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首页| 资源下载| 资源专辑| 精品软件
登录| 注册

双环网络

  • 单片机应用技术选编3

    单片机应用技术选编(3) 目录  第一章 单片机的综合应用技术1.1 8098单片机存储器的扩展技术1.2 87C196KC单片机的DMA功能1.3 MCS?96系列单片机高精度接口设计1.4 利用PC机的8096软件开发系统1.5 EPROM模拟器及其应用1.6 MCS?51智能反汇编软件的设计与实现1.7 MCS?51系列软件设计与调试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8 PL/M语言在微机开发系统中的应用特性1.9 MCS?51单片机开发系统中的断点产生1.10 C语言实型数与单片机浮点数之间数据格式的转换1.11 微机控制系统初始化问题探讨1.12 MCS?51中断系统中的复位问题1.13 工业控制软件的编程原则与编程技巧1.14 CMOS微处理器的功耗特性及其功耗控制原理和应用1.15 基于PLL技术的A/D、D/A转换器的设计1.16 智能仪器监控程序的模块化设计1.17 用软件逻辑开关实现单片机的地址重叠使用1.18 8259A可编程中断控制器与8031单片机接口电路及编程1.19 NSC810及其在各种微处理机中的应用1.20 MC146818在使用中的几个问题1.21 交流伺服系统中采用8155兼作双口信箱存储器的双微机结构1.22 实用汉字库芯片的制作 第二章 新一代存储器及逻辑器件2.1 新一代非易失性记忆元件--闪烁存储器2.2 Flash存储器及应用2.3 随机静态存储器HM628128及应用2.4 非挥发性随机存储器NOVRAM2.5 ASIC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2.6 GAL器件的编程方法及其应用2.7 第三代可编程逻辑器件--高密EPLD辑器件EPLDFPGA设计转换 第三章 数据采集、前向通道与测量技术 3.1 温度传感器通道接口技术 3.2 LM135系列精密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3.3 仪表放大器AD626的应用 3.4 5G7650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5 用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电荷放大器组件 3.6 普通光电耦合器的线性应用 3.7 高线性光耦合型隔离放大器的研制 3.8 一种隔离型16位单片机高精度模拟量接口3.9 单片16位A/D转换器AD7701及其与8031单片机的串行接口3.10 双积分型A/D转换器与MCS?51系列单片机接口的新方法3.11 8031单片机与AD574A/D转换器的最简接口3.12 8098单片机A/D转换接口及其程序设计3.13 提高A/D转换器分辨率的实用方案3.14 用CD4051提高8098单片机内10位A/D转换器分辨率的方法3.15 单片机实现16位高速积分式A/D转换器3.16 434位A/D转换器MAX133(134)的原理及应用3.17 AD574A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18 CC14433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19 高精度宽范围数据采集系统的温度补偿途径 3.20 缩短ICL7135A/D采样程序时间的一种方法 3.21 用单片机实现的数字式自动增益控制 3.22 自动量程转换电路 3.23 双积分型A/D的自动量程切换电路 3.24 常用双积分型A/D转换器自换程功能的扩展3.25 具有自动量程转换功能的单片机A/D接口3.26 混合型数据采集器SDM857的功能与应用3.27 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传输接口3.28 SJ2000方向鉴别位移脉宽频率检测多用途专用集成电路3.29 多路高速高精度F/D专用集成电路3.30 数控带通滤波器的实现及其典型应用 第四章 控制系统与后向通道接口技术4.1 模糊逻辑与模糊控制4.2 自动控制技术的新发展--模糊控制技术4.3 模糊控制表的确定原则4.4 变结构模糊控制系统的实验研究4.5 新型集成模糊数据相关器NLX1124.6 功率固态继电器的应用4.7 双向功率MOS固态继电器4.8 SSR小型固态继电器与PSSR功率参数固态继电器4.9 JGD型多功能固态继电器的原理和应用4.10 光电耦合器在晶闸管触发电路中的应用4.11 一种廉价的12位D/A转换器AD667及接口4.12 利用单片机构成高精度PWM式12位D/A4.13 三相高频PWM模块SLE45204.14 专用集成电路TCA785及其应用4.15 单片温度控制器LM3911的应用4.16 工业测控系统软件设计的若干问题研究 第五章 人机对话通道接口技术5.1 廉价实用的8×8键盘5.2 单片机遥控键盘接口5.3 对8279键盘显示接口的改进5.4 用单片机8031的七根I/O线实现对键盘与显示器的控制5.5 通用8位LED数码管驱动电路ICM7218B5.6 利用条图显示驱动器LM3914组成100段LED显示器的方法5.7 液晶显示器的多极驱动方式5.8 点阵式液晶显示屏的构造与应用5.9 点阵式液晶显示器图形程序设计5.10 DMF5001N点阵式液晶显示器和8098单片机的接口技术5.11 8098单片机与液晶显示控制器HD61830接口5.12 利用PL/M语言对点阵式液晶显示器进行汉字程序设计5.13 语音合成器TMS 5220的开发与应用5.14 制作T6668语音系统的一些技术问题5.15 单片机、单板机在屏显系统中的应用 第六章 多机通讯网络与遥控技术6.1 用双UART构成的可寻址遥测点装置--兼谈如何组成系统6.2 IBM?PC微机与8098单片机的多机通讯6.3 80C196单片机与IBM?PC机的串行通讯6.4 IBM?PC与MCS?51多机通讯的研究6.5 半双工方式传送的单片机多机通信接口电路及软件设计6.6 单片机与IBM/PC机通讯的新型接口及编程6.7 用光耦实现一点对多点的总线式通讯电路6.8 用EPROM作为通讯变换器实现多机通讯6.9 ICL232单电源双RS?232发送/接收器及其应用6.10 DTMF信号发送/接收电路芯片MT8880及应用6.11 通用红外线遥控系统6.12 8031单片机在遥控解码方面的应用 第七章 电源、电压变换及电源监视7.1 用于微机控制系统的高可靠性供电方法7.2 80C31单片机防掉电和抗干扰电源的设计7.3 可编程基准电压源7.4 电源电压监视器件M81953B7.5 检出电压可任意设定的电源电压监测器7.6 低压降(LDO?Low Drop?Out)稳压器7.7 LM317三端可调稳压器应用二例7.8 三端集成稳压器的扩流应用 第八章 可靠性与抗干扰技术8.1 数字电路的可靠性设计实践与体会8.2 单片机容错系统的设计与实现8.3 微机测控系统的接地、屏蔽和电源供给8.4 ATE的抗干扰及接地技术8.5 微处理器监控电路MAX690A/MAX692A8.6 电测仪表电路的实用抗干扰技术8.7 工业镀锌电阻炉温度控制机的抗干扰措施8.8 一种简单的抗干扰控制算法 ? 第九章 综合应用实例9.1 蔬菜灌溉相关参数的自动检测9.2 MH?214溶解氧测定仪9.3 COP840C单片机在液晶线控空调电脑控制器中的应用9.4 单片机在电饭煲中的应用9.5 用PIC单片机制作电扇自然风发生器 第十章 文章摘要 一、 单片机的综合应用技术1.1 摩托罗拉8位单片机的应用和开发1.2 NS公司的COP800系列8位单片机1.3 M68HC11与MCS?51单片机功能比较1.4 8098单片机8M存储空间的扩展技术1.5 80C196KC单片机的外部设备事件服务器1.6 一种多进程实时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1.7 开发单片机的结构化高级语言PL/M?961.8 应用软件开发中的菜单接口技术1.9 单片机用户系统EPROM中用户程序的剖析方法1.10 BJS?98硬件、软件典型实验1.11 FORTH语言系统的开发应用1.12 在Transputer系统上用并行C语言编程的特点1.13 一种软件扩展8031内部计数器简易方法1.14 MCS 51系列单片机功能测试方法研究1.15 用CD 4520B设计对称输出分频器的方法1.16 多路模拟开关CC 4051功能扩展方法1.17 条形码技术及其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二、 新一代存储器及逻辑器件2.1 一种多功能存储器M6M 72561J2.2 串行E2PROM及其在智能仪器中的应用2.3 新型高性能的AT24C系列串行E2PROM2.4 2K~512K EPROM编程卡2.5 电子盘的设计与实现2.6 NS GAL器件的封装标签、类型代码和编程结构间的关系 三、数据采集、前向通道与测量技术3.1 仪器用精密运放CA3193的应用3.2 集成电压?电流转换器XTR100的应用3.3 瞬时浮点放大器及应用3.4 隔离放大器289J及其应用3.5 ICS?300系列新型加速度传感器3.6 一种实用的压力传感器接口电路3.7 霍尔传感器的应用3.8 一种对多个传感器进行调理的方法3.9 两线制压力变送器3.10 小信号双线变送器XTR101的使用3.11 两线长距离频率传输压力变送器的设计3.12 测温元件AD590及其应用3.13 热敏电阻应用动态3.14 一种组合式A/D、D/A转换器的设计3.15 一种复合式A/D转换器3.16 TLC549串行输出ADC及其应用3.17 提高A/D转换精度的方法--双通道A/D转换3.18 模数转换器ICL7135的0~3.9999V显示3.19 微型光耦合器3.20 一种高精度的分压器电路3.21 利用单片机软件作热电偶非线性补偿3.22 三线制RTD测量电路及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3.23 微伏信号高精度检测中极易被忽略的问题3.24 宽范围等分辨率精密测量法3.25 传感器在线校准系统3.26 一种高精度的热敏电阻测温电路3.27 超声波专用集成电路LM1812的原理与应用3.28 旋转变压器数字化检测及其在8098单片机控制伺服系统中的应用3.29 单片集成两端式感温电流源AD590在温度测控系统中的应用?3.30 数字示波器和单片机构成的自动测试系统3.31 霍尔效应式功率测量研究 四、 控制系统与后向通道接口技术4.1 模糊逻辑与模糊控制(实用模糊控制讲座之一)4.2 红绿灯模糊控制器(实用模糊控制讲座之二)4.3 国外模糊技术新产品4.4 交流串级调速双环模糊PI单片机控制系统4.5 时序控制专用集成电路LT156及其应用4.6 电池充电控制集成电路4.7 双向晶闸管4.8 双向可控硅的自触发电路及其应用4.9 微处理器晶闸管频率自适应触发器4.10 F18系列晶闸管模块介绍4.11 集成电路UAA4002的原理及应用4.12 IGBT及其驱动电路4.13 TWH8751应用集锦4.14 结构可变式计算机工业控制系统设计4.15 单片机控制的音响编辑器 五、 人机对话通道接口技术5.1 5×7点阵LED智能显示器的应用5.2 基于8031串行口的LED电子广告牌5.3 点阵液晶显示控制器与计算机的接口技术5.4 单片机控制可编程液晶显示系统5.5 大规模语言集成电路应用综述5.6 最新可编程语言集成电路MSSIO61的应用5.7 用PC打印机接口扩展并行接口 六、 多机系统、网络与遥控技术6.1 用8098单片机构成的分布式测温系统6.2 平衡接口EIA?422和EIA485设计指南6.3 I2C BUS及其系统设计6.4 摩托罗拉可寻址异步接受/发送器6.5 用5V供电的RS232C接口芯片6.6 四通道红外遥控器6.7 TA7333P和TA7657P的功能及应用 七、 电源、电压变换及电源监视7.1 单片机控制的可控硅三相电源调压稳压技术7.2 集成开关电源控制器MC34063的原理及应用7.3 LM299精密基准电压源7.4 集成过压保护器的应用7.5 3V供电的革命7.6 HMOS微机的超低电源电压运行技术 八、 可靠性与抗干扰设计8.1 浅谈舰船电磁兼容与可靠性 九、 综合应用实例9.1 8098单片机交流电气参数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应用9.2 主轴回转误差补偿控制器9.3 FWK?A型大功率发射台微机控制系统9.4 高性能压控振荡型精密波形发生器ICL8038及应用9.5 单片机COP 840C在洗碗机中的应用

