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soft公司的Maww2D/3D是一个功能强大、结果精确、易于使用的二维/三维电磁场有限元分析软件。它包括电场、静磁场、涡流场、瞬态场和温度场分析模块,可以用来分析电机、传感器、变压器、永磁设备、激励器等电磁装置的静态、稳态、瞬态、正常工况和故障工况的特性。它所包含的自上而下执行的用户界面、领先的自适应网格剖分技术及用户定义材料库等特点,使得它在易用性上遥遥领先。它具有高性能矩阵求解器和多CUP处理能力,提供了最快的求解速度。静磁场求解器(Magnetostatic)用于分析由恒定电流、永磁体及外部激磁引起的磁场,是用于激励器、传感器、电机及永磁体等。该模块可自动计算磁场力、转矩、电感和储能用于求解某些涉及到运动和任意波形的电压、电流源激励的设备,可获得精确的预测性能特性。该模块能同时求解磁场电路及运动等强耦合的方程,从而得到电机的相关运行性能●涡流场求解器(Eddy Current用于分析受涡流、集肤效应、邻近效应影响的系统。它求解的频率范围可以从θ到数百兆赫兹,能够自动计算损耗、铁损、力、转矩、电感与储能。允许用户设置多项可变设计量,如位置、形状、源及频率等。可自动计算数千种情况的物理问题分析,而整个过程不许用户干预。在绘制曲线模型时,系统默认的是将封闭后的曲线自动生成面,如果用户不想让其自动生成面,可以在绘制曲线模型前,点击菜单栏中的 Tools/Options/Modeler Options项更改绘图设置。材料库的管理更加方便和直观,新版软件的材料库主要由两类组成,一是系统自带材料库的2D和3D有限元计算常用材料库除此外还有 RMxprt电机设计模块用的电机材料库。二是用户材料库,可以将常用的且系统材料库中没有的材料单独输岀成用户材料库,库名称可自行命名,在使用前须将用户材料库装载进软件中
上传时间: 2022-03-17
上传用户:
直流稳压电源是最常用的仪器设备,也是电子仪器设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一种以AT89S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数控直流稳压电源设计方案,给出了数控直流稳压电源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系统。本稳压电源由单片机系统、键盘、显示、D/A转换、辅助电源、电压输出调整等模块组成,实现了电压的可预置、可步进增减调整、输出电压信号可数字显示等功能。本系统具有精度高、显示直观、使用方便等特点关键词:直流稳压电源;单片机:数控;D/A电源设备是电子仪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及实验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可分为直流电压源、直流电流源、交流电压源、交流电流源等。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下,特別是在一些工业场所,电磁环境十分恶劣,常常有异常情况出现,例如过电压、瞬态脉冲冲击波、强电磁辐射等,这些都有可能损坏电源,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人们已经研制成了许多模拟电压源,这些电压源各有各的优点,例如成本低、简单负载可以接地等。在自动控制仪表中,常要求按一定输入值输出相应精度电压,但是一般的电压源往往是固定的一种电压值,或有限的数档电压值,不便于通用。常见的直流稳压电源,大都采用串联反馈式稳压原理,通过调整输出端取样电阻支路中的电位器来调整输出电压。由于电位器阻值变化的非线性和调整范围窄,使普通直流稳压电源难以实现输出电压的精确调整。目前所使用的直流可调电源中,几乎都为旋纽开关调节电压,调节精度不高,而且经常跳变,使用麻烦。有些电压源虽能实现数控但输出电压值往往比较小,且所设定的输出电压值是否准确不经测试无法知道等等
上传时间: 2022-03-31
上传用户:bluedrops
内容简介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光纤的传输理论;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性质、光源的查接调制和间接调制;光接收机的组成、噪声的分析和接收机灵敏度的计算;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性能指标及其分配以及系统的总体设计;还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光纤通信新技术和新型系统,如掺铒光纤放大器、密集波分复用系统、全光通信网、色散补偿技术以及非线性光学效应等。本书力求理论上的系统性、技术上的时新性和应用上的实用性。本书可作为通信类专业大学本科生或形容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科技工作者的参考用书目 录绪论第1章 光纤的传输理论1.1 光纤的基本性质1.2 介质平板波导1.3 阶跃折射率光纤的模式理论1.4 渐变折射率光纤的近似分析1.5 单模光纤第2章 光源和光调制2.1 激光原理的基础知识2.2 半导体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2.3 半导体激光器的模式性质2.4 半导体激光器的瞬态性质2.5 半导体激光器的自脉动现象2.6 半导体激光器的直接调制和光发射机2.7 光源的间接调制第3章 光接收机第4章 光纤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第5章 光纤通信新技术
标签: 光纤通信
上传时间: 2022-04-13
上传用户:XuVshu
周立功RS485协议指南,RS485选型及应用指南。 1 章 RS-485 选型及应用指南 .........................................................................1 1.1 RS-232/422/485 标准 ...............................................................................................1 1.1.1 RS-232 标准 .....................................................................................................2 1.1.2 RS-422/485 标准 ..............................................................................................2 1.2 RS-485/RS-422 