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类-课件教程类专辑-64个-3.44G 电控发动机教程-国优课件-501页-13.6M-PPT版.zip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kytqcool
专辑类-电工电力专辑-99册-1.27G 低压电器及电控配电设备选用手册-830页-21.3M-PDF版.zip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1193169035
专辑类-单片机专辑-258册-4.20G 《匠人手记》网络版《从零开始玩转PIC-之-旋转时钟》-112页-2.6M.pdf
上传时间: 2013-07-01
上传用户:yumiaoxia
该篇论文结合河北工业大学电工厂跨世纪产品--WLZ工控PC104微机励磁装置的开发过程,从励磁调节器的硬件构造、软件组态、励磁装置的技术发展等诸多方面论述了国内外励磁调节装置的发展趋势.从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阳极采保整形技术、异步中断技术、励磁调节策略、可靠性等方面论述了当代先进技术和思想在励磁调节装置中的应用.在国内开创性的提出了运用32位工业控制微机PC104于励样调节装置中,成功地解决了微机系统资源和工业实时应用程序的兼容问题.另外,针对国内微机励磁装置近年来存在的问题和盲点,在论文中也分别做了论述,并提出了解决策略.作为一个实际的工程课题,该论文所述大部分思想已在实施工程项目中得以实现且获得成功.第一台产品样机已于1999年12月8日成功投运于辽宁清河发电厂100MW两机交流汽轮发电机组,第二台产品也于2000年3月20日成功投运于安徽国安发电力公司300MW无刷高起始汽轮发电机组,其优良的性能在现场实时运行中获得了印证且得到了用户的好评.
上传时间: 2013-06-02
上传用户:佳期如梦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运行情况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可靠、经济运行。一个变电站运行情况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二次设备的工作性能。现在的变电站有三种运行模式:一种是常规变电站,一种是部分实现微机管理、具有一定自动化水平的变电站,再有一种是实现无人值班、全面微机化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在常规变电站中,其继电保护、中央信号系统、变送器、远动及故障录波装置等所有二次设备都是采用传统的分立式设备,而且站内配备大量控制、保护、记录用屏盘。使装备设置复杂,占地面积大,日常维护管理工作繁重。这种常规变电站的一个致命弱点是不具备自诊断能力,对二次系统本身的故障无法监测。因此,这种常规变电站已逐渐被淘汰。 要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及经济性,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变电站运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实现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以微机化的新型二次设备取代传统使用的分立式设备。开发集保护、控制、监测及远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设备,并实现设备共享、信息资源共享,使变电站设计简捷、布局紧凑,运行更加可靠安全。 随着微型计算机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原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到变电站的二次设备中去,使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得到不断的更新换代。该项研究把一种新型的低压电能量测量芯片与高性能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结合起来,利用DSP体积小、功能强、功耗低、速度快、性价比高等优点,设计出新型的变电站线路测控单元,实现对高压线路的测量、监视和控制,这种新型的二次设备比传统的二次设备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快的相应速度。 与此同时,网络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也使变电站监控系统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集中控制型逐步过渡到功能分散、模块化的分散网络型,通过现场总线,使主控室和现场之间的联系变成了串行通信联系,从而提高的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CAN总线应用于变电站的监控系统中,组成变电站的数据通信网络,可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容错能力。 该文就以上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在简单介绍新型电能测量芯片和DSP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变电站测控单元的设计方案,并从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主要部分是对测量模块的设计;二是系统的通信接口模块设计,从硬件和软件方面详细的介绍了通信模块的三种不同的通信接口的设计,分别是RS-232串行通信、RS-485总线通信、CAN总线通信;三是在分析现代测控系统发展历史,指出了现场总线测控系统的优越性;四是设计出的测控系统单元的基础上,利用CAN现场总线构建变电站的综合监控系统。 该文提出的方案、技术以及结论对于变电站监控系统和自综合动化系统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都具有实际的参考意义。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fhzm5658
在国内,目前工控领域广泛用到的伺服系统(包括伺服电机和伺服驱动器)有整套购买国外某一个厂商的,也有自己开发电机,然后购买国外的伺服驱动器来配置伺服系统。前一种情况伺服电机与驱动器之间的整合程度是比较高,而后一种情况伺服电机的设计容易忽视与之配套的伺服驱动器的控制策略以及伺服驱动器的输出电压,输出电流特点,很容易造成所设计的伺服电机不能充分发挥其性能以及材料的不合理利用。本文讨论了作为伺服电机用的永磁同步电动机在整合伺服驱动器控制方式和输出电压、电流特性下的设计过程。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永磁同步电动机作为伺服电机较其他类型的电机的优势,接着以永磁同步电动机作为伺服电机,对给定指标要求的永磁同步电动机,在永磁体分别采用表面安装和内置两种转子磁路结构时进行了场路结合的设计与分析,分析了在磁场定向控制方式下两种转子磁路结构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转矩脉动等。得出了永磁体表面安装转子磁路结构的永磁同步电动机作为伺服电机时更适合磁场定向控制运行的结论。 此外,从已经成功设计了的永磁同步电动机出发,整合所设计的永磁同步电动机将要采用的驱动器其控制方式,并在一些有依据的假设前提下确定了电机的能量包函数(包括功率、转速等一些额定指标)与一些主要尺寸函数表达式。初步得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快速确定使用同一套定转子冲片伺服电机尺寸的方法。 最后试制了样机以及其在伺服驱动器下进行了实验,并比较分析了实验和理论分析的结果。