    标签: 单片机 应用技术

    上传时间: 2013-11-10

    上传用户:lijinchuan

  • 单片机应用技术选编11

    单片机应用技术选编(11) 目录   第一章 专题论述 1.1 3种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分析与比较(2) 1.2 KEIL RTX51 TINY内核的分析与应用(8) 1.3 中间件技术及其发展展望(13) 1.4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的移植探讨(19) 1.5 μC/OSⅡ的移植及其应用系统开发(23) 1.6 片上系统的总线结构发展现状及前景(27) 1.7 SoC——VLSI的新发展(30) 1.8 电力线通信(PLC)技术的发展(35) 1.9 8位低档单片机与以太网的互联(40) 1.10 单片机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43) 1.11 条码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48) 第二章 综合应用 2.1 串行扩展应用平台设计(54) 2.2 单片机对CF存储卡文件读/写的实现(60) 2.3 基于8051的CF卡文件系统的实现(65) 2.4 利用DS1302时钟芯片实现时间锁的方法(71) 2.5 无线校时解决无电缆协调控制中的时钟精度问题(76) 2.6 单片机从机的波特率自适应设置(80) 2.7 汉字的动态编码与显示方案(84) 2.8 PS/2协议的研究及其在单片机系统中的应用(89) 2.9 PC机标准鼠标及键盘的远距离遥控(94) 2.10 PC标准键盘在单片机系统中的应用(99) 2.11 ADC误差对系统性能影响的分析与研究(104) 2.12 ADμC812单片机A/D转换及软件校准方法(109) 2.13 智能卡中射频前端的设计(114) 2.14 固态继电器选型要素(118) 第三章 软件技术 3.1 单片机C语言中指针的应用(122) 3.2 用Keil C51开发大型嵌入式程序(127) 3.3 C语言高效编程的几招(135) 3.4 ASM51调用Franklin C51函数的实现(139) 3.5 51系列汇编程序设计的优化(142) 3.6 常用串行总线数据操作的C51编程(144) 3.7 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Ⅱ的内核实现(150) 3.8 μC/OSⅡ在MCS51系列中的应用(154) 3.9 基于MCS51单片机的实时内核的设计与实现(158) 3.10 时间片轮转算法在单片机程序设计中的应用(165) 3.11 如何编制高效的键译程序(169) 3.12 DSP编程的几个关键问题(172) 3.13 DSP软件编程经验浅谈(177) 3.14 TMS320C6000汇编和C语言的混合编程(183) 3.15 TMS320C28xDSP创建C可调用的汇编程序的简便方法(188) 3.16 TMS320C6000 DSP自动引导的方法和编程实现(193) 3.17 DSP外挂FLASH的在系统编程及并行引导装载方法的研究(198) 3.18 基于并口的I2C总线模拟软件包开发及应用(203) 第四章 网络与通信 4.1 用51单片机控制RTL8019AS实现以太网通信(210) 4.2 测试网络中长线传输若干问题分析(215) 4.3 基于手机模块TC35的单片机短消息收发系统(219) 4.4 GSM网络在远程抄表中的应用(223) 4.5 基于键盘接口的单片机与PC的无线数据通信(228) 4.6 基于TRF4900的无线发射电路设计与应用(234) 4.7 电力线载波通信方案设计(240) 4.8 消费总线电力线接口电路的设计(246) 4.9 LC带通滤波器在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中的应用(252) 4.10 基于P300芯片组的电力线载波通信模件开发(257) 4.11 PL2101电力线载波芯片I2C通信的实现(264) 4.12 电力线Modem在音频传输系统中的应用(269) 4.13 SSC技术及P485在电力线通信中的应用(274) 4.14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中的抗干扰问题(279) 4.15 RS232口与RS485口转换的免供电与免控制实现(284) 4.16 利用并口实现PC机应用程序与I2C总线间的通信(287) 第五章 总线技术 5.1 一线总线的软件接口(292) 5.2 提高1Wire总线器件驱动能力的方法(296) 5.3 1Wire Bus指令卡的应用(299) 5.4 模拟I2C总线多主通信的通用软件包(303) 5.5 USB OnTheGo技术概述(306) 5.6 USB总线信号环境分析(312) 5.7 USB电路保护技术和实施方案(318) 5.8 可移植的USB协议栈实现原理与技术研究(324) 5.9 一种USB外设的实现方案(329) 5.10 基于PDIUSBD12芯片的USB接口设计(334) 5.11 无线USB的设计与实现(339) 5.12 RS232/USB转换器的设计(343) 5.13 CAN总线冗余方法研究(348) 5.14 CAN总线中循环冗余校验码的原理及其电路实现(352) 5.15 CAN总线位定时参数的确定(356) 5.16 基于P80C592的DeviceNet通信节点接口的设计(363) 5.17 MBUS总线及其应用(367) 第六章 可靠性及安全性 6.1 印制电路板的可靠性设计(374) 6.2 正确选择和安装EMI滤波器(380) 6.3 电磁兼容与电子产品(386) 6.4 电磁兼容性衬垫安装结构设计及应用(390) 6.5 高速电路PCB板中电磁干扰的研究(395) 6.6电磁屏蔽抗干扰技术的探讨(398) 6.7 ESD破坏的特点及对策(403) 6.8 屏蔽抗干扰技术在检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408) 6.9 蓝牙技术中抗干扰能力的分析(413) 6.10 光电编码器信号抗干扰算法(416) 6.11 集成电路的噪声抑制(420) 6.12 智能硬件电路加密方法(425) 6.13 一种新型电子安全密码锁的设计(428) 6.14 光电耦合器的实用技巧(433) 第七章 PLD与SoC设计 7.1 SoC与芯片设计方法(438) 7.2 SoC片上总线综述(443) 7.3 SoC片上总线技术的研究(450) 7.4 SoC体系结构中AMBA总线的系统级设计(454) 7.5 MCS51兼容芯片的正向设计(461) 7.6 一种低功耗8位MCU的设计与实现(467) 7.7 ASIC设计中基于Verilog语言的Inout(双向)端口程序设计(472) 7.8 硬件描述语言HDL的现状与发展(480) 7.9 FPGA设计中关键问题的研究(486) 7.10 浮点加法器的VHDL算法设计(493) 7.11 基于CPLD的系统中I2C总线的设计(498) 7.12 基于CPLD的条形码译码电路设计(503) 7.13 I2C总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及其应用(508) 第八章 典型应用技术 8.1 CYGNAL高速片上系统单片机C8051F交叉开关的使用(516) 8.2 基于FT245BM的简易USB接口开发(520) 8.3 CY7C63001的PS/2USB键盘转换设备设计(525) 8.4 用AT89C52单片机实现RS422到CAN总线的转换(529) 8.5 基于通信器S1503的门禁系统的设计(534) 8.6 用PMM8713和SI7300A构成的一种步进电机功率驱动电路(540) 8.7 基于DS1616的定时数据采集系统(545) 8.8 用AT89C2051实现电话远程控制家用电器(548) 8.9 基于S6700芯片与ISO/IEC15693标准的读卡器设计(551) 8.10 用单总线DS2450实现红外式触摸屏的设计方法(556) 8.11 电阻式触摸屏在智能仪表中的应用(560) 8.12 PDA触摸屏控制芯片TSC2200及其应用(565) 8.13 高性能铁电存储器FM24C256及其在单片机中的应用(570) 8.14 DTMF拨号与条形码阅读器的接口设计(576) 第九章 文章摘要 一、  专题论述(582) 1.1 移动存储技术及其发展(582) 1.2 Java技术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582) 1.3 用Java实现基于向量空间的搜索引擎优化(582) 1.4 利用TINI和Java设计远程测控系统(582) 1.5 无线技术综述(582) 1.6 蓝牙技术及其现状与发展浅析(582) 1.7 蓝牙及系统实现技术(583) 1.8 蓝牙技术在音频网关中的应用(583) 1.9 现场总线技术及标准化现状(583) 1.10 iButton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583) 1.11 单总线技术及其应用(583) 1.12 MBUS二级制总线(583) 1.13 基于电力线数字家庭实现方案(583) 1.14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设计与调试(584) 1.15 基于软件的智能传感器的概念与实现(584) 1.16 入侵检测系统的历史、现状与研究进展(584) 1.17 嵌入式应用系统的实质——兼论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方法(584) 1.18 硬件演化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584) 1.19 一种纠错编码器的实现(584) 1.20 UML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的应用(585) 1.21 嵌入式系统的系统测试和可靠性评估(585) 1.22 单片机应用系统中的低功耗设计(585) 1.23 开关电源新技术与发展前景(585) 1.24 单片机系统中汉字字库的设计与实现(585) 1.25 嵌入式系统中的CACHE问题(585) 1.26 基于先验预知的动态电源管理技术(585) 1.27 一种MCU时钟系统的设计(586) 1.28 定时用户的时间获取技术(586) 1.29 基于Windows平台的高精度定时的实现(586) 1.30 微秒级定时技术的实现与改进(586) 1.31 电力系统GPS同步时钟应用技术(586) 1.32 基于单片机的GPS授时系统设计(586) 1.33 大容量串行Flash的快速编程(587) 1.34铁电存储器在单片机系统中的应用(587) 1.35 提高闪速存储器写入速度的方法(587) 1.36 提高单片机A/D转换速度的方法(587) 1.37 新型流水线型模/数转换器的接口技术(587) 1.38 超高速A/D转换器的原理及其应用(587) 1.39 32位ARM嵌入式处理器的调试技术(587) 1.40 JNI技术在数据采集中的应用(588) 1.41 测控系统中的通信技术的应用(588) 1.42 适用于仪器仪表通信的若干新技术(588) 1.43 微机系统通用遥控输入模块(588) 1.44 嵌入式系统和基于Windows CE的在线监测设备(588) 1.45标准非接触式IC卡在智能化仪表中的应用(588) 1.46 数字视频信号的长线传输(589) 1.47 基于单片机的MicroDridve接口设计(589) 1.48 接近开关原理及其应用(589) 1.49 嵌入不敷出式器件的测试技术研究(589) 1.50 楼宇自动化元件及其应用(589) 1.51 高速密码卡的设计与实现(589) 