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热纳米粒子可局部杀灭癌细胞
● 生物技术
俄罗斯国立核研究大学“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的学者们在硅纳米粒子的基础上,研发出了核磁共振成像(MRT)的新型对比剂,它可以同时被用来诊断和治疗肿瘤类疾病。这一研究结果公布在《应用物理学杂志》上。
▼
2. 三维微纳加工领域迎来精妙“冰刻”术
● 先进制造
在-130℃附近的真空中,水蒸气会凝华成一层超级光滑的薄冰。近日,浙江大学科研人员用这种特殊的“冰”代替传统电子束曝光中的光刻胶,做出了微纳尺度的三维金属结构。仇旻教授团队经过6年研发,搭建了一条全新的集制冷组件、注水组件、支撑组件、测温组件于一身的扫描电镜。这一新颖、简便的“冰刻”术有望在三维微纳加工中大显身手。
▼
3. 新方法打破化学键能研究多年沉寂
● 化学键能
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程津培课题组借助当前热点有机化学实验,确定了可量化键能新数据指标,并得到验证支持。日前,该研究成果在最新一期化学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以“前瞻性”文章发表,这也是整个键能领域的首篇“前瞻性”文章,该研究同时还被JACS Spotlights作为“亮点研究”进行报道。
▼
4. 单光子脉冲速成法确保数据安全
● 电子信息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官网近日报道,该校研究人员解决了量子物理中的一个关键性难题,开发出了一种生成极快单光子光脉冲的方法,有助于提供全面安全的数据传输。
▼
5. 木卫二生命证据“触手可及”
● 天文物理
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7月23日在线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称,木卫二存在生命的证据可能距我们只有“一厘米”之遥,可谓弹指可及——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团队模拟高能粒子对木卫二的辐射,确定了寻找生命痕迹的最佳位置,也为紧随其后的探测器登陆提供了最有价值的信息。
▼
6. 钱德拉望远镜或首次见证行星被吞噬的“血腥”场景
● 天文物理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消息,科学家可能首次观察到一颗年轻恒星吞噬周围行星的“血腥”场景——NASA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的观测表明,母恒星在吞噬行星碎片。这一发现有助科学家深入了解影响婴儿行星生存的过程。
图片来源:NASA
▼
7. 人工智能技术有望提升药物研发效率
● 人工智能
格拉斯哥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选取了18种不同化学物质组合出的大约1000种化学反应,验证采用深度学习算法的新型机器人系统的能力。
结果显示,该系统仅分析了其中约100种化学反应后,就能预测出哪些化学物质的组合能够形成新的化学反应和分子,其准确率超过80%。这项技术未来有望用于药物研发,从而达到缩短研发流程、降低成本的目的。
▼
8. 新型骨骼工程技术有望用于个性化移植
● 生物技术
纽约干细胞基金会(NYSCF)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名为节段添加组织工程(SATE)的新型骨骼工程技术。该技术允许研究人员在一起,创造出大规模、个性化的移植物,从而使通过再生医学加强对骨病或骨损伤患者的治疗成为可能。
▼
9. 可刚可柔 新光控聚合物能转换特性
● 新材料
麻省理工学院化学教授杰里迈亚·约翰逊带领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新型聚合物,能够在不同波长光线照射下改变其结构,在刚性和柔性两种状态间转换。
▼
10. 科学家研发新装备实现硅变形诱导制纳米结构
● 先进制造
大连理工大学自行设计制造了刃口半径为2.5微米、投影角为140.7°的单颗磨粒金刚石刀具,研制了单颗磨粒纳米深度超精密磨削装备,实现了磨削速度为40.2 米/秒的单颗磨粒纳米深度超精密磨削试验新方法,在切削深度为33 纳米的时候加工出含有非晶、新的四方相、滑移带、孪晶超晶格和单晶的新型纳米结构。
▼
11. 我首次利用四维纠缠态实现量子密集编码
● 电子信息
中国科技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的李传锋、柳必恒等人,首次利用四维纠缠态实现量子密集编码,达到2.09的信道容量,创造了当前国际最高水平。该成果充分展示了高维纠缠在量子通信中的优势。该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进展》上。
▼
12. 一个原子核能有多少中子?
● 政策资讯
日本物理学家已制造出有史以来最重的钙原子核——含有20个质子以及40个中子。其中的中子是最常见钙的两倍多,比此前的记录多了两三个。这一发现表明,在原子核中可包含的中子或许比以前认为的更多,这或将对中子星理论产生影响。
图片来源:RIKEN
图中会显示垂直轴上的质子数和水平轴上的中子数,已知和预测的原子核会形成一个“十”字形的条带,其下边界标志着“中子滴线”:一个原子核可容纳的最大中子数。一直以来,物理学家尚不知道这一滴线的确切位置在哪里。
▼
13. FAST引领 贵州构建天文科研矩阵
● 航空航天
7月24日,来自贵州省科技厅的消息显示,截至目前,FAST已发现44颗脉冲星,其中18颗获得国际认证。随着19波束L波段馈源接收机的投入使用,以FAST为引领,中国科学院FAST重点实验室、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贵州省射电天文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信息与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天文台·贵州大学天文联合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有机融合,构建起了贵州天文科研矩阵,进一步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在射电天文领域产生新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助推中国射电天文研究跨越式发展。
▼
14. 中国科技云·超算云平台上线
● 政策资讯
7月23日下午,中国科技云·超算云在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正式发布。
中国科技云·超算云汇聚了国家超算中心、互联网云中心和用户自建私有云中心等海量资源,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定制所使用的资源。超算云平台为用户架设高速专线网络,为用户和超级计算机之间提供多网多链路连接,同时还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管理平台和贴身的专业服务,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看、管理、提交作业,查看相关统计分析报告,让科学家从烦琐的细节中省出力气来,实现从计算到服务、从建模到调优的“一站式”服务。
▼
15. 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获世界能源领域“诺奖”
● 政策资讯
从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获悉,中科院外籍院士、该所所长王中林23日荣获享有世界能源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埃尼奖(Eni Award),是迄今为止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华人科学家。该奖与计算机界图灵奖、数学界菲尔兹奖等并称为领域性最高奖项。
▼
文章来源:中科院 科技日报 中国科学报等
IEEE Spectrum
《科技纵览》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