx11.6.4 Timer_B中断向量寄存器第12章 USART通信模块的UART功能12.1 异步模式12.1.1 异步帧格式12.1.2 异步通信的波特率发生器12.1.3 异步通信格式12.1.4 线路空闲多机模式12.1.5 地址位多机通信格式12.2 中断和中断允许12.2.1 USART接收允许12.2.2 USART发送允许12.2.3 USART接收中断操作12.2.4 USART发送中断操作12.3 控制和状态寄存器12.3.1 USART控制寄存器UCTL12.3.2 发送控制寄存器UTCTL12.3.3 接收控制寄存器URCTL12.3.4 波特率选择和调整控制寄存器12.3.5 USART接收数据缓存URXBUF12.3.6 USART发送数据缓存UTXBUF12.4 UART模式,低功耗模式应用特性12.4.1 由UART帧启动接收操作12.4.2 时钟频率的充分利用与UART的波特率12.4.3 多处理机模式对节约MSP430资源的支持12.5 波特率计算 第13章 USART通信模块的SPI功能13.1 USART同步操作13.1.1 SPI模式中的主模式13.1.2 SPI模式中的从模式13.2 中断与控制功能 13.2.1 USART接收/发送允许位及接收操作13.2.2 USART接收/发送允许位及发送操作13.2.3 USART接收中断操作13.2.4 USART发送中断操作13.3 控制与状态寄存器13.3.1 USART控制寄存器13.3.2 发送控制寄存器UTCTL13.3.3 接收控制寄存器URCTL13.3.4 波特率选择和调制控制寄存器13.3.5 USART接收数据缓存URXBUF13.3.6 USART发送数据缓存UTXBUF第14章 比较器Comparator_A14.1 概 述14.2 比较器A原理14.2.1 输入模拟开关14.2.2 输入多路切换14.2.3 比较器14.2.4 输出滤波器14.2.5 参考电平发生器14.2.6 比较器A中断电路14.3 比较器A控制寄存器14.3.1 控制寄存器CACTL114.3.2 控制寄存器CACTL214.3.3 端口禁止寄存器CAPD14.4 比较器A应用14.4.1 模拟信号在数字端口的输入14.4.2 比较器A测量电阻元件14.4.3 两个独立电阻元件的测量系统14.4.4 比较器A检测电流或电压14.4.5 比较器A测量电流或电压14.4.6 测量比较器A的偏压14.4.7 比较器A的偏压补偿14.4.8 增加比较器A的回差第15章 模数转换器ADC1215.1 概 述15.2 ADC12的工作原理及操作15.2.1 ADC内核15.2.2 参考电平15.3 模拟输入与多路切换15.3.1 模拟多路切换15.3.2 输入信号15.3.3 热敏二极管的使用15.4 转换存储15.5 转换模式15.5.1 单通道单次转换模式15.5.2 序列通道单次转换模式15.5.3 单通道重复转换模式15.5.4 序列通道重复转换模式15.5.5 转换模式之间的切换15.5.6 低功耗15.6 转换时钟与转换速度15.7 采 样15.7.1 采样操作15.7.2 采样信号输入选择15.7.3 采样模式15.7.4 MSC位的使用15.7.5 采样时序15.8 ADC12控制寄存器15.8.1 控制寄存器ADC12CTL0和ADC12CTL115.8.2 转换存储寄存器ADC12MEMx15.8.3 控制寄存器ADC12MCTLx15.8.4 中断标志寄存器ADC12IFG.x和中断允许寄存器ADC12IEN.x15.8.5 中断向量寄存器ADC12IV15.9 ADC12接地与降噪第16章 FLASH型芯片的开发16.1 开发系统概述16.1.1 开发技术16.1.2 MSP430系列的开发16.1.3 MSP430F系列的开发16.2 FLASH型的FET开发方法16.2.1 MSP430芯片的JTAG接口16.2.2 FLASH型仿真工具16.3 FLASH型的BOOT ROM16.3.1 标准复位过程和进入BSL过程16.3.2 BSL的UART协议16.3.3 数据格式16.3.4 退出BSL16.3.5 保护口令16.3.6 BSL的内部设置和资源附录A 寻址空间附录B 指令说明B.1 指令汇总B.2 指令格式B.3 不增加ROM开销的模拟指令B.4 指令说明(字母顺序)B.5 用几条指令模拟的宏指令附录C MSP430系列单片机参数表附录D MSP430系列单片机封装形式附录E MSP430系列器件命名

    标签: flash MSP 430 超低功耗

    上传时间: 2014-04-28

    上传用户:sssnaxie

  • keil使用笔记

    keil 使用笔记:在Memory窗口上输入address_type:address才能看到正确地址的变量debug~perfermance analyzer加入要察看的模块名称,然后view~perfermance analyzer window 可以察看各个模块运行时间①Display address_type:address B:Bit address C:Code Memory Bx:Code Bank D D:80H 命令可以查看特殊寄存器 data D I:0 命令可以查看内部RAM数据iData; D X:0 命令可以查看外部RAM数据xData; ②R1 //显示R1 register ~R1 //显示变量R1 R1 = R7 //对寄存器Rx操作R1 = --R7 R1 = 0x20 ③main //显示main()的开始地址d main //显示main()的代码④向RAM.ROM中写数据Enter data_type address_type:address expr,expr.... data_type:int char double float long E char data:0x20 1,2,3,4 //向data区0x20开始的地址写1,2,3,4 变量放在RAM的30H,要把定义放在main前面!另外特别注意,内部RAM通常供C程序存放中间变量等,所以一定要看看编译后的程序中是否存在存储单元冲突的情况,比如如果程序中 使用了别的寄存器组的话,08-1FH单元就不能用了unsigned long data i _at_ 0x30

    标签: keil 使用笔记

    上传时间: 2013-11-05

    上传用户:dongqiangqiang

  • 波形发生器,含原理图+电路图+源程序

    含原理图+电路图+程序的波形发生器: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用到波形发生器,它是使用频度很高的电子仪器。现在的波形发生器都采用单片机来构成。单片机波形发生器是以单片机核心,配相应的外围电路和功能软件,能实现各种波形发生的应用系统,它由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组成,硬件是系统的基础,软件则是在硬件的基础上,对其合理的调配和使用,从而完成波形发生的任务。 波形发生器的技术指标:(1) 波形类型:方型、正弦波、三角波、锯齿波;(2) 幅值电压:1V、2V、3V、4V、5V;(3) 频率值:10HZ、20HZ、50HZ、100HZ、200HZ、500HZ、1KHZ;(4) 输出极性:双极性操作设计1、 机器通电后,系统进行初始化,LED在面板上显示6个0,表示系统处于初始状态,等待用户输入设置命令,此时,无任何波形信号输出。2、 用户按下“F”、“V”、“W”,可以分别进入频率,幅值波形设置,使系统进入设置状态,相应的数码管显示“一”,此时,按其它键,无效;3、 在进入某一设置状态后,输入0~9等数字键,(数字键仅在设置状态时,有效)为欲输出的波形设置相应参数,LED将参数显示在面板上;4、 如果在设置中,要改变已设定的参数,可按下“CL”键,清除所有已设定参数,系统恢复初始状态,LED显示6个0,等待重新输入命令;5、 当必要的参数设定完毕后,所有参数显示于LED上,用户按下“EN”键,系统会将各波形参数传递到波形产生模块中,以便控制波形发生,实现不同频率,不同电压幅值,不同类型波形的输出;6、 用户按下“EN”键后,波形发生器开始输出满足参数的波形信号,面板上相应类型的运行指示灯闪烁,表示波形正在输出,LED显示波形类型编号,频率值、电压幅值等波形参数;7、 波形发生器在输出信号时,按下任意一个键,就停止波形信号输出,等待重新设置参数,设置过程如上所述,如果不改变参数,可按下“EN”键,继续输出原波形信号;8、 要停止波形发生器的使用,可按下复位按钮,将系统复位,然后关闭电源。硬件组成部分通过综合比较,决定选用获得广泛应用,性能价格高的常用芯片来构成硬件电路。单片机采用MCS-51系列的89C51(一块),74LS244和74LS373(各一块),反相驱动器 ULN2803A(一块),运算放大器 LM324(一块)  波形发生器的硬件电路由单片机、键盘显示器接口电路、波形转换(D/ A)电路和电源线路等四部分构成。1.单片机电路功能:形成扫描码,键值识别,键功能处理,完成参数设置;形成显示段码,向LED显示接口电路输出;产生定时中断;形成波形的数字编码,并输出到D/A接口电路;如电路原理图所示: 89C51的P0口和P2口作为扩展I/O口,与8255、0832、74LS373相连接,可寻址片外的寄存器。单片机寻址外设,采用存储器映像方式,外部接口芯片与内部存储器统一编址,89C51提供16根地址线P0(分时复用)和P2,P2口提供高8位地址线,P0口提供低8位地址线。P0口同时还要负责与8255,0832的数据传递。P2.7是8255的片选信号,P2.6是0832(1)的片选,P2.5是0832(2)的片选,低电平有效,P0.0、P0.1经过74LS373锁存后,送到8255的A1、A2作,片内A口,B口,C口,控制口等寄存器的字选。89C51的P1口的低4位连接4只发光三极管,作为波形类型指示灯,表示正在输出的波形是什么类型。单片机89C51内部有两个定时器/计数器,在波形发生器中使用T0作为中断源。不同的频率值对应不同的定时初值,定时器的溢出信号作为中断请求。控制定时器中断的特殊功能寄存器设置如下:定时控制寄存器TCON=(00010000)工作方式选择寄存器(TMOD)=(00000000)中断允许控制寄存器(IE)=(10000010)2、键盘显示器接口电路功能:驱动6位数码管动态显示;           提供响应界面;           扫面键盘;           提供输入按键。由并口芯片8255,锁存器74LS273,74LS244,反向驱动器ULN2803A,6位共阴极数码管(LED)和4×4行列式键盘组成。8255的C口作为键盘的I/O接口,C口的低4位输出到扫描码,高4位作为输入行状态,按键的分布如图所示。8255的A口作为LED段码输出口,与74LS244相连接,B口作为LED的位选信号输出口,与ULN2803A相连接。8255内部的4个寄存器地址分配如下:控制口:7FFFH , A口:7FFFCH , B口:7FFDH ,  C口:7FFEH    3、D/A电路功能:将波形样值的数字编码转换成模拟值;完成单极性向双极性的波形输出;构成由两片0832和一块LM324运放组成。0832(1)是参考电压提供者,单片机向0832(1)内的锁存器送数字编码,不同的编码会产生不同的输出值,在本发生器中,可输出1V、2V、3V、4V、5V等五个模拟值,这些值作为0832(2)的参考电压,使0832(2)输出波形信号时,其幅度是可调的。0832(2)用于产生各种波形信号,单片机在波形产生程序的控制下,生成波形样值编码,并送到0832(2)中的锁存器,经过D/A转换,得到波形的模拟样值点,假如N个点就构成波形的一个周期,那么0832(2)输出N个样值点后,样值点形成运动轨迹,就是波形信号的一个周期。重复输出N个点后,由此成第二个周期,第三个周期……。这样0832(2)就能连续的输出周期变化的波形信号。运放A1是直流放大器,运放A2是单极性电压放大器,运放A3是双极性驱动放大器,使波形信号能带得起负载。地址分配:0832(1):DFFFH ,0832(2):BFFFH4、电源电路:功能:为波形发生器提供直流能量;构成由变压器、整流硅堆,稳压块7805组成。220V的交流电,经过开关,保险管(1.5A/250V),到变压器降压,由220V降为10V,通过硅堆将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对于谐波,用4700μF的电解电容给予滤除。为保证直流电压稳定,使用7805进行稳压。最后,+5V电源配送到各用电负载。