1.52 无线温度采集系统的设计(589) 1.53 一种基于双CPU的无线通信数据采集系统设计(590) 1.54 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在远程电网监测系统中的应用(590) 1.55 微控制器拨号上网的实现(590) 1.56 远程监控技术在信息家电领域的研究与应用(590) 1.57 在远程数据采集中多线程串口通信的应用(590) 1.58 高分辨率D/A转换器及其在系统辨识中的应用(590) 1.59 计算机增强型并行口与数据采集系统设计(590) 1.60 ∑Δ型ADC转换速度的分析(591) 1.61 基于DAGs模型的RAID系统的设计与实现(591) 1.62 一种新颖的模拟信号光电隔离方法(591) 1.63 CIP51及其在嵌入式单片机系统的应用(591) 1.64 线性电位器产生非线性传递函数分析(591) 1.65 MPC555微控制器与汽车电子(591) 1.66 嵌入式设备鼠标接口的设计与实现(592) 1.67 曼彻斯特码异步解调的单片机实现及性能分析(592) 1.68 基于智能卡的数字签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592) 1.69 构建S3C4510B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应用平台(592) 1.70 电压基准(592) 1.71 单片开关电源的原理与应用(592) 二、 综合应用(593) 2.1 JTAG口及其对Flash的在线编程(593) 2.2 AVR嵌入式单片机接口技术与应用(593) 2.3 基于51系列单片机的串行口扩展技术(593) 2.4 异步高速双口RAM多串口接口电路设计(593) 2.5 单片机PC机串行数据通信的工程实践(593) 2.6 8051高速单片机串行通信的时钟新配置(593) 2.7 一种用于单片机的红外串行通信接口(594) 2.8 串行DataFlash存储器及其与单片机的接口(594) 2.9 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LED数码显示器(594) 2.10 一种新型的LED屏获取显示数据方法(594) 2.11 一种经济实用显示驱动电路的设计(594) 2.12 PIC单片机与基于HD44780液晶显示模块接口的设计(594) 2.13 单片机与软盘驱动器的接口(594) 2.14 基于PIC单片机的视频矩阵开关的设计(595) 2.15 嵌入式GSM短信息接口的软、硬件设计(595) 2.16 将AT89C52用作多功能外围器件使用(595) 2.17 基于8位微控制器控制硬盘进行HDTV码流读/写(595) 2.18 一种新型电涡流位置传感器(595) 2.19 编码传感器接口装置设计及应用(595) 2.20 数字式温湿度传感器SHT15及其应用(596) 2.21 温度传感器的简化μC接口(596) 2.22 全串行单片机系统在光纤气敏传感器中的应用(596) 2.23 基于混沌电路设计阵列触觉传感器的采集系统(596) 2.24 光学传感器阵列在测定水硬度中的应用(596) 2.25 智能仪表的一种数据交换技术(596) 2.26 用过采样和求均值技术提高模/数转换器的分辨率(597) 2.27 数字频率计分频电路的设计(597) 2.28 一种远程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597) 2.29 单片精密仪器仪表放大器应用电路(597) 2.30 12位高速ADC存储电路设计与实现(597) 2.31 EPP模式500 Ksps数据采集接口(597) 2.32 精密时间间隔测量方法的改进(598) 2.33 精密信号测量系统的设计(598) 2.34 多通道高速数据采集记录系统(598) 2.35 新型精密石英晶体温度仪(598) 2.36 GPS多天线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598) 2.37 DMA方式的A/D转换器接口电路设计(598) 2.38 多通道可编程A/D转换芯片在现场总线智能从站开发中的应用(599) 2.39 温控型非易失性数字电位器DS1847(8)智能接口的设计与其在测量中的应用(599) 2.40 高性能18位D/A转换器设计(599) 2.41 由单片机控制的单相SPWM变频器的研究(599) 2.42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步进电机细分驱动器设计(599) 2.43 一种高精度智能温控装置的研究(599) 2.44 光电耦合器用于数字开关电源(600) 2.45 酒店中非接触式IC卡系统的应用设计(600) 2.46 89C51单片微机在自动定位系统中的应用(600) 2.47 PCI通用板卡结构(600) 2.48 多种串行接口技术在LED大屏幕显示系统中的应用(600) 2.49 嵌入式系统中使用USB盘存储(600) 2.50 一种简单串行鼠标控制的单片机实现(601) 2.51 便携式MP3播放器的设计(601) 2.52 基于IDE硬盘的大容量语音记录仪(601) 2.53 数字存储式自动应答录音系统(601) 2.54 RS编译码的一种硬件解决方案(601) 2.55 SDRAM在任意波形发生器中的应用(601) 2.56 无线控制授时技术(RCT)及其应用(601) 2.57 低功耗IC卡门锁系统设计(602) 2.58 IC卡读写器用的一种四元振子天线分析(602) 2.59 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数字视频混合器(602) 2.60 车载GPS接收机与PC机的串口通信及数据截取(602) 2.61 基于keil c51的红外遥控器解码设计(602) 2.62 基于DTMF的解码器设计(602) 2.63短消息电话中数据链路层的控制技术(602) 2.64 宽带CDMA发射机低相噪本振源的设计(603) 2.65 智能型多芯片数码语音录放电路(603) 三、 软件技术(604) 3.1 实时多任务嵌入系统的实现(604) 3.2 4种实时操作系统实时性的分析对比(604) 3.3 应用于嵌入式系统开发的Java技术(604) 3.4 嵌入式软件测试研究(604) 3.5 浅谈组态软件发展趋势(604) 3.6 8051单片机开发工具DIY(604) 3.7 如何仿真单片机的外围设备(605) 3.8 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程序开发要点(605) 3.9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605) 3.10 在单片AT89C52上实现多任务实时处理(605) 3.11 单片机系统中的多任务、多线程机制的实现(605) 3.12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移植技术的分析与应用(606) 3.13 一种新的基于单片机的多字节浮点快速开平方算法(606) 3.14 单片机与PC机串行通信时浮点数的处理(606) 3.15 AVR90三字节浮点库及其使用说明(606) 3.16 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中的通信协议研究(606) 3.17 PIC单片机软件异步串行口实现技巧(606) 3.18 用汇编语言实现GPS时间、日期转换(606) 3.19 实时任务处理程序设计中“易变的”变量(607) 3.20 VB与C51之间浮点类型数据的传输和转换(607) 3.21 用汇编语言实现BCH解码校验算法(607) 3.22 嵌入式RTOS中就绪任务查找算法和优先级反转的解决方案(607) 3.23 AVR单片机软件模拟UART通信接口(607) 3.24 基于EJB2.0的MessageDrivenBean组件设计与实现(607) 3.25 基于AT89C51的通信协议转换系统(607) 3.26 USB密码钥及其软件设计(608) 3.27 任意长度信息序列的CRC快速算法(608) 3.28 设备驱动程序通知应用程序的几种方法(608) 3.29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改进快速压缩算法(608) 3.30 点缝焊控制系统人机接口设计及C51编程(608) 3.31 8K智能卡DTT4C08及其应用程序设计(609) 3.32 利用数码相机SDK开发图像采集应用程序(609) 3.33 Windows 2000下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609) 3.34 Windows CE下通用串行总线驱动程序开发(609) 3.35 基于Windows  CE的嵌入式网络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609) 3.36 基于Windows CE的嵌入式焊接质量在线监测设备的研究(609) 3.37 在Windows CE下实现串口通信(610) 3.38 Windows 2000/98下USB驱动程序的开发(610) 3.39 VxWorks下PC/104CAN驱动器程序设计(610) 3.40 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Ⅱ的特点及应用(610) 3.4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定时器服务的改进(610) 3.42 μC/OSⅡ在AT89C51上的移植(610) 3.43 μC/OSⅡ在C8051F020中的移植(611) 3.44 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在196KC上的移植(611) 3.45 μC/OSⅡ在AT91X40单片机上的移植(611) 3.46 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Ⅱ在MPC555上的移植(611) 3.47 μC/OSⅡ实时嵌入式系统在电机保护装置中的开发(611) 3.48 基于μC/OSⅡ的网络控制系统通信接口设计(611) 3.49 嵌入式Linux技术研究(612) 3.50 嵌入式Linux硬实时性的研究与实现(612) 3.51 Linux实时机制分析与改进(612) 3.52 Linux中PCI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612) 3.53 嵌入式Linux集成开发环境的设计与实现(612) 3.54 嵌入式Linux系统及其应用研究(612) 3.55 Linux在保护模式下的中断处理分析(612) 3.56 Linux系统下USB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613) 3.57 嵌入式Linux中断设备驱动程序设计(613) 3.58 Linux下汉字输入实现技术(613) 3.59 SPI串行总线在嵌入式Linux系统中的编程实现(613) 3.60 红外通信在嵌入式Linux系统中的实现(613) 3.61 基于LinuxJava的新一代智能电话软件平台的研究(613) 3.62 实时Linux下数控系统多任务的结构与实现(614) 3.63 嵌入式Linux在数控系统中的应用(614) 3.64 TMS320C6X DSP的C语言与汇编混合编程技术(614) 3.65 单片机C语言编程应注意的若干问题(614) 四、 网络与通信(615) 4.1 工业控制网络中的以太网技术(615) 4.2 工业以太网协议EtherNet/IP(615) 4.3 基于SX52微控制器的嵌入式系统以太网接口设计与实现(615) 