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机床用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设计展开,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钕铁硼永磁材料导电率较高、耐热性能较差,当电机气隙磁场谐波含量较大时,永磁体中就会感应出涡流形成涡流损耗导致永磁体发热。因此,有必要对转子永磁体内的涡流进行计算和分析。本文分析了永磁同步电动机转子永磁体内涡流产生的原因,建立涡流的数学模型并推导出永磁体涡流损耗的计算公式。用ANSOFT有限元软件建立电动机的物理模型进行电磁场求解,结合路的计算公式算出永磁体的涡流损耗。 其次,运行平稳性是伺服电动机的一项重要的性能指标,而转矩波动的大小直接影响运行平稳性。本文分析了机床用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转矩波动产生的原因,运用转矩波动计算公式结合ANSOFT有限元软件,计算比较相同功率、相同极数不同槽数时,电动机的转矩波动情况。通过比较计算出的转矩波动百分比的大小,选择所设计电动机的极槽配合,以提高机床用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的运行性能。 最后,完成机床用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基本结构尺寸以及电磁参数的选取,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计算气隙长度变化对失步转矩倍数和永磁体用量的影响,以及永磁体宽度对气隙磁密波形的影响,以此合理选择气隙长度和永磁体的宽度,使电动机的性能更优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台0.9kW,8极36槽的机床用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样机,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电机的性能指标达到了预期的要求,证明了电机设计过程理论分析计算的正确性。
上传时间: 2013-06-13
上传用户:脚趾头
SPWM三相交流电机程序.rarSPWM三相交流电机程序.rar
上传时间: 2013-06-02
上传用户:stampede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处理器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发展,基于转子磁链定向的交流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以其优良的性能受到了广泛应用。采用SVPWM逆变器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在转速参考值变化或者负载转矩参考值变化的动态情况下,参考电压矢量可能会超出基本空间矢量构成的正六边形,此时便出现动态过调制,需要用过调制策略将超出的电压矢量重新限定在正六边形边界内。不同的过调制策略会给整个系统带来不同的动态性能,本文在对过调制策略进行完善的基础上,针对三种过调制策略对交流电动机动态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探讨。 @@ 本文首先以三相异步电动机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动态方程为基础,按照转子磁链定向,设计了转子磁链观测器,完成了励磁电流分量和转矩电流分量的解耦,并构建了基于SVPWM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模型。在矢量控制中,电流控制对系统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改善系统性能,所设计的矢量控制系统采用了同步电流控制,并对反电势进行了前馈补偿。 @@ 在分析了现有的三种过调制策略之后,对过调制策略进行了完善,并构建了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过调制仿真模型。过调制中,当原参考电压矢量位于正六边形中任意两个扇区交界附近时,过调制策略2和3所得到的新电压矢量仍会超出正六边形边界,过调制算法不再适用于此区域。针对以上不足,本文对过调制策略2和3进行了完善,使过调制算法适用于所有区域。采用完善后的过调制策略对转速参考值变化和负载转矩参考值变化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发现在加速与加载的条件下,过调制策略2的动态性能好于过调制策略1,而过调制策略3的动态性能最佳,具有最小的动态响应时间,暂态性能优良;在减载的条件下,过调制策略1和2能够很快的进入稳定状态,但是过调制策略3却出现问题,动态响应时间很长,说明此策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本文深入探讨了三种过调制策略导致不同动态性能的内在机理,通过对三种过调制策略中电压矢量的幅值和相位进行分析,理论上解释了出现不同动态响应时间的原因。出现过调制时,过调制策略2中新电压矢量的幅值总是大于过调制策略1中新电压矢量的幅值,所以动态性能更好。在加速和加 载条件下,过调制策略3中新电压矢量的相位总是超前于过调制策略1和2中新电压矢量的相位,因此可以获得更快的动态响应,暂态性能更佳。但是在减载条件下,过调制策略3中新电压矢量与原电压矢量间的相位关系处于无规律的超前滞后状态,导致过调制策略3出现问题,动态响应时间很长,说明此过调制策略有其不足之处,有待于改进。@@关键词:SVPWM;矢量控制;过调制;动态性能
上传时间: 2013-06-27
上传用户:nunnzhy
