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桥的一些资料,自己整理得,包括一些电路图和pdf文档资料
标签: H桥驱动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banyou
该文主要研究开发了适用于电力有源滤波器、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等现代电力电子装置的开关稳压电源.该电源采用双端反激式功率变换电路,降低了功率MOSFET截止期间的所承受电压应力,减小了管子的耐压要求.该文首先详细分析了多输出电流型双端反激式开关电源的基本工作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准确的稳态数学模型及动态小信号模型.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结合自动控制原理,对闭环控制系统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研究,提出了稳定运行条件,给出了闭环系统的参数设计.然后根据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仿真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建立了PSPICE实时仿真电路模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计算机仿真研究,验证了理论设计的正确性、合理性.最后设计了一套38W、六路输出的原理样机,给出了相关的实验波形和实验结果分析.
上传时间: 2013-06-25
上传用户:大三三
该文的主要内容是对螺管式步进比例电磁铁磁场的电磁吸力产生机理、结构形式、电磁吸力数值计算和参数优化设计等进行分析研究.为了使衔铁可作长行程的往复直线运动,在结构上采用无挡铁式的螺管电磁铁,这样电磁吸力主要由漏磁通产生,由麦克斯韦电磁力公式可推知: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得到比较大的电磁吸力;另外,该文还对影响电磁吸力的其它因素:轭铁半径、衔铁半径、槽的尺寸形状等进行了正交优化试验,弄清了各因素对电磁吸力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应用Tabu搜索法对各因素进行全局优化,得出各参数最优组合方案,并经工厂实践检验,结果较理想.该文还对电磁铁的动态特性,也即对整个步进运动过程中电磁吸力、运动速度、位移等与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算分析,以便工厂可以更好地对电磁铁的通电时间、运动过程进行控制.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赵安qw
该文对感应电能传输技术进行了研究.由于没有接触摩擦,可减少对设备的损伤,也不会产生易引燃引爆的火花,可用于目前正在兴起的高速电力机车、城市电车馈电以及化工、采矿等易燃易爆领域.文中对用于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滑动绕组变压器进行了系统分析,给出了数学模型,并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文中详细分析了感应电能传输技术的理论和方法,进而设计出用于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移相全桥串联谐振逆变器.该文对逆变器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分析,设计制作出高频变换电路的主电路及控制电路,并仿真给出试验中逆变器的波形.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watch100
无刷直流电机利用电子换相代替机械换向,因此不但具有有刷直流电机良好的调速性能,而且体积小、效率高,在许多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采用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之后,不但克服了外置式位置传感器的诸多弊端,而且进一步拓宽了无刷直流电机的应用领域.目前,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已成为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该文纵观了无刷直流电机的兴起、发展与现状,概括了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技术的现有水平和遇到的一些问题,并以研制、开发直流变速空调为背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就无刷直流电机变速控制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展开较为全面的研究和讨论.
上传时间: 2013-06-17
上传用户:lmq0059
针对冬季供暖问题,该文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智能全自动控制系统.整个控制系统主要由CPU主板、继电器分板以及控制面板组成,CPU主板实现温度的采集、处理、水位的测量、电源监视及报警等功能.继电器板用于控制循环泵的启停、紧急情况下的切断电源等.控制面板完成功能的切换以及显示等功能.控制系统在功能上具有供暖、热水、定时启动三大功能,还具有漏电、超温、低水位保护及报警功能.在控制方法上,由于温度控制领域多采用PID控制方法,有对不同的控温对象要用不同的PID参数,且调整不方便的缺点.该文采用模糊控制方法,模拟最佳控制者--人的控制行为,利用人的经验知识实现一种专家式的非线性控制.整个控制由模糊控制器完成,该文讨论了以温度偏差和温度变化率为输入量、电压为输出量的双输入单输出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法.以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安全性和可靠性.该文研制的电锅炉控制系统,利用C语言编制控制程序,提高了开发效率及控制的灵活性.实际使用证明,该控制系统稳定、可靠、具有优良的控制效果.