4.4 嵌入式以太网技术及其在工业测控领域中的应用(615) 4.5 基于CSoC芯片的嵌入式以太网接口设计(615) 4.6 基于Internet的测试网时间同步问题的研究(616) 4.7 提升实时测量数据在Internet上的传输可靠性(616) 4.8 TCP/IP协议中嵌入硬件设备的驱动程序设计实现(616) 4.9 TCP/IP协议的安全性分析及对策(616) 4.10 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嵌入式控制器的研究(616) 4.11 基于Web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现(616) 4.12 CAN总线与以太网互连系统设计(617) 4.13 SX52嵌入式Internet网关设计及实现(617) 4.14 利用单片机控制以太网网卡进行数据传输的研究(617) 4.15 一种双MCU结构的嵌入式Internet接入服务器(617) 4.16 嵌入了TCP/IP协议的单片机数据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617) 4.17 异步串行接口与以太网服务器的连接(617) 4.18 基于TCP/IP的楼宇自控网BACnet(618) 4.19 基于SX52BD单片机的以太网控制应用(618) 4.20 网络处理器IP2022及其在嵌入式牌照识别系统中的应用(618) 4.21 蓝牙与控制系统通讯技术研究(618) 4.22 蓝牙基带数据传输机理分析(618) 4.23 Jini与蓝牙技术的结合应用(618) 4.24 蓝牙技术软件实现模式分析(618) 4.25 蓝牙个人区域网(PAN)的设计与实现(619) 4.26 蓝牙技术安全性分析与安全策略(619) 4.27 蓝牙技术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619) 4.28 蓝牙无线测控系统的实现(619) 4.29 基于蓝牙技术实现家域网的设计(619) 4.30 基于蓝牙技术的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的实现(619) 4.31 蓝牙技术在车辆导航系统中的应用研究(620) 4.32 蓝牙技术在机械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620) 4.33 蓝牙HCI接口及其在工控和智能仪器仪表中的应用(620) 4.34 蓝牙芯片ROK 101 007在蓝牙语音系统中的应用(620) 4.35 基于蓝牙技术家庭网络的研究和实现(620) 4.36 基于蓝牙技术的移动远程教育系统实现方案(620) 4.37 蓝牙技术及其在遥控器中的应用(621) 4.38 无线局域网安全机制研究(621) 4.39 无线局域网技术及其未来应用(621) 4.40 蓝牙无线通讯技术在AGV的应用(621) 4.41 突发解调器STEL9257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中的应用(621) 4.42 无线因特网上的数据传输(621) 4.43 单片射频收发芯片nRF403在医院监护系统中的应用(622) 4.44 射频收发芯片nRF401在语音传输中的应用(622) 4.45 PBA313 01蓝牙射频芯片特性与应用(622) 4.46 基于点对点无线通信技术的nRF401芯片的应用研究(622) 4.47 基于CDMA的无线DCS系统(622) 4.48 基于GSM短信息的离散油井监控系统(622) 4.49 基于GSM技术的无线环保监测仪的研制(622) 4.50 GSM模块在车辆监控系统无线通信中的应用(623) 4.51 基于GSM的变电所遥测遥控系统(623) 4.52 基于GSM传输方式的电管所现代管理系统(623) 4.53 基于GSM短消息业务的预装式变电站综合保护装置(623) 4.54 基于GPRS无线传输的便携式图像监控系统(623) 4.55 RF8000 GPS接收器的原理及应用(623) 4.56 无线家庭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624) 4.57 智能家庭网络性能分析(624) 4.58 基于CEBus的家庭网关研究与开发(624) 4.59 一种基于无线通讯与公用电话网的智能抄表系统(624) 4.60 电力线载波通讯模块在机器人控制技术中的应用(624) 4.61 温控系统VB实现的PC机与单片机串行通讯(624) 4.62 用定时中断方式实现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串行通信(624) 4.63 PC机与多台单片机并行通信接口的设计(625) 4.64 PC并口EPP通信外围电路设计(625) 4.65 在VC++6.0中用内嵌汇编语言实现PC机与单片机的串行通信(625) 4.66 VB6.0实现与 ADμC824串行通信(625) 4.67 VC下利用串口进行数据通讯的研究(625) 4.68 长距离通信器S1503的应用编程原理(625) 4.69 利用MODEM芯片实现单片机远程通讯(626) 五、 新器件与新技术(627) 5.1 Cygnal在片系统单片机的特点与应用(627) 5.2 C8051F02X外部存储器接口和I/O端口配置(627) 5.3 C8051F单片机电压基准的不同用法(627) 5.4 C8051F236在精密定位控制系统中的应用(627) 5.5 C8051F041在智能功率柜中的应用(627) 5.6 基于ADμC812的测控平台软硬件设计(627) 5.7 ADμC812单片机A/D转换介绍及软件校准方法(627) 5.8 利用ADμC812实现高频的数字测量(628) 5.9 ADμC812微控制器在供热系统的应用(628) 5.10 采用ADμC824的数字调节器(628) 5.11 ADμC812单片机温度控制器(628) 5.12 用ADμC812开发高精度多功能的动物呼吸机(628) 5.13 P89C51RD2中的WatchDog用法(628) 5.14 W78E516B在系统可编程的应用(628) 5.15 一种新型单片机MSC1210及其应用(629) 5.16 M16C/62单片机在仪器仪表中的应用(629) 5.17 24位A/D转换的51单片机MSC1210及其应用(629) 5.18 基于AT90单片机的数据采集系统(629) 5.19 基于80C196KC的PSD934F2远程程序升级技术(629) 5.20 基于80C196单片机的空间矢量控制简洁算法实现(629) 5.21 80C196ADMC401双CPU接口电路设计及其应用(629) 5.22 基于196KC的步进电机检测系统的设计(630) 5.23 8097BH系统与80C196系统的替换(630) 5.24 基于MSP430的一维光纤滑觉传感器(630) 5.25 基于MSP430的扩展Flash Memory系统(630) 5.26 MSP430串行写入BOOTSTRAP与加密熔断功能(630) 5.27 基于MSP430的极低功耗系统设计(630) 5.28 MSP430的低功耗特性在蓝牙产品中的应用(631) 5.29 新型16位单片机SPCE061A及应用展望(631) 5.30 基于凌阳单片机的语音信号实时采集(631) 5.31 基于PIC16F877的温室自动控制系统(631) 5.32 PIC16C78系列混合信号嵌入式芯片的原理和应用(631) 5.33 基于PIC16C54单片机的智能软件狗设计(631) 5.34 用PIC单片机控制DDS芯片AD9852实现雷达跳频系统(631) 5.35 “龙珠”微处理器电源管理设计在GPS接收机中的应用(632) 5.36 ARM7TDMI内核微处理器的调试原理及方法(632) 5.37 32位ARM核微处理器芯片PUC3030A及其应用(632) 5.38 基于W77E58双串口通信的监控系统(632) 5.39 用N87C196MH构成的交流电动机变频器(632) 5.40 基于MB90F549单片机的频率测量仪(632) 5.41 基于MB90F549单片机的数据自动记录仪(633) 5.42 基于MB90F549单片机的直流伺服电机调速系统(633) 5.43 Fujitsu F2MC16LX系列单片机的特点及应用(633) 5.44 MB90F540/545单片机的接口技术(633) 5.45 用ATmega8单片机设计串行编程器(633) 5.46 一种基于μPD780208的低功耗数据处理系统(633) 5.47 基于Z85C30的多协议串行通信设计(633) 5.48 嵌入式处理器MPC8250与CF卡的接口设计(634) 5.49 电流型PWM控制芯片PUCC3801的原理及应用(634) 5.50 带A/D和LCD驱动器的51兼容单片机控制家电(634) 5.51 内含标准字库的中文液晶模块OCMJ5X10(634) 5.52 ispPAC10芯片及其应用(634) 5.53 PSoC的动态配置能力及其实现方法(634) 5.54 在系统可编程模拟器件ispPAC20及其应用(634) 5.55 超大容量Flash Memory的应用与开发(635) 5.56 超大容量E2PROM存储器TH58100及其应用(635) 5.57 Super Flash型存储器SST39SF020的特性及应用(635) 5.58 闪速存储器AT29C040与单片机的接口设计(635) 5.59 铁电存储器FM24C16原理及其在多MCU系统中的应用(635) 5.60 16 Kbits非易失性铁电存储器芯片FM25C160原理及其应用(635) 5.61 PLX9054对SRAM读/写及DMA操作(635) 5.62 DS1302数据暂存器的灵活应用(636) 5.63 DS18B20串行通信误码的解决办法(636) 5.64 DS1820数字温度传感器在轮胎温度信号采集中的应用(636) 5.65 单片机与串行时钟DS1307的接口设计(636) 5.66 用实时时钟芯片DS1305启动数据采集系统(636) 5.67 实时时钟芯片RX8025的原理及其应用(636) 5.68 X25043的原理及在单片机系统中的应用(637) 5.69 X25045在智能仪表系统中的应用设计(637) 5.70 EG7564RS点阵液晶的开发应用(637) 5.71 串行显示管理芯片PS7219在智能仪表系统中的应用设计(637) 5.72 AD7711与单片机AT89S8252的接口技术(637) 5.73 AD7715模/数转换器在小信号测量中的应用(637) 5.74 带信号调理的16位A/D转换器AD7715的原理及应用(637) 5.75 高精度A/D转换器AD7730及其应用(638) 5.76 高精度模数芯片组AD1555与AD1556应用(638) 5.77 18位串行低功耗A/D转换器MAX1402(638) 5.78 智能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原理与应用(638) 5.79 提高DS1631温度传感器精度的方法(638) 5.80 数字温度测控芯片DS1620的应用(638) 5.81 单片K型热电偶放大与数字转换器MAX6675(639) 5.82 一种采用专用芯片TCA355涡流传感器的研制(639) 5.83 数字加速度传感器ADXL210在轨检仪中的应用(639) 5.84 ADXL202加速度计在振动测试中的应用(639) 5.85 PSD9xxF在在线编程中的应用(639) 5.86 单片机与LM629芯片相结合的全数字位置直流伺服系统(639) 5.87 步进电机驱动芯片HH204原理及应用(640) 5.88 PCI9052接口电路功能及使用(640) 5.89 LN82530串行通讯控制器的研制(640) 5.90 通用异步收发芯片SCC2691的原理及应用(640) 5.91 UART多串口扩展器SP2338DP及其应用(640) 