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首页| 资源下载| 资源专辑| 精品软件
登录| 注册

稳<b>压电</b>源设计

  • 基于51单片机的多功能数控电流源设计

    介绍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数控直流电流源。系统以AT89S5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由V/I转换电路、DA转换、AD转换等模块组成。通过按键设定电流值,并在LCD上同步显示预设值,利用模拟闭环控制原理实现V/I转换功能,采样电阻两端的电压值送给A/D转换电路,经单片机换算成实际输出电流值,并利用LCD显示,供用户参考。经测试,本系统稳定性好、精度较高、操作简单、人机界面友好。在科学研究和设备生产中,能够广泛应用到这种可靠性高、操作简单的数控电流源,不仅能够提高设备的性能,同时能够缩短研发周期,本系统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标签: 51单片机 多功能 数控 电流源设计

    上传时间: 2013-11-06

    上传用户:csgcd001

  • 基于89C51单片机的高压静电发生器设计与实现

    介绍一种基于单片机89C51组成的高压静电发生器的原理结构与设计,以及HD7279A接口芯片、频压转换、光电隔离电路、高压倍压整流电路在设计中的应用和系统软件控制流程。

    标签: 89C51 单片机 高压静电 发生器

    上传时间: 2013-10-27

    上传用户:逗逗666

  • 基于AVR与DDS技术的超声波电源研制

    设计了一种在500kHz内频率任意可调、3.2瓦内功率任意可调、且具备工作过程频率自动跟踪的超声电源。综合应用AVR单片机与DDS频率合成技术,能够调节输出频率并驱动换能器的多阶工作频率;采用触发器跟踪与电流最大值等跟踪方法,实现对换能器工作频率的实时精确跟踪,满足压电换能器的稳定谐振工作的要求。此外,本超声电源具备多种波型输出、 LCD显示、键盘输入、自动扫频等多种功能,可应用于半导体芯片引线键合、医疗超声、超声金属加工等领域。

