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开发资料 单片机是一种集成在电路芯片,是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多种I/O口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时器等功能(可能还包括显示驱动电路、脉宽调制电路、模拟多路转换器、A/D转换器等电路)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一个小而完善的计算机系统。 单片机也被称为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是因为它最早被用在工业控制领域。单片机由芯片内仅有CPU的专用处理器发展而来。最早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将大量外围设备和CPU集成在一个芯片中,使计算机系统更小,更容易集成进复杂的而对体积要求严格的控制设备当中。INTEL的Z80是最早按照这种思想设计出的处理器,从此以后,单片机和专用处理器的发展便分道扬镳。 早期的单片机都是8位或4位的。其中最成功的是INTEL的8031,因为简单可靠而性能不错获得了很大的好评。此后在8031上发展出了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基于这一系统的单片机系统直到现在还在广泛使用。随着工业控制领域要求的提高,开始出现了16位单片机,但因为性价比不理想并未得到很广泛的应用。90年代后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单片机技术得到了巨大的提高。随着INTEL i960系列特别是后来的ARM系列的广泛应用,32位单片机迅速取代16位单片机的高端地位,并且进入主流市场。而传统的8位单片机的性能也得到了飞速提高,处理能力比起80年代提高了数百倍。目前,高端的32位单片机主频已经超过300MHz,性能直追90年代中期的专用处理器,而普通的型号出厂价格跌落至1美元,最高端的型号也只有10美元。当代单片机系统已经不再只在裸机环境下开发和使用,大量专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全系列的单片机上。而在作为掌上电脑和手机核心处理的高端单片机甚至可以直接使用专用的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 单片机比专用处理器更适合应用于嵌入式系统,因此它得到了最多的应用。事实上单片机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计算机。现代人类生活中所用的几乎每件电子和机械产品中都会集成有单片机。手机、电话、计算器、家用电器、电子玩具、掌上电脑以及鼠标等电脑配件中都配有1-2部单片机。而个人电脑中也会有为数不少的单片机在工作。汽车上一般配备40多部单片机,复杂的工业控制系统上甚至可能有数百台单片机在同时工作!单片机的数量不仅远超过PC机和其他计算的综合,甚至比人类的数量还要多。
上传时间: 2013-11-16
上传用户:Aeray
单片机入门基础知识大全免费下载 单片机第八课(寻址方式与指令系统)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单片机内部的结构,并且也已经知道,要控制单片机,让它为我们干学,要用指令,我们已学了几条指令,但很零散,从现在开始,我们将要系统地学习8051的指令部份。 一、概述 1、指令的格式 我们已知,要让计算机做事,就得给计算机以指令,并且我们已知,计算机很“笨”,只能懂得数字,如前面我们写进机器的75H,90H,00H等等,所以指令的第一种格式就是机器码格式,也说是数字的形式。但这种形式实在是为难我们人了,太难记了,于是有另一种格式,助记符格式,如MOV P1,#0FFH,这样就好记了。 这两种格式之间的关系呢,我们不难理解,本质上它们完全等价,只是形式不一样而已。 2、汇编 我们写指令使用汇编格式,而计算机只懂机器码格式,所以要将我们写的汇编格式的指令转换为机器码格式,这种转换有两种方法:手工汇编和机器汇编。手工汇编实际上就是查表,因为这两种格式纯粹是格式不同,所以是一一对应的,查一张表格就行了。不过手工查表总是嫌麻烦,所以就有了计算机软件,用计算机软件来替代手工查表,这就是机器汇编。 二、寻址 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一些指令:MOV P1,#0FFH,MOV R7,#0FFH这些指令都是将一些数据送到相应的位置中去,为什么要送数据呢?第一个因为送入的数可以让灯全灭掉,第二个是为了要实现延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在用单片机的编程语言编程时,经常要用到数据的传递,事实上数据传递是单片机编程时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共有28条指令(单片机共111条指令)。下面我们就从数据传递类指令开始吧。 分析一下MOV P1,#0FFH这条指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第一个词MOV是命令动词,也就是决定做什么事情的,MOV是MOVE少写了一个E,所以就是“传递”,这就是指令,规定做什么事情,后面还有一些参数,分析一下,数据传递必须要有一个“源”也就是你要送什么数,必须要有一个“目的”,也就是你这个数要送到什么地方去,显然在上面那条指令中,要送的数(源)就是0FFH,而要送达的地方(目的地)就是P1这个寄存器。