5.92 基于nRF401的双绞线故障诊断(640) 5.93 单片机集成调频发射芯片MC2831A的应用(640) 5.94 基于MCX314控制器的数控机床运动控制系统(641) 5.95 DS80C400在远程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641) 5.96 TLC5618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641) 5.97 SDH净荷提取/定位处理芯片PM5313及其应用(641) 5.98 DAC714在单片机系统中的层叠应用(641) 5.99 基于PIC单片机和μPD6453的新型视频字符叠加系统(641) 5.100 电压电流电量测量芯片CS5460及其应用(641) 5.101 二维条码PDF417译码技术(642) 5.102 基于SAA6752的MPEG2编码系统(642) 5.103 ISD4004语音芯片在语音报站器中的应用(642) 5.104 可编程正弦波发生器芯片ML2035的原理及应用(642) 六、 总线技术(643) 6.1 RS232C串口红外数据传输系统(643) 6.2 多路RS232、RS485通信的单片机扩展方法(643) 6.3 RS232与CAN总线通信协议转换单元设计(643) 6.4 串行通讯接口RS232/RS485的应用与转换(643) 6.5 RS485智能串行通信接口的设计(643) 6.6 一种通用的RS232/RS485转换器(643) 6.7 基于RS485总线的单片机对等网络的设计与实现(643) 6.8 基于单片机的RS485总线网络扩展方法(644) 6.9 基于RS485的多个LED屏实时显示(644) 6.10 具有隔离性能的RS485中继器及其设计(644) 6.11 一种基于RS485总线的网络协议及其实现方法(644) 6.12 通信协议宏在RS485总线通信中的应用(644) 6.13 RS485和LonWorks协议转换的节点设计(644) 6.14 串行通信的两种格式(645) 6.15 基于ISA总线的RS232/RS485(RS422)通信转换卡(645) 6.16 CAN总线双环光纤网络设计(645) 6.17 CAN总线控制系统的应用层协议CANopen剖析(645) 6.18 CAN总线网络前端模块的接口设计与编程(645) 6.19 CAN总线在低压变电站通信系统中的应用(645) 6.20 CAN中继器设计及其应用(646) 6.21 基于CAN总线的接口控制系统通信卡设计与实现(646) 6.22 一种基于CAN总线的高可靠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646) 6.23 基于CAN总线的网络传感器的研究与实现(646) 6.24 基于CAN总线技术的一类智能节点开发及应用(646) 6.25 基于SJA1000的CAN总线智能控制系统设计(647) 6.26 一种基于CAN总线的数据采集系统(647) 6.27 车辆变速电控系统ECU和显示器之间CAN总线通信设计(647) 6.28 MB90F540/545系列单片机内置CAN总线及其应用(647) 6.29 利用MCP25050设计CAN总线前端测控节点(647) 6.30 分布式系统中的CAN总线应用设计(647) 6.31 单片机在线编程的CNA总线实现技术(647) 6.32 列车总线控制系统的CAN485总线网关设计(648) 6.33 1553B与CAN总线的互连(648) 6.34 基于PCI9052的CAN总线控制卡及WDM驱动程序设计(648) 6.35 在EPP模式下利用并口实现上位机与CAN总线的数据通信(648) 6.36 无驱动USB认证模块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648) 6.37 基于DeviceNET网络的变频器远程监控(649) 6.38 DeviceNet通讯产品开发(649) 6.39 DeviceNet智能节点的开发(649) 6.40 LonWorks控制器芯片的设计扩展方法(649) 6.41 LonWorks现场总线与USB接口的设计与实现(649) 6.42 基于80C552单片机的现场总线控制器设计与实现(649) 6.43 通用串行总线USB及其应用(650) 6.44 通用串行总线数据传输模型(650) 6.45 通用串行总线的OTG技术(650) 6.46 EZUSB接口设备的软配置技术(650) 6.47 采用PDIUSBD12的USB系统固件程序设计(650) 6.48 一种新型USB2.0高速集线器的设计与实现(650) 6.49 USB接口的CAN总线网络适配器(651) 6.50 USB接口器件在DMA模式下的设计与应用(651) 6.51 USB总线上连接ISA扩充卡的实现(651) 6.52 USB技术在图像传输系统中的应用(651) 6.53 MBUS总线的远程供电及拓扑构成(651) 6.54 USB接口通讯系统应用开发(651) 6.55 EZUSB及其在图像采集中的应用(652) 6.56 EZUSB单片机的开发(652) 6.57 USB OTG 5 V电荷泵(652) 6.58 USB设备控制器缓冲区特性和实现方案(652) 6.59 USB数据传输中CRC校验码的并行算法实现(652) 6.60 USB接口的高速数据采集卡的设计与实现(652) 6.61 基于USB接口终端的PC机互联与接口扩展(653) 6.62 基于USBN9604的通用USB设备接口的研究与开发(653) 6.63 基于USB和GPIF的大规模数据采集系统(653) 6.64 基于USB总线的柴油发动机测控仪的设计与实现(653) 6.65 基于USB双机通信系统中应用程序的研究与实现(653) 6.66 基于USB的高速隔离数据采集系统设计(653) 6.67 基于USB总线的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设计(654) 6.68 基于HID类的USB接口技术研究(654) 6.69 基于USB接口的多通道实时数据采集系统(654) 6.70 基于USB总线的数据采集系统(654) 6.71 基于USB总线的高速实时数据采集系统(654) 6.72 工控系统中的USB口CAN总线通信技术(654) 6.73 微控制器在USB接口中的应用(654) 6.74 虚拟仪器与基于USB总线的测试设备(655) 6.75 PDIUSBD12芯片在USB接口电路中的应用(655) 6.76 智能仪器中数据高速传输的USB实现(655) 6.77 一种USB接口的A/D转换卡设计(655) 6.78 采用USBN9602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655) 6.79 iButton技术在安防系统中的应用(655) 6.80 单总线式数字温度传感器MAX6575的应用(656) 6.81 一种新型单总线数字温度传感器的特性与应用(656) 6.82 基于1WireTM技术的单片机单线通信的实现(656) 6.83 1Wire总线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及应用(656) 6.84 基于一线总线的远程混凝土温度检测系统(656) 6.85 用嵌入式系统的SPI模块实现I2C总线通信(656) 6.86 ADμC812的I2C总线接口及其应用(656) 6.87 用于嵌入式系统的I2C总线主控器的设计(657) 6.88 I2C总线CMOS型的PB0300数字图像传感器(657) 6.89 采用8位单片机驱动PCI总线网卡的设计方案(657) 6.90 ISP技术在PCI总线接口设计中的应用(657) 6.91 VIC64实现ADSP2106x与VMEbus的接口(657) 6.92 通过串行口访问Modbus现场控制网络(657) 6.93 GPIB口实现及应用(658) 6.94 GPIB芯片TNT4882在多路程控电源中的应用(658) 七、 可靠性及安全性(659) 7.1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抗干扰技术(659) 7.2综述单片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659) 7.3 单片机软件抗干扰编程技术的探讨(659) 7.4 单片机系统中的掉电检测和数据保护(659) 7.5 嵌入式计算机CMOS掉电、校验和出错解决方案(659) 7.6 基于MCS96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程序失控防洪(659) 7.7 基于MB90F543微控制器的双CAN冗余设计(659) 7.8 MAX1480B在DCS中的应用及提高RS485通讯可靠性的研究(660) 7.9 计算机电磁兼容技术研究(660) 7.10 微控制器的电磁兼容性设计(660) 7.11 电磁兼容屏蔽的设计(660) 7.12 电磁干扰滤波的半导体解决方案(660) 7.13 低电磁干扰时钟振荡器(660) 7.14 电磁兼容技术在变频中的应用(661) 7.15 单片机测控系统干扰分析与抗干扰措施(661) 7.16 单片机控制系统中的抗干扰技术及应用(661) 7.17 地环流抑制技术的探讨(661) 7.18 光电隔离抗干扰技术及应用(661) 7.19计算机控制系统电源抗干扰问题的研究(661) 7.20 计算机电源对电网的干扰及抑制(662) 7.21 变频器应用中的干扰问题及其对策(662) 7.22 DSP控制电机中减少电磁干扰的几项技术(662) 7.23 抗干扰的16位LED显示模块软、硬件设计(662) 7.24 错误检测与纠正电路的设计与实现(662) 7.25 AVR单片机CRC校验码的查表与直接生成(662) 7.26 AVR单片机的RC5和RC6算法比较与改进(662) 7.27 实用可控的按键抖动消除电路(663) 7.28 基于89C51的计算机可锁定加密键盘设计(663) 7.29 一种新的实用安全加密标准算法——Camellia算法(663) 7.30嵌入式指纹识别系统开发(663) 7.31 基于指纹的网络身份认证技术的研究与实现(663) 7.32 基于DSP指纹识别核心算法的设计与实现(663) 7.33 基于DSP和以太网的指纹识别系统(664) 7.34 基于TMS320VC5402的指纹识别系统(664) 7.35 IPM驱动和保护电路的研究(664) 7.36 数字保密电话的设计与实现(664) 八、 DSP技术(665) 8.1 单片机与DSP结合的dsPIC芯片(665) 8.2 一种高性能用于电机控制的嵌入式DSP芯片TMS320LF2401A(665) 8.3 电机控制嵌入式DSP芯片ADMC401及其应用(665) 8.4 一种DSP小系统接口电路可移植性设计方案(665) 8.5 双DSP紧耦合控制系统(665) 8.6 DSP接口效率的分析与提高(665) 8.7 DSP与慢速设备接口的实现(666) 8.8 基于DSP的跟踪频率变化的交流采样技术(666) 8.9 利用DSP和CPLD增加数据采集的可扩展性(666) 8.10 通过JTAG口对DSP外部Flash存储器的在线编程(666) 8.11 TMS320C31与MAX125 A/D转换器的接口设计及应用(666) 8.12 TMS320VC5402 DSP与串行AD73360 A/D转换器的接口设计(666) 8.13 TMS320C54X系列DSP扩展外部Flash存储器的方法及应用(667) 8.14 高速DSP与SDRAM之间信号传输延时的分析及应用(667) 8.15 TMS320F240片内PWM实现D/A扩展功能(667) 8.16 全功能异步收发器与DSP的SPI接口技术(667) 8.17 EPP并口与ADSP2181 DSP的接口设计(667) 8.18 TMS320C5402与PCI总线的接口电路设计(667) 8.19 