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首页| 资源下载| 资源专辑| 精品软件
登录| 注册

机电耦合

  • 微波集成电路设计作者: 顾其诤 项家桢 彭孝康

    第一章 微波集成电路传输线 第二章 微波集成电路的主要元件 第三章 微波集成电路的贴氧体器件 第四章 微波集成电路的滤波器 第五章 阻抗变换器、耦合器和功率分配器 第六章 微波集成的噪声放大器 第七章 微波集成变频器 第八章 集成微波固态源 第九章 微波集成控制电路

    标签: 集成电路设计

    上传时间: 2013-11-07

    上传用户:jiwy

  • 2.4G印制偶极子天线设计与仿真

    RFID系统工作频率不高时,多用环天线。大部分能量以交变磁场的形式耦合。常用的有四种微型化设计方案:空心线圈、磁芯线圈、薄膜天线和集成天线

    标签: 2.4 印制 仿真 天线设计

    上传时间: 2014-01-11

    上传用户:dljwq

  • 一种随钻测量数据的井下无线短传关键部件研究

    为了实现旋转导向钻井系统中近钻头传感器测量数据的传输,提出了一种基于松耦合的无线电磁短传系统设计方案,分析了无线电磁短传信道并建立其模型,介绍了系统关键部件的设计,并对其数据传输性能进行了测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设计可以满足实际工程应用的要求,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试验依据。

    标签: 随钻测量 数据 无线 部件

    上传时间: 2013-10-11

    上传用户:packlj

  • 两种新型微波管慢波结构的高频特性仿真研究

    慢波结构是微波管重要的部件,它是电子注与高频场相互作用进行能量交换以实现微波振荡或放大的场所。随着对微波管性能越来越高的要求,微波管慢波结构的效率和性能要求也随之提高。文中首先分析了如何求解微波管慢波结构的高频特性,并在此基础上使用了HFSS以及CST MWS等软件对两种新型微波管慢波结构(环杆慢波结构、折叠波导慢波结构)的高频特性(色散特性、耦合阻抗)进行了初步的仿真研究,并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比较了两个结构的特性。

    标签: 微波管 仿真研究 慢波 高频特性

    上传时间: 2013-10-15

    上传用户:258彼岸

  • 空间行波管慢波结构及注波互作用模拟设计

    设计了Ka波段螺旋线行波管的慢波结构,分析其色散特性曲线和耦合阻抗,对高频系统进行了优化;利用PIC粒子模拟得到在工作频带内饱和输出功率>73.5 W,增益畸变<2%,并对试制样管进行了试验,测得在工作频带内输出功率>45 W,电子效率>12.5%,采用4级降压收集极后总效率大于40%,最后对模拟结果和实测结果的差异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

    标签: 行波管 慢波 模拟设计

    上传时间: 2013-12-14

    上传用户:米米阳123

  • 波导- 微带探针过渡CAD技术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矩形波导-微带探针耦合结构等效电路的波导-微带探针过渡CAD 方法应用商业3 维电磁场分析软件和微波电路CAD 软件快速完成波导-微带探针过渡的优化设计设计实例和测试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标签: CAD 波导 微带探针

    上传时间: 2013-10-26

    上传用户:caiqinlin

  • DWDM系统基本原理培训

    光波分复用的定义:是在一根光纤中同时传输多波长光信号的技术。• 基本原理:在发送端将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复用,并耦合到同一根光纤中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又将组合波长解复用,并进一步处理,恢复出原信号后,送入不同的终端。 基本光纤类型• ITU G652 普通单模光纤(SMF)应用窗口:1310nm,衰耗值:0.34dB/公里1510nm,衰耗值:0.2dB/公里ITU G653色散位移光纤(DSF)• ITU G655非零色散位移光纤