在数据传递类指令中,均将目的地写在指令的后面,而将源写在最后。 这条指令中,送给P1是这个数本身,换言之,做完这条指令后,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P1中的值是0FFH,但是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直接给出数本身的。例如,在我们前面给出的延时程序例是这样写的: MAIN: SETB P1.0 ;(1) LCALL DELAY ;(2) CLR P1.0 ;(3) LCALL DELAY ;(4) AJMP MAIN ;(5) ;以下子程序 DELAY: MOV R7,#250 ;(6) D1: MOV R6,#250 ;(7) D2: DJNZ R6,D2 ;(8) DJNZ R7,D1 ;(9) RET ;(10) END ;(11) 表1 MAIN: SETB P1.0 ;(1) MOV 30H,#255 LCALL DELAY ; CLR P1.0 ;(3) MOV 30H,#200 LCALL DELAY ;(4) AJMP MAIN ;(5) ;以下子程序 DELAY: MOV R7,30H ;(6) D1: MOV R6,#250 ;(7) D2: DJNZ R6,D2 ;(8) DJNZ R7,D1 ;(9) RET ;(10) END ;(11) 表2 这样一来,我每次调用延时程序延时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大致都是0.13S),如果我提出这样的要求:灯亮后延时时间为0.13S灯灭,灯灭后延时0.1秒灯亮,如此循环,这样的程序还能满足要求吗?不能,怎么办?我们可以把延时程序改成这样(见表2):调用则见表2中的主程,也就是先把一个数送入30H,在子程序中R7中的值并不固定,而是根据30H单元中传过来的数确定。这样就可以满足要求。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数据传递中要找到被传递的数,很多时候,这个数并不能直接给出,需要变化,这就引出了一个概念:如何寻找操作数,我们把寻找操作数所在单元的地址称之为寻址。在这里我们直接使用数所在单元的地址找到了操作数,所以称这种方法为直接寻址。除了这种方法之外,还有一种,如果我们把数放在工作寄存器中,从工作寄存器中寻找数据,则称之为寄存器寻址。例:MOV A,R0就是将R0工作寄存器中的数据送到累加器A中去。提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工作寄存器就是内存单元的一部份,如果我们选择工作寄存器组0,则R0就是RAM的00H单元,那么这样一来,MOV A,00H,和MOV A,R0不就没什么区别了吗?为什么要加以区分呢?的确,这两条指令执行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将00H单元中的内容送到A中去,但是执行的过程不同,执行第一条指令需要2个周期,而第二条则只需要1个周期,第一条指令变成最终的目标码要两个字节(E5H 00H),而第二条则只要一个字节(E8h)就可以了。 这么斤斤计较!不就差了一个周期吗,如果是12M的晶振的话,也就1个微秒时间了,一个字节又能有多少? 不对,如果这条指令只执行一次,也许无所谓,但一条指令如果执行上1000次,就是1毫秒,如果要执行1000000万次,就是1S的误差,这就很可观了,单片机做的是实时控制的事,所以必须如此“斤斤计较”。字节数同样如此。 再来提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已知,寻找操作数可以通过直接给的方式(立即寻址)和直接给出数所在单元地址的方式(直接寻址),这就够了吗? 看这个问题,要求从30H单元开始,取20个数,分别送入A累加器。 就我们目前掌握的办法而言,要从30H单元取数,就用MOV A,30H,那么下一个数呢?是31H单元的,怎么取呢?还是只能用MOV A,31H,那么20个数,不是得20条指令才能写完吗?这里只有20个数,如果要送200个或2000个数,那岂不要写上200条或2000条命令?这未免太笨了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我们只会把地址写在指令中,所以就没办法了,如果我们不是把地址直接写在指令中,而是把地址放在另外一个寄存器单元中,根据这个寄存器单元中的数值决定该到哪个单元中取数据,比如,当前这个寄存器中的值是30H,那么就到30H单元中去取,如果是31H就到31H单元中去取,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怎么个解决法呢?既然是看的寄存器中的值,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让这里面的值发生变化,比如取完一个数后,将这个寄存器单元中的值加1,还是执行同一条指令,可是取数的对象却不一样了,不是吗。通过例子来说明吧。 MOV R7,#20 MOV R0,#30H LOOP:MOV A,@R0 INC R0 DJNZ R7,LOOP 这个例子中大部份指令我们是能看懂的,第一句,是将立即数20送到R7中,执行完后R7中的值应当是20。第二句是将立即数30H送入R0工作寄存器中,所以执行完后,R0单元中的值是30H,第三句,这是看一下R0单元中是什么值,把这个值作为地址,取这个地址单元的内容送入A中,此时,执行这条指令的结果就相当于MOV A,30H。