    标签: AVR DDS 超声波 电源研制

    上传时间: 2013-11-18

    上传用户:思索的小白

  • MSP430系列flash型超低功耗16位单片机

    MSP430系列flash型超低功耗16位单片机MSP430系列单片机在超低功耗和功能集成等方面有明显的特点。该系列单片机自问世以来,颇受用户关注。在2000年该系列单片机又出现了几个FLASH型的成员,它们除了仍然具备适合应用在自动信号采集系统、电池供电便携式装置、超长时间连续工作的设备等领域的特点外,更具有开发方便、可以现场编程等优点。这些技术特点正是应用工程师特别感兴趣的。《MSP430系列FLASH型超低功耗16位单片机》对该系列单片机的FLASH型成员的原理、结构、内部各功能模块及开发方法与工具作详细介绍。MSP430系列FLASH型超低功耗16位单片机 目录  第1章 引 论1.1 MSP430系列单片机1.2 MSP430F11x系列1.3 MSP430F11x1系列1.4 MSP430F13x系列1.5 MSP430F14x系列第2章 结构概述2.1 引 言2.2 CPU2.3 程序存储器2.4 数据存储器2.5 运行控制2.6 外围模块2.7 振荡器与时钟发生器第3章 系统复位、中断及工作模式3.1 系统复位和初始化3.1.1 引 言3.1.2 系统复位后的设备初始化3.2 中断系统结构3.3 MSP430 中断优先级3.3.1 中断操作--复位/NMI3.3.2 中断操作--振荡器失效控制3.4 中断处理 3.4.1 SFR中的中断控制位3.4.2 中断向量地址3.4.3 外部中断3.5 工作模式3.5.1 低功耗模式0、1(LPM0和LPM1)3.5.2 低功耗模式2、3(LPM2和LPM3)3.5.3 低功耗模式4(LPM4)22 3.6 低功耗应用的要点23第4章 存储空间4.1 引 言4.2 存储器中的数据4.3 片内ROM组织4.3.1 ROM 表的处理4.3.2 计算分支跳转和子程序调用4.4 RAM 和外围模块组织4.4.1 RAM4.4.2 外围模块--地址定位4.4.3 外围模块--SFR4.5 FLASH存储器4.5.1 FLASH存储器的组织4.5.2 FALSH存储器的数据结构4.5.3 FLASH存储器的控制寄存器4.5.4 FLASH存储器的安全键值与中断4.5.5 经JTAG接口访问FLASH存储器39第5章 16位CPU5.1 CPU寄存器5.1.1 程序计数器PC5.1.2 系统堆栈指针SP5.1.3 状态寄存器SR5.1.4 常数发生寄存器CG1和CG25.2 寻址模式5.2.1 寄存器模式5.2.2 变址模式5.2.3 符号模式5.2.4 绝对模式5.2.5 间接模式5.2.6 间接增量模式5.2.7 立即模式5.2.8 指令的时钟周期与长度5.3 指令组概述5.3.1 双操作数指令5.3.2 单操作数指令5.3.3 条件跳转5.3.4 模拟指令的简短格式5.3.5 其他指令第6章 硬件乘法器6.1 硬件乘法器6.2 硬件乘法器操作6.2.1 无符号数相乘(16位×16位、16位×8位、8位×16位、8位×8位)6.2.2 有符号数相乘(16位×16位、16位×8位、8位×16位、8位×8位)6.2.3 无符号数乘加(16位×16位、16位×8位、8位×16位、8位×8位)6.2.4 有符号数乘加(16位×16位、16位×8位、8位×16位、8位×8位)6.3 硬件乘法器寄存器6.4 硬件乘法器的软件限制6.4.1 寻址模式6.4.2 中断程序6.4.3 MACS第7章 基础时钟模块7.1 基础时钟模块7.2 LFXT1与XT27.2.1 LFXT1振荡器7.2.2 XT2振荡器7.2.3 振荡器失效检测7.2.4 XT振荡器失效时的DCO7.3 DCO振荡器7.3.1 DCO振荡器的特性7.3.2 DCO调整器7.4 时钟与运行模式7.4.1 由PUC启动7.4.2 基础时钟调整7.4.3 用于低功耗的基础时钟特性7.4.4 选择晶振产生MCLK7.4.5 时钟信号的同步7.5 基础时钟模块控制寄存器7.5.1 DCO时钟频率控制7.5.2 振荡器与时钟控制寄存器7.5.3 SFR控制位第8章 输入输出端口8.1 引 言8.2 端口P1、P28.2.1 P1、P2的控制寄存器8.2.2 P1、P2的原理8.2.3 P1、P2的中断控制功能8.3 端口P3、P4、P5和P68.3.1 端口P3、P4、P5和P6的控制寄存器8.3.2 端口P3、P4、P5和P6的端口逻辑第9章 看门狗定时器WDT9.1 看门狗定时器9.2 WDT寄存器9.3 WDT中断控制功能9.4 WDT操作第10章 16位定时器Timer_A10.1 引 言10.2 Timer_A的操作10.2.1 定时器模式控制10.2.2 时钟源选择和分频10.2.3 定时器启动10.3 定时器模式10.3.1 停止模式10.3.2 增计数模式10.3.3 连续模式10.3.4 增/减计数模式10.4 捕获/比较模块10.4.1 捕获模式10.4.2 比较模式10.5 输出单元10.5.1 输出模式10.5.2 输出控制模块10.5.3 输出举例10.6 Timer_A的寄存器10.6.1 Timer_A控制寄存器TACTL10.6.2 Timer_A寄存器TAR10.6.3 捕获/比较控制寄存器CCTLx10.6.4 