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题研究背景温度是关于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是自然界主要的物理量之一。而温度的测量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研等部门最普遍的测量项目,温度测量仪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实验室,工业,环保,卫生防疫,仓储运输,博物馆,温室等领域,因此温度测量技术的研究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而面对一些特殊的测量对象,比如在发生故障时由于电流过大或其他原因引起温度上升而导致电器损坏的强电系统,需要监测炉内温度的的旋转炉,这些系统都不能用于有线数据传输。在某些环境恶劣的工业环境,以人工方式直接操作设置仪表温度也不现实,因此采用无线方式进行温度检测尤为必要。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远程传输技术正朝着低功耗、多功能化、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无线化的方向发展。1.2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发展及现状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发展的产物,它将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集于一体,为随机性地研究数据提供了方便,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正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中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多年来经过不同领域研究人员的研究,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军事领域、精细农业、安全监控、环保监测、建筑领域、医疗监护、工业监控、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自由空间探索、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展示。在目前看来能量供给、可靠性、微型化是制约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的最大问题.传感器节点通常由自身携带的电池侠电,能量有限,而且由于条件的限制,难以在使用过程中给节点更换电池,通过采用低频可以减少射频设备功耗,但频率越低对应天线尺寸越大而不便于节点微型化。能量获取与存储容量与设备体积呈正比,充足的能源与微型化设计之间的矛盾难于调和。这些技术问题还有待解决,相关的研究有待深入。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晚,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方兴未艾,要想让其更好地为人们生活服务,不仅需要研究人员开展广泛的应用系统研究,更需要政府的引导,企业的积极参与。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传时间: 2022-06-18
上传用户:kent
本文以触摸屏的人机交互设计为与机制为课题背景,对不同触摸设备的交互特征和用户使用行为进行分析,包括手机(小尺寸触摸设备)及平板(大尺寸触摸设备),从而总结出触摸设备的交互设计原则。通过实例总结手机为例的小尺寸屏幕的6种典型界面结构,平板为例的大尺寸触屏设备的6种典型界面结构。大部分的应用界面都是以此为基础展开设计。详细介绍了各个框架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对应的使用场景,适合的应用类型。填补了触摸屏界面结构库眼动研究的空白。并通过眼动实验分析用户进行触屏操作时的眼动规律,经过数据分析进一步探索界面结构的应用场景和交互操作特性,得出一套完整的界面结构选择规律。最后应用前文的研究结论,通过实例设计一款未来的家庭厨房生活的概念产品。选择与其匹配的界面结构,进行交互界面及流程设计。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改善触屏设备的交互设计是非常有意义的,符合科技发展趋势且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触摸屏设备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触屏设备将投入市场并被用户所使用,触摸设备也将更多的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触摸屏作为一种最新的电脑输入设备,是目前最简单、自然的一种人机交互方式。它赋予了多媒体以崭新的面貌。触摸屏的人机交互和个人电脑的交互方式有着天壤之别,个人电脑的输入设备主要是由键盘和鼠标操作完成,点击式交互是个人电脑上的主要交互方式;而触摸屏则是以手指的手势操作为主。手势操作更直接、有效,但是由于手指触击屏幕的面积较大,相比鼠标更容易造成误操作。同时,不同材质的触摸屏灵敏度也决定了手势交互是否友好。研究表明,用户用食指和拇指进行操作也是有区别的,拇指的触及范围相对食指会更大,触击准确率更低11。因此对触摸屏进行针对性的设计研究,而不是直接将桌面设备的界面设计规则照搬过来是有一定实践意义的。本文的研究以触屏界面结构为落脚点,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提出一套触屏界面结构的选择规范,为触屏人机界面资源库添加结构库的部分。让产品有着更加良好的用户体验,有效方便的解决开发人员在设计一款新的应用时不知选取怎样的界面结构问题,减少开发人员的重复工作量和不必要的创新和滥用,规范用户界面结构使产品在不同的触摸设备上保持一致的交互体验。这对于产品的最终用户,体验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上传时间: 2022-06-18