上传时间: 2013-06-11
上传用户:muyehuli
该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电压空间矢量控制两相逆变器—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系统,该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小功率、宽调速运行的场合.该项研究完成两相逆变器的设计,并组成了试验用的两相逆变器—异步电动机系统.系统是一个转速开环的变频调速系统,由单片机机控制电路、功率驱动电路、逆变器主电路、保护电路组成.论文通过对电机基本方程进行Kron变换和对称分量变换,分别建立了系统完整的数学模型,编制了动态和稳态仿真程序,并对系统进行了仿真,对系统的动态、稳态性能进行分析.相对于方波等其它供电方式的控制,采用电压空间矢量技术在小功率两相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控制上的应用可使转矩脉动减少,效率提高,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上传时间: 2013-08-01
上传用户:tinawang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问题在当今社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能量回馈系统可以在减缓矛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无论在减少能源的浪费方面或是在新能源的利用开发上.主要运用在功率电子负载、分布式发电和电机制动能馈等场合.该文主要研究了能量回馈系统.电力电子的逆变技术是能量回馈系统的核心部分,该文讲述了电压型逆变电路和电流型逆变电路在能量回馈系统中的工作实现原理.电压型逆变电路是该文的重点,针对中国电网的形式,对单相和三相逆变电路作了分析,讨论了几种控制策略的选择,提出间接电流控制中相位幅值分别控制方法和直接电流控制中滞环控制方法在逆变器并网中的实现意义.电流型有源逆变利用移相调节,适合大功率场合.文章的最后部分比较分析电流型和电压型电路的性能特点.数字化是控制领域发展的趋势,在具体实现能量回馈系统的过程中,该文也充分运用数字式控制方式.在电流型逆变系统中,运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作为控制核心,并在MCGS组态平台实现和工控机的通讯.在电压型逆变系统中,将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作为控制中心,实现外围电路工作及其控制.在以上基础上,分别研制了一台大功率晶闸管电流型有源逆变器和一台电压型并网逆变器.
上传时间: 2013-06-20
上传用户:lingduhanya
直流电动机具有运动效率高和调速性能好等诸多优点,但传统的直流电动机均采用电刷,以机械方法进行换向,因而存在致命弱点,再加上制造成本高及维修困难等缺点,从而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近年来随着永磁材料、现代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的迅猛发展而成熟起来的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Brushless Direct Current Motor-BIDCM)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噪音低且可靠性高的特点,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文研究的对象是由两套三相无刷直流电动机组成的六相无刷直流电动机,每套绕组三相对称,两套绕组对应相之间相差30°电角度.重点研究六相无刷直流电机的转矩特性和系统的可靠性.在分析无刷直流电动机电磁转矩产生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三相无刷直流电动机转矩脉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六相无刷直流电动机.分析结果表明,六相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转矩特性优于三相无刷直流电机,并且系统的可靠性也较高.该文对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建立了三相和六相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三相和六相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系统仿真模型.该系统仿真模型采用双闭环控制,内环为电流环(采用滞环调节),外环为速度环(采用PI调节).对所得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表明与理论分析相吻合,证明了六相无刷直流电动机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对两套绕组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六相无刷直流电动机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由此得出结论,该文提出的六相无刷直流电动机方案是可行的.由于绕组在电机的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该文利用槽号相位表,设计了三相和六相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绕组.对槽号的分配,线圈的连接作了详细地说明.该文还对三相和六相无刷直流电动机定子绕组的磁势进行了谐波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了六相无刷直流电动机定子绕组的磁势高次谐波含量要少于三相无刷直流电动机.
上传时间: 2013-07-13
上传用户: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是一种先进的集电力电子变换器与永磁电机本体于一体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它既具备交流电动机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维护方便的一系列优点,又具备直流电动机运行效率高、无励磁损耗以及调速性能好的诸多特点.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自上世纪末起,逐渐形成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研究热潮.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此为课题,对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系统进行了一些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本文首先在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了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结构和运行原理,推导出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针对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转矩脉动,本文详细分析了各种调制斩波方式对注入电机电流以及转矩脉动的影响,比较分析各种斩波方式下系统运行情况,提出一种有利于减少转矩波动的斩波方式.同时,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回馈制动的方式,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节约能源.在大型永磁电机磁极设计中,通常采用多块磁钢来组成励磁磁极.考虑到磁钢本体的分散性和加工误差,本文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提出了一种磁钢优化配置方法,保证每个磁极中各段磁钢产生的合成磁密幅值接近相等且通量均衡,从电机本体设计角度上提高系统性能.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单片机和功率智能模块为硬件平台,实现了一套多相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系统.针对理论分析,进行了各种方案的比较分析,经过试验结果和仿真分析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论证了理论分析正确性和实用性.同时,对于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问题,本文也做了一些工作,提出一些分析和改进.
上传时间: 2013-08-04
上传用户:ca0599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