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作者解释了怎样结合STL组件来在库的设计得到最大的好处。这样的信息允许你对简单、直接的问题开发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案,也帮你对更复杂的问题设计优雅的方法。我描述了常见的STL使用错误,而且向你演示怎么避开它们。那帮助你躲开闪资源漏、不可移植的代码和未定义的行为。我讨论了优化代码的方法,所以你能使STL表现得像它应该的那样快速、光滑。
上传时间: 2016-10-16
上传用户:大三三
具有桥式结构的传感器很多,如利用应变原理、磁电阻原理和其他变电阻原理的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压力、位移、加速度、磁场等物理量的测试。这种结构的差分输出可以增加灵敏度,也有一定抵消外加干扰的能力。而且有的虽不是差分输出,比如电阻分压式的输出,可以认为是“半桥”,我们还可以人为的加上另一半,即加上一对精密电阻和一个电位器组成另一个分压电路,形成差分输出。每次调节电位器使差分输出为0,抵消零磁电压。
上传时间: 2014-01-04
上传用户:lifangyuan12
企业进销存管理系统,本系统主要实现了支持多条件查询、批量填写进货单及销售单、与代理商和供应商往来账本明细,绝不存在假账、漏账、差账等情况、图表分析月销售状况、当外界环境(停电、网络病毒)干扰本系统时,系统可以自动保护原始数据的安全、强大的报表打印等功能。
上传时间: 2016-12-29
上传用户:wfeel
Q: 我应该怎样处理内存泄漏? A: 很简单,只要写“不漏”的代码就完事了啊。显然,如果你的代码到处是new、delete、指针运算,那你想让它“不漏”都难。不管你有多么小心谨慎,君为人,非神也,错误在所难免。最终你会被自己越来越复杂的代码逼疯的——你将投身于与内存泄漏的奋斗之中,对bug们不离不弃,直至山峰没有棱角,地球不再转动。而能让你避免这样困境的技巧也不复杂:你只要倚重隐含在幕后的分配机制——构造和析构,让C++的强大的类系统来助你一臂之力就OK了。标准库中的那些容器就是很好的实例。它们让你不必化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也能轻松惬意地管理内存。我们来看看下面的示例代码——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了string和vector,世界将会怎样?如果不用它们,你能第一次就写出毫无内存错误的同样功能代码吗?
标签: 内存泄漏
上传时间: 2017-01-25
上传用户:alan-ee
为了提高巡检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变电设备巡检电子化、信息化、规范化和智能化,最大限度减小漏检、错检,确保巡检人员从工作计划、执行、完工确认形成一个闭环,保证设施的安全和电力系统稳定,达到变电设备长期高效稳定运行,不妨探索性的将电子标签技术引入到输变电设备的运行巡检管理中。针对不同的变电设备及变量进行不同的电子标签编码,利用电子标签的规范管理及掌上式采集器的方便携带、数据存储量大、程序可编程的优点,开发出一套较为实用和完善的巡检电子标签数据采集管理系统,为输变电设备的巡检和数据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上传时间: 2013-12-29
上传用户:xlcky
格子Boltzmann方法 格子Boltzmann方法是为了保留格子气自动机方法的优点,克服其缺点而发展起来的方法。 特别是1992年,钱跃弘、陈十一等的开创性工作(提出LBGK模型方法),使该方法广泛地应用到计算流体力学(单相流、多相流、多孔介质流、热对流、磁流体、反应-扩散等)。
上传时间: 2014-01-07
上传用户:waizhang
格子Boltzmann方法 格子Boltzmann方法是为了保留格子气自动机方法的优点,克服其缺点而发展起来的方法。 特别是1992年,钱跃弘、陈十一等的开创性工作(提出LBGK模型方法),使该方法广泛地应用到计算流体力学(单相流、多相流、多孔介质流、热对流、磁流体、反应-扩散等)。
上传时间: 2017-02-11
上传用户:gxf2016
格子Boltzmann方法 格子Boltzmann方法是为了保留格子气自动机方法的优点,克服其缺点而发展起来的方法。 特别是1992年,钱跃弘、陈十一等的开创性工作(提出LBGK模型方法),使该方法广泛地应用到计算流体力学(单相流、多相流、多孔介质流、热对流、磁流体、反应-扩散等)。
上传时间: 2014-01-08
上传用户:cazjing
格子Boltzmann方法 格子Boltzmann方法是为了保留格子气自动机方法的优点,克服其缺点而发展起来的方法。 特别是1992年,钱跃弘、陈十一等的开创性工作(提出LBGK模型方法),使该方法广泛地应用到计算流体力学(单相流、多相流、多孔介质流、热对流、磁流体、反应-扩散等)。
上传时间: 2013-11-26
上传用户:xz85592677
早期的指南针采用了磁化指针和方位盘的组合方式,整个指南针从便携性、指示灵敏度上都有一定不足。本系统采用专用的磁场传感器结合高速微控制器(MCU)的电子指南针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系统采用了磁阻(GMR)传感器采集某一方向磁场强度后通过MCU控制器对其进行处理并显示上传,通过对电子指南针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的分析,阐述了电子指南针基本的工作原理及实现。实际测试指南针模块精度达到1°,能够在LCD上显示当前方位并能通过键盘控制上传指南针处理得到的数据到上位机。
上传时间: 2013-12-13
上传用户:qoovo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