上传用户:zhanglei193
在现代信息战中,随着电子对抗技术和装备的不断发展,战场的电磁环境更加恶劣,通信的电子战日益激烈。这就限制了无线电通信在某些特殊的战术背景下的应用。为了保证通信链路的安全顺畅,研究各种适用于军事通信的抗干扰、抗侦收、抗测向技术和寻求适应于这些特定的环境下新的通信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超声波语音通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本文首先概略的介绍了AM调制、采样定理、直接数字频率合成等相关的基础理论;接着结合课题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基于DDS的基本原理,依托FPGA与单片机相结合的硬件平台来实现AM数字调幅的方案。设计中将软件无线电的思想渗透其中,将原来运用模拟器件构建的电路都通过软件编程的方法来实现,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其次,对整个系统的硬、软件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叙述;系统的硬件电路由AM调制电路和功放电路组成,其中,M调制电路包括模拟部分、数字部分、电源部分,它主要完成语音信号与载波信号的数字调幅功能;功放电路是单独的一块电路板,它主要对调幅信号进行功率放大以驱动换能器,从而以超声波的形式将信息发出。而且,还详细分析了各部分硬件电路的设计和工作过程,并给出了相应的电路图。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单片机的软件设计,它主要利用IAR Embeded Workbench开发环境,完成系统的界面显示及各种调幅参数的设置;另一方面是FPGA软件的设计,它主要利用Quartusll开发软件,采用VHDL和QuartusII内嵌的图表编辑器的原理图式图形输入法混合编程的方式,编写了各模块单元,在FPGA内部实现了调幅功能。最后,对调制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工作性能稳定,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上传时间: 2022-06-18
上传用户:
激光雷达(Lidar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光探测和测距的缩写)是利用激光作为探测源的1种探测雷达。与常见的微波雷达所采用的波源微波相比,激光具有单色性好、相干性强、方向性好的特点,而且光波的工作波长与微波相比小3~5个数量级,因而激光雷达有极高的时空分辨力和抗干扰能力。因此,激光雷达在测距、制导、导航、测绘和大气遥感、大气探测等军用、民用领域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1-1由于激光雷达的波源是激光,所以其回波信号的接收是1个光电转换的过程。激光雷达工作过程中激光源与探测目标、大气的相互作用以散射和吸收为主,十几公里外的回波多则十几少则几个光子,信号非常弱,因此激光雷达微弱信号检测、放大技术是激光雷达的关键技术之.。目前,国内外在激光雷达信号前置放大领域的研究不多,往往是直接应用市场成品于不同的激光雷达,实际使用效果有好有坏。国外研制PMT前置放大器的公司有EMI,PHIL IPS SCIEN-TIFIC等公司,然而,不同的激光雷达,其回波信号和系统参数往往不一样,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的激光雷达系统参数对其前置放大器进行优化设计,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激光雷达信号进行检测放大。
上传时间: 2022-06-19
上传用户:XuVshu
本次提供下载的 Altium Designer 22.5.1 - Build 42 仅用于学习使用。 Altium Designer 22.5.1 - Build 42 文件较大,所以存放在百度网盘中,本下载提供了 Altium Designer 22.5.1 - Build 42 的下载链接及提取密码,长期有效。 - 下载的 Altium Designer 22.5.1 - Build 42 经安装测试稳定可用 。 - 个人觉得每一个大版本中的最后一次更新,才是最完美的版本,此次更新的 Altium Designer 22.5.1 - Build 42 在2022年06月13日之前为AD22系列的最新版,并不是AD22 系列中的最后一个版本,所以现在要尝新的朋友们赶快来下载学习研究吧!~~ -Altium Designer软件功能 1、强劲的设计规则驱动 通过设计规则,您可以定义设计要求,这些设计要求共同涵盖设计的各个方面。 2、智能元器件摆放 使用Altium Designer中的直观对齐系统可快速将对象捕捉到与附近对象的边界或焊盘相对齐的位置。 在遵守您的设计规则的同时,将元件推入狭窄的空间。 3、交互式布线 使用Altium Designer的高级布线引擎,在很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最高质量的PCB布局布线,包括几个强大的布线选项,如环绕,推挤,环抱并推挤,忽略障碍,以及差分对布线。 4、原生3D PCB设计 使用Altium Designer中的高级3D引擎,以原生3D实现清晰可视化并与您的设计进行实时交互。 