第四句,没学过,就是把R0中的值加1,因此执行完后,R0中的值就是31H,第五句,学过,将R7中的值减1,看是否等于0,不等于0,则转到标号LOOP处继续执行,因此,执行完这句后,将转去执行MOV A,@R0这句话,此时相当于执行了MOV A,31H(因为此时的R0中的值已是31H了),如此,直到R7中的值逐次相减等于0,也就是循环20次为止,就实现了我们的要求:从30H单元开始将20个数据送入A中。 这也是一种寻找数据的方法,由于数据是间接地被找到的,所以就称之为间址寻址。注意,在间址寻址中,只能用R0或R1存放等寻找的数据。 二、指令 数据传递类指令 1) 以累加器为目的操作数的指令 MOV A,Rn MOV A,direct MOV A,@Ri MOV A,#data 第一条指令中,Rn代表的是R0-R7。第二条指令中,direct就是指的直接地址,而第三条指令中,就是我们刚才讲过的。第四条指令是将立即数data送到A中。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MOV A,R1 ;将工作寄存器R1中的值送入A,R1中的值保持不变。 MOV A,30H ;将内存30H单元中的值送入A,30H单元中的值保持不变。 MOV A,@R1 ;先看R1中是什么值,把这个值作为地址,并将这个地址单元中的值送入A中。如执行命令前R1中的值为20H,则是将20H单元中的值送入A中。 MOV A,#34H ;将立即数34H送入A中,执行完本条指令后,A中的值是34H。 2)以寄存器Rn为目的操作的指令 MOV Rn,A MOV Rn,direct MOV Rn,#data 这组指令功能是把源地址单元中的内容送入工作寄存器,源操作数不变。
上传时间: 2013-10-13
上传用户:3294322651
无论是功能,还是性能,德州仪器(TI)的MSC1210单片机都达到了混合信号处理的颠峰,它集成了一个增强型8051内核,有8路24位低功耗(4roW)A. A/D转换器;21个中断源;16位PWM;全双工UART(并兼容有SPI功能);停止方式电流小于1 A;比标准8051内核执行速度快3倍且全兼容;片内集成32K字节FLASH,而且FLASH可定义为程序分区与数据存储分区,给设计带来非常大的灵活性;片内SRAM也多达1.2K字节;采用TQFP64小型封装。由于具有如此高的模拟和数字集成度,对各种要求小体积、高集成度和精确测量而言,MCS1210实为理想的整合选择。表1列出MSC1210的主要特性。
上传时间: 2013-10-11
上传用户:yangzhiwei
本实验是基于EasyFPGA030的波形发生器设计,用EasyFPGA030开发套件实现频率可以受按键控制调节的,矩形波和三角波发生器。 本设计通过DAC0832和LM358来实现数模转换,8位的变化的数字编码代表不同的电流值,经过DAC0832后输出两电流之和为常数的Io1、Io2,再输入运放两端比较放大后得到三角波。方波则直接由A3P030输出,并用实验板上的LED1显示频率的变化。
标签: 波形发生器
上传时间: 2013-12-26
上传用户:文993
深入浅出AVR单片机思路清晰,以AVR单片机为载体,介绍了初学单片机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书中语言严谨但不乏幽默风趣,配以大量的照片、图示和实例程序,使读者在愉悦中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培养了学习嵌入式系统的兴趣。本书在讲述AVR单片机的同时,更注重于对读者学习和设计能力的启发、培养,帮助他们养成“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方法论,为进一步的学习创造了基础。 本书讲述浅显、内容丰富、编排合理、实例详尽。首先介绍了如何阅读器件资料的方法,然后熟悉ICCAVR集成开发环境并搭建实验开发装置,接着从实际应用出发,启发式地介绍AVR单片机的常用资源和对应软件方法,最后较为全面地补充了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要扩展的软件知识。 第1篇 Are you ready? 第1章 学会阅读Datasheet 1.1 如何阅读PDF文件,如何获得Datasheet文件 1.2 Datasheet告诉我们些什么 1.3 如何看懂AVR的Datasheet 1.4 如何得到帮助 1.5 汇编语言执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1.6 ATmega48/88/168常用熔丝的作用及其配置方法 1.7 对误烧写为外部时钟模式的解锁方法 实例1 阅读74HC595 Datasheet 第2章 深入开发环境 2.1 认识ICC编译环境 2.2 事半功倍的代码生成器 2.3 ICC之不得不说的故事 2.4 AVR最小系统和下载线DIY 实例2 AVR最小系统DIY第2篇 Let\'s go! 