Timer_A中断向量寄存器10.7 Timer_A的UART应用 第11章 16位定时器Timer_B11.1 引 言11.2 Timer_B的操作11.2.1 定时器长度11.2.2 定时器模式控制11.2.3 时钟源选择和分频11.2.4 定时器启动11.3 定时器模式11.3.1 停止模式11.3.2 增计数模式11.3.3 连续模式11.3.4 增/减计数模式11.4 捕获/比较模块11.4.1 捕获模式11.4.2 比较模式11.5 输出单元11.5.1 输出模式11.5.2 输出控制模块11.5.3 输出举例11.6 Timer_B的寄存器11.6.1 Timer_B控制寄存器TBCTL11.6.2 Timer_B寄存器TBR11.6.3 捕获/比较控制寄存器CCTLx11.6.4 Timer_B中断向量寄存器第12章 USART通信模块的UART功能12.1 异步模式12.1.1 异步帧格式12.1.2 异步通信的波特率发生器12.1.3 异步通信格式12.1.4 线路空闲多机模式12.1.5 地址位多机通信格式12.2 中断和中断允许12.2.1 USART接收允许12.2.2 USART发送允许12.2.3 USART接收中断操作12.2.4 USART发送中断操作12.3 控制和状态寄存器12.3.1 USART控制寄存器UCTL12.3.2 发送控制寄存器UTCTL12.3.3 接收控制寄存器URCTL12.3.4 波特率选择和调整控制寄存器12.3.5 USART接收数据缓存URXBUF12.3.6 USART发送数据缓存UTXBUF12.4 UART模式,低功耗模式应用特性12.4.1 由UART帧启动接收操作12.4.2 时钟频率的充分利用与UART的波特率12.4.3 多处理机模式对节约MSP430资源的支持12.5 波特率计算 第13章 USART通信模块的SPI功能13.1 USART同步操作13.1.1 SPI模式中的主模式13.1.2 SPI模式中的从模式13.2 中断与控制功能 13.2.1 USART接收/发送允许位及接收操作13.2.2 USART接收/发送允许位及发送操作13.2.3 USART接收中断操作13.2.4 USART发送中断操作13.3 控制与状态寄存器13.3.1 USART控制寄存器13.3.2 发送控制寄存器UTCTL13.3.3 接收控制寄存器URCTL13.3.4 波特率选择和调制控制寄存器13.3.5 USART接收数据缓存URXBUF13.3.6 USART发送数据缓存UTXBUF第14章 比较器Comparator_A14.1 概 述14.2 比较器A原理14.2.1 输入模拟开关14.2.2 输入多路切换14.2.3 比较器14.2.4 输出滤波器14.2.5 参考电平发生器14.2.6 比较器A中断电路14.3 比较器A控制寄存器14.3.1 控制寄存器CACTL114.3.2 控制寄存器CACTL214.3.3 端口禁止寄存器CAPD14.4 比较器A应用14.4.1 模拟信号在数字端口的输入14.4.2 比较器A测量电阻元件14.4.3 两个独立电阻元件的测量系统14.4.4 比较器A检测电流或电压14.4.5 比较器A测量电流或电压14.4.6 测量比较器A的偏压14.4.7 比较器A的偏压补偿14.4.8 增加比较器A的回差第15章 模数转换器ADC1215.1 概 述15.2 ADC12的工作原理及操作15.2.1 ADC内核15.2.2 参考电平15.3 模拟输入与多路切换15.3.1 模拟多路切换15.3.2 输入信号15.3.3 热敏二极管的使用15.4 转换存储15.5 转换模式15.5.1 单通道单次转换模式15.5.2 序列通道单次转换模式15.5.3 单通道重复转换模式15.5.4 序列通道重复转换模式15.5.5 转换模式之间的切换15.5.6 低功耗15.6 转换时钟与转换速度15.7 采 样15.7.1 采样操作15.7.2 采样信号输入选择15.7.3 采样模式15.7.4 MSC位的使用15.7.5 采样时序15.8 ADC12控制寄存器15.8.1 控制寄存器ADC12CTL0和ADC12CTL115.8.2 转换存储寄存器ADC12MEMx15.8.3 控制寄存器ADC12MCTLx15.8.4 中断标志寄存器ADC12IFG.x和中断允许寄存器ADC12IEN.x15.8.5 中断向量寄存器ADC12IV15.9 ADC12接地与降噪第16章 FLASH型芯片的开发16.1 开发系统概述16.1.1 开发技术16.1.2 MSP430系列的开发16.1.3 MSP430F系列的开发16.2 FLASH型的FET开发方法16.2.1 MSP430芯片的JTAG接口16.2.2 FLASH型仿真工具16.3 FLASH型的BOOT ROM16.3.1 标准复位过程和进入BSL过程16.3.2 BSL的UART协议16.3.3 数据格式16.3.4 退出BSL16.3.5 保护口令16.3.6 BSL的内部设置和资源附录A 寻址空间附录B 指令说明B.1 指令汇总B.2 指令格式B.3 不增加ROM开销的模拟指令B.4 指令说明(字母顺序)B.5 用几条指令模拟的宏指令附录C MSP430系列单片机参数表附录D MSP430系列单片机封装形式附录E MSP430系列器件命名