    标签: 波形发生器 原理图 电路图 源程序

    上传时间: 2013-11-08

    上传用户:685

  • PIC单片机设计电子密码锁

    介绍用PIC16F84单片机制作的电子密码锁。PIC16F84单片机共18个引脚,13个可用I/O接口。芯片内有1K×14的FLASHROM程序存储器,36×8的静态RAM的通用寄存器,64×8的EEPROM的数据存储器,8级深度的硬堆栈。 用PIC单片机设计的电子密码锁微芯公司生产的PIC8位COMS单片机,采用类RISC指令集和哈弗总线结构,以及先进的流水线时序,与传统51单片机相比其在速度和性能方面更具优越性和先进性。PIC单片机的另一个优点是片上硬件资源丰富,集成常见的EPROM、DAC、PWM以及看门狗电路。这使得硬件电路的设计更加简单,节约设计成本,提高整机性能。因此PIC单片机已成为产品开发,尤其是产品设计和研制阶段的首选控制器。本文介绍用PIC16F84单片机制作的电子密码锁。PIC16F84单片机共18个引脚,13个可用I/O接口。芯片内有1K×14的FLASHROM程序存储器,36×8的静态RAM的通用寄存器,64×8的EEPROM的数据存储器,8级深度的硬堆栈。硬件设计  电路原理见图1。Xx8位数据线接4x4键盘矩阵电路,面板布局见表1,A、B、C、D为备用功能键。RA0、RA7输出4组编码二进制数据,经74LS139译码后输出逐行扫描信号,送RB4-RB7列信号输入端。余下半个139译码器动扬声器。RB2接中功率三极管基极,驱动继电器动作。有效密码长度为4位,根据实际情况,可通过修改源程序增加密码位数。产品初始密码为3345,这是一随机数,无特殊意义,目的是为防止被套解。用户可按*号键修改密码,按#号键结束。输入密码并按#号确认之后,脚输出RB2脚输出高电平,继电器闭合,执行一次开锁动作。  若用户输入的密码正确,扬声器发出一声稍长的“滴”提示声,若输入的密码与上次修改的不符,则发出短促的“滴”声。连续3次输入密码错误之后,程序锁死,扬声器报警。直到CPU被复位或从新上电。软件设计  软件流程图见图3。CPU上电或复位之后将最近一次修改并保存到EEPROM的密码读出,最为参照密匙。然后等待用户输入开锁密码。若5分钟以内没有接受到用户的任何输入,CPU自动转入掉电模式,用户输入任意值可唤醒CPU。每次修改密码之后,CPU将新的密码存入内部4个连续的EEPROM单元,掉电后该数据任有效。每执行一次开锁指令,CPU将当前输入密码与该值比较,看是否真确,并给出相应的提示和控制。布     局  所有元件均使用SMD表贴封装,缩小体积,便于产品安装,60X60双面PCB板,顶层是一体化输入键盘,底层是元件层。成型后的产品体积小巧,能很方便的嵌入防盗铁门、保险箱柜。

    标签: PIC 单片机设计 电子密码锁

    上传时间: 2013-10-31

    上传用户:uuuuuuu

  • 可编程外围接口82C55A

    82C55A是高性能,工业标准,并行I/O的LSI外围芯片;提供24条I/O脚线。     在三种主要的操作方式下分组进行程序设计82C88A的几个特点:(1)与所有Intel系列微处理器兼容;(2)有较高的操作速度;(3)24条可编程I/O脚线;(4)底功耗的CHMOS;(5)与TTL兼容;(6)拥有控制字读回功能;(7)拥有直接置位/复位功能;(8)在所有I/O输出端口有2.5mA  DC驱动能力;(9)适应性强。方式0操作称为简单I/O操作,是指端口的信号线可工作在电平敏感输入方式或锁存输出。所以,须将控制寄存器设计为:控制寄存器中:D7=1; D6 D5=00;  D2=0。D7位为1代表一个有效的方式。通过对D4 D3 D1和D0的置位/复位来实现端口A及端口B是输入或输出。P56表2-1列出了操作方式0端口管脚功能。

    标签: 82C55A 可编程 外围接口

    上传时间: 2013-10-26

    上传用户:brilliantchen

  • 微型计算机课程设计论文—通用微机发声程序的汇编设计

    微型计算机课程设计论文—通用微机发声程序的汇编设计 本文讲述了在微型计算机中利用可编程时间间隔定时器的通用发声程序设计,重点讲述了程序的发声原理,节拍的产生,按节拍改变的动画程序原理,并以设计一个简单的乐曲评分程序为引子,分析程序设计的细节。关键字:微机 8253 通用发声程序 动画技术 直接写屏 1. 可编程时间间隔定时器8253在通用个人计算机中,有一个可编程时间间隔定时器8253,它能够根据程序提供的计数值和工作方式,产生各种形状和各种频率的计数/定时脉冲,提供给系统各个部件使用。本设计是利用计算机控制发声的原理,编写演奏乐曲的程序。    在8253/54定时器内部有3个独立工作的计数器:计数器0,计数器1和计数器2,每个计数器都分配有一个断口地址,分别为40H,41H和42H.8253/54内部还有一个公用的控制寄存器,端地址为43H.端口地址输入到8253/54的CS,AL,A0端,分别对3个计数器和控制器寻址.     对8353/54编程时,先要设定控制字,以选择计数器,确定工作方式和计数值的格式.每计数器由三个引脚与外部联系,见教材第320页图9-1.CLK为时钟输入端,GATE为门控信号输入端,OUT为计数/定时信号输入端.每个计数器中包含一个16位计数寄存器,这个计数器时以倒计数的方式计数的,也就是说,从计数初值逐次减1,直到减为0为止.     8253/54的三个计数器是分别编程的,在对任一个计数器编程时,必须首先讲控制字节写入控制寄存器.控制字的作用是告诉8253/54选择哪个计数器工作,要求输出什么样的脉冲波形.另外,对8253/54的初始化工作还包括,向选定的计数器输入一个计数初值,因为这个计数值可以是8为的,也可以是16为的,而8253/5的数据总线是8位的,所以要用两条输出指令来写入初值.下面给出8253/54初始化程序段的一个例子,将计数器2设定为方式3,(关于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参阅教材第325—330页)计数初值为65536.    MOV   AL,10110110B ;选择计数器2,按方式3工作,计数值是二进制格式    OUT   43H,AL      ; j将控制字送入控制寄存器    MOV   AL,0        ;计数初值为0    OUT   42H,AL      ;将计数初值的低字节送入计数器2    OUT   42H,AL      ;将计数初值的高字节送入计数器2    在IBM PC中8253/54的三个时钟端CLK0,CLK1和CLK2的输入频率都是1.1931817MHZ. PC机上的大多数I/O都是由主板上的8255(或8255A)可编程序外围接口芯片(PPI)管理的.关于8255A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及应用举例参阅教材第340—373页.教材第364页的”PC/XT机中的扬声器接口电路”一节介绍了扬声器的驱动原理,并给出了通用发声程序.本设计正是基于这个原理,通过编程,控制加到扬声器上的信号的频率,奏出乐曲的.2.发声程序的设计下面是能产生频率为f的通用发声程序:MOV      AL, 10110110B   ;8253控制字:通道2,先写低字节,后写高字节        ;方式3,二进制计数OUT      43H, AL                  ;写入控制字MOV      DX, 0012H               ;被除数高位MOV      AX, 35DEH              ;被除数低位 DIV      ID      ;求计数初值n,结果在AX中OUT      42H, AL     ;送出低8位MOV      AL, AHOUT      42H,AL     ;送出高8位IN      AL, 61H     ;读入8255A端口B的内容MOV      AH, AL                  ;保护B口的原状态OR  AL, 03H     ;使B口后两位置1,其余位保留OUT 61H,AL     ;接通扬声器,使它发声

