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国成功研制首套绝对相位噪声标准
● 先进制造
航天科工203所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套绝对相位噪声标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采用有色噪声源,解决相位噪声近载频溯源问题,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通过与国外权威机构进行比对验证,该标准将目前国内的验证不确定度测量水平提升了三倍以上。
▼
2. “暗黑”相机可直接为系外行星拍照
● 航空航天
据美国太空网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款名为“暗黑”(DARKNESS)(暗斑近红外能量分辨超导分光光度计)的相机。他们表示,这是迄今最先进的相机,其依靠极灵敏的超导探测器收集来自遥远世界的光线,可直接对附近恒星周围的行星成像,在寻找另一个地球的伟大征程中“大展拳脚”。
迄今为止,这款相机已在5米口径的海尔(Hale)望远镜上进行了四轮测试,研究人员计划今年年末在夏威夷一个8米口径望远镜上部署一款2万像素的相机。马金说:“我们希望8米口径望远镜与强大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结合,能搜寻到更多行星,并首次在反射光线中看到行星。”
▼
3. 医用纳米粒子可为农作物输送营养
● 现代农业、纳米技术
根据英国《自然》杂志旗下《科学报告》近日发表的一项纳米科学研究,除了人体外,用于递送药物的医用纳米粒子也可以帮助治疗农作物的营养缺乏症,其将在农业生产领域帮助大幅提高作物产量。
实验表明,经纳米粒子处理的植株克服了无法通过标准农业营养素治疗的急性营养缺乏症;施用14天后,经纳米粒子处理的营养缺乏植株恢复了健康,而用标准农业营养素处理的植株则没有。
研究人员表示,纳米粒子会遍布植株的叶子和根部,之后被植株细胞摄取,并在那里释放出营养物质。该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粒子不但改变了许多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同样有望提高作物产量。
▼
4. 大脑储存记忆准确位置获证有助揭示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
● 生物技术
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日前宣布,他们成功通过荧光蛋白质标记储存记忆的神经元突触,在细胞水平上确认了大脑储存记忆的具体位置为突触(synapse)。实验人员可以用肉眼看到荧光标记。
根据研究团队介绍,此前人们已经发现海马体在大脑记忆中起关键作用。在海马体内部存在着数量庞大的神经细胞单元,每个单元可能有超过10000个突触,通过突触同其他神经单元连接。这些在唐纳德-赫普假说中作为信息存储体的突触,尺寸为纳米级别。
▼
5. “长得最快”黑洞每两天吞掉一个“太阳”
● 天文物理
据美国太空网近日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捕捉到了迄今发现的“长得最快”的黑洞,这个遥远的“吞噬者”每两天就能吞掉一个与太阳质量相当的物体。研究人员称,此类黑洞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早期宇宙并测量宇宙的膨胀速度。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天文学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夫领导的团队借助欧洲空间局(ESA)的盖亚(Gaia)卫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宽场红外测量探测器(WISE)以及国立大学赛丁泉天文台的星图家望远镜(SkyMapper),发现了这个超大质量黑洞。研究证实,当光发出时,该黑洞的“体重”似乎已是太阳质量的200亿倍,且每百万年增长1%。
▼
6. 我国南海海底首次发现古热液区
● 海洋勘探
5月16日凌晨1时许,随着“嘉庚”号科考船缓缓停靠厦门通达码头,由同济大学主导的历时一月的南海遥控深潜科学考察航次完成了预定科考任务。
“我们首次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古热液区,并采集到古热液烟囱样品。这是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科学发现。”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由于海底古热液区分布有限、标志不明显,古热液区的寻找和发现十分困难,至今在深海发现的古热液区数量十分有限。此次在南海2座海山上各发现一处古热液区,分别命名为“南溟”热液区和“楼兰”热液区,其中由富集古热液烟囱或热液沉淀物丘构成的“南溟”热液区范围至少有700米长。
图片来源:同济大学
▼
7. 132.8亿光年外星系发现氧元素有助于揭开宇宙第一个星系产生之谜
● 天文物理
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和国立天文台5月16日召开记者会公布,他们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利用阿尔玛望远镜发现,距地球132.8亿光年的星系含有氧元素。
该发现刷新了观测史上发现氧的最远纪录。结合哈勃望远镜等观测到的数据分析认为,此星系从宇宙诞生约2.5亿年后,开始了活跃的造星运动。该发现向揭开宇宙第一个星系产生之谜更近了一步。
▼
8. 奇异夸克或不存在
● 物理知识
与太阳核心处相比,在中子星(爆发的中等重量恒星的残骸)内部,压力会攀升几万亿亿倍。几十年来,一些理论物理学家推测,在这些条件下,一种奇怪的物质可能出现:被称为夸克的亚原子粒子汤。
图片来源:NASA/CXC
如今,一项最新分析显示,这种汤的“配方”——冷夸克物质需要修正。如果正确的话,它表明地球上的粒子加速器可能产生稳定的夸克物质。它还会使假想粒子——奇异夸克团彻底完蛋。散布恐慌者曾宣称,奇异夸克团会摧毁世界。
▼
9. 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成功发射
● 航空航天
