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博士论文,关于三位重构方法的研究,里面涉及到了各种重构的方法和优化算法比如,摄像机的标定,对应点的匹配,图像的与处理,去噪以及重构的方法。对很多研究三位重构的人非常有用!
标签: 论文
上传时间: 2016-12-11
上传用户:偷心的海盗
CC_method:CC法,用于非线性时间序列中,相空间重构,求取时间延迟tau及时间窗口tw。 本程序,本人于2008年12月1日,在matlab7.0上运行通过,可以得到CC_method的5个相关参数及图形,结果很好。 包括子程序: 1.CSCC_method:用lorenz系统来测试CC_method; 2.C_CMethod_inf:用于求延迟时间tau及时间窗口tw; 3.disjoint:用于将时间序列分解成t个不相交的时间序列; 4.reconstitution:用来重构相空间; 5.correlation_integral_inf:用于计算关联积分,取无穷范数; 6.LorenzData.dll:Lorenz数据。 希望对各位需要做非线性分析的同仁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同时也感谢pudn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谢谢!
标签: CC_method
上传时间: 2013-12-09
上传用户:aysyzxzm
小波包分解去噪c++源程序,包括信号的小波包分解,最优树选择,以及重构
上传时间: 2013-12-16
上传用户:lijianyu172
可编程逻辑器件是一种可以通过编程,改变系统连线,达到系统重构的器件,该器件 可以现场编程,就是说当该器件安装到电路板上后,可以对它的功能进行重新设置,这样 就可以非常方便的进行数字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上传时间: 2013-12-16
上传用户:caozhizhi
英文版 这本书在国外出的比较早,当时refactoring的工具还没有成熟,或者仅限于smalltalk圈子,所以文章中作者对每个重构细节都交代的比较清楚,具体的步骤都一一交代,到了现在这本书被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已经时过境迁了,就像gigix都说看完了之后就完全甩开了这本书(我想他写的代码没有我多,我说的话没有他多),因为很多细节特别是查找代码中变量、函数的引用已经被IDE工具代劳了,所以中间有很多文字已经差不多是废话了。 为什么很多人看英文版的不能继续下去呢?因为文章中的原理本来就不复杂,更多的是操作,国人又对阅读英文没有那么大的把握,所以看的有些心虚,想搞本中译本的,但本人以为这本书完全没有买的必要,绝对没有,大致浏览一下英文版就够了。
上传时间: 2014-11-18
上传用户:zycidjl
小波降噪,及多小波的分解及重构!小波降噪,及多小波的分解及重构!
标签: 小波降噪
上传时间: 2014-12-20
上传用户:luopoguixiong
从因子分析的角度出发解决基因表达谱分析问题。为解决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在求解过程中的不稳定性,提出一种基于选择性独立成分分析的DNA微阵列数据集成分类器。首先对基因表达水平的重构误差进行分析,选择部分重构误差较小的独立成分进行样本重构,然后基于重构后的样本同时训练多个支持向量机基分类器,最后选择部分分类正确率较高的基分类器进行最大投票以得到最终结果。在3个常用测试集上验证了本文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上传时间: 2013-12-06
上传用户:虫虫虫虫虫虫
实习时候做的东西,一个matlabGUI程序,可以读取mat雷电流文件,并且进行指定长度,指定信号进行指定层数的小波分析,并提取其中的模值,最后可以进行各种重构画图,分析
标签: 实习
上传时间: 2013-12-22
上传用户:txfyddz
此书共分12章。前4章介绍了面向对象的精髓,第1章是关于对象的简介。第2章介绍了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以及UML的一些基本知识。第3章阐述了如何使用Java来编写面向对象程序。第4章介绍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第5章使用这些面向对象观点分析了图形用户界面(GUI)和Java Swing类库。第6章以一个小规模的Java应用程序为实例,将前5章的内容结合到一起。 接下来的章节让您对面向对象编程的实践方面有较好的了解。第7章介绍了设计模式。第8章介绍软件重构。第9章简要介绍针对大规模和小规模的面向对象软件项目以及当前的一些主要开发方法。第10章介绍当前一些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工具软件。第11章给出了作者为开发更好的软件而提出一些指导意见。最后,第12 章提供了关于面向对象软件和Java方面更多的学习资源。
上传时间: 2017-05-20
上传用户:大融融rr
系统采用的是直接标定摄像机内部参数的算法,算法借助于标定参照物直接计算摄像机的内参数。整个系统是在VC++环境下设 计并实现的,并借助了IPL和OpenCV的帮助,只要输入标定物的图像,系统就可以迅速而又准确地输出摄像机内参数的结果。通过3D 重构实验证明了该系统的有效性。相对于MATLAB实现方式,该系统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上传时间: 2017-05-22
上传用户:集美慧