    标签: 微型计算机 发声程序 论文 微机

    上传时间: 2013-10-17

    上传用户:sunjet

  • pic单片机实用教程(提高篇)

    pic单片机实用教程(提高篇)以介绍PIC16F87X型号单片机为主,并适当兼顾PIC全系列,共分9章,内容包括:存储器;I/O端口的复位功能;定时器/计数器TMR1;定时器TMR2;输入捕捉/输出比较/脉宽调制CCP;模/数转换器ADC;通用同步/异步收发器USART;主控同步串行端口MSSP:SPI模式和I2C模式。突出特点: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系统全面、学练结合、学用并重、实例丰富、习题齐全。<br>本书作为Microchip公司大学计划选择用书,可广泛适用于初步具备电子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知识基础的学生、教师、单片机爱好者、电子制作爱好者、电器维修人员、电子产品开发设计者、工程技术人员阅读。本教程全书共分2篇,即基础篇和提高篇,分2册出版,以适应不同课时和不同专业的需要,也为教师和读者增加了一种可选方案。 第1章 EEPROM数据存储器和FIASH程序存储器1.1 背景知识1.1.1 通用型半导体存储器的种类和特点1.1.2 PIC单片机内部的程序存储器1.1.3 PIC单片机内部的EEPROM数据存储器1.1.4 PIC16F87X内部EEPROM和FIASH操作方法1.2 与EEPROM相关的寄存器1.3 片内EEPROM数据存储器结构和操作原理1.3.1 从EEPROM中读取数据1.3.2 向EEPROM中烧写数据1.4 与FLASH相关的寄存器1.5 片内FLASH程序存储器结构和操作原理1.5.1 读取FLASH程序存储器1.5.2 烧写FLASH程序存储器1.6 写操作的安全保障措施1.6.1 写入校验方法1.6.2 预防意外写操作的保障措施1.7 EEPROM和FLASH应用举例1.7.1 EEPROM的应用1.7.2 FIASH的应用思考题与练习题第2章 输入/输出端口的复合功能2.1 RA端口2.1.1 与RA端口相关的寄存器2.1.2 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2.1.3 编程方法2.2 RB端口2.2.1 与RB端口相关的寄存器2.2.2 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2.2.3 编程方法2.3 RC端口2.3.1 与RC端口相关的寄存器2.3.2 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2.3.3 编程方法2.4 RD端口2.4.1 与RD端口相关的寄存器2.4.2 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2.4.3 编程方法2.5 RE端口2.5.1 与RE端口相关的寄存器2.5.2 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2.5.3 编程方法2.6 PSP并行从动端口2.6.1 与PSP端口相关的寄存器2.6.2 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2.7 应用举例思考题与练习题第3章 定时器/计数器TMR13.1 定时器/计数器TMR1模块的特性3.2 定时器/计数器TMR1模块相关的寄存器3.3 定时器/计数器TMR1模块的电路结构3.4 定时器/计数器TMR1模块的工作原理3.4.1 禁止TMR1工作3.4.2 定时器工作方式3.4.3 计数器工作方式3.4.4 TMR1寄存器的赋值与复位3.5 定时器/计数器TMR1模块的应用举例思考题与练习题第4章 定时器TMR24.1 定时器TMR2模块的特性4.2 定时器TMR2模块相关的寄存器4.3 定时器TMR2模块的电路结构4.4 定时器TMR2模块的工作原理4.4.1 禁止TMR2工作4.4.2 定时器工作方式4.4.3 寄存器TMR2和PR2以及分频器的复位4.4.4 TMR2模块的初始化编程4.5 定时器TMR2模块的应用举例思考题与练习题第5章 输入捕捉/输出比较/脉宽调制CCP5.1 输入捕捉工作模式5.1.1 输入捕捉摸式相关的寄存器5.1.2 输入捕捉模式的电路结构5.1.3 输入捕捉摸式的工作原理5.1.4 输入捕捉摸式的应用举例5.2 输出比较工作模式5.2.1 输出比较模式相关的寄存器5.2.2 输出比较模式的电路结构5.2.3 输出比较模式的工作原理5.2.4 输出比较模式的应用举例5.3 脉宽调制输出工作模式5.3.1 脉宽调制模式相关的寄存器5.3.2 脉宽调制模式的电路结构5.3.3 脉宽调制模式的工作原理5.3.4 脉定调制模式的应用举例5.4 两个CCP模块之间相互关系思考题与练习题第6章 模/数转换器ADC6.1 背景知识6.1.1 ADC种类与特点6.1.2 ADC器件的工作原理6.2 PIC16F87X片内ADC模块6.2.1 ADC模块相关的寄存器6.2.2 ADC模块结构和操作原理6.2.3 ADC模块操作时间要求6.2.4 特殊情况下的A/D转换6.2.5 ADC模块的转换精度和分辨率6.2.6 ADC模块的内部动作流程和传递函数6.2.7 ADC模块的操作编程6.3 PIC16F87X片内ADC模块的应用举例思考题与练习题第7章 通用同步/异步收发器USART7.1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7.1.1 串行通信的两种基本方式7.1.2 串行通信中数据传送方向7.1.3 串行通信中的控制方式7.1.4 串行通信中的码型、编码方式和帧结构7.1.5 串行通信中的检错和纠错方式7.1.6 串行通信组网方式7.1.7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和参数7.1.8 串行通信的传输速率7.2 PIC16F87X片内通用同步/异步收发器USART模块7.2.1 与USART模块相关的寄存器7.2.2 USART波特率发生器BRG7.2.3 USART模块的异步工作方式7.2.4 USART模块的同步主控工作方式7.2.5 USART模块的同步从动工作方式7.3 通用同步/异步收发器USART的应用举例思考题与练习题第8章 主控同步串行端口MSSP——SPI模式8.1 SPI接口的背景知识8.1.1 SPI接口信号描述8.1.2 基于SPI的系统构成方式8.1.3 SPI接口工作原理8.1.4 兼容的MicroWire接口8.2 PIC16F87X的SPI接口8.2.1 SPI接口相关的寄存器8.2.2 SPI接口的结构和操作原理8.2.3 SPI接口的主控方式8.2.4 SPI接口的从动方式8.3 SPI接口的应用举例思考题与练习题第9章 主控同步串行端口MSSP——I(平方)C模式9.1 I(平方)C总线的背景知识9.1.1 名词术语9.1.2 I(平方)C总线的技术特点9.1.3 I(平方)C总线的基本工作原理9.1.4 I(平方)C总线信号时序分析9.1.5 信号传送格式9.1.6 寻址约定9.1.7 技术参数9.1.8 I(平方)C器件与I(平方)C总线的接线方式9.1.9 相兼容的SMBus总线9.2 与I(平方)C总线相关的寄存器9.3 典型信号时序的产生方法9.3.1 波特率发生器9.3.2 启动信号9.3.3 重启动信号9.3.4 应答信号9.3.5 停止信号9.4 被控器通信方式9.4.1 硬件结构9.4.2 被主控器寻址9.4.3 被控器接收——被控接收器9.4.4 被控器发送——被控发送器9.4.5 广播式寻址9.5 主控器通信方式9.5.1 硬件结构9.5.2 主控器发送——主控发送器9.5.3 主控器接收——主控接收器9.6 多主通信方式下的总线冲突和总线仲裁9.6.1 发送和应答过程中的总线冲突9.6.2 启动过程中的总线冲突9.6.3 重启动过程中的总线冲突9.6.4 停止过程中的总线冲突9.7 I(平方)C总线的应用举例思考题与练习题附录A 包含文件P16F877.INC附录B 新版宏汇编器MPASM伪指令总表参考文献

