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造分子筛首获国际结构代码
● 纳米材料
中国石化最新消息,旗下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杨为民教授带领的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全新结构的分子筛材料SCM-14,正式获得国际分子筛协会(IZA)授予的结构代码SOR。这是中国造分子筛首次获得国际结构代码,中国企业就此跻身国际新结构分子筛顶尖“俱乐部”。
▼
2. “创生之柱”内磁场首现 或揭示恒星形成奥秘
● 天文物理
中央兰开夏大学的天文学家领导的国际科研团队,借助位于夏威夷的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望远镜首次发现并绘制出了“创生之柱”内的磁场。他们使用望远镜上的偏光计设备,证明“创生之柱”发出的光发生了极化,这指明了磁场的方向。
新研究表明,沿“创生之柱”长度方向的磁场与“创生之柱”周围的区域呈不同角度,这或许是“创生之柱”拥有非同寻常结构的原因。而且,新研究也认为,由于磁场的强度,“创生之柱”已经进化,且由于磁场的支持而保持直立。这表明,磁场可以减慢气体团的速度,导致气体团塌缩,形成恒星。
▼
3. 三颗“体型”与地球相当的系外行星现身
● 天文物理
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西班牙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科研团队称,他们新发现了两个以红矮星为主恒星的行星系统,其中一个拥有三颗“体型”与地球相当的岩石行星;而另一个则拥有两颗大小约为地球2倍的岩石行星。
红矮星相对太阳来说更古老,而且比较小。新发现的两颗红矮星的大气温度约为3177℃和3527℃,约为太阳的一半。研究人员估计,新发现的行星都比地球温度高出几十度,因为它们距离自己的主恒星更近一些。这意味着,行星上的温度可能太高而不适合生命生存。
▼
4. 新设备可在沙漠收集空气中的水
● 先进制造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并测试了一种“吸水”设备,可利用太阳能,在沙漠中收集空气中的水。据介绍,该设备使用了名为“金属有机框架”的固体多孔材料,这种由金属锆制成的材料极易吸收液体和气体,且能在被加热后迅速将它们释放。
实测中,设备里的“金属有机框架”在夜间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并在白天借助太阳能加热,将水排放到特定容器中。研究人员说,每千克锆基“金属有机框架”有望每天收集200毫升水,但由于金属锆成本较高,他们又利用金属铝开发出了铝基“金属有机框架”,不仅成本大幅降低,吸水能力还更强,有望实现每千克材料每天收集400毫升水。
▼
5. 世界首条柔性人造触觉神经诞生
●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
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徐文涛团队与美韩两国科学家合作,研发出了世界上首条柔性人造触觉神经。这种人造神经能够很好地模拟人类皮肤触觉功能,能够与生物体神经信号兼容,开创性地制造出了柔性人造感知神经,并实现了人造神经与动物神经形成的杂化反射弧。研究人员已成功利用其与蟑螂腿实现的连接以及运动控制,初步证实了这种兼容性。
6. “朱诺”号收集了一千六百多个木星“哨声”
● 航空航天
英国《自然》杂志和子刊《自然·天文学》杂志同时发表两篇天文学论文,报道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朱诺”号探测器所揭示的关于木星闪电分布和发生频率的新见解;并公开了迄今最大规模木星闪电“哨声”数据库,其获取的信号是当年“旅行者1号”记录的10倍。
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香农·布朗及其同事,发表了关于600兆赫高频木星闪电大气干扰(或者称为天电,sferics,即宽带电磁脉冲)的观测结果,表明木星上的闪电放电不像之前认为的不同于地球上的闪电——其频率可达到千兆赫范围。研究人员发现,木星上的闪电在极地附近和北半球更为常见,而赤道上没有,这意味着湿对流向两极增强。
图片来源:网络
7. 新方法让光子和电子动量相匹配
● 电子信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合作设计出一种新方法,让光子的动量与电子的动量相匹配,从而增强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光子学》杂志上的论文称,研究人员证明,让光穿过一种覆盖一层石墨烯的多层薄膜材料,将光的波长缩短1000倍。而且,由砷化镓和砷化铟镓组成的多层薄膜材料能以高度可控的方式改变通过它的光子的行为。
▼
8. “新视野”号探测器从休眠中醒来
● 航空航天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视野”号探测器已于4日从休眠模式中苏醒过来。8月,该团队将命令“新视野”号开始对“极北之地”进行远距离观测,获得的图像将帮助该团队改进飞船的航向以便飞掠该天体。此次飞掠将持续约两个月。它将于2019年1月1日飞越该小天体。
▼
9. 新技术用无线电波为体内植入装置充电
●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
麻省理工学院日前发表新闻公报说,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使用可安全穿透机体组织的无线电波,在1米距离外给埋在猪皮下10厘米的装置充电。如果装置在体表浅层,最远可在38米外无线充电。研究人员说,实验中使用的原型装置只有米粒大小,甚至还能做得更小,可吞咽或植入到体内。
▼
10. 科学家在植物中实现超长基因片段高效精准无赘敲入/替换编辑
● 生物技术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组题为CRISPR/Cas9-mediated gene targeting in Arabidopsis using sequential transforma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在拟南芥中基于二代转化策略与CRISPR/Cas9系统的超长基因片段高效精准敲入/替换技术。它可以在拟南芥基因组精准定向地实现单氨基酸或大片段的插入或替换,且编辑位点无需任何标记辅助筛选,效率高达5%-10%。
▼
11. 中国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签署合作协议
● 政策资讯
6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和俄罗斯科学院院长谢尔盖耶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中国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科技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在物理和天体物理、化学和生物科学、纳米技术、人文科学、医学、农业等领域的科学技术合作,同时积极开展包括交流科学技术信息和文献、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试验项目、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人员互访交流等形式在内的双边科技合作。
▼
12. 化石大数据可用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
● 地球、空间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等学科相关研究人员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合作,整合欧亚大陆149个植物大化石数据点,重建了化石点的古气候数据。这项化石大数据与古气候模型研究的最新成果,可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对渐新世和现代气候的对比分析,表明地质构造运动是影响欧亚大陆渐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变的重要驱动因子。通过与古气候模型的对比,表明气候模型和大化石数据大体一致。
▼
13. 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成立
● 政策资讯
6月9日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在华北电力大学正式成立。研究院院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贾利民介绍,能源与交通的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四大方向:交通专用能源系统,如交通电源网络系统等;能源驱动的新型交通系统,如新能源汽车等;交通引领的新能源系统,如分布式交通供能系统等;能源与交通的协同进化,如交通能源互联网等。
▼
14. 我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三分之一
● 环境保护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10日在此间透露,2017年末,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占总量的36.5%,发电量约占总量的25%以上,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集热面积的增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谭天伟表示,可再生能源系统高效、稳定、规模化应用离不开技术创新。近几年出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革命性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推动新能源革命中起了关键作用。
▼
15. 我国核电站高端维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 核应用技术
中国核动力院和中核运行联合完成我国首个核电自主高端维修项目——秦山核电320MWe(兆瓦电力)机组稳压器安全端接管堆焊维修项目,合格率达100%。这标志着我国打破了国外核电巨头对高端维修市场的垄断,为我国核电运维技术“走出去”打下了基础。
文章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新华社 科技日报等
IEEE Spectrum
《科技纵览》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