    标签: DWDM

    上传时间: 2013-11-05

    上传用户:xiaoyuer

  • 无线识别装置

      本装置采用凌阳61单片机作为主控器,配合常用编码解码芯片PT2262/2272实现阅读器对应答器的识别,编码数据的收发控制,以及信息的存储读写功能。使用ASK调制方式的收发模块很好的实现了应答器和阅读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能量交换。应答器采用干电池供电时,具有较高的正确率,较短的识别时间和较大的耦合线圈间距。在间距D等于线圈半径R (6.8cm)时,正确率达95%,识别时间小于3秒。当应答器采用耦合线圈获得能量时,正确率不低于86%,响应时间大约3.686秒,间距在9.2cm时还能够很好的工作。并能够完成对应答器存储芯片的读写功能。另外可以显示存储器内的信息,接收信息可以语音提示。

    标签: 无线识别 装置

    上传时间: 2013-12-10

    上传用户:xiaodu1124

  • 液晶显示模块振动分析与减振加固方案

      机械振动是大尺寸加固型军用液晶显示模块损坏的重要原因,为了提高加固型液晶模块的质量,需要在强振动情况下,对液晶模块的受力、能量传递和分布进行分析,本文中首先根据液晶模块的结构,采用了由4块平板建构成的盒式结构模型,然后通过能量强度和能量的传递等计算,研究大尺寸加固型军用液晶模块的振动。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机械振动能量的主要分布、共振峰的位置等,结果表明在垂直于耦合边缘的方向上受力最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文中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进液晶屏的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标签: 液晶显示模块 振动

    上传时间: 2014-12-31

    上传用户:zhangjinzj

  • PLC电梯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检测

      摘要: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PLC(即可编程控制器)在工业控制领域内得到十分广泛地应用。PLC是一种基于数字计算机技术、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电子控制装置,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存储用户指令,通过数字或模拟的输入/输出,完成一系列逻辑、顺序、定时、记数、运算等确定的功能,来控制各种类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生产过程。本文介绍了利用可编程控制器编写的一个五层电梯的控制系统,检验电梯PLC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实践证明,PLC可遍程控制器和MCGS组态软件结合有利于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检测,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电梯是随着高层建筑的兴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垂直运输工具。多层厂房和多层仓库需要有货梯;高层住宅需要有住宅梯;百货大楼和宾馆需要有客梯,自动扶梯等。在现代社会,电梯已像汽车、轮船一样,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据统计,美国每天乘电梯的人次多于乘载其它交通工具的人数。当今世界,电梯的使用量已成为衡量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追溯电梯这种升降设备的历史,据说它起源于公元前236年的古希腊。当时有个叫阿基米德的人设计出--人力驱动的卷筒式卷扬机。1858年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客梯,在美国出现,继而有在英国出现水压梯。1889年美国的奥梯斯电梯公司首先使用电动机作为电梯动力,这才出现名副其实的电梯,并使电梯趋于实用化。1900年还出现了第一台自动扶梯。1949年出现了群控电梯,首批4~6台群控电梯在纽约的联合国大厦被使用。1955年出现了小型计算机(真空管)控制电梯。1962年美国出现了速度达8米/秒的超高速电梯。1963年一些先进工业国只成了无触点半导体逻辑控制电梯。1967年可控硅应用于电梯,使电梯的拖动系统筒化,性能提高。1971年集成电路被应用于电梯。第二年又出现了数控电梯。1976年微处理机开始用于电梯,使电梯的电气控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电梯简介   1.1电梯的基本分类   1.1.1按用途分类   ⑴ 乘客电梯:为运送乘客而设计的电梯。主用与宾馆,饭店,办公楼,大型商店等客流量大的场合。这类电梯为了提高运送效率,其运行速度比较快,自动化程度比较高。轿厢的尺寸和结构形式多为宽度大于深度,使乘客能畅通地进出。而且安全设施齐全,装潢美观。

    标签: PLC 电梯控制系统 检测

    上传时间: 2013-10-16

    上传用户:lili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