    标签: pic 单片机 实用教程

    上传时间: 2013-12-14

    上传用户:xiaoyuer

  • 单片机应用技术选编11

    单片机应用技术选编(11) 目录   第一章 专题论述 1.1 3种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分析与比较(2) 1.2 KEIL RTX51 TINY内核的分析与应用(8) 1.3 中间件技术及其发展展望(13) 1.4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的移植探讨(19) 1.5 μC/OSⅡ的移植及其应用系统开发(23) 1.6 片上系统的总线结构发展现状及前景(27) 1.7 SoC——VLSI的新发展(30) 1.8 电力线通信(PLC)技术的发展(35) 1.9 8位低档单片机与以太网的互联(40) 1.10 单片机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43) 1.11 条码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48) 第二章 综合应用 2.1 串行扩展应用平台设计(54) 2.2 单片机对CF存储卡文件读/写的实现(60) 2.3 基于8051的CF卡文件系统的实现(65) 2.4 利用DS1302时钟芯片实现时间锁的方法(71) 2.5 无线校时解决无电缆协调控制中的时钟精度问题(76) 2.6 单片机从机的波特率自适应设置(80) 2.7 汉字的动态编码与显示方案(84) 2.8 PS/2协议的研究及其在单片机系统中的应用(89) 2.9 PC机标准鼠标及键盘的远距离遥控(94) 2.10 PC标准键盘在单片机系统中的应用(99) 2.11 ADC误差对系统性能影响的分析与研究(104) 2.12 ADμC812单片机A/D转换及软件校准方法(109) 2.13 智能卡中射频前端的设计(114) 2.14 固态继电器选型要素(118) 第三章 软件技术 3.1 单片机C语言中指针的应用(122) 3.2 用Keil C51开发大型嵌入式程序(127) 3.3 C语言高效编程的几招(135) 3.4 ASM51调用Franklin C51函数的实现(139) 3.5 51系列汇编程序设计的优化(142) 3.6 常用串行总线数据操作的C51编程(144) 3.7 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Ⅱ的内核实现(150) 3.8 μC/OSⅡ在MCS51系列中的应用(154) 3.9 基于MCS51单片机的实时内核的设计与实现(158) 3.10 时间片轮转算法在单片机程序设计中的应用(165) 3.11 如何编制高效的键译程序(169) 3.12 DSP编程的几个关键问题(172) 3.13 DSP软件编程经验浅谈(177) 3.14 TMS320C6000汇编和C语言的混合编程(183) 3.15 TMS320C28xDSP创建C可调用的汇编程序的简便方法(188) 3.16 TMS320C6000 DSP自动引导的方法和编程实现(193) 3.17 DSP外挂FLASH的在系统编程及并行引导装载方法的研究(198) 3.18 基于并口的I2C总线模拟软件包开发及应用(203) 第四章 网络与通信 4.1 用51单片机控制RTL8019AS实现以太网通信(210) 4.2 测试网络中长线传输若干问题分析(215) 4.3 基于手机模块TC35的单片机短消息收发系统(219) 4.4 GSM网络在远程抄表中的应用(223) 4.5 基于键盘接口的单片机与PC的无线数据通信(228) 4.6 基于TRF4900的无线发射电路设计与应用(234) 4.7 电力线载波通信方案设计(240) 4.8 消费总线电力线接口电路的设计(246) 4.9 LC带通滤波器在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中的应用(252) 4.10 基于P300芯片组的电力线载波通信模件开发(257) 4.11 PL2101电力线载波芯片I2C通信的实现(264) 4.12 电力线Modem在音频传输系统中的应用(269) 4.13 SSC技术及P485在电力线通信中的应用(274) 4.14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中的抗干扰问题(279) 4.15 RS232口与RS485口转换的免供电与免控制实现(284) 4.16 利用并口实现PC机应用程序与I2C总线间的通信(287) 第五章 总线技术 5.1 一线总线的软件接口(292) 5.2 提高1Wire总线器件驱动能力的方法(296) 5.3 1Wire Bus指令卡的应用(299) 5.4 模拟I2C总线多主通信的通用软件包(303) 5.5 USB OnTheGo技术概述(306) 5.6 USB总线信号环境分析(312) 5.7 USB电路保护技术和实施方案(318) 5.8 可移植的USB协议栈实现原理与技术研究(324) 5.9 一种USB外设的实现方案(329) 5.10 基于PDIUSBD12芯片的USB接口设计(334) 5.11 无线USB的设计与实现(339) 5.12 RS232/USB转换器的设计(343) 5.13 CAN总线冗余方法研究(348) 5.14 CAN总线中循环冗余校验码的原理及其电路实现(352) 5.15 CAN总线位定时参数的确定(356) 5.16 基于P80C592的DeviceNet通信节点接口的设计(363) 5.17 MBUS总线及其应用(367) 第六章 可靠性及安全性 6.1 印制电路板的可靠性设计(374) 6.2 正确选择和安装EMI滤波器(380) 6.3 电磁兼容与电子产品(386) 6.4 电磁兼容性衬垫安装结构设计及应用(390) 6.5 高速电路PCB板中电磁干扰的研究(395) 6.6电磁屏蔽抗干扰技术的探讨(398) 6.7 ESD破坏的特点及对策(403) 6.8 屏蔽抗干扰技术在检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408) 6.9 蓝牙技术中抗干扰能力的分析(413) 6.10 光电编码器信号抗干扰算法(416) 6.11 集成电路的噪声抑制(420) 6.12 智能硬件电路加密方法(425) 6.13 一种新型电子安全密码锁的设计(428) 6.14 光电耦合器的实用技巧(433) 第七章 PLD与SoC设计 7.1 SoC与芯片设计方法(438) 7.2 SoC片上总线综述(443) 7.3 SoC片上总线技术的研究(450) 7.4 SoC体系结构中AMBA总线的系统级设计(454) 7.5 MCS51兼容芯片的正向设计(461) 7.6 一种低功耗8位MCU的设计与实现(467) 7.7 ASIC设计中基于Verilog语言的Inout(双向)端口程序设计(472) 7.8 硬件描述语言HDL的现状与发展(480) 7.9 FPGA设计中关键问题的研究(486) 7.10 浮点加法器的VHDL算法设计(493) 7.11 基于CPLD的系统中I2C总线的设计(498) 7.12 基于CPLD的条形码译码电路设计(503) 7.13 I2C总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及其应用(508) 第八章 典型应用技术 8.1 CYGNAL高速片上系统单片机C8051F交叉开关的使用(516) 8.2 基于FT245BM的简易USB接口开发(520) 8.3 CY7C63001的PS/2USB键盘转换设备设计(525) 8.4 用AT89C52单片机实现RS422到CAN总线的转换(529) 8.5 基于通信器S1503的门禁系统的设计(534) 8.6 用PMM8713和SI7300A构成的一种步进电机功率驱动电路(540) 8.7 基于DS1616的定时数据采集系统(545) 8.8 用AT89C2051实现电话远程控制家用电器(548) 8.9 基于S6700芯片与ISO/IEC15693标准的读卡器设计(551) 8.10 用单总线DS2450实现红外式触摸屏的设计方法(556) 8.11 电阻式触摸屏在智能仪表中的应用(560) 8.12 PDA触摸屏控制芯片TSC2200及其应用(565) 8.13 高性能铁电存储器FM24C256及其在单片机中的应用(570) 8.14 DTMF拨号与条形码阅读器的接口设计(576) 第九章 文章摘要 一、  专题论述(582) 1.1 移动存储技术及其发展(582) 1.2 Java技术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582) 1.3 用Java实现基于向量空间的搜索引擎优化(582) 1.4 利用TINI和Java设计远程测控系统(582) 1.5 无线技术综述(582) 1.6 蓝牙技术及其现状与发展浅析(582) 1.7 蓝牙及系统实现技术(583) 1.8 蓝牙技术在音频网关中的应用(583) 1.9 现场总线技术及标准化现状(583) 1.10 iButton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583) 1.11 单总线技术及其应用(583) 1.12 MBUS二级制总线(583) 1.13 基于电力线数字家庭实现方案(583) 1.14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设计与调试(584) 1.15 基于软件的智能传感器的概念与实现(584) 1.16 入侵检测系统的历史、现状与研究进展(584) 1.17 嵌入式应用系统的实质——兼论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方法(584) 1.18 硬件演化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584) 1.19 一种纠错编码器的实现(584) 1.20 UML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的应用(585) 1.21 嵌入式系统的系统测试和可靠性评估(585) 1.22 单片机应用系统中的低功耗设计(585) 1.23 开关电源新技术与发展前景(585) 1.24 单片机系统中汉字字库的设计与实现(585) 1.25 嵌入式系统中的CACHE问题(585) 1.26 基于先验预知的动态电源管理技术(585) 1.27 一种MCU时钟系统的设计(586) 1.28 定时用户的时间获取技术(586) 1.29 基于Windows平台的高精度定时的实现(586) 1.30 微秒级定时技术的实现与改进(586) 1.31 电力系统GPS同步时钟应用技术(586) 1.32 基于单片机的GPS授时系统设计(586) 1.33 大容量串行Flash的快速编程(587) 1.34铁电存储器在单片机系统中的应用(587) 1.35 提高闪速存储器写入速度的方法(587) 1.36 提高单片机A/D转换速度的方法(587) 1.37 新型流水线型模/数转换器的接口技术(587) 1.38 超高速A/D转换器的原理及其应用(587) 1.39 32位ARM嵌入式处理器的调试技术(587) 1.40 JNI技术在数据采集中的应用(588) 1.41 测控系统中的通信技术的应用(588) 1.42 适用于仪器仪表通信的若干新技术(588) 1.43 微机系统通用遥控输入模块(588) 1.44 嵌入式系统和基于Windows CE的在线监测设备(588) 1.45标准非接触式IC卡在智能化仪表中的应用(588) 1.46 数字视频信号的长线传输(589) 1.47 基于单片机的MicroDridve接口设计(589) 1.48 接近开关原理及其应用(589) 1.49 嵌入不敷出式器件的测试技术研究(589) 1.50 楼宇自动化元件及其应用(589) 1.51 高速密码卡的设计与实现(589) 1.52 