芯片................................................................................................5 1.2.1 增强型低功耗半双工 RS-485 收发器-SP481E/SP485E ..............................7 1.2.2 1/10 单位负载 RS-485 收发器-SP481R/SP485R .....................................10 1.2.3 +3.3V 低功耗半双工 RS-485 收发器-SP3481/SP3485..............................13 1.2.4 增强型低功耗全双工 RS-422 收发器-SP490E/SP491E ............................15 1.2.5 +3.3V 低功耗全双工 RS-422 收发器-SP3490/SP3491..............................20 1.3 RS-485 接口电路 ...................................................................................................22 1.3.1 基本 RS-485 电路...........................................................................................22 1.3.2 隔离 RS-485 电路...........................................................................................23 1.3.3 上电抑制电路.................................................................................................24 1.3.4 RS-485 自动换向电路....................................................................................24 1.4 RS-485 通讯协议 ...................................................................................................25 1.4.1 ModBus 协议(RTU 模式)...............................................................................25 1.4.2 多功能电能表通讯规约(DL/T645-1997) ......................................................27 1.5 RS-485 程序设计 ...................................................................................................28 1.5.1 RS-485 接口电路............................................................................................28 1.5.2 通讯规约.........................................................................................................28 1.5.3 程序设计流程图.............................................................................................29 1.5.4 数据接收部分.................................................................................................29 1.5.5 命令执行部分.................................................................................................29 1.5.6 数据发送部分.................................................................................................30 1.5.7 RS-485 程序清单............................................................................................31 1.6 RS-485 应用要点 ...................................................................................................38 1.6.1 合理选用芯片.................................................................................................38 1.6.2 终端匹配电阻.................................................................................................39 1.6.3 应用层通信协议.............................................................................................39 1.6.4 3V-5V 系统的连接.........................................................................................39 1.6.5 网络节点数.....................................................................................................40 1.6.6 节点与主干距离.............................................................................................40 1.6.7 RS-485 系统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40 1.6.8 RS-422 与 RS-485 的网络拓朴 .....................................................................41 1.6.9 RS-422 与 RS-485 的接地问题 .....................................................................41 1.6.10 RS-422 与 RS-485 的瞬态保护 .....................................................................42 1.7 参考文献.................................................................................................................43 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 Tel:(020)38730977 38730977 Fax:38730925 http://www.zlgmcu.