    标签: flash MSP 430 超低功耗

    上传时间: 2014-04-28

    上传用户:sssnaxie

  • 80C51便携式产品中的低功耗设计

    80C51单片机由于功能全面、开发工具较为完善、衍生产品丰富、大量的设计资源可以继承和共享,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设计的一款手持线PDA产品,也选择80C51单片机作为主、辅CPU,还具备点阵液晶显示屏、导电橡胶键盘、双IC卡接口、EEPROM存储器、实时时钟和串行通信口。由于使用80C51单片机开发,高级语言编程,大大降低了设计的技术风险,产品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推向了市场。但是,同一些低速的微控制器(如4位单片机)和高速的RISC处理器相比,80C51单片机在功耗上没有优势。为了在PDA类产品中发挥80C51单片机的上述特长,我们通过采取软、硬件配合的一系列措施,加强低电压、低功耗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机使用一颗3V钮扣式锂电池,开机时工作电池小于4mA,瞬间最大工作电流小于20mA,瞬间最大工作电流小于20mA,关机电流小于2μA。一颗电池可以使用较长的时间,达到满意的设计指标。一、低电压低功耗设计理论在一个器件中,功耗通常用电流消耗来表示。下式表明消耗的电池与器件特性之间的关系:Icc = C ∫ Vda ≈ ΔV · C · f (1)式中:Icc是器件消耗的电流;Δ是电压变化的幅值;C是器件电容和输出容性负载的大小;f是器件运行频率。从公式(1)可以得到降低系统功耗的理论依据。将器件供电电压从5V降低3V,可以至少降低40%的功耗。降低器件的工作频率,也能成比例地降低功耗。

    标签: 80C51 便携式产品 低功耗设计

    上传时间: 2013-10-13

    上传用户:shaojie2080

  •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全教程共十章

    传感器技术作为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完整学科。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以信息获取与信息转换为中心,传感器作为信息获取与信息转换的重要手段,是信息科学最前端的一个阵地,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技术之一。 “没有传感器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已为全世界所公认。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检测系统就像神经和感官一样,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提供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种种信息,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全书分为十个章结: 1、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2、各类传统与新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1)应变式传感器      (2)电感式传感器      (3)电容式传感器      (4)压电式传感器      (5)磁电式传感器      (6)光电式传感器      (7)半导体式传感器      (8)波与辐射式传感器      (9)数字式传感器(自学)      (10)智能式传感器(自学) 课程教材 1.郁有文等编著,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西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沈跃、杨喜峰编,物理实验教程—智能检测技术实验,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0 课程参考书 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胡向东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王化祥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3. 传感技术与应用教程,张洪润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项目式教学),于彤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叶湘滨等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6.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陈杰、黄鸿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Handbook of Modern Sensors(3rd Edition),Jacob Fraden,Springer-Verlag,Inc.,2004 课程性质     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提高学生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从事传感与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研究对象     传感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技术。 学习目的与要求  (1)建立传感器技术的整体概念;  (2)掌握传感器技术的基本理论、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技术;  (3)获得应用传感器设计、组建测控系统的基本技能;  (4)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应用传感器技术的兴趣;  (5)为学习后续课程和独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主要考核目标(包括重点及难点) (1)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 (2)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实验方法); (3)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应用(实验技术); (4)了解应用传感器设计、组建测控系统的基本方法; (5)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前沿和趋势。 重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难点:传感器的应用技术;       内容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强。