无线温度采集系统的设计(589) 1.53 一种基于双CPU的无线通信数据采集系统设计(590) 1.54 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在远程电网监测系统中的应用(590) 1.55 微控制器拨号上网的实现(590) 1.56 远程监控技术在信息家电领域的研究与应用(590) 1.57 在远程数据采集中多线程串口通信的应用(590) 1.58 高分辨率D/A转换器及其在系统辨识中的应用(590) 1.59 计算机增强型并行口与数据采集系统设计(590) 1.60 ∑Δ型ADC转换速度的分析(591) 1.61 基于DAGs模型的RAID系统的设计与实现(591) 1.62 一种新颖的模拟信号光电隔离方法(591) 1.63 CIP51及其在嵌入式单片机系统的应用(591) 1.64 线性电位器产生非线性传递函数分析(591) 1.65 MPC555微控制器与汽车电子(591) 1.66 嵌入式设备鼠标接口的设计与实现(592) 1.67 曼彻斯特码异步解调的单片机实现及性能分析(592) 1.68 基于智能卡的数字签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592) 1.69 构建S3C4510B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应用平台(592) 1.70 电压基准(592) 1.71 单片开关电源的原理与应用(592) 二、 综合应用(593) 2.1 JTAG口及其对Flash的在线编程(593) 2.2 AVR嵌入式单片机接口技术与应用(593) 2.3 基于51系列单片机的串行口扩展技术(593) 2.4 异步高速双口RAM多串口接口电路设计(593) 2.5 单片机PC机串行数据通信的工程实践(593) 2.6 8051高速单片机串行通信的时钟新配置(593) 2.7 一种用于单片机的红外串行通信接口(594) 2.8 串行DataFlash存储器及其与单片机的接口(594) 2.9 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LED数码显示器(594) 2.10 一种新型的LED屏获取显示数据方法(594) 2.11 一种经济实用显示驱动电路的设计(594) 2.12 PIC单片机与基于HD44780液晶显示模块接口的设计(594) 2.13 单片机与软盘驱动器的接口(594) 2.14 基于PIC单片机的视频矩阵开关的设计(595) 2.15 嵌入式GSM短信息接口的软、硬件设计(595) 2.16 将AT89C52用作多功能外围器件使用(595) 2.17 基于8位微控制器控制硬盘进行HDTV码流读/写(595) 2.18 一种新型电涡流位置传感器(595) 2.19 编码传感器接口装置设计及应用(595) 2.20 数字式温湿度传感器SHT15及其应用(596) 2.21 温度传感器的简化μC接口(596) 2.22 全串行单片机系统在光纤气敏传感器中的应用(596) 2.23 基于混沌电路设计阵列触觉传感器的采集系统(596) 2.24 光学传感器阵列在测定水硬度中的应用(596) 2.25 智能仪表的一种数据交换技术(596) 2.26 用过采样和求均值技术提高模/数转换器的分辨率(597) 2.27 数字频率计分频电路的设计(597) 2.28 一种远程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597) 2.29 单片精密仪器仪表放大器应用电路(597) 2.30 12位高速ADC存储电路设计与实现(597) 2.31 EPP模式500 Ksps数据采集接口(597) 2.32 精密时间间隔测量方法的改进(598) 2.33 精密信号测量系统的设计(598) 2.34 多通道高速数据采集记录系统(598) 2.35 新型精密石英晶体温度仪(598) 2.36 GPS多天线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598) 2.37 DMA方式的A/D转换器接口电路设计(598) 2.38 多通道可编程A/D转换芯片在现场总线智能从站开发中的应用(599) 2.39 温控型非易失性数字电位器DS1847(8)智能接口的设计与其在测量中的应用(599) 2.40 高性能18位D/A转换器设计(599) 2.41 由单片机控制的单相SPWM变频器的研究(599) 2.42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步进电机细分驱动器设计(599) 2.43 一种高精度智能温控装置的研究(599) 2.44 光电耦合器用于数字开关电源(600) 2.45 酒店中非接触式IC卡系统的应用设计(600) 2.46 89C51单片微机在自动定位系统中的应用(600) 2.47 PCI通用板卡结构(600) 2.48 多种串行接口技术在LED大屏幕显示系统中的应用(600) 2.49 嵌入式系统中使用USB盘存储(600) 2.50 一种简单串行鼠标控制的单片机实现(601) 2.51 便携式MP3播放器的设计(601) 2.52 基于IDE硬盘的大容量语音记录仪(601) 2.53 数字存储式自动应答录音系统(601) 2.54 RS编译码的一种硬件解决方案(601) 2.55 SDRAM在任意波形发生器中的应用(601) 2.56 无线控制授时技术(RCT)及其应用(601) 2.57 低功耗IC卡门锁系统设计(602) 2.58 IC卡读写器用的一种四元振子天线分析(602) 2.59 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数字视频混合器(602) 2.60 车载GPS接收机与PC机的串口通信及数据截取(602) 2.61 基于keil c51的红外遥控器解码设计(602) 2.62 基于DTMF的解码器设计(602) 2.63短消息电话中数据链路层的控制技术(602) 2.64 宽带CDMA发射机低相噪本振源的设计(603) 2.65 智能型多芯片数码语音录放电路(603) 三、 软件技术(604) 3.1 实时多任务嵌入系统的实现(604) 3.2 4种实时操作系统实时性的分析对比(604) 3.3 应用于嵌入式系统开发的Java技术(604) 3.4 嵌入式软件测试研究(604) 3.5 浅谈组态软件发展趋势(604) 3.6 8051单片机开发工具DIY(604) 3.7 如何仿真单片机的外围设备(605) 3.8 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程序开发要点(605) 3.9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605) 3.10 在单片AT89C52上实现多任务实时处理(605) 3.11 单片机系统中的多任务、多线程机制的实现(605) 3.12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移植技术的分析与应用(606) 3.13 一种新的基于单片机的多字节浮点快速开平方算法(606) 3.14 单片机与PC机串行通信时浮点数的处理(606) 3.15 AVR90三字节浮点库及其使用说明(606) 3.16 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中的通信协议研究(606) 3.17 PIC单片机软件异步串行口实现技巧(606) 3.18 用汇编语言实现GPS时间、日期转换(606) 3.19 实时任务处理程序设计中“易变的”变量(607) 3.20 VB与C51之间浮点类型数据的传输和转换(607) 3.21 用汇编语言实现BCH解码校验算法(607) 3.22 嵌入式RTOS中就绪任务查找算法和优先级反转的解决方案(607) 3.23 AVR单片机软件模拟UART通信接口(607) 3.24 基于EJB2.0的MessageDrivenBean组件设计与实现(607) 3.25 基于AT89C51的通信协议转换系统(607) 3.26 USB密码钥及其软件设计(608) 3.27 任意长度信息序列的CRC快速算法(608) 3.28 设备驱动程序通知应用程序的几种方法(608) 3.29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改进快速压缩算法(608) 3.30 点缝焊控制系统人机接口设计及C51编程(608) 3.31 8K智能卡DTT4C08及其应用程序设计(609) 3.32 利用数码相机SDK开发图像采集应用程序(609) 3.33 Windows 2000下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609) 3.34 Windows CE下通用串行总线驱动程序开发(609) 3.35 基于Windows  CE的嵌入式网络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609) 3.36 基于Windows CE的嵌入式焊接质量在线监测设备的研究(609) 3.37 在Windows CE下实现串口通信(610) 3.38 Windows 2000/98下USB驱动程序的开发(610) 3.39 VxWorks下PC/104CAN驱动器程序设计(610) 3.40 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Ⅱ的特点及应用(610) 3.4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定时器服务的改进(610) 3.42 μC/OSⅡ在AT89C51上的移植(610) 3.43 μC/OSⅡ在C8051F020中的移植(611) 3.44 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在196KC上的移植(611) 3.45 μC/OSⅡ在AT91X40单片机上的移植(611) 3.46 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Ⅱ在MPC555上的移植(611) 3.47 μC/OSⅡ实时嵌入式系统在电机保护装置中的开发(611) 3.48 基于μC/OSⅡ的网络控制系统通信接口设计(611) 3.49 嵌入式Linux技术研究(612) 3.50 嵌入式Linux硬实时性的研究与实现(612) 3.51 Linux实时机制分析与改进(612) 3.52 Linux中PCI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612) 3.53 嵌入式Linux集成开发环境的设计与实现(612) 3.54 嵌入式Linux系统及其应用研究(612) 3.55 Linux在保护模式下的中断处理分析(612) 3.56 Linux系统下USB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613) 3.57 嵌入式Linux中断设备驱动程序设计(613) 3.58 Linux下汉字输入实现技术(613) 3.59 SPI串行总线在嵌入式Linux系统中的编程实现(613) 3.60 红外通信在嵌入式Linux系统中的实现(613) 3.61 基于LinuxJava的新一代智能电话软件平台的研究(613) 3.62 实时Linux下数控系统多任务的结构与实现(614) 3.63 嵌入式Linux在数控系统中的应用(614) 3.64 TMS320C6X DSP的C语言与汇编混合编程技术(614) 3.65 单片机C语言编程应注意的若干问题(614) 四、 网络与通信(615) 4.1 工业控制网络中的以太网技术(615) 4.2 工业以太网协议EtherNet/IP(615) 4.3 基于SX52微控制器的嵌入式系统以太网接口设计与实现(615) 4.4 嵌入式以太网技术及其在工业测控领域中的应用(615) 