第3章 从跑马灯开始 3.1 输入/输出界面 3.1.1 单片机的输入/输出设备——引脚 3.1.2 “芯”里有数——数码管显示 3.1.3 单片机的输入/输出设备——从按键到键盘 3.2 用ATmega48/88/168单片机端口驱动数码管 3.3 操纵ATmega48/88/168单片机端口 3.4 端口内建上拉电阻的使用 3.5 端口位操作 实例3 跑马灯 实例4 数码管的显示(上) 实例5 数码管的显示(下) 实例6 矩阵键盘 第4章 对不起接个电话 4.1 十万火急——中断 4.2 中断的特性 4.3 使用中断时的注意事项 4.4 ATmega48/88/168单片机有哪些中断源 4.5 如何编写一个中断的服务程序代码 4.6 ATmega48/88/168单片机中断的开关控制 4.7 ATmega48/88/168中断标志位 4.8 ATmega48/88/168中断优先级 4.9 ATmega48/88/168单片机中断向量 4.10 中断与查询之争 4.11 用查询方式响应外设中断 4.12 中断误触发 4.13 前后台与原子操作 实例7 中断唤醒的键盘扫描 实例8 旋转编码器 第5章 一秒究竟有多长 5.1 单片机与时间 5.2 软件延时 5.3 不需要加载的“自由计时器” 5.4 通过重加载控制定时中断周期 5.5 使用代码生成器生成定时器1初始化代码 5.6 定时器的其他工作模式 5.7 PWM波及其应用简介 5.8 人类能看懂的电子时钟——实时时钟简介 实例9 闪烁的灯 实例10 渐明渐暗的灯 实例11 复杂闪烁控制 第6章 电量低 6.1 从猜数游戏到A/D转换器 6.2 ATmega48/88/168的A/D转换器 6.3 ATmega48/88/168单片机中与A/D相关的引脚 6.4 ATmega48/88/168单片机中与A/D相关的寄存器 6.5 使用A/D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6.6 怎样知道A/D转换完成 6.7 读取A/D的转换结果 6.8 使用代码生成器生成ADC初始化代码 6.9 书写具有工程结构的初始化代码 6.10 电量计原理概述 …… 第7章 正在过收费站 第8章 包装的学问 第9章 傻孩子求职记 第10章 MISSION UPDATE第3篇 Code Name C 第11章 朝花夕拾 第12章 指针都是纸老虎 第13章 来自身边的启示 第14章 初识嵌入式系统
上传时间: 2014-05-05
上传用户:佳期如梦
基于中颖SH79F164单片机的电子血压计应用:电子血压计因具有无创性、操作简单、携带方面等优点,目前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无创检测血压的方法很多,如柯氏音法,测振法,超声法、双袖带法、恒定袖带法、逐拍跟踪法、张力定测法和恒定容积法等。其中测振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示波法,由于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能比较可靠地判断血压、实现血压的自动检测而成为无创血压的主流。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电子血压计都采用示波法。示波法的原理同柯氏音法,也需要充气袖套来阻断动脉流,但在放气过程中不是检测柯氏音,而是检测气袖内气体的振荡波(测振法由此得名),这些振荡波是袖带与动脉耦合的结果,源于心血管周期内血管壁由于收缩舒张引起的压力脉动。理论计算和实践均证明此振荡波的幅度有一定的规律,与动脉收缩压、平均压以及舒张压有一定的函数关系。针对示波法,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中颖电子SH79F164 单片机的血压计系统方案与软硬件实现。 在硬件电路设计方面,笔者参考了大量的资料,最终选定SH79F164 单片机作为主控IC。其理由是SH79F164 内建资源丰富,既能节省大量外围器件,又方便系统调试。SH79F164 内建资源主要有:可编程仪表放大器(PGA)、带通滤波器、固定增益放大器、恒流源放大器、10 位A/D 转换器、时基定时器(RTC)。硬件部分构成:压力传感器、SH79F164 单片机、LCD、袖套、充气泵、放气阀、按键等(见图3)。
上传时间: 2013-10-23
上传用户:muhongqing
汇编指令查询器:数据传送指令 MOV 格式: MOV OPRD1,OPRD2 功能: 本指令将一个源操作数送到目的操作数中,即OPRD1<--OPRD2. 说明: 1. OPRD1 为目的操作数,可以是寄存器、存储器、累加器. OPRD2 为源操作数,可以是寄存器、存储器、累加器和立即数. 2. MOV 指令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 寄存器与寄存器之间的数据传送指令 <2> 立即数到通用寄存器数据传送指令 <3> 寄存器与存储器之间的数据传送指令 <4> 立即数到存储器的数据传送 3. 本指令不影响状态标志位
上传时间: 2013-11-13
上传用户:脚趾头
计算机应用中,有时需处理的信息不是数字量,而是一些随时间连续变化的模拟量,甚至是一些非电量,如温度、压力、速度等。模拟量的存储处理困难。首先将非电的模拟信号变成与之对应的模拟电信号,这要通过各种传感器来完成。计算机可处理的信息均是数字量(电脉冲信号)1和0,必须把要处理的模拟电量转换成数字化的电信号,这需要模拟(Analog)与数字(Digital)转换电路。数字到模拟转换:(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 D/A) D/A转换电路是模拟电路加上电子开关。D/A转换电路的核心是一个运算放大器。运算放大器的特性:(Operation Amplifier) K->无穷大, V和->0 传递函数:V0 = -Vi * R0/Ri Ii->0, I和=If梯形R-2R电阻网络D/A转换器Ki受一个8位二进制代码控制 某位为1,对应开关K倒向右边; 某位为0,对应开关K倒向左边。Ki不论倒向哪边,均为接地VA-VH 的电位为: VREF,1/2VREF,..1/128VREFVO= -VREF *(1/2K7+1/4K6+…+1/256K0)V0= -(0-255/256)VREF 8位D/A转换器DAC0830系列器件国家半导体公司(NS)产品,0830、0831、0832。R-2R梯形电阻网络D/A转换器,双缓冲结构。单电源、低功耗、电流建立时间1uS。与微计算机接口方便。8位D/A转换器DAC0830系列器件ILE: 输入锁存允许; WR1#: 加载IN REG; WR2#: 加载DAC REG; XFER#: IN REG传到DAC REG; Iout1,Iout2: 外接OA输入; Rfb: 反馈电阻接OA输出; VREF: 参考电源,控制输出电压变化范围。