5、高速设计 利用您首选的存储器拓扑结构,为特定应用快速创建和设计复杂的高速信号类,并轻松优化您的关键信号。Altium Designer软件特色 1、焊盘/通过热连接——即时更改焊盘和过孔的热连接样式。 2、Draftsman——Draftsman的改进功能使您可以更轻松地创建PCB制造和装配图纸。 3、无限的机械层——没有图层限制,完全按照您的要求组织您的设计。 4、Stackup Materials Library——探索Altium Designer如何轻松定义图层堆栈中的材质。 5、路由跟随模式——了解如何通过遵循电路板的轮廓轻松布置刚性和柔性设计。 6、组件回收——移动板上的组件而不必重新路由它们。 7、高级层堆栈管理器——图层堆栈管理器已经完全更新和重新设计,包括阻抗计算,材料库等。 8、Stackup Impedance Profiles Manager——管理带状线,微带线,单个或差分对的多个阻抗曲线。 9、实时跟踪更正——Altium Designer路由引擎在路由时主动停止锐角的创建,以及不必要的循环。 10、差分对光泽——无论您是进入还是离开打击垫,或只是在电路板上的障碍物周围导航,Altium Designer都可确保将差分对耦合在一起。
标签: Altium Designer
上传时间: 2022-06-20
上传用户:canderile
对于初次接触RT-thread 的朋友来说,要想自己重新建立一个keil 下的工程,可能会觉得不知所措,那么看到这篇文字,可能对你会有帮助。我在这里演示了如何提取官方bsp 包中stm32 分支中的相关文件,重新组织文件结构,按照下图中的文件夹分配,重新生成keil 下的工程,这个工程将会包括RT-thread 的内核和finsh 组件。我愿意在开始前说明下分别建立这几个文件夹的作用:project ——存放MDK工程文件;RT-thread ——存放rtt 源码包(放在最外层);apps ——存放我们自己(用户)写的一些应用代码;drivers ——存放硬件外设驱动;third_part ——存放第三方程序源码,比如stm32 固件库、解码库等;obj ——目标文件;这么一来, 各类代码分类一清二楚, 好了, 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带大家走一遍生成这个工程的过程,当你明白后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成工程。拷贝所需的文件解压RT-Thread 源码,将源码放在我们所建立的工程文件夹外面(这么放是方便以后的工程可以共用)从源码bsp\stm32f10x 目录copy 下图所列出的文件,放入篇3- 例程1- 重构RTT最小系统\apps 目录RT-Thread 源码( 我改了下文件夹名字)我们准备构建的工程文件夹,包含上图中的各个文件夹从源码bsp\stm32f10x 目录copy 下图列出的必要的驱动文件,放入篇3- 例程1-重构RTT最小系统\drivers 目录
上传时间: 2022-06-20
上传用户:
目前嵌入式主要开发环境有Linux.Wince等;Linux因其开源、开发操作便利而被广泛采用。而Linux操作系统也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简单的使用对于嵌入式开发人员来说价值并不很高,真正有价值的是掌握Linux的基本服务和Linux的设计理念、思想,这对于嵌入式开发人员的长期发展是很极其重要的。Linux系统有很多发行版,RedHat.Ubuntu,Fedora等。作为嵌入式开发人员,我们没有必要把精力放到使用哪个Linux发行版上,而是尽快把Linux系统尽快安装好。如果打算坚持长期学习,那么建议您把自己的电脑做成双系统,而不要在虚拟机上安装。C语言是嵌入式开发必备的基础知识。在Linux下从事C语言的开发,你会觉得更为顺畅、更为自然,因为C语言是因unix的出现而诞生的,Linux内核几乎完全是由C语言编写完成的。学习C语言,如果不会用指针,那么就称不上会c语言。做嵌入式开发指针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做嵌入式开发除了掌握位操作、限定词等,对指针的掌握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要掌握多级指针、函数指针等等。涉及到指针,那么就会讲到内存分配。在大学中,学习C语言一般的学习很少讲到内存分配,但是如果期望从事嵌入式开发,那么就必须懂得C语言是怎么做内存分配管理的。指针之外,还要学习模块化编译处理、指针与数组、gcc,Makefile,GDB、递归、结构体、宏定义使用等。c语言是整栋嵌入式大厦的基础所以在学习嵌入式时,必须把C语言重视起来,多敲代码,多练。一名优秀的程序员必定是通过“体力劳动”再转向“脑力劳动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有“写不出代码-0”思想的原因所在。
上传时间: 2022-06-20
上传用户:shjgzh
变频器是指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将工颊的交流电源变换为用户所需频率的交流电源,它分为直接变频(交一交变频)和间接变频(交一直-交变频),间接变频技术在稳频稳压和调频调压的利用率以及变频电源对负载特性的影响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是目前变频技术领域普遍采取的方式,本课题所研究的正是间接变频中的脉宽调制(PWM)变频器技术由于IGBT器件的开关速度很快,当IGBT关断或绩流二极管反向恢复时会产生很大的di/dr,该dild在主电路的布线电感上引发较大的尖峰电压(关断浪涌电压).在采用PWM开关控创模式的IGBT变频器中,IGBT的开关状态不但与PWM脉冲有关,还与变频器主电路元器件及负载特性有很大关系,为了确保IGBT安全可靠的工作,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主电路和缓冲电路各器件的工作情况和接相过程,以期设计出有效的IGBT保护电路。