通常的微处理器都集成有 1 路或多路硬件 UART 通道,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串行通讯。 在工业控制、电力通讯、智能仪表等领域中,也常常使用简便易用的串行通讯方式作为数据 交换的手段。 但是,在工业控制等环境中,常会有电气噪声干扰传输线路,使用 RS-232 通讯时经常 因外界的电气干扰而导致信号传输错误;另外,RS-232 通讯的最大传输距离在不增加缓冲 器的情况下只可以达到 15 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RS-485/422 通讯方式就应运而生了。 本章将详细介绍 RS-485/422 原理与区别、元件选择、参考电路、通讯规约、程序设计 等方面的应用要点,以及在产品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窍门。
上传时间: 2022-04-27
上传用户:qingfengchizhu
几乎所有电源电路中,都离不开磁性元器件 电感器或变压器。例如在输入和输出端采用电感滤除开关波形的谐波;在谐振变换器中用电感与电容产生谐振以获得正弦波电压和电流;在缓冲电路中,用电感限制功率器件电流变化率;在升压式变换器中,储能和传输能量;有时还用电感限制电路的瞬态电流等。而变压器用来将两个系统之间电气隔离,电压或阻抗变换,或产生相位移(3 相 Δ—Y 变换),存储和传输能量(反激变压器),以及电压和电流检测(电压和电流互感器)。可以说磁性元件是电力电子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上传时间: 2022-05-14
上传用户:
电子产品的设计一般先从功能框图开始,然后细化到原理图,还要经过很复杂和繁琐的调试验证过程,最终才能完成。为了验证原理图的正确性,都要焊接实验板(样板),或使用易于插件的“面包板”,每个节点都必须正确和可靠,连接或焊接过程都是细致而耗时的工作,在器件很多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每次调整都要打样,耗时长而成本高,在设计集成电路时更是如此,急需在制造之前验证集成电路的功能。这种现实需要就迫使人们想用他办法来解决。 根据电路理论,人们可以建立起节点方程和回路方程,通过解这些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就可以得到结果,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计算来获得电路的工作情况。但包含电感、电容等器件的电路形成的是一组微分方程组,人工计算依然是累人的活,而计算机则可以大展身手,通过其强大的存储、计算和图形显示能力就能轻松完成,很快得到结果。基于这种思想,人们开发出电路仿真软件,通过快速的仿真,代替耗时且累人的反复调测,提高设计速度和效率,也节省了时间和成本。最早、最出色的仿真软件就是SPICE。SPICE是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s Emphasis的缩写,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Berkeley)分校的电工和计算机科学系开发,骨干是Ron Rohrer和Larry Nagel,开始是使用FORTRAN语言设计的仿真软件,用于快速可靠地验证集成电路中的电路设计以及预测电路的性能。第一个版本SPICE1于1971年推出,通过围绕晶体管建立电流和电压变量来仿真电路的行为,称为模拟仿真或电路级仿真,且只能模拟100个晶体管的电路。1975年SPICE2发布,开始正式实用化,1983年发布的SPICE2G.6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工业标准,它包含超过15000条FORTRON语句,运行于多种中小型计算机上。1985年SPICE3推出,转为用C语言开发,易于运行于UNIX工作站,还增加了图形后处理工具和原理图工具,提供了更多的器件模型和分析功能。在1988年SPICE被定为美国国家标准。Spice仿真器采用修改的节点分析法来建立电路方程组,提供非线性直流分析,非线性瞬态分析(实域分析)和线性小信号分析(频域分析)等。其中瞬态分析是最费时的验证方法,通常是利用数值积分法把非线性微分方程变成一组代数方程组,然后用高斯消去法来求解,因为这些线性方程仅仅在积分时刻点是有效的,而随着仿真器进展到下一个积分步长,积分方法必须重复来得到新的线性方程组,如果信号变化得特别快,积分步长应该取得非常小以便积分方法能收敛到正确的解,因此瞬态分析需要大量的数学操作。随着SPICE的发布,其他一些机构也加入研究行列,更有一些软件供应商也看中这个商机,纷纷推出基于SPICE3的各种商业软件,如XSPICE、PSPICE、ISSPICE、T-SPICE、HSPICE等等,功能更强,更方便使用,使SPICE成为电子电路仿真的主流软件,一些软件公司也是通过SPICE相关软件得到发展,并逐渐成为现在的EDA软件公司,成为知识创造财富的实例。因为SPICE仿真需要相关的元器件仿真模型库,还催生了依靠提供器件模型为生的公司和个人,但中国人都乐于奉献,没钱当然不会买,这种公司在中国是无法存在的(http://www.aeng.com/spicemodeling.asp )。SPICE软件也有一定局限性,有些电路无法仿真或仿真时因不能收敛而失败,特别是用于数模混合电路及脉冲电路时尤其如此。就算通过仿真,最终还是要通过实际制作电路板调试和验证,仿真只是使这个过程大大缩短,次数大大减少,也就降低了成本。软件能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所以就有相应的价值,但中国人的人工费低廉而有的是时间,干得好干得快才让人讨厌,软件在中国也就不值钱了。
上传时间: 2022-05-25
上传用户:
产品型号:VK36E4 产品品牌:VINKA/永嘉微电/永嘉微 封装形式:ESSOP10 产品年份:新年份 联 系 人:许硕 Q Q:191 888 5898 联系手机:188 9858 2398(信) 深圳市永嘉微电科技有限公司,原厂直销,原装现货更有优势!工程服务,技术支持,让您的生产高枕无忧!QT501 量大价优,保证原装正品。您有量,我有价! 1.概述 VK36E4具有4个触摸按键,可用来检测外部触摸按键上人手的触摸动作。该芯片具有较 高的集成度,仅需极少的外部组件便可实现触摸按键的检测。 提供了4路直接输出功能。芯片内部采用特殊的集成电路,具有高电源电压抑制比,可 减少按键检测错误的发生,此特性保证在不利环境条件的应用中芯片仍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此触摸芯片具有自动校准功能,低待机电流,抗电压波动等特性,为各种触摸按键+IO 输出的应用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实现方法。 特点 • 工作电压 2.4-5.5V • 待机电流6uA/3.0V,12uA/5V • 上电复位功能(POR) • 低压复位功能(LVR) • 触摸输出响应时间: 工作模式 48mS 待机模式160mS • CMOS输出,低电平有效,支持多键 • 有效键最长输出16S • 无触摸4S自动校准 • 专用脚接对地电容调节灵敏度(1-47nF) • 各触摸通道单独接对地小电容微调灵敏度(0-50pF). • 上电0.25S内为稳定时间,禁止触摸. • 封装 ESSOP10L(4.9mm x 3.9mm PP=1.00mm)
上传时间: 2022-06-18
上传用户:2937735731
近年来,对器件的失效分析已经成为电力电子领域中一个研究热点。本论文基于现代电力电子装置中应用最广的IGBT器件,利用静态测试仪3716,SEM(Scanning Electrom Microscope,扫描电子显微镜)、EDX(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FIB(Focused lon beam,聚焦高子束)切割、TEM(Thermal Emmision Microscope,高精度热成像分析仪)等多种分析手段对模块应用当中失效的1GBT芯片进行电特性分析、芯片解剖并完成失效分析,并基于相应的失效模式提出了封装改进方案。1,对于栅极失效的情况,本论文先经过电特性测试完成预分析,并利用THEMOS分析出栅极漏电流通路,找到最小点并进行失效原因分析,针对相应原因提出改进方案。2,针对开通与关断瞬态过电流失效,采用研磨、划片等手段进行芯片的解剖。并用SEM与EDX对芯片损伤程度进行评估分析,以文献为参考进行失效原因分析,利用saber仿真进行失效原因验证。3,针对通态过电流失效模式,采用解剖分析来评估损伤情况,探究失效原因,并采用电感钳位电路进行实验验证。4,针对过电压失效模式,采用芯片解剖方式来分析失效点以及失效情况,基于文献归纳并总结出传统失效原因,并通过大量实验得出基于封装的失效原因,最后采用saber仿真加以验证。
标签: igbt
上传时间: 2022-06-21
上传用户:1208020161
太阳能是当今发展速度居第二位的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过去15年平均年增长为15%到二十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更是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趋势是由小型独立户用系统问大型并网系统发展。由于太阳能的波动性和随机性,光伏电站输出的电能波动很大。随着这种分布式光伏并网电站的容量越来越大,其输出功率的波动对电网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与电网系统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国际上大规模光伏并网电站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而计算机仿真技术则是研究这一内容的有效的技术手段。过去,光伏发电系统的仿真,大多是按照准稳态理论来对系统各部件建模[-2,对系统功率流进行计算,从而对系统的长期稳态性能进行评价。但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动态性能的研究中,上述模型不能反映当太阳能辐射强度、环境温度变化时,光伏电站运行状态的瞬态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电网的影响。这就需要建立光伏电站的动态仿真模型。光伏阵列是分布式光伏并网电站系统的关键部件,其L-V特性是太阳辐射强度、环境温度和光伏模块参数的非线性函数。要实现光伏发电系统的动态伤真,首先一步是解决如何对光伏阵列1-V特性进行仿真模拟。该模型一旦建立,可用于模拟所研究系统的输入电源。简化的做法是把光伏阵列直接等效为直流电压源。但该模型不能实时跟踪太阳辐射强度、环境温度变化和光伏阵列参数的变化,因而这样的系统仿真不能反映上述参数变化对整个系统性能的影响。目前,有关这方面的工作,国内还未见公开发表的文献。国外虽有涉及这方面的公开文献,但所建模型主要针对特定的光伏模块1-41,因而缺乏通用性。
上传时间: 2022-06-21
上传用户:
固态电源的基本任务是安全、可靠地为负载提供所需的电能。对电子设备而言,电源是其核心部件。负载除要求电源能供应高质量的输出电压外,还对供电系统的可靠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IGBT是一种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具有自关断能力的器件,开关频率高,广泛应用于各类固态电源中。但如果控制不当,它很容易损坏。一般认为IGBT损坏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是IGBT退出饱和区而进入了放大区,使得开关损耗增大;二是IGBT发生短路,产生很大的瞬态电流,从而使IGBT损坏。IGBT的保护通常采用快速自保护的办法,即当故障发生时,关断ICBT驱动电路,在驱动电路中实现退饱和保护;或者当发生短路时,快速地关断IGBT,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ICBT的短路保护可分为U,监测法或U..监测法,二者原理基本相似,都是利用集电极电流1e升高时U,或U.也会升高这一现象。当U2或U..超过UtU.就自动关断IGBT的驱动电路。由于U,在发生故障时基本不变,而U.的变化较大,并且当退饱和发生时,U.变化也小,难以掌握,因而在实践中一般采用U.监测技术来对ICBT进行保护。本文研究的IGBT保护电路,是通过对IGBT导通时的管压降U.进行监测来实现对IGBT的保护。
上传时间: 2022-06-22
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