标签: AD转换
上传时间: 2013-10-16
上传用户:lu2767
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8×C552是Philips公司的8位高性能增强型单片机,是在MCS-51单片机基础上增加了A/D、D/A、捕捉输入/定时输出、I2C总线接口和监视定时器(Watchdog Timer)等功能,是目前世界上最新型的8位单片机之一。8×C552和MCS-51有相同的指令系统,并在其他功能上与MCS-51完全兼容。本书仍以MCS-51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在MCS-51的组成原理、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系统扩张、中断系统和接口等方面保留了第1版的特点,同时也对8×C552的新增功能做了详细叙述和分析,并伴以应用实例。全书共分11章,每章末尾都附有一定数量习题与思考题。本书内容自成体系、结构紧凑、前后呼应、语言通俗,因而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第1章 微型计算机基础 1.1 微型计算机数制及其转换 1.1.1 微型计算机的数制 1.1.2 微型计算机数制间数的转换 1.2 微型计算机的二进制数运算 1.2.1 算术运算 1.2.2 逻辑运算 1.3 微型计算机码制和编码 1.3.1 微型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 1.3.2 微型计算机的原码、反码和补码 1.3.3 微型计算机的二进制编码 1.4 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 1.4.1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1.4.2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 1.4.3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5 单片微型计算机概述 1.5.1 单片机的分类和发展 1.5.2 单片机的内部结构
上传时间: 2014-01-26
上传用户:xy@1314
基于ADSP-BF561的数字摄像系统设计Design of Digital Video Camera System Based on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ADSP-BF561(浙江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7) 马海杰, 刘云海摘要:介绍了基于ADI双核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ADSP-BF561 的数字摄像系统实现方案。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主要有ADSP-BF561及其外围电路、音视频模数/数模转换、CF卡/微硬盘接口等部分。软件主要有操作系统及音视频编解码算法等部分。关键词:ADSP-BF561 ;数字摄像机;微硬盘;MPEG-4;A/D;D/A中图分类号:TN948.41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An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video camera system based on ADI dual core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ADSP-BF561 is introduced. The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hardware and software design. The hardware design includes ADSP-BF561 and perpheral apparatus, A/D,D/A, CF card or Microdrive and so on. The software includes operating system , audio and video coding algorithm.Key words: ADSP-BF561; digital video camera; microdrive; MPEG-4;A/D;D/A
上传时间: 2013-11-10
上传用户:yl1140vi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