本文推导了两电平PWM三相变频器的数学模型,对变频器主电路的换相过程及缓冲电路的工作方式利用PSIM软件进行了细致的仿真分析,同时也仿真研究了布线电感及缓冲电路各参数对1GBT关断电压的影响;详细介绍了变频器所包含的各电路环节的理论基础及设计过程:并在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相关仿真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出套级冲电路器件参数的计算公式,实践表明计算结果符合要求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反复的改进,并给出了调试结果及变频器的额定输出电压、电流波形。通过将试验结果与理论外析进行比较验证,证明了理论分析的合理性,本文所研究设计的变频器性能稳定,运行可靠,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上传时间: 2022-06-21
上传用户:bluedrops
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工学硕士) 基于FPGA的PCIE数据采集卡设计数据采集处理技术与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PC机技术共同构成检测 技术的基础,其中数据采集处理技术作为实现自动化检测的前提,在整个数字化 系统中处于尤为重要的地位。对于核磁共振这样复杂的系统设备,实现自动化测 试显得尤为必要,又因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特殊性,对数据的采集有特殊要求, 需要根据各种脉冲序列的不同要求设置采样点数和采样间隔,根据待采信号的不 同带宽来设置采样率,将系统成像的数据采集下来进行处理,最后重建图像和显 示。因此本文基于现有的采集技术开发专门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的数据采集卡。 该采集卡从软件与硬件两个方面对基于FPGA的PCIE数据采集卡进行了研 究,并完成了实物设计。软件方面以FPGA为核心芯片完成数据采集卡的接口控 制以及数据处理。通过Altera的GXB IP核对数据进行捕捉,同时根据实际需要 设计了传输协议,由数据处理模块将捕捉到的数据通过CIC滤波器进行抽取滤 波,然后将信号存入DDR2 SDRAM存储芯片中。在传输接口设计上采用PCIE 总线接口的数据传输模式,并利用FPGA的IP核资源完成接口的逻辑控制。 硬件部分分为FPGA外围配置电路、DDR2接口电路、PCIE接口电路等模 块。该采集卡硬件系统由Flash对FPGA进行初始化,通过FPGA配置PCIE总 线,根据FPGA中PCIE通道引脚的要求进行布局布线。DDR2接口电路模块依 据DDR2芯片驱动和接收端的电平标准、端接方式确定DDR2与FPGA之间通 信的各信号走线。针对各个模块接口电路的特点分别进行眼图测试,分析了板卡 的通信质量,对整个原理图布局进行了设计优化。 通过测试,该数据采集卡实现了通过CPLD对FPGA进行加载,并在FPGA 内部实现了抽取滤波等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各种接IsI和控制逻辑以及通过大容量 的DDR2 SDRAM缓存各种数据处理结果正确。经系统成像,该采集卡采集下来 的数字信息可通过图像重建准确成像,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工程实现打下了良 好的成像基础。
上传时间: 2022-06-21
上传用户:fliang
全数字化焊机系统的主电路采用能输出较大功率的IGBT全侨式逆变结构,控制系统采用DSP(TMS320LF2407A)和单片机(C8051F020)构成的主从式控制结构,其中DSP为控制系统的核心,主要完成焊接实时参数的采集、PI运算和PWM波形的产生:单片机对整个控制系统进行管理,可以实现对人机交互系统(包括键盘和显示)、送丝电机和一些开关量的控制以及与PC机通讯等功能。此外,单片机与DSP之间采用串行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交换。本文还对送丝电机控制电路和一些辅助控制电路进行了必要的设计.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中采用了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想。在规划出整个主程序流程的基础上,把整个程序分为多个结构简单、功能明确的子程序来设计,从而大大降低了系统软件设计的复杂性,同时也使程序结构清晰、简单易懂。在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设计中,采用了线性光耦、霍尔传感器等多项隔离措施,并设计了相应的焊机保护电路,同时还采用了必要的软硬件抗干扰措施,从而保证了全数字化焊机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对控制电路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软、硬件调试表明,该焊机系统响应速度快,电路简单可靠,系统软件较高效、可移植性好,且系统抗干扰能力强,基本达到了本设计的要求。最后,在对本文做简要总结的基础上,对于本焊机的进一步完善工作提出了建议,为全数字化焊机控制系统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关键词:数字化焊机:控制系统:逆变技术;DSP:单片机:人机交互系统
上传时间: 2022-06-22
上传用户:slq1234567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