上传时间: 2013-05-30
上传用户:heminhao
社会发展对内燃机车柴油机安全、节能、低污染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机械式控制已很难满足这些新要求。对机车柴油机采用电子控制技术成为当前提高柴油机乃至整车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包含的范围很广,其中标定技术决定了电控系统中最佳控制参数的获取,从而影响着柴油机的工作性能,而喷油泵特性的标定是标定众多内容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机车柴油机电控系统中的油量特性标定作为研究重点,首先对电控单体泵的组成和原理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作为机车应用的合理性;其次完成了电子燃油喷射控制单元的设计,并对其实验方法进行了研究。 喷油泵在匹配任何一种类型柴油机之前,其数学模型和控制特性应该基本确定,能不能使得被匹配的柴油机性能达到最佳水平,将取决于能否通过有效的标定方法来获得准确的喷油控制参数。本文在电子控制单元基本功能完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场总线技术的优势,在实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接口的同时,针对标定应用进行了扩展,制订出一套完整的通信协议,并开发出上位机标定软件,使得电子控制单元与上位机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通信平台。标定系统的建立同时为机车故障诊断技术带来了新思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机车控制网络的故障诊断策略,多个智能化节点可以共同来完成复杂的故障诊断操作,性能完备的网络构成和通讯协议使得大量故障信息的交互显得有条不紊。这种思路,对电控系统乃至整车的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方案的确定,软硬件的设计,实验方法的分析,都必须结合真正的台架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的改进。本文最后,介绍了在机车厂单体泵试验台上进行的电磁阀驱动和油泵特性标定实验,从中获得了机车柴油机电控系统研究的宝贵经验,为后期的柴油机匹配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mylinden
一张电路图通常有几十乃至几百个元器件,它们的连线纵横交叉,形式变化多端,初学者往往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开始, 怎样才能读懂它。其实电子电路本身有很强的规律性,不管多复杂的电路,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它是由少数几个单元电路组成的。好象孩子们玩的积木,虽然只有十 来种或二三十种块块,可是在孩子们手中却可以搭成几十乃至几百种平面图形或立体模型。同样道理,再复杂的电路,经过分析就可发现,它也是由少数几个单元电 路组成的。因此初学者只要先熟悉常用的基本单元电路,再学会分析和分解电路的本领,看懂一般的电路图应该是不难的。
上传时间: 2013-07-07
上传用户:372825274
历年全国赛模电部分。
上传时间: 2014-01-22
上传用户:txfyddz
本书从应用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国际上最流行的MOTOROLA M68HC05系列单片机的 结构、指令系统、定时器、串行通讯接口(SCI)、串行外围接口(SPI)、A/D转换器、脉冲宽 度调制(PWM)、EPROM/EEPROM、液晶显示(LCD)驱动器、屏幕显示(OSD)驱动器、双音多频(DTMF)等I/O功能及其使用方法,重点详细地论述汇编程序设计方法、系统设计方法、单片机开发与应用技术和大量具体应用实例。本书实用性强、取材新颖、内容丰富,适于电子、无线电、微机、自控、通讯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阅读,也适合于作高等院校、专科学校和各类培训班的教材或参考书。是单片机入门和开发应用单片机的实用资料。 MOTOROLA M68HC05系列8位单片机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功能最丰富和性能价格比最优的单片机。由于该系列单片机具有功能全面、速度高、系统设计简单、使用方便、功耗低、可靠性高、价格低等许多特点,在家电、有线与无线通讯、仪表、测控系统、自控、汽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而它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随着电子产品的智能化和小型化的发展,将单片机应用于各类产品中,使提高产品的性能与档次成为必然的趋势。无论从性能方面还是从价格方面考虑,选用M68HC05系列单片机都将是最适宜的。 M68HC05系列单片机片内除具有RAM、ROM/EPROM/OTPROM(一次可编程ROM)或EEPROM、多功能16位定时器(具有输入捕捉、输出比较、溢出和实时中断功能)、两种省电低功耗方式、并行I/O口外,还具有许多特殊I/O功能,例如A/D转换器、串行通讯接口(SCI)、串行外围接口(SPI)、液晶显示(LCD)驱动器、脉冲宽度调制(PWM)、屏幕显示(OSD)驱动器、荧光显示(VFD)驱动器、双音多频(DTMF)发生/接收器、实时时钟((RTC)、键盘中断和H桥驱动器等。M68HC05系列有近百种型号,可根据应用场合方便地选用具有所需功能的型号。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单片机片内的资源,又不需外接其他电路芯片,使构成的应用系统极为简单。M68HC05系列的应用系统是真正的单片系统,通常只需外接极少量元件。 由于用M68HC05单片机内部的硬件完成所需的功能,因此,应用系统电路简单,系统可靠性高、成本低、体积小、使用与调试方便,易于大批量生产,并且使与外围功能有关的软件程序的设计也大大简化。 本书实用性强,取材新颖,内容丰富、全面,从应用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M68HC05系列单片机的结构、功能及其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还重点介绍程序设计和大量具体应用实例。本书注重实用,以尽量简明的语言、最少的篇幅,使读者花最少的时间就能掌握M68HC05系列单片机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技术。本书作者具有多年从事单片机教学和科研的经验,该书是根据最新资料和科研成果并结合亲身经历的实际教学内容编写成的,希望也坚信本书对广大读者一定会有裨益。 本书编著者有:刚寒冰、齐秋群、刚励韬、徐英新、姜洪福、姜朋、高京斋、李宇仁、刘颖、边萌。本书不足和谬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上传时间: 2013-10-18
上传用户:exxx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