从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获悉:5月21日5时2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发射升空。鹊桥号中继星是世界首颗运行于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通信卫星,将为年底择机实施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任务提供地月间的中继通信。
▼
10. CRISPR纳米递送研究获进展
● 纳米技术
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蒋兴宇、郑文富带领的课题组发表了非病毒纳米载体递送的研究成果。他们开发了一系列非病毒的纳米载体,这些非病毒纳米载体可高效递送CRISPR/Cas9系统到体内,为拓展这一强大基因编辑技术在生命科学和临床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
11. 工信部将出台新政 五大方面推进VR发展
● 政策资讯
5月21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吴胜武表示,工信部将组织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文件,通过五大方面继续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从战略高度规划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重点任务;二是支持虚拟现实核心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合作;三是推进虚拟现实技术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实施“VR+”战略,推广产品在重点行业、特色领域的渗透应用;四是面向虚拟现实产业发展需要,支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五是发挥标准对产业的引导支撑作用,加强标准体系顶层设计,有效支撑和服务产业发展。
▼
12. 南大AI学院正式揭牌 拟招2018本科80人
● 政策资讯
5月20日,时值南京大学116周年校庆之际,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揭牌。南京大学于今年3月5日发文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是首家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C9高校。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周志华教授兼任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
目前,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已确定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方案,拟招收2018年入学本科生80人,招收2019年入学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0人、博士研究生10人。在校企合作方面,南京大学同时与京东、科沃斯、旷视三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13. 研究揭示“晒太阳”改善学习记忆的新机制
● 生物化学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熊伟研究组、化学学院教授黄光明研究组合作,通过单细胞质谱、光遗传、分子生物学、电生理及动物行为学等技术方法,揭示了一条脑内谷氨酸合成新通路及其参与日光照射改善学习记忆的分子及神经环路机制。
熊伟及黄光明研究组利用自主开发的单细胞质谱技术,再结合神经科学的多种研究手段,发现日光照射动物皮肤后会使得血液里一种叫做“UCA”的化学物质含量大幅度增加。随后发现,增加的UCA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神经细胞,在细胞内UCA通过一系列的生物代谢酶最终转化成谷氨酸。细胞内的谷氨酸在运动皮层以及海马的神经末梢释放,进而激活运动学习以及记忆相关的脑内神经环路,从而增强动物的运动学习能力以及物体识别记忆能力。
▼
14. 研究揭示南海形成动力机制
● 海洋勘探
为了有效限制南海形成与海南地幔柱之间的成因关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实验室博士余梦明和研究员闫义对南海残留洋中脊中中新世MORB洋壳和黄岩岛链晚中新世OIB型海山玄武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确定南海洋中脊与海南地幔柱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为了进一步识别华南陆缘张裂和南海早期海底扩张阶段是否存在海南地幔柱的贡献,闫义团队对保存于台湾恒春半岛垦丁混杂岩的晚渐新世火成岩砾石开展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发现垦丁混杂岩火成岩砾石主要来自俯冲的晚渐新世南海洋壳,其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弧后盆地玄武岩,说明南海晚渐新世海底扩张与海南地幔柱无关。华南大陆边缘裂陷盆地古新世-始新世OIB型火山岩不是海南地幔柱的岩浆产物。
▼
15. 中国重大科研装备“高性能条纹相机”进入实用化水平
● 先进制造
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高性能条纹相机的研制”,5月22日在西安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标志着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条纹相机进入实用化水平。
▼
文章来源:中科院 科技日报 中国新闻网等
IEEE Spectrum
《科技纵览》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