DSP系统中键盘处理的一种新方法(668) 8.20 嵌入式系统中FFT算法研究(668) 8.21 用定点DSP处理实现浮点DSP仿真(668) 8.22 基于TMS320C55x DSP的代码优化(668) 8.23 嵌入式C语言开发ADSP21XX系列DSP(668) 8.24 TMS320C62X DSP的混合编程研究(668) 8.25 μC/OSⅡ在ADSP21535上的实现(669) 8.26 TMS320VC5402的Flash并行Bootloader技术(669) 8.27 基于铁电存储器编程技术的DSP SPI引导装载方案(669) 8.28 基于DSP的嵌入式系统中BOOTLOADER程序的设计方法(669) 8.29 TMS320C5410烧写Flash实现并行自举引导(669) 8.30 多核DSP的BootLoader程序的实现(669) 8.31 TMS320VC5402外部并行引导装载方法的研究(669) 8.32 RSA算法的TMS320C54x DSP实现(670) 8.33 基于定点DSP的MP3音频编码算法研究及实现(670) 8.34 机器视觉中的图像采集技术(670) 8.35 在Windows NT/2000环境中实现微机与DSP系统的串行通信(670) 8.36 基于单片收发器的DSP无线串行通信设计(670) 8.37 DSP系统的通信与控制接口设计(670) 8.38 高速串行总线在DSP系统中的开发与研究(671) 8.39 TMS320C30处理器与PC机串行口异步双向通讯的方法(671) 8.40 TMS320C54XX系列DSP与PC机间串行通信的实现(671) 8.41 TMS320F240 DSP与C51单片机串行通讯的实现(671) 8.42 基于DSP平台的嵌入式系统与以太网的接口技术(671) 8.43 基于DSP的以太网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671) 8.44 Windows下PC机与DSP通信系统的设计(672) 8.45 DSP与单片机基于MODBUS协议的通信(672) 8.46 基于DSP的CAN总线智能节点通信的设计(672) 8.47 基于TMS320LF2407A的CAN通信程序设计方法(672) 8.48 TMS320F2812内嵌eCAN模块的CAN总线通信(672) 8.49 TMS320LF2407A的CAN控制器应用实例(672) 8.50 TMS320C54xx DSP的USB接口实现(672) 8.51 基于DSP的USB语音传输接口设计(673) 8.52 利用I2C总线实现DSP与音频采样芯片TLV320AIC23的接口控制(673) 8.53 SPI接口协议实现的DSP与其他设备的通信技术(673) 8.54 DSP TMS320C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673) 8.55 基于DSP的网络化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673) 8.56 基于TMS320LF240x DSP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的设计(673) 8.57 基于DSP的远程医疗系统设计(674) 8.58 TMS320VC5402 DSP与ISD4004语音录放芯片的接口设计及其信息管理(674) 8.59 基于TMS320VC5416 DSP的自适应变速率声码器的实现(674) 8.60 基于DSP的嵌入式二维条码识别器(674) 九、 PLD与SoC技术(675) 9.1 系统级芯片设计研究(675) 9.2 一种适合SoC的时钟控制器IP核(675) 9.3 适于SoC的统一设计语言SystemVerilog(675) 9.4 捕获单元的研究和设计(675) 9.5 在测控系统中用IP核实现D/A转换(675) 9.6 高性能、低功耗微控制器IP软核设计综述(676) 9.7 SoC应用中寄存器组设计的自动化(676) 9.8 基于WISHBONE的SoC接口设计(676) 9.9 电机控制的MCU芯片设计(676) 9.10 新一代CPLD及其应用(676) 9.11 VHDL及高层综合(676) 9.12 FPGA设计网络与技巧(677) 9.13 基于消息驱动机制的VHDL程序设计(677) 9.14 一种应用VHDL语言设计有限状态机控制器的方法(677) 9.15 开发FPGA应用的新设计环境(677) 9.16 VHDL语言在寄存器描述中两个局限性的探讨(677) 9.17 FPGA以ASIC转换: 从原型到生产(677) 9.18 Flash编程器的FPGA实现(678) 9.19 在PLD开发中提高VHDL的综合质量(678) 9.20 使用VHDL进行EDA电路设计(678) 9.21 VHDL在数字系统设计中的运用(678) 9.22 VHDL语言及其在实际电路设计中的简化问题(678) 9.23 FPGA可重构系统结构分析与三态总线设计(678) 9.24 一种用VHDL设计实现的专用数据通讯方案(678) 9.25 基于CPLD的可编程信号调理模块(679) 9.26 CPLD器件在时间统一系统中的应用(679) 9.27 一种基于FPGA的误码性能测试方案(679) 9.28 PCI总线协议的FPGA实现及驱动设计(679) 9.29 基于VHDL的UART IP核设计(679) 9.30 基于RAM结构的CAM的Verilog HDL设计(679) 9.31 基于FPGA实现快速移位器的设计方案比较(680) 9.32 基于Verilog HDL语言的USB收发器设计(680) 9.33 通用异步串行通信电路的VHDL设计与实现(680) 9.34 使用VHDL语言开发计算机中的接口芯片(680) 9.35 一种将CPLD系统扩展成具有远距离通讯的方法(680) 9.36 基于VHDL的异步串行通信电路设计(680) 9.37 基于VHDL的四通道12位SXZ(D/A)模块接口设计(680) 9.38 应用VHDL语言设计A/D和LED显示控制器(681) 9.39 基于FPGA/CPLD和USB技术的无损图像采集卡(681) 9.40 采用VHDL设计电话机自动拨号系统(681) 9.41 基于FPGA的高速高精度频率测量的研究(681) 9.42 利用FPGA解决TMS320C54x与SDRAM的接口问题(681) 9.43 基于FPGA的智能误码测试仪(681) 9.44 DDR SDRAM控制器的FPGA实现(682) 9.45 基于FPGA的SDRAM控制器设计(682) 9.46 基于FPGA技术的以太网远程网桥的实现(682) 9.47 基于FPGA的PCI总线接口设计(682) 9.48 PCI总线控制器的VHDL设计与FPGA实现(682) 9.49 用FPGA实现数据远距离的高精度传输(682) 9.50 实现PWM脉宽调制的FPGA芯片研制(683) 9.51 基于FPGA的数控交流电源设计(683) 9.52 FPGA控制实现图像系统视频图像采集(683) 9.53 图像相关系统中的两维FFT的FPGA实现(683) 9.54 基于FPGA的多路模拟量、数字量采集与处理系统(683) 9.55 基于CPLD的线阵CCD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683) 9.56 基于CPLD的电子安全系统接口电路设计(684) 9.57 串口通信星型连接的CPLD实现(684) 9.58 用CPLD控制曼彻斯特编解码器(684) 9.59 一种基于CPLD的I/O总线驱动液晶显示的方法(684) 9.60 用CPLD实现中央信号装置设计(684) 9.61 基于CPLD的直流电动机PWM驱动器设计(684) 9.62 CPLD器件在电机调速中的应用(685) 9.63 用CPLD设计高精度超声液位检测系统(685) 9.64 基于CPLD集成芯片FLEX6016实现DDS技术的任意波形发生器的研制(685) 9.65 基于CPLD的高速视频采集/转发系统设计(685) 十、 典型应用技术(686) 10.1 ARM核SoC EP7312及其EP7312显控系统的设计(686) 10.2 基于32位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的门禁考勤系统(686) 10.3 ARM CPU S3C44B0X与C54X DSP的接口设计(686) 10.4 AT89C2051单片机在焊缝自动跟踪系统中的应用(686) 10.5 基于89C2051单片机的远距离高精度温度测控电路(686) 10.6 P87LPC768单片机在电动机保护器的应用(686) 10.7 用PIC16F877构成的二线制温度变送器(687) 10.8 一种基于M68HC08和DS1820的温度监控系统(687) 10.9 基于ADμC824的便携式数据采集仪的设计(687) 10.10 ADμC812开发板的内燃机试验数据采集系统(687) 10.11 基于MSP430步进电机驱动位移检测系统的研制(687) 10.12 一种基于MSP430F413的智能IC卡热量表系统(687) 10.13 用SPCE061A单片机构成的控制式计热表(688) 10.14 TMS320C54XX系列DSP异步串行数据传输的研究与实现(688) 10.15 SA9904B在电力参数远程测控系统中的应用(688) 10.16 基于MSC1210的多路高精度温度采集系统模块(688) 10.17 基于ST72单片机的快速充电系统(688) 10.18 一种新型的IGBT短路保护电路的设计(688) 10.19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报警呼叫系统(689) 10.20 一种基于单片微机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689) 10.21 I2C串行总线技术在DSP系统中的虚拟实现(689) 10.22 PS7219在LED光柱显示中的应用(689) 10.23 高精度时钟芯片SD2001E及其应用(689) 10.24 非接触式e5551读写器的开发(689) 10.25 级联驱动LED的MAX7221在智能测控仪器中的应用(690) 10.26 电机控制芯片TPIC2101的一个应用(690) 10.27 用MC9S12H256实现异步电机变频调速(690) 10.28 基于实时时钟芯片X1228的电源控制器设计(690) 10.29 用ST72141实现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690) 10.30 采用PCI9052及GP2010实现GPS信号采集(690) 10.31 基于TM1300的可视电话终端研究(691) 10.32 PSD913F2在一种电台中的应用(691) 10.33 极低功耗无线收发集成芯片CC1000(691) 10.34 单片机与AD1555/AD1556的接口和软件设计(691) 10.35 使用TEMIC感应卡技术的智能电子门锁系统(691) 10.36 媒体信号处理器MAPCA及其应用实例(691) 10.37 基于无线数字温度传感器的多点温度测量系统设计(692) 10.38 基于PCI总线的高速高精度实时数据采集系统(692) 10.39 用一片8D锁存器实现的单片机键显接口电路(692) 10.40 旋钮式键盘及其与AT89C52的接口技术(692) 10.41 基于模/数一体化设计的交流伺服控制系统(692) 10.42 多功能智能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692) 10.43 高精度智能转速测量模板的设计(693) 10.44 家庭GSM短消息遥控监测系统(693) 10.45数字单总线环境状态监控系统的设计(693) 10.46 非接触式IC卡预收费电度表的设计(693) 10.47 AM30LV0064D在单片机系统中的典型应用(693)

