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气“推着”金星转
● 天文物理
金星的“超级旋转”大气层也许为其自转“添了一把柴”。6月18日,《自然—地球科学》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金星的自转速度,会随着其密集、快速流动的大气与其表面山脉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改变。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Thomas Navarro及同事模拟了金星的大气循环。他们发现弓形结构确实可以通过山区上方形成的大气波来解释,大气波只在下午形成,并在黄昏时消失。研究人员还发现,大气波的形成会导致大气压力波动,这实际上会改变金星的自转速度,具体取决于一天中的时间点。
▼
2. 三颗迄今最年轻行星现形
● 天文物理
英国《独立报》近日报到,美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家发表两篇论文称,他们借助高倍望远镜传回的高清图像,并利用新技术,在银河系的漫天繁星中发现了三颗婴儿行星。这“三兄弟”位于一颗距太阳比较近的年轻恒星周围,是有史以来人类观测到的最年轻行星。
▼
3. 碳捕获封存是缓解气候变化有效工具
● 环境保护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气候科学研究报告称,碳捕获地质封存将是一种有效的缓解气候变化工具。全新开发的存储安全计算器表明:在管理得当的情况下,98%的注入地下的二氧化碳(CO2)在地下保留10000年以上的概率为50%;在管理欠佳的情况下,78%的注入地下的CO2可以保留在地下。
碳捕获和封存涉及将工业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释放的CO2注入地下。尽管该技术有望减少全球CO2排放,并有助于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
▼
4. 人工智能开发出“穿墙看人”新技术
● 电子信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开发的射频—姿态(RF-Pose)系统,通过分析WiFi无线信号穿越墙壁并从人体反射后的情况,使用深度神经网络方法来估测人体的二维(2D)姿势。
由于无线信号可穿透墙壁,该系统可追踪隐藏在视线外的人体目标。人工智能可将这些信息转化为人体的柱状模型,展示其姿势、位置及动作。射频—姿态系统可传输比WiFi功率低1000倍的无线信号,并观察其从环境中反射回来的信号。只使用无线反射作为输入,就能估测人体骨骼的运动。
▼
5. 我国科学家刷新暗物质探测灵敏度
● 天文物理
中国暗物质实验(CDEX)合作组利用国际上第一个液氮直接浸泡制冷的真空封装点电极高纯锗探测器,在4—5GeV范围内自旋无关暗物质直接探测灵敏度提高到8×10-42cm2,达到目前国际最高水平。CDEX合作组实验负责人、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岳骞介绍,当前暗物质探测方法大体分为“上天”“入地”和“人造暗物质”三种。CDEX合作组在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开展的暗物质直接探测研究属于“入地”,可以减少宇宙线的干扰。
6. 我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正式开工
● 航空航天
经过8年筹备工作,我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正式开工。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是“十二五”期间启动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以探索高能宇宙线起源并开展相关的高能辐射、天体演化以及暗物质分布等基础科学研究为核心目标。该项目建设在平均海拔4410米的四川省稻城县海子山,建设周期为5年。
图片来源:中科院
7. 新技术能在一秒内打印出磁活化材料
● 新材料
麻省理工学院团队研发出一种新技术,能在几分之一秒内打印出磁性形变材料,其打印的软材料在施加磁场后,可快速发生精细可逆的形变,执行各种非常有用且此前完全实现不了的动作,包括滚动、跳跃和抓住物体。
软材料可以依据热、光或磁场之类的刺激而改变形状,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从柔性电子、软体机器人到各种生物医学挑战,如药物递送和组织工程。就医学应用而言,相关材料需要在封闭空间内运行,且需要远程控制。科学家认为,磁场提供了一种卓有前景的激活、刺激方式。但是,按目前的制造方法,只允许材料实现几个非常简单的形状变化,用处较小。
▼
8. 新方法使“基因剪刀”更易使用
● 生物技术
美国贝勒医学院和比利时鲁汶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称,他们利用一个大肠杆菌菌株库,设计出对其中数千个基因通用的“基因剪刀”,大幅简化了编辑每个基因并且设计专门的“向导”这项操作。
这个大肠杆菌菌株库是由日美研究人员共同开发的“庆应库”。它的特征是含有近4000个不同版本的大肠杆菌,每一个版本的大肠杆菌中都有某个基因被删除,在该位置换成一段特殊代码,这段代码两端都有名为FRT的标志。因此,研究人员针对这个菌株库制作的“基因剪刀”被称作CRISPR-FRT。它不需要多种“向导”,只需要一种针对FRT标志的“向导”,就能对大肠杆菌基因组中的不同位置进行编辑,可对目标位置剪切并替换成所需代码。
▼
9. 二维人造类铁电金属问世
● 新材料
美国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科研小组近日称,他们研制出了一种新型二维人造金属材料,其在室温下的性质类似铁电材料,证实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菲鲁普·安德森50多年前提出的“铁电金属”理论。
▼
10. 中科院完成国际首次微重力陶瓷材料立体光刻试验
● 先进制造、新材料
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科研人员日前在瑞士利用欧洲失重飞机成功完成了国际首次微重力环境下的陶瓷材料立体光刻成型技术试验和我国首次金属材料微重力环境下铸造技术试验,试验验证了多项微重力环境下高精度制造前沿技术和新型材料,获得多件完好的陶瓷和金属制造样品及丰富的实验数据。
▼
11. 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在沈阳揭牌
● 政策资讯
6月19日下午,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揭牌,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发起筹建,成员单位包括国内知名的高校和行业骨干企业等14家单位。这些单位将围绕机器人领域前瞻技术研究开发、检测验证服务、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整合集聚优势资源。
▼
12. 新技术一天组建一个新基因
● 生物技术
美国科学家借助模拟人体复制自身DNA方式的新技术,让组建新基因变得更快更便宜。研究人员称,一天组建一个新基因很快将成为现实,未来有望快速重写微生物的基因,迅速合成新药和燃料,也能在存储领域“大展拳脚”。
图片来源:《科学》杂志官网
▼
13. 中科院启动“洁净能源”先导专项 将构建中国特色能源结构
● 政策资讯
6月19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该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简称“洁净能源”先导专项)当天正式启动,“洁净能源”先导专项将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驱动,构建与中国能源资源相适应的中国特色能源结构,同时构建清洁高效、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利用新体系,满足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
▼
14. 我国实现中高层大气OH自由基精确探测
● 地球、空间
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安徽光机所熊伟研究员课题组,研究的中高层大气OH自由基甚高光谱探测技术,对提升我国大气环境立体探测技术水平,把握全球气候变化、提高气象气候观测水平、掌握大气环境信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15. 二氧化碳“变身”高能量密度液体醇燃料
● 环境保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俞书宏教授课题组与多伦多大学科学家合作,首次提出在二氧化碳电还原过程中,通过调控碳—碳偶联“后反应”步骤,抑制烯烃产生实现高效多碳醇转换,让二氧化碳“变身”多碳醇燃料成为现实,并为高能量密度液体醇燃料的选择性制备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新华网 中国新闻网等
IEEE Spectrum
《科技纵览》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