    标签: 传感器原理 教程

    上传时间: 2013-11-13

    上传用户:yqs138168

  • 微电脑型类比隔离传送器

    特点 精确度0.1%滿刻度 可輸入交直流電流/交直流电压/電位計/傳送器...等信号 16 BIT类比输出功能 输入与输出绝缘耐压2仟伏特/1分钟 宽范围交直流兩用電源设计 尺寸小,穩定性高 2主要規格 精确度: 0.1% F.S. (23 ±5℃) 显示值范围: 0-±19999 digit adjustable 类比输出解析度: 16 bit DAC 输出反应速度: < 250 ms (0-90%)(>10Hz) 输出负载能力: < 10mA for voltage mode < 10V for current mode 输出之涟波: < 0.1% F.S. 归零调整范围: 0- ±9999 Digit adjustable 最大值调整范围: 0- ±9999 Digit adjustable 温度系数: 50ppm/℃ (0-50℃) 显示幕: Red high efficiency LEDs high 10.16mm (0.4") 隔离特性: Input/Output/Power/Case 参数设定方式: Touch switches 记忆方式: Non-volatile E2PROM memory 绝缘抗阻: >100Mohm with 500V DC 绝缘耐压能力: 2KVac/1 min. (input/output/power) 1600Vdc (input/output) 使用环境条件: 0-60℃(20 to 90% RH non-condensed) 存放环境条件: 0-70℃(20 to 90% RH non-condensed) 安装方式: Socket/plugin type with barrier terminals CE认证: EN 55022:1998/A1:2000 Class A EN 61000-3-2:2000 EN 61000-3-3:1995/A1:2001 EN 55024:1998/A1:2001

    标签: 微电脑 隔离传送器

    上传时间: 2014-01-05

    上传用户:eastgan

  • 源代码用动态规划算法计算序列关系个数 用关系"<"和"="将3个数a

    源代码\用动态规划算法计算序列关系个数 用关系"<"和"="将3个数a,b,c依次序排列时,有13种不同的序列关系: a=b=c,a=b<c,a<b=v,a<b<c,a<c<b a=c<b,b<a=c,b<a<c,b<c<a,b=c<a c<a=b,c<a<b,c<b<a 若要将n个数依序列,设计一个动态规划算法,计算出有多少种不同的序列关系, 要求算法只占用O(n),只耗时O(n*n).

    标签: lt 源代码 动态规划 序列

    上传时间: 2013-12-26

    上传用户:siguazgb

  • 本系统以直流电流源为核心

    本系统以直流电流源为核心,AT89S52单片机为主控制器,通过键盘来设置直流电源的输出电流,设置步进等级可达1mA,并可由数码管显示实际输出电流值和电流设定值。本系统由单片机程控输出数字信号,经过D/A转换器(AD7543)输出模拟量,再经过运算放大器隔离放大,控制输出功率管的基极,随着功率管基极电压的变化而输出不同的电流。单片机系统还兼顾对恒流源进行实时监控,输出电流经过电流/电压转变后,通过A/D转换芯片,实时把模拟量转化为数据量,再经单片机分析处理, 通过数据形式的反馈环节,使电流更加稳定,这样构成稳定的压控电流源。实际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输出电流稳定,不随负载和环境温度变化,并具有很高的精度,输出电流误差范围±5mA,输出电流可在20mA~2000mA范围内任意设定,因而可实际应用于需要高稳定度小功率恒流源的领域。

    标签: 直流电流源 核心

    上传时间: 2013-12-18

    上传用户:330402686

  • 解压后为myjmjm.jar

    解压后为myjmjm.jar,双击可直接运行 再用RAR解压即可看到源码

    标签: myjmjm jar 解压

    上传时间: 2016-02-19

    上传用户:hong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