    标签: 单片机 应用技术

    上传时间: 2013-11-06

    上传用户:569342831

  • 双4G无线工业路由器 USR-G808_V1.0.11

    1,产品简介USR-G808是一款双4G无线工业路由器,提供了一种用户通过WIF1或是网口接入4G网络的解决方案.产品采用商业级高性能嵌入式CPU,工作频率高达580MHz,基于多样的硬件接口+强大的软件功能+灵活的组网方式,用户可以快递组建自己的应用网络,该产品已经在物联网产业链中的M2N行业广泛应用,为智能电网、个人医疗、智能家居、自助终端、工业自动化等各领域提供可靠性的数据传输组网.1.1.产品特点支持4个有线LAN口,1个有线WAN口、1个命令串口有线网口均支持10/100Mbps速率支持1个WLAN无线局域网支持LED状态指示灯(显示电源、系统、双4G网络类型和倍号强度等状态)支持一键恢复出厂设置支持串口、sSH,Telnet,Web多平台管理配置方式支持APN自动检网、制式切换、SIM信息显示,支持APN专网卡支持主模块、备模块、有线WAN等多网同时在线、多网智能切换备份功能(可选)支持负载均衡模式,可以根据设置的权重来分担双卡的流量.支持VPN Client(PPTP,L2TP,IPSEC.OPENVPN.GRE,SSTP),并支持VPN加密功能.支持静态路由、PPPOE,DHCP,静态IP等功能支持防火堵、NAT,DMZ主机、访问控制的黑白名单、IP限速、MAC限递支持Q0S、流量服务,可以根据接口限速支持动态域名(DDNS)以及端口转发、花生壳内网穿透支持远程升级、远程监控支持NTP,内置RTC支持外部硬件看门狗设计,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标签: 工业路由器

    上传时间: 2022-05-01

    上传用户:

  • 基于DSP的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rar

    传统的直流电机一直在电机驱动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其本身固有的机械换向器和电刷导致电机容量有限、噪音大和可靠性不高,因而迫使人们探索低噪音、高效率并且大容量的驱动电机。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成熟起来的直流无刷电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噪音低、容量大且可靠性高的特点,从而使其极有希望代替传统的直流电机成为电机驱动系统的主流。   模糊控制器具有鲁棒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论文提出了基于转速环模糊逻辑控制理论的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案,保证了伺服控制系统具有优良的静动态特性,因而满足更多应用场合的需要。   论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工作:   首先,从电机本体和控制角度出发,阐述了直流无刷电机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电磁转矩脉动。详细分析了电磁转矩脉动产生的各种原因,特别是分析了相电流换向所产生的纹波转矩脉动。   其次,本文对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建立了三相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三相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控制系统仿真模型。仿真模型采样的是电机控制系统中常用的双环系统(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为了提高系统的静动态特性,转速外环采用模糊PI调节器,电流内环采用PI调节器。转子位置通过直流无刷电机感应电势检测,仿真结果表明了该仿真模型控制系统与理论分析完全吻合,从而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然后,初步设计了伺服系统的实验图。以TI公司生产的TMS320LF2407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作为整个控制电路的核心芯片,一台40w的直流无刷电机作为被控对象,完成了伺服系统的转速控制。   最后,对未来的工作给予了展望,并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标签: DSP 直流无刷电机 控制系统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Shaikh

  • 行波超声波电机伺服控制特性理论与实践研究.rar

    超声波电机(Ultrasonic Motor简称USM)是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微电机。本文针对超声波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我国研究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并有产业化前景的行波超声波电机(Traveling-wave Ultrasonic Motor简称TUSM)的伺服控制技术为研究对象,以直径60mm的行波超声波电机TUSM60为研究实例,在特性测试、动稳态性能分析,辨识模型建立、控制策略与控制算法的选择与实现等方面展开研究。本论具体的研究内容为: 在分析超声波电机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超声波电机特别是行波超声波电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重点论述了行波超声波电机及其驱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介绍行波超声波电机的基本结构,并从该电机的主要理论基础--压电原理、行波合成、接触模型出发,分析了行波超声波电机定子质点的运动方程.并结合定转子摩擦接触特点,分析了行波超声波电机的运行机理。 根据对行波超声波电机测试和高精度控制的要求,研制出基于双DSP和FPGA的超声波电机高性能测试控制平台。其中控制核心采用了双DSP结构,可以在对行波超声波电机进行控制的同时,将必要的参数读取出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为行波超声波电机瞬态特性分析以及控制策略、控制算法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对电机的瞬态、稳态特性进行的测试,可以分析驱动频率、电压以及相位差等调节量对电机输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行波超声波电机的调节方式、控制算法选择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结论。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总结和归纳,利用系统辨识中的非参数方法,建立在特定频率条件下的近似线性模型。在行波超声波电机工作范围内,辨识若干组不同频率条件下的近似线性模型,将这些模型的参数进行二维或三维拟合,可以得到一个关于行波超声波电机传递函数的模型。辨识模型的建立为合理的选择和优化控制参数,控制效果的验证等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手段。 在对行波超声波电机的速度控制、位置控制展开的研究中.首先利用遗传算法对常规PI恒转速控制的控制参数整定及修正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神经元的在线自学习能力,研究和设计单神经元PID-PI转速控制器,提高控制系统对电机非线性和时变性的适应能力;为了消除在伺服控制中,单一调节量(驱动频率)情况下,低转速的跳跃问题,研究和讨论了多调节量分段控制方法,并利用模糊控制对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在位置控制中,利用转速控制研究的结果,研究和设计了位置--速度双环(串级)控制器,实现了电机高精度位置伺服控制。 通过对已有控制系统的改进和简化,设计和研制了具有实用化价值行波超声波电机控制器: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针对核磁成像设备而设计的行波超声波电机随动控制系统中,同时尝试了将该控制器用于高精度X-Y两维定位平台。

    标签: 行波 电机伺服 控制

    上传时间: 2013-07-13

    上传用户:mpquest

  • 高频隔离型光伏逆变器的研究.rar

    太阳能发电在世界能源危机的今天飞速发展,已成为新能源的主流之一。逆变器作为主要的能量变换装置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光伏系统的效率。本文采用电压外环、电流内环的双环控制策略,保证了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快,稳态误差小。为此,论文主要对系统的电路拓扑结构、数学模型、控制方法以及基于FPGA的软件实现方法等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 本文首先通过对几种常见的数学模型分析方法的比较,选择适合本文的数学建模方法。文中给出了逆变器的拓扑结构,详细论述了其工作原理,对该逆变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等效电路进行分析,并利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了逆变器数学模型,确定主要元件的参数。 随后对当前比较流行的几种逆变电路的控制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采用的基于SPWM控制的电压电流双环控制的算法,具有开关频率固定、物理意义清晰、实现方便的优点,保证系统的稳态误差小,动态响应速度快。通过分析几种最大功率跟踪算法各自的优缺点,最后给出了改进的最大功率跟踪算法,保证系统输出最大功率。 最后用FPGA实现了系统控制方案的设计。整机测试结果表明:该逆变器的性能指标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验证了数学模型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标签: 高频 隔离型 光伏逆变器

