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是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化革命,给整个信息产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但是,安全性已经成为云计算面临的最大挑战,它关系着用户对云计算应用的信心。针对目前云计算存在的诸多安全问题,文中提出信息安全风险链条主要包括终端用户、服务商和网络传输3个环节,并着重分析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问题,最后给出云计算的信息安全框架,以期引起人们对于云计算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视,并为更好地推进云计算应用提供有效保障。
上传时间: 2013-10-08
上传用户:极客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提取信息化作战体系中的核心作战活动,提出一个基于作战环的作战体系网络效能指标,建立作战装备体系能力评估模型,为作战体系评估优化和武器装备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标签: 效能评估
上传时间: 2013-12-11
上传用户:wd450412225
尽管当前新型无线电通信系统不断涌现,短波这一古老和传统的通信方式仍然受到全世界普遍重视,不仅没有被淘太,还在快速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三:一、短波是唯一不受网络枢钮和有源中继体制约的远程通信手段,一但发生战争或灾害,各种通信网络都可能受到破坏,卫星也可能受到攻击。无论哪种通信方式,其抗毁能力和自主通信能力与短波无可相比;二、在山区、戈壁、海洋等地区,超短波覆盖不到,主要依靠短波;三、与卫星通信相比,短波通信不用支付话费,运行成本低。 近年来,短波通信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长足进步。这些技术成果理应被中国这样的短波通信大国所用。用现代化的短波设备改造和充实我国各个重要领域的无线通信网,使之更加先进和有效,满足新时代各项工作的需要,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里简要介绍短波通信的一般概念,优化短波通信的经验,以及一些热门的新技术,如有错误之处,欢迎阅正。1、短波通信的一般原理1.1.无线电波传播 无线电广播、无线电通信、卫星、雷达等都依靠无线电波的传播来实现。 无线电波一般指波长由100,000米到0.75毫米的电磁波。根据电磁波传播的特性,又分为超长波、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等若干波段,其中:超长波的波长为100,000米~10,000米,频率3~30千赫;长波的波长为10,000米~1,000米,频率30~300千赫;中波的波长为1,000米~100米,频率300千赫~1.6兆赫;短波的波长为100米~10米,频率为1.6~30兆赫;超短波的波长为10米~1毫米,频率为30~300,000兆赫(注:波长在1米以下的超短波又称为微波)。频率与波长的关系为:频率=光速/波长。 电波在各种媒介质及其分界面上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反射、折射、散射及绕射,其传播方向经历各种变化,由于扩散和媒介质的吸收,其场强不断减弱。为使接收点有足够的场强,必须掌握电波传播的途径、特点和规律,才能达到良好的通信效果。常见的传播方式有:地波(地表面波)传播 沿大地与空气的分界面传播的电波叫地表面波,简称地波。地波的传播途径如图1.1 所示。其传播途径主要取决于地面的电特性。地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能量逐渐被大地吸收,很快减弱(波长越短,减弱越快),因而传播距离不远。但地波不受气候影响,可靠性高。超长波、长波、中波无线电信号,都是利用地波传播的。短波近距离通信也利用地波
上传时间: 2013-11-13
上传用户:box2000
基于通过应用公安信息化手段以提高公安部门现场执法效能的目的,提出基于CDMA多通道技术的巡逻车视频监控系统。系统通过捆绑多个CDMA链路通道,并在传输控制中使用多路捆绑处理,实现实时采集和传输现场执法数据,及时跟踪记录执法现场。系统实现了远程扁平化指挥,可以有效控制局势和精确打击犯罪,并对警察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有效保障。
上传时间: 2014-12-29
上传用户:comer1123
目前,医院信息化已是我国医疗事业改革中的重点,其中电子病历在各家医院的普及应用成为医院信息化改革工作的重点。电子病历的普及,使得原有的医疗资源不平衡、医疗成本过高、患者就医压力大等问题得到明显地改善。文中主要阐述了区域性电子病历信息共享的背景、网络框架、应用范围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上传时间: 2013-11-03
上传用户:wendy15
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 1. 以工业PC为基础的低成本工业控制自动化将成为主流 2. PLC在向微型化、网络化、PC化和开放性方向发展 3. 面向测控管一体化设计的DCS系统 4. 控制系统正在向现场总线(FCS)、工业以太网方向发展 5. 仪器仪表技术在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方向发展 6. 数控技术向智能化、开放性、网络化、信息化发展 7. 工业控制网络将向有线和无线相结合方向发展 8. 工业控制软件正向先进控制方向发展
上传时间: 2013-10-10
上传用户:浩子GG
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实现企业上层的管理网络与现场控制网络的无缝连接显得越来越重要。基于质量分析的生产管理、与安全相关的测试监控都要求现场的仪器仪表能对现场的信息进行处理并能及时被上级监控和管理网络访问与控制,最终纳入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的框架中。
上传时间: 2013-10-23
上传用户:zhaistone
传感器技术作为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完整学科。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以信息获取与信息转换为中心,传感器作为信息获取与信息转换的重要手段,是信息科学最前端的一个阵地,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技术之一。 “没有传感器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已为全世界所公认。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检测系统就像神经和感官一样,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提供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种种信息,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全书分为十个章结: 1、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2、各类传统与新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1)应变式传感器 (2)电感式传感器 (3)电容式传感器 (4)压电式传感器 (5)磁电式传感器 (6)光电式传感器 (7)半导体式传感器 (8)波与辐射式传感器 (9)数字式传感器(自学) (10)智能式传感器(自学) 课程教材 1.郁有文等编著,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西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沈跃、杨喜峰编,物理实验教程—智能检测技术实验,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0 课程参考书 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胡向东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王化祥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3. 传感技术与应用教程,张洪润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项目式教学),于彤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叶湘滨等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6.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陈杰、黄鸿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Handbook of Modern Sensors(3rd Edition),Jacob Fraden,Springer-Verlag,Inc.,2004 课程性质 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提高学生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从事传感与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研究对象 传感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技术。 学习目的与要求 (1)建立传感器技术的整体概念; (2)掌握传感器技术的基本理论、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技术; (3)获得应用传感器设计、组建测控系统的基本技能; (4)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应用传感器技术的兴趣; (5)为学习后续课程和独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主要考核目标(包括重点及难点) (1)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 (2)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实验方法); (3)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应用(实验技术); (4)了解应用传感器设计、组建测控系统的基本方法; (5)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前沿和趋势。 重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难点:传感器的应用技术; 内容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强。
上传时间: 2013-11-13
上传用户:yqs138168
为了实现服装生产的信息化,设计了一种基于LPC11C14单片机、可读取RFID标签的服装生产工位机。该工位机通过读取RFID标签来采集生产物流信息。利用单片机片内CAN控制器,通过CAN总线实现与服务器的通讯。此文描述了该工位机的软硬件设计方案,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工位机达到了设计目标,将大幅提高服装生产及物流管理的自动化程度和智能水平。
上传时间: 2014-01-07
上传用户:wweqas
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元件组成。其中,敏感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或响应被测量的部分;转换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将敏感元件感受或响应的被测量转换成适于传输或测量的电信号部分。传感器是感知、获取、检测和转换信息的窗口,处于研究对象与传输处理系统的接口位置,被喻为计算机实现电脑智能化的“五官”,因此传感器是实现信息化时代的主要技术基础。
标签: 传感器
上传时间: 2014-12-29
上传用户:smth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