4.5 基于CSoC芯片的嵌入式以太网接口设计(615) 4.6 基于Internet的测试网时间同步问题的研究(616) 4.7 提升实时测量数据在Internet上的传输可靠性(616) 4.8 TCP/IP协议中嵌入硬件设备的驱动程序设计实现(616) 4.9 TCP/IP协议的安全性分析及对策(616) 4.10 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嵌入式控制器的研究(616) 4.11 基于Web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现(616) 4.12 CAN总线与以太网互连系统设计(617) 4.13 SX52嵌入式Internet网关设计及实现(617) 4.14 利用单片机控制以太网网卡进行数据传输的研究(617) 4.15 一种双MCU结构的嵌入式Internet接入服务器(617) 4.16 嵌入了TCP/IP协议的单片机数据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617) 4.17 异步串行接口与以太网服务器的连接(617) 4.18 基于TCP/IP的楼宇自控网BACnet(618) 4.19 基于SX52BD单片机的以太网控制应用(618) 4.20 网络处理器IP2022及其在嵌入式牌照识别系统中的应用(618) 4.21 蓝牙与控制系统通讯技术研究(618) 4.22 蓝牙基带数据传输机理分析(618) 4.23 Jini与蓝牙技术的结合应用(618) 4.24 蓝牙技术软件实现模式分析(618) 4.25 蓝牙个人区域网(PAN)的设计与实现(619) 4.26 蓝牙技术安全性分析与安全策略(619) 4.27 蓝牙技术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619) 4.28 蓝牙无线测控系统的实现(619) 4.29 基于蓝牙技术实现家域网的设计(619) 4.30 基于蓝牙技术的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的实现(619) 4.31 蓝牙技术在车辆导航系统中的应用研究(620) 4.32 蓝牙技术在机械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620) 4.33 蓝牙HCI接口及其在工控和智能仪器仪表中的应用(620) 4.34 蓝牙芯片ROK 101 007在蓝牙语音系统中的应用(620) 4.35 基于蓝牙技术家庭网络的研究和实现(620) 4.36 基于蓝牙技术的移动远程教育系统实现方案(620) 4.37 蓝牙技术及其在遥控器中的应用(621) 4.38 无线局域网安全机制研究(621) 4.39 无线局域网技术及其未来应用(621) 4.40 蓝牙无线通讯技术在AGV的应用(621) 4.41 突发解调器STEL9257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中的应用(621) 4.42 无线因特网上的数据传输(621) 4.43 单片射频收发芯片nRF403在医院监护系统中的应用(622) 4.44 射频收发芯片nRF401在语音传输中的应用(622) 4.45 PBA313 01蓝牙射频芯片特性与应用(622) 4.46 基于点对点无线通信技术的nRF401芯片的应用研究(622) 4.47 基于CDMA的无线DCS系统(622) 4.48 基于GSM短信息的离散油井监控系统(622) 4.49 基于GSM技术的无线环保监测仪的研制(622) 4.50 GSM模块在车辆监控系统无线通信中的应用(623) 4.51 基于GSM的变电所遥测遥控系统(623) 4.52 基于GSM传输方式的电管所现代管理系统(623) 4.53 基于GSM短消息业务的预装式变电站综合保护装置(623) 4.54 基于GPRS无线传输的便携式图像监控系统(623) 4.55 RF8000 GPS接收器的原理及应用(623) 4.56 无线家庭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624) 4.57 智能家庭网络性能分析(624) 4.58 基于CEBus的家庭网关研究与开发(624) 4.59 一种基于无线通讯与公用电话网的智能抄表系统(624) 4.60 电力线载波通讯模块在机器人控制技术中的应用(624) 4.61 温控系统VB实现的PC机与单片机串行通讯(624) 4.62 用定时中断方式实现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串行通信(624) 4.63 PC机与多台单片机并行通信接口的设计(625) 4.64 PC并口EPP通信外围电路设计(625) 4.65 在VC++6.0中用内嵌汇编语言实现PC机与单片机的串行通信(625) 4.66 VB6.0实现与 ADμC824串行通信(625) 4.67 VC下利用串口进行数据通讯的研究(625) 4.68 长距离通信器S1503的应用编程原理(625) 4.69 利用MODEM芯片实现单片机远程通讯(626) 五、 新器件与新技术(627) 5.1 Cygnal在片系统单片机的特点与应用(627) 5.2 C8051F02X外部存储器接口和I/O端口配置(627) 5.3 C8051F单片机电压基准的不同用法(627) 5.4 C8051F236在精密定位控制系统中的应用(627) 5.5 C8051F041在智能功率柜中的应用(627) 5.6 基于ADμC812的测控平台软硬件设计(627) 5.7 ADμC812单片机A/D转换介绍及软件校准方法(627) 5.8 利用ADμC812实现高频的数字测量(628) 5.9 ADμC812微控制器在供热系统的应用(628) 5.10 采用ADμC824的数字调节器(628) 5.11 ADμC812单片机温度控制器(628) 5.12 用ADμC812开发高精度多功能的动物呼吸机(628) 5.13 P89C51RD2中的WatchDog用法(628) 5.14 W78E516B在系统可编程的应用(628) 5.15 一种新型单片机MSC1210及其应用(629) 5.16 M16C/62单片机在仪器仪表中的应用(629) 5.17 24位A/D转换的51单片机MSC1210及其应用(629) 5.18 基于AT90单片机的数据采集系统(629) 5.19 基于80C196KC的PSD934F2远程程序升级技术(629) 5.20 基于80C196单片机的空间矢量控制简洁算法实现(629) 5.21 80C196ADMC401双CPU接口电路设计及其应用(629) 5.22 基于196KC的步进电机检测系统的设计(630) 5.23 8097BH系统与80C196系统的替换(630) 5.24 基于MSP430的一维光纤滑觉传感器(630) 5.25 基于MSP430的扩展Flash Memory系统(630) 5.26 MSP430串行写入BOOTSTRAP与加密熔断功能(630) 5.27 基于MSP430的极低功耗系统设计(630) 5.28 MSP430的低功耗特性在蓝牙产品中的应用(631) 5.29 新型16位单片机SPCE061A及应用展望(631) 5.30 基于凌阳单片机的语音信号实时采集(631) 5.31 基于PIC16F877的温室自动控制系统(631) 5.32 PIC16C78系列混合信号嵌入式芯片的原理和应用(631) 5.33 基于PIC16C54单片机的智能软件狗设计(631) 5.34 用PIC单片机控制DDS芯片AD9852实现雷达跳频系统(631) 5.35 “龙珠”微处理器电源管理设计在GPS接收机中的应用(632) 5.36 ARM7TDMI内核微处理器的调试原理及方法(632) 5.37 32位ARM核微处理器芯片PUC3030A及其应用(632) 5.38 基于W77E58双串口通信的监控系统(632) 5.39 用N87C196MH构成的交流电动机变频器(632) 5.40 基于MB90F549单片机的频率测量仪(632) 5.41 基于MB90F549单片机的数据自动记录仪(633) 5.42 基于MB90F549单片机的直流伺服电机调速系统(633) 5.43 Fujitsu F2MC16LX系列单片机的特点及应用(633) 5.44 MB90F540/545单片机的接口技术(633) 5.45 用ATmega8单片机设计串行编程器(633) 5.46 一种基于μPD780208的低功耗数据处理系统(633) 5.47 基于Z85C30的多协议串行通信设计(633) 5.48 嵌入式处理器MPC8250与CF卡的接口设计(634) 5.49 电流型PWM控制芯片PUCC3801的原理及应用(634) 5.50 带A/D和LCD驱动器的51兼容单片机控制家电(634) 5.51 内含标准字库的中文液晶模块OCMJ5X10(634) 5.52 ispPAC10芯片及其应用(634) 5.53 PSoC的动态配置能力及其实现方法(634) 5.54 在系统可编程模拟器件ispPAC20及其应用(634) 5.55 超大容量Flash Memory的应用与开发(635) 5.56 超大容量E2PROM存储器TH58100及其应用(635) 5.57 Super Flash型存储器SST39SF020的特性及应用(635) 5.58 闪速存储器AT29C040与单片机的接口设计(635) 5.59 铁电存储器FM24C16原理及其在多MCU系统中的应用(635) 5.60 16 Kbits非易失性铁电存储器芯片FM25C160原理及其应用(635) 5.61 PLX9054对SRAM读/写及DMA操作(635) 5.62 DS1302数据暂存器的灵活应用(636) 5.63 DS18B20串行通信误码的解决办法(636) 5.64 DS1820数字温度传感器在轮胎温度信号采集中的应用(636) 5.65 单片机与串行时钟DS1307的接口设计(636) 5.66 用实时时钟芯片DS1305启动数据采集系统(636) 5.67 实时时钟芯片RX8025的原理及其应用(636) 5.68 X25043的原理及在单片机系统中的应用(637) 5.69 X25045在智能仪表系统中的应用设计(637) 5.70 EG7564RS点阵液晶的开发应用(637) 5.71 串行显示管理芯片PS7219在智能仪表系统中的应用设计(637) 5.72 AD7711与单片机AT89S8252的接口技术(637) 5.73 AD7715模/数转换器在小信号测量中的应用(637) 5.74 带信号调理的16位A/D转换器AD7715的原理及应用(637) 5.75 高精度A/D转换器AD7730及其应用(638) 5.76 高精度模数芯片组AD1555与AD1556应用(638) 5.77 18位串行低功耗A/D转换器MAX1402(638) 5.78 智能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原理与应用(638) 5.79 提高DS1631温度传感器精度的方法(638) 5.80 数字温度测控芯片DS1620的应用(638) 5.81 单片K型热电偶放大与数字转换器MAX6675(639) 5.82 一种采用专用芯片TCA355涡流传感器的研制(639) 5.83 数字加速度传感器ADXL210在轨检仪中的应用(639) 5.84 ADXL202加速度计在振动测试中的应用(639) 5.85 PSD9xxF在在线编程中的应用(639) 5.86 单片机与LM629芯片相结合的全数字位置直流伺服系统(639) 5.87 步进电机驱动芯片HH204原理及应用(640) 5.88 PCI9052接口电路功能及使用(640) 5.89 LN82530串行通讯控制器的研制(640) 5.90 通用异步收发芯片SCC2691的原理及应用(640) 5.91 UART多串口扩展器SP2338DP及其应用(640) 5.92 基于nRF401的双绞线故障诊断(640) 5.93 单片机集成调频发射芯片MC2831A的应用(640) 