    上传时间: 2013-07-25

    上传用户:时代将军

  • 基于TMS320F2812DSP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控制器的研究.rar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作为新能源技术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所以将此作为新能源研究的切入点,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本文从太阳能电池的光生伏打效应入手,推导出太阳能电池的U-I曲线,并以此作为最大功率跟踪(MPPT)技术的理论基础。针对小风机的发电技术也存在的MPPT技术,文章进行了统一性研究,给出了新的控制策略--变步长扰动观察控制。为了提高系统的充放电效率,文章还对三段式充放电、均衡充电、温度补偿等蓄电池充电理论进行了阐述。 根据上述理论,结合工程实际,设计了风光互补控制器的电路。利用电压霍尔和电流霍尔实现了风机电压、太阳能电池电压、蓄电池电压和充电电流的实时采样,利用TMS320F2812DSP的EVA与AD模块软件实现对蓄电池欠压、过压、运行等模式的智能充放电管理。针对风力发电机的输出电压波动大的问题,系统提供了硬件和软件的风机过速智能保护系统。本系统采用MPPT的控制策略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效率,设计提供了一套LCD显示界面和一组LED指示灯增强系统管理的友好性。为了解决风光互补控制器芯片的供电问题,设计了一套以UC3843PWM芯片为核心的反激式辅助电源。该电源用硬件实现了电流内环、电压外环的双环控制策略,提高了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研制出了一台风光互补控制器样机,进行了有关实验、检测与调试。实验波形和数据都显示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了设计要求。该方案可为风光互补控制器的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标签: F2812 2812 320F TMS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diets

  •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rar

    在能源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光伏发电结合其自身的特点,日益得到各国的重视并将成为各国竞向发展的热点。而光伏并网发电又是光伏利用中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对单相并网发电系统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一台1.5KW的单相光伏并网装置。在对主电路拓扑、MPPT、防孤岛效应、逆变并网控制方法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选用了一种双重BOOST前级电压匹配、后级全桥逆变的非隔离型的主电路拓扑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前级DC/DC变换控制简单、中间直流母线电压波动小、效率高、体积小等优点。MPPT采用后级实现方式;防孤岛效应采用有被动和主动两种方式;逆变并网控制是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其功能作用是把前级的直流电转化为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的交流电与电网并联,并使其输出电流为单位功率因数、总谐波畸变率小于5%,本文对各种逆变并网控制策略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采用了带有电网电压前馈补偿的瞬时电流控制方式来实现。系统整体以UC3875和TMS320LF2812为控制核心,前级有UC3875进行双环控制直流母线电压,后级最大功率跟踪、防孤岛效应、逆变并网、并联通讯及故障保护有TMS320LF2812来实现。本文总体工作包括详细的理论分析、主电路设计、软件及硬件电路的设计、调试及实验波形分析等。

    标签: 光伏并网 发电系统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924484786

  • 射频与微波功率放大器设计.rar

    本书主要阐述设计射频与微波功率放大器所需的理论、方法、设计技巧,以及将分析计算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的优化设计方法。这些方法提高了设计效率,缩短了设计周期。本书内容覆盖非线性电路设计方法、非线性主动设备建模、阻抗匹配、功率合成器、阻抗变换器、定向耦合器、高效率的功率放大器设计、宽带功率放大器及通信系统中的功率放大器设计。  本书适合从事射频与微波动功率放大器设计的工程师、研究人员及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作者简介 Andrei Grebennikov是M/A—COM TYCO电子部门首席理论设计工程师,他曾经任教于澳大利亚Linz大学、新加坡微电子学院、莫斯科通信和信息技术大学。他目前正在讲授研究班课程,在该班上,本书作为国际微波年会论文集。 目录 第1章 双口网络参数  1.1 传统的网络参数  1.2 散射参数  1.3 双口网络参数间转换  1.4 双口网络的互相连接  1.5 实际的双口电路   1.5.1 单元件网络   1.5.2 π形和T形网络  1.6 具有公共端口的三口网络  1.7 传输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非线性电路设计方法  2.1 频域分析   2.1.1 三角恒等式法   2.1.2 分段线性近似法   2.1.3 贝塞尔函数法  2.2 时域分析  2.3 NewtOn.Raphscm算法  2.4 准线性法  2.5 谐波平衡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非线性有源器件模型  3.1 功率MOSFET管   3.1.1 小信号等效电路   3.1.2 等效电路元件的确定   3.1.3 非线性I—V模型   3.1.4 非线性C.V模型   3.1.5 电荷守恒   3.1.6 栅一源电阻   3.1.7 温度依赖性  3.2 GaAs MESFET和HEMT管   3.2.1 小信号等效电路   3.2.2 等效电路元件的确定   3.2.3 CIJrtice平方非线性模型   3.2.4 Curtice.Ettenberg立方非线性模型   3.2.5 Materka—Kacprzak非线性模型   3.2.6 Raytheon(Statz等)非线性模型   3.2.7 rrriQuint非线性模型   3.2.8 Chalmers(Angek)v)非线性模型   3.2.9 IAF(Bemth)非线性模型   3.2.10 模型选择  3.3 BJT和HBT汀管   3.3.1 小信号等效电路   3.3.2 等效电路中元件的确定   3.3.3 本征z形电路与T形电路拓扑之间的等效互换   3.3.4 非线性双极器件模型  参考文献 第4章 阻抗匹配  4.1 主要原理  4.2 Smith圆图  4.3 集中参数的匹配   4.3.1 双极UHF功率放大器   4.3.2 M0SFET VHF高功率放大器  4.4 使用传输线匹配   4.4.1 窄带功率放大器设计   4.4.2 宽带高功率放大器设计  4.5 传输线类型   4.5.1 同轴线   4.5.2 带状线   4.5.3 微带线   4.5.4 槽线   4.5.5 共面波导  参考文献 第5章 功率合成器、阻抗变换器和定向耦合器  5.1 基本特性  5.2 三口网络  5.3 四口网络  5.4 同轴电缆变换器和合成器  5.5 wilkinson功率分配器  5.6 微波混合桥  5.7 耦合线定向耦合器  参考文献 第6章 功率放大器设计基础  6.1 主要特性  6.2 增益和稳定性  6.3 稳定电路技术   6.3.1 BJT潜在不稳定的频域   6.3.2 MOSFET潜在不稳定的频域   6.3.3 一些稳定电路的例子  6.4 线性度  6.5 基本的工作类别:A、AB、B和C类  6.6 直流偏置  6.7 推挽放大器  6.8 RF和微波功率放大器的实际外形  参考文献 第7章 高效率功率放大器设计  7.1 B类过激励  7.2 F类电路设计  7.3 逆F类  7.4 具有并联电容的E类  7.5 具有并联电路的E类  7.6 具有传输线的E类  7.7 宽带E类电路设计  7.8 实际的高效率RF和微波功率放大器  参考文献 第8章 宽带功率放大器  8.1 Bode—Fan0准则  8.2 具有集中元件的匹配网络  8.3 使用混合集中和分布元件的匹配网络  8.4 具有传输线的匹配网络    8.5 有耗匹配网络  8.6 实际设计一瞥  参考文献 第9章 通信系统中的功率放大器设计  9.1 Kahn包络分离和恢复技术  9.2 包络跟踪  9.3 异相功率放大器  9.4 Doherty功率放大器方案  9.5 开关模式和双途径功率放大器  9.6 前馈线性化技术  9.7 预失真线性化技术  9.8 手持机应用的单片cMOS和HBT功率放大器  参考文献

    标签: 射频 微波功率 放大器设计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W51631

  • 基于FPGA的逆变器控制芯片研究

    逆变控制器的发展经历从分立元件的模拟电路到以专用微处理芯片(DSP/MCU)为核心的电路系统,并从数模混合电路过渡到纯数字控制的历程。但是,通用微处理芯片是为一般目的而设计,存在一定局限。为此,近几年来逆变器专用控制芯片(ASIC)实现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成为逆变控制器发展的新方向之一。本文利用一个成熟的单相电压型PWM逆变器控制模型,围绕逆变器专用控制芯片ASIC的实现技术,依次对专用芯片的系统功能划分,硬件算法,全系统的硬件设计及优化,流水线操作和并行化,芯片运行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引述了单相电压型PWM逆变器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的数学模型,以及基于极点配置的单相电压型PWM逆变器电流内环电压外环双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同时给出了仿真结果,仿真表明此系统具有很好的动、静态性能,并且具有自动限流功能,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紧接着分析了FPGA器件的特征和结构。在给出本芯片应用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FPGA目标器件的选择原则和芯片的技术规格,完成了器件选型及相关的开发环境和工具的选取。然后系统阐述了复杂FPGA设计的设计方法学,详细介绍了基于FPGA的ASIC设计流程,概要介绍了仅使用QuartusII的开发流程,以及Modelsim、SynplifyPro、QuartusII结合使用的开发流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芯片系统功能划分,针对:DDS标准正弦波发生器,电压电流双环控制算法单元,硬件PI算法单元,SPWM产生器,三角波发生器,死区控制器,数据流/控制流模块等逆变器控制硬件算法/控制单元,研究了它们的硬件算法,完成了模块化设计。分析了全数字锁相环的结构和模型,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种应用于逆变器的,用比例积分方法替代传统锁相系统中的环路滤波,用相位累加器实现数控振荡器(DCO)功能的高精度二阶全数字锁相环(DPLL)。分析了“流水线操作”等设计优化问题,并针对逆变器控制系统中,控制系统算法呈多层结构,且层与层之间还有数据流联系,其执行顺序和数据流的走向较为复杂,不利于直接采用流水线技术进行设计的特点,提出一种全新的“分层多级流水线”设计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复杂控制系统的流水线优化设计问题。本文最后对芯片运行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指出了设计中的“竞争冒险”和饱受困扰之苦的“亚稳态”问题,分析了产生机理,并给出了常用的解决措施。

    标签: FPGA 逆变器 控制芯片

    上传时间: 2013-05-28

    上传用户:ice_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