绕组励磁同步电机具有功率因数可调、效率高等优点,在工业大功率场合获得了广泛应用,因此研究和开发高性能的绕组励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目前开发高性能绕组励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所采用的控制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转矩控制(DTFC);另一种是磁场定向矢量控制(FOC)。绕组励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策略具有控制结构简单,物理概念清晰,电流、转矩波动小,转速响应迅速,易实现数字控制等优点。因此,在交流传动领域中,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但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交直交型绕组励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建造起矢量控制系统的理论体系构架。本文对绕组励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进行了详细的实践研究,为以后更深入、广泛地研究此系统,打好坚实的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 通过广泛的查找文献,对几种常见的同步电机传动系统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同步电机变频调速原理,在此基础上,讲述了无传感器技术在同步电机中的应用现状。无传感器技术主要有两大类:基于基波量的检测方法和基于外加信号的激励法。随后,对转子初始位置的估计进行了综述,其方法有:基于电机定子铁芯饱和效应的转子位置估计,高频信号注入法,基于定子绕组感应电压的估计法和基于相电感计算法等。绕组励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估计的研究还很少。 @@ 对绕组励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的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建立起矢量控制的理论体系构架。 @@ 首先,基于磁势等效原理,将三相静止交流信号等效变换为两相旋转直流信号,将交流电机等效为直流电机进行控制。在Clarke变换和Park变换的基础上,得到凸极同步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的电压矩阵方程、功率方程和运动方程。根据上述方程,绘出dq轴的等值电路及矢量图,得到状态空间描述的dq轴数学模型。 @@ 其次,根据模型参考自适应原理,对同步电机转速进行估计。忽略同步电机d轴阻尼绕组的作用,取同步转速为零,得到同步电机αβ静止坐标系下 的数学模型。将不含有转子转速信息的方程作为参考模型,将含有转速参数的方程作为可调模型,根据波波夫超稳定性和正性原理,对转子转速进行估计。@@ 最后,根据模型参考自适应估计的转子转速,设计磁通观测器来估计转子磁通,实现磁通反馈闭环控制。磁通观测器采用降维观测器,仅对转子磁通分量进行重构,并通过极点配置算法,合理配置观测器的极点,使观测器满足系统的性能指标,达到磁通观测的目的。 @@ 新颖的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算法。从空间矢量的基本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定子三相对称电压与空间电压矢量之间的关系。由三相电压源型逆变器输出电压波形得到六个有效开关状态矢量,这六个开关矢量和两个零矢量合成一组等幅不同相的电压空间矢量,去逼近圆形旋转磁场。其次,根据空间电压矢量所在的扇区,选择相邻有效开关矢量,在伏秒平衡的法则下,计算各有效开关矢量的作用时间。并且,探讨了扇区判断和扇区过渡问题,定性分析了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的性能。最后,根据每个扇区中开关矢量作用时间,采用软件构造法,在TMS320LF2407A硬件上实现了SVPWM。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简单易实现,能够有效的提高直流母线的电压利用率,具有在低频运行稳定,逆变器输出电流正弦度好等优点。 @@ 空间矢量过调制算法的研究。在上述线性调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电压空间矢量的过调制方法。过调制区域根据调制度分成两种不同的模式,分别为模式Ⅰ(0.907
上传时间: 2013-07-25
上传用户:gaorxchina
·交流电机低谐波绕组及程序设计
上传时间: 2013-06-10
上传用户:chitu38
·《交流电机绕组理论 黄士鹏著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PDF)【作 者】黄士鹏著【形态项】 141 ; 19cm 【出版项】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6 【ISBN号】 TM303.1 【原书定价】 ¥1.05 【参考文献格式】黄士鹏著. 交流电机绕组理论.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本书是一本交流电机绕组理论方面的专著,重点论述
上传时间: 2013-07-03
上传用户:dbs012280
·详细说明:F2812交流伺服电机驱动(程序+论文)空间矢量变量定义文件列表: 2812交流伺服电机驱动(程序+论文) .................................\.............\demo .................................\.............\....\c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bpbao2016
CPLD在交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测速应用,里面有一段程序,希望有帮助
上传时间: 2013-08-28
上传用户:270189020
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如何计算具有狭窄气隙的圆形转子电机中的绕组感应。我们仅处理理想化的气隙磁场,不考虑槽、外部周边或倾斜电抗。但我们将考察绕组磁动势(MMF)的空间谐频。 在图1中,给出了12槽定子的轴截面示意图。实际上,所显示的是薄钢片的形状,或用于构成磁路的层片。铁芯由薄片构成,以控制涡流电流损耗。厚度将根据工作频率而变,在60Hz的电机中(大体积电机,工业用)层片的厚度典型为.014”(.355毫米)。它们堆叠在一起,以构成具有恰当长度的磁路。绕组位于该结构的槽内。 在图1中,给出了带有齿结构的梯形槽,在大部分长度方向上具有近乎均匀的截面,靠近气隙处较宽。齿端与相对狭窄的槽凹陷区域结合在一起,通过改善气隙场的均匀性、增加气隙磁导、将绕组保持在槽中,有助于控制很多电机转子中的寄生损耗。请注意,对于具有名为“形式缠绕”线圈的大型电机,它具有直边矩形槽,以及非均匀截面齿。下面的介绍针对两类电机。
上传时间: 2013-10-13
上传用户:我干你啊
STC12C5A60S2与PC机的交流电机闭环调速系统
上传时间: 2013-10-09
上传用户:A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