5.94 基于MCX314控制器的数控机床运动控制系统(641) 5.95 DS80C400在远程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641) 5.96 TLC5618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641) 5.97 SDH净荷提取/定位处理芯片PM5313及其应用(641) 5.98 DAC714在单片机系统中的层叠应用(641) 5.99 基于PIC单片机和μPD6453的新型视频字符叠加系统(641) 5.100 电压电流电量测量芯片CS5460及其应用(641) 5.101 二维条码PDF417译码技术(642) 5.102 基于SAA6752的MPEG2编码系统(642) 5.103 ISD4004语音芯片在语音报站器中的应用(642) 5.104 可编程正弦波发生器芯片ML2035的原理及应用(642) 六、 总线技术(643) 6.1 RS232C串口红外数据传输系统(643) 6.2 多路RS232、RS485通信的单片机扩展方法(643) 6.3 RS232与CAN总线通信协议转换单元设计(643) 6.4 串行通讯接口RS232/RS485的应用与转换(643) 6.5 RS485智能串行通信接口的设计(643) 6.6 一种通用的RS232/RS485转换器(643) 6.7 基于RS485总线的单片机对等网络的设计与实现(643) 6.8 基于单片机的RS485总线网络扩展方法(644) 6.9 基于RS485的多个LED屏实时显示(644) 6.10 具有隔离性能的RS485中继器及其设计(644) 6.11 一种基于RS485总线的网络协议及其实现方法(644) 6.12 通信协议宏在RS485总线通信中的应用(644) 6.13 RS485和LonWorks协议转换的节点设计(644) 6.14 串行通信的两种格式(645) 6.15 基于ISA总线的RS232/RS485(RS422)通信转换卡(645) 6.16 CAN总线双环光纤网络设计(645) 6.17 CAN总线控制系统的应用层协议CANopen剖析(645) 6.18 CAN总线网络前端模块的接口设计与编程(645) 6.19 CAN总线在低压变电站通信系统中的应用(645) 6.20 CAN中继器设计及其应用(646) 6.21 基于CAN总线的接口控制系统通信卡设计与实现(646) 6.22 一种基于CAN总线的高可靠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646) 6.23 基于CAN总线的网络传感器的研究与实现(646) 6.24 基于CAN总线技术的一类智能节点开发及应用(646) 6.25 基于SJA1000的CAN总线智能控制系统设计(647) 6.26 一种基于CAN总线的数据采集系统(647) 6.27 车辆变速电控系统ECU和显示器之间CAN总线通信设计(647) 6.28 MB90F540/545系列单片机内置CAN总线及其应用(647) 6.29 利用MCP25050设计CAN总线前端测控节点(647) 6.30 分布式系统中的CAN总线应用设计(647) 6.31 单片机在线编程的CNA总线实现技术(647) 6.32 列车总线控制系统的CAN485总线网关设计(648) 6.33 1553B与CAN总线的互连(648) 6.34 基于PCI9052的CAN总线控制卡及WDM驱动程序设计(648) 6.35 在EPP模式下利用并口实现上位机与CAN总线的数据通信(648) 6.36 无驱动USB认证模块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648) 6.37 基于DeviceNET网络的变频器远程监控(649) 6.38 DeviceNet通讯产品开发(649) 6.39 DeviceNet智能节点的开发(649) 6.40 LonWorks控制器芯片的设计扩展方法(649) 6.41 LonWorks现场总线与USB接口的设计与实现(649) 6.42 基于80C552单片机的现场总线控制器设计与实现(649) 6.43 通用串行总线USB及其应用(650) 6.44 通用串行总线数据传输模型(650) 6.45 通用串行总线的OTG技术(650) 6.46 EZUSB接口设备的软配置技术(650) 6.47 采用PDIUSBD12的USB系统固件程序设计(650) 6.48 一种新型USB2.0高速集线器的设计与实现(650) 6.49 USB接口的CAN总线网络适配器(651) 6.50 USB接口器件在DMA模式下的设计与应用(651) 6.51 USB总线上连接ISA扩充卡的实现(651) 6.52 USB技术在图像传输系统中的应用(651) 6.53 MBUS总线的远程供电及拓扑构成(651) 6.54 USB接口通讯系统应用开发(651) 6.55 EZUSB及其在图像采集中的应用(652) 6.56 EZUSB单片机的开发(652) 6.57 USB OTG 5 V电荷泵(652) 6.58 USB设备控制器缓冲区特性和实现方案(652) 6.59 USB数据传输中CRC校验码的并行算法实现(652) 6.60 USB接口的高速数据采集卡的设计与实现(652) 6.61 基于USB接口终端的PC机互联与接口扩展(653) 6.62 基于USBN9604的通用USB设备接口的研究与开发(653) 6.63 基于USB和GPIF的大规模数据采集系统(653) 6.64 基于USB总线的柴油发动机测控仪的设计与实现(653) 6.65 基于USB双机通信系统中应用程序的研究与实现(653) 6.66 基于USB的高速隔离数据采集系统设计(653) 6.67 基于USB总线的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设计(654) 6.68 基于HID类的USB接口技术研究(654) 6.69 基于USB接口的多通道实时数据采集系统(654) 6.70 基于USB总线的数据采集系统(654) 6.71 基于USB总线的高速实时数据采集系统(654) 6.72 工控系统中的USB口CAN总线通信技术(654) 6.73 微控制器在USB接口中的应用(654) 6.74 虚拟仪器与基于USB总线的测试设备(655) 6.75 PDIUSBD12芯片在USB接口电路中的应用(655) 6.76 智能仪器中数据高速传输的USB实现(655) 6.77 一种USB接口的A/D转换卡设计(655) 6.78 采用USBN9602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655) 6.79 iButton技术在安防系统中的应用(655) 6.80 单总线式数字温度传感器MAX6575的应用(656) 6.81 一种新型单总线数字温度传感器的特性与应用(656) 6.82 基于1WireTM技术的单片机单线通信的实现(656) 6.83 1Wire总线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及应用(656) 6.84 基于一线总线的远程混凝土温度检测系统(656) 6.85 用嵌入式系统的SPI模块实现I2C总线通信(656) 6.86 ADμC812的I2C总线接口及其应用(656) 6.87 用于嵌入式系统的I2C总线主控器的设计(657) 6.88 I2C总线CMOS型的PB0300数字图像传感器(657) 6.89 采用8位单片机驱动PCI总线网卡的设计方案(657) 6.90 ISP技术在PCI总线接口设计中的应用(657) 6.91 VIC64实现ADSP2106x与VMEbus的接口(657) 6.92 通过串行口访问Modbus现场控制网络(657) 6.93 GPIB口实现及应用(658) 6.94 GPIB芯片TNT4882在多路程控电源中的应用(658) 七、 可靠性及安全性(659) 7.1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抗干扰技术(659) 7.2综述单片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659) 7.3 单片机软件抗干扰编程技术的探讨(659) 7.4 单片机系统中的掉电检测和数据保护(659) 7.5 嵌入式计算机CMOS掉电、校验和出错解决方案(659) 7.6 基于MCS96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程序失控防洪(659) 7.7 基于MB90F543微控制器的双CAN冗余设计(659) 7.8 MAX1480B在DCS中的应用及提高RS485通讯可靠性的研究(660) 7.9 计算机电磁兼容技术研究(660) 7.10 微控制器的电磁兼容性设计(660) 7.11 电磁兼容屏蔽的设计(660) 7.12 电磁干扰滤波的半导体解决方案(660) 7.13 低电磁干扰时钟振荡器(660) 7.14 电磁兼容技术在变频中的应用(661) 7.15 单片机测控系统干扰分析与抗干扰措施(661) 7.16 单片机控制系统中的抗干扰技术及应用(661) 7.17 地环流抑制技术的探讨(661) 7.18 光电隔离抗干扰技术及应用(661) 7.19计算机控制系统电源抗干扰问题的研究(661) 7.20 计算机电源对电网的干扰及抑制(662) 7.21 变频器应用中的干扰问题及其对策(662) 7.22 DSP控制电机中减少电磁干扰的几项技术(662) 7.23 抗干扰的16位LED显示模块软、硬件设计(662) 7.24 错误检测与纠正电路的设计与实现(662) 7.25 AVR单片机CRC校验码的查表与直接生成(662) 7.26 AVR单片机的RC5和RC6算法比较与改进(662) 7.27 实用可控的按键抖动消除电路(663) 7.28 基于89C51的计算机可锁定加密键盘设计(663) 7.29 一种新的实用安全加密标准算法——Camellia算法(663) 7.30嵌入式指纹识别系统开发(663) 7.31 基于指纹的网络身份认证技术的研究与实现(663) 7.32 基于DSP指纹识别核心算法的设计与实现(663) 7.33 基于DSP和以太网的指纹识别系统(664) 7.34 基于TMS320VC5402的指纹识别系统(664) 7.35 IPM驱动和保护电路的研究(664) 7.36 数字保密电话的设计与实现(664) 八、 DSP技术(665) 8.1 单片机与DSP结合的dsPIC芯片(665) 8.2 一种高性能用于电机控制的嵌入式DSP芯片TMS320LF2401A(665) 8.3 电机控制嵌入式DSP芯片ADMC401及其应用(665) 8.4 一种DSP小系统接口电路可移植性设计方案(665) 8.5 双DSP紧耦合控制系统(665) 8.6 DSP接口效率的分析与提高(665) 8.7 DSP与慢速设备接口的实现(666) 8.8 基于DSP的跟踪频率变化的交流采样技术(666) 8.9 利用DSP和CPLD增加数据采集的可扩展性(666) 8.10 通过JTAG口对DSP外部Flash存储器的在线编程(666) 8.11 TMS320C31与MAX125 A/D转换器的接口设计及应用(666) 8.12 TMS320VC5402 DSP与串行AD73360 A/D转换器的接口设计(666) 8.13 TMS320C54X系列DSP扩展外部Flash存储器的方法及应用(667) 8.14 高速DSP与SDRAM之间信号传输延时的分析及应用(667) 8.15 TMS320F240片内PWM实现D/A扩展功能(667) 8.16 全功能异步收发器与DSP的SPI接口技术(667) 8.17 EPP并口与ADSP2181 DSP的接口设计(667) 8.18 TMS320C5402与PCI总线的接口电路设计(667) 8.19 DSP系统中键盘处理的一种新方法(668) 8.20 嵌入式系统中FFT算法研究(668) 8.21 用定点DSP处理实现浮点DSP仿真(668) 8.22 基于TMS320C55x DSP的代码优化(668) 8.23 嵌入式C语言开发ADSP21XX系列DSP(668) 8.24 TMS320C62X DSP的混合编程研究(668) 8.25 μC/OSⅡ在ADSP21535上的实现(669) 8.26 TMS320VC5402的Flash并行Bootloader技术(669) 8.27 基于铁电存储器编程技术的DSP SPI引导装载方案(669) 8.28 基于DSP的嵌入式系统中BOOTLOADER程序的设计方法(669) 8.29 TMS320C5410烧写Flash实现并行自举引导(669) 8.30 多核DSP的BootLoader程序的实现(669) 8.31 TMS320VC5402外部并行引导装载方法的研究(669) 8.32 RSA算法的TMS320C54x DSP实现(670) 8.33 基于定点DSP的MP3音频编码算法研究及实现(670) 8.34 机器视觉中的图像采集技术(670) 8.35 在Windows NT/2000环境中实现微机与DSP系统的串行通信(670) 8.36 基于单片收发器的DSP无线串行通信设计(670) 8.37 DSP系统的通信与控制接口设计(670) 8.38 高速串行总线在DSP系统中的开发与研究(671) 8.39 TMS320C30处理器与PC机串行口异步双向通讯的方法(671) 8.40 TMS320C54XX系列DSP与PC机间串行通信的实现(671) 8.41 TMS320F240 DSP与C51单片机串行通讯的实现(671) 8.42 基于DSP平台的嵌入式系统与以太网的接口技术(671) 8.43 基于DSP的以太网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671) 8.44 Windows下PC机与DSP通信系统的设计(672) 8.45 DSP与单片机基于MODBUS协议的通信(672) 8.46 基于DSP的CAN总线智能节点通信的设计(672) 8.47 基于TMS320LF2407A的CAN通信程序设计方法(672) 8.48 TMS320F2812内嵌eCAN模块的CAN总线通信(672) 8.49 TMS320LF2407A的CAN控制器应用实例(672) 8.50 TMS320C54xx DSP的USB接口实现(672) 8.51 基于DSP的USB语音传输接口设计(673) 8.52 利用I2C总线实现DSP与音频采样芯片TLV320AIC23的接口控制(673) 8.53 SPI接口协议实现的DSP与其他设备的通信技术(673) 8.54 DSP TMS320C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673) 8.55 基于DSP的网络化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673) 8.56 基于TMS320LF240x DSP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的设计(673) 8.57 基于DSP的远程医疗系统设计(674) 8.58 TMS320VC5402 DSP与ISD4004语音录放芯片的接口设计及其信息管理(674) 8.59 基于TMS320VC5416 DSP的自适应变速率声码器的实现(674) 8.60 基于DSP的嵌入式二维条码识别器(674) 九、 PLD与SoC技术(675) 9.1 系统级芯片设计研究(675) 9.2 一种适合SoC的时钟控制器IP核(675) 9.3 适于SoC的统一设计语言SystemVerilog(675) 9.4 捕获单元的研究和设计(675) 9.5 在测控系统中用IP核实现D/A转换(675) 9.6 高性能、低功耗微控制器IP软核设计综述(676) 9.7 SoC应用中寄存器组设计的自动化(676) 9.8 基于WISHBONE的SoC接口设计(676) 9.9 电机控制的MCU芯片设计(676) 9.10 新一代CPLD及其应用(676) 9.11 VHDL及高层综合(676) 9.12 FPGA设计网络与技巧(677) 9.13 基于消息驱动机制的VHDL程序设计(677) 9.14 一种应用VHDL语言设计有限状态机控制器的方法(677) 9.15 开发FPGA应用的新设计环境(677) 9.16 VHDL语言在寄存器描述中两个局限性的探讨(677) 9.17 FPGA以ASIC转换: 从原型到生产(677) 9.18 Flash编程器的FPGA实现(678) 9.19 在PLD开发中提高VHDL的综合质量(678) 9.20 使用VHDL进行EDA电路设计(678) 9.21 VHDL在数字系统设计中的运用(678) 9.22 VHDL语言及其在实际电路设计中的简化问题(678) 9.23 FPGA可重构系统结构分析与三态总线设计(678) 9.24 一种用VHDL设计实现的专用数据通讯方案(678) 9.25 基于CPLD的可编程信号调理模块(679) 9.26 CPLD器件在时间统一系统中的应用(679) 9.27 一种基于FPGA的误码性能测试方案(679) 9.28 PCI总线协议的FPGA实现及驱动设计(679) 9.29 基于VHDL的UART IP核设计(679) 9.30 基于RAM结构的CAM的Verilog HDL设计(679) 9.31 基于FPGA实现快速移位器的设计方案比较(680) 9.32 基于Verilog HDL语言的USB收发器设计(680) 9.33 通用异步串行通信电路的VHDL设计与实现(680) 9.34 使用VHDL语言开发计算机中的接口芯片(680) 9.35 一种将CPLD系统扩展成具有远距离通讯的方法(680) 9.36 基于VHDL的异步串行通信电路设计(680) 9.37 基于VHDL的四通道12位SXZ(D/A)模块接口设计(680) 9.38 应用VHDL语言设计A/D和LED显示控制器(681) 9.39 基于FPGA/CPLD和USB技术的无损图像采集卡(681) 9.40 采用VHDL设计电话机自动拨号系统(681) 9.41 基于FPGA的高速高精度频率测量的研究(681) 9.42 利用FPGA解决TMS320C54x与SDRAM的接口问题(681) 9.43 基于FPGA的智能误码测试仪(681) 9.44 DDR SDRAM控制器的FPGA实现(682) 9.45 基于FPGA的SDRAM控制器设计(682) 9.46 基于FPGA技术的以太网远程网桥的实现(682) 9.47 基于FPGA的PCI总线接口设计(682) 9.48 PCI总线控制器的VHDL设计与FPGA实现(682) 9.49 用FPGA实现数据远距离的高精度传输(682) 9.50 实现PWM脉宽调制的FPGA芯片研制(683) 9.51 基于FPGA的数控交流电源设计(683) 9.52 FPGA控制实现图像系统视频图像采集(683) 9.53 图像相关系统中的两维FFT的FPGA实现(683) 9.54 基于FPGA的多路模拟量、数字量采集与处理系统(683) 9.55 基于CPLD的线阵CCD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683) 9.56 基于CPLD的电子安全系统接口电路设计(684) 9.57 串口通信星型连接的CPLD实现(684) 9.58 用CPLD控制曼彻斯特编解码器(684) 9.59 一种基于CPLD的I/O总线驱动液晶显示的方法(684) 9.60 用CPLD实现中央信号装置设计(684) 9.61 基于CPLD的直流电动机PWM驱动器设计(684) 9.62 CPLD器件在电机调速中的应用(685) 9.63 用CPLD设计高精度超声液位检测系统(685) 9.64 基于CPLD集成芯片FLEX6016实现DDS技术的任意波形发生器的研制(685) 9.65 基于CPLD的高速视频采集/转发系统设计(685) 十、 典型应用技术(686) 10.1 ARM核SoC EP7312及其EP7312显控系统的设计(686) 10.2 基于32位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的门禁考勤系统(686) 10.3 ARM CPU S3C44B0X与C54X DSP的接口设计(686) 10.4 AT89C2051单片机在焊缝自动跟踪系统中的应用(686) 10.5 基于89C2051单片机的远距离高精度温度测控电路(686) 10.6 P87LPC768单片机在电动机保护器的应用(686) 10.7 用PIC16F877构成的二线制温度变送器(687) 10.8 一种基于M68HC08和DS1820的温度监控系统(687) 10.9 基于ADμC824的便携式数据采集仪的设计(687) 10.10 ADμC812开发板的内燃机试验数据采集系统(687) 10.11 基于MSP430步进电机驱动位移检测系统的研制(687) 10.12 一种基于MSP430F413的智能IC卡热量表系统(687) 10.13 用SPCE061A单片机构成的控制式计热表(688) 10.14 TMS320C54XX系列DSP异步串行数据传输的研究与实现(688) 10.15 SA9904B在电力参数远程测控系统中的应用(688) 10.16 基于MSC1210的多路高精度温度采集系统模块(688) 10.17 基于ST72单片机的快速充电系统(688) 10.18 一种新型的IGBT短路保护电路的设计(688) 10.19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报警呼叫系统(689) 10.20 一种基于单片微机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689) 10.21 I2C串行总线技术在DSP系统中的虚拟实现(689) 10.22 PS7219在LED光柱显示中的应用(689) 10.23 高精度时钟芯片SD2001E及其应用(689) 10.24 非接触式e5551读写器的开发(689) 10.25 级联驱动LED的MAX7221在智能测控仪器中的应用(690) 10.26 电机控制芯片TPIC2101的一个应用(690) 10.27 用MC9S12H256实现异步电机变频调速(690) 10.28 基于实时时钟芯片X1228的电源控制器设计(690) 10.29 用ST72141实现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690) 10.30 采用PCI9052及GP2010实现GPS信号采集(690) 10.31 基于TM1300的可视电话终端研究(691) 10.32 PSD913F2在一种电台中的应用(691) 10.33 极低功耗无线收发集成芯片CC1000(691) 10.34 单片机与AD1555/AD1556的接口和软件设计(691) 10.35 使用TEMIC感应卡技术的智能电子门锁系统(691) 10.36 媒体信号处理器MAPCA及其应用实例(691) 10.37 基于无线数字温度传感器的多点温度测量系统设计(692) 10.38 基于PCI总线的高速高精度实时数据采集系统(692) 10.39 用一片8D锁存器实现的单片机键显接口电路(692) 10.40 旋钮式键盘及其与AT89C52的接口技术(692) 10.41 基于模/数一体化设计的交流伺服控制系统(692) 10.42 多功能智能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692) 10.43 高精度智能转速测量模板的设计(693) 10.44 家庭GSM短消息遥控监测系统(693) 10.45数字单总线环境状态监控系统的设计(693) 10.46 非接触式IC卡预收费电度表的设计(693) 10.47 AM30LV0064D在单片机系统中的典型应用(693)

    标签: 单片机 应用技术

